【关键词】小学生 课外阅读 培养策略
【正文】
时下中国来到一个号召全民阅读的阶段,也就是说阅读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是的,一本好书就是一个世界,对于正在成长的儿童来说,很有必要让他们受到好书的熏陶。但读好书的习惯却不是仅靠教科书能够实现的,必须建立在大量的课外阅读基础上。以下是关于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几点策略思考:
(一)还阅读以智力活动的本色的阅读策略
根据学生课业设计,应从低年级着手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循序渐进地让他逐渐生发对阅读的喜爱,让阅读走进他们的生活。
“阅读是一种从印的和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也是一种基本智力技能,这种技能是取得学业成功的先决条件,是由一系列的行为和过程构成的总合。阅读是语言和思维相互作用的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由此获得重要信息,从而提高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因此阅读在教育中的作用一直是放在很重要的地位,尤其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更是多有提及。然而我们在现实中往往被考试指挥棒左右,简单把阅读与作业、考试挂钩。从学生角度,阅读就无形中转化为枯燥乏味的任务。被动阅读是无法培养阅读兴趣的,没有时间充分感受和咀嚼,也是无法完成完全投入的阅读的。所以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换个角度去引导学生阅读显得格外重要,这需要教师先要有对阅读更为深刻的认识,跳出考试指挥棒去引导孩子们读更多的好书,真正还阅读以智力活动的本色。
(二)满足需求培养兴趣的阅读策略
小学教育教学中越来越多的生拉硬拽式地品读与当下应试之风密切相关,品读过程学生的地位被边缘化,主体是教师,课堂上随处可见教师使出浑身解数把一篇篇文章从文章从字、词、句、篇到中心思想、段落大意……进行娴熟细致的解剖,不厌其深、不厌其细地把所有考点有可能涉及的内容一一灌输给学生。一堂课下来,打呵欠的学生不在少数。而对整篇文本有印象的学生却不多。课后原本应该享受的读书乐趣也早就转化为索然无味的题海训练。
由此我们首先当从阅读课入手,对阅读教学的设计多从学生心理需求出发,以教师为主体的阅读进行删繁就简、把握关键的处理,重在每一次成功地把学生引进文本的深阅读。从这当中我们得到的启发是:引导学生阅读不同文体的同时,更要有不同的方法引导。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阅读都有一个循序渐进发展的过程。例如在都德的《最后一课》后指导学生集体阅读都德的另一篇短篇名作《柏林之围》,一方面加深《最后一课》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物的爱国情感,一方面也加深学生对同类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在这样的延伸中,学生的阅读有了主动拓展的意识,对于文本的理解不再单一,取得了一定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正视客观环境,正确引导学生的阅读策略
现在虽然有不少实体书店几乎经营不下去,可是走访一下学校周边的小书店,我们会发现它们的生意依旧很红火,而它们的顾客群主要就是学生。也就是说我们的学生还是在买一些书、读一些书。可是如果深入了解小书店里畅销书的种类,我们就不免要大跌眼镜了,孩子们热衷的多是言情、武侠、玄幻等不入流的读物。尤其是校园文学、惊悚故事,内容大多涉及情感、忧郁、恐怖等的读物对学生有极大地吸引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航行。”在这句话后面我还想加一句,正确的指导,是掌握方向的舵,正如航行需要有一个方向,阅读需要在正确的指导下进行。而小学生阅读的航向则需要教师、家长合力来解决,要以身作则地关注与文化相关的资讯,多方了解学生的兴趣需求,更合理地推荐一些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好书。
更可以充分利用阅读课给他们读一些曹文轩、毕淑敏、汪国真等作家的作品片段,课余时间见缝插针地引导他们交流读后心得。有的时候同学跟我分享的读后感受可能不尽然正确,或者理解得较为片面、肤浅,但这也是学生自主阅读的结果,不宜直接予以否定。通常我会尽可能自己也读一遍这本书,然后以自己的阅读体验与学生进行对话。在探讨中,让学生在之后的阅读中获得新的、更全面的理解,而往往,这过程中自己也能得到一些新的启示。
(四)充分挖掘身边资源打开阅读视野的阅读策略
鉴于学校图书馆不能很好满足学生需求,家庭藏书更是有量与质的不足。在与学生交流中我发现,相处比较好的几位同学有相互借书、错开买书的习惯。由此我得到了一个启发,于是在班级里尝试营造荐书氛围。每次课前,请同学上来推荐一本自己最近读过的书,简单介绍书中的内容和推荐理由,或者请同学谈一谈最近读的某一本书的感受,与同学们进行分享。实践证明,学生自己的推荐更符合他们的阅读兴趣,往往一两位同学推荐后,其他同学也会拿起那本书来看一看,并在读后与同学进行交流,效果要远远好于一个人读。同时,我自己在平时阅读的时候也会留心是不是有适合初中生的内容、题材,有好的文章、书报也会保留下来在阅读课上给学生朗读全部或者其中的一部分。接着我还发动科任教师,向学生推荐一些自己读过的书籍、杂志。后来还慢慢把传阅图书、推荐图书、分享图书的范围扩大到班级与班级之间的交流。实践证明这样的现身说法有极好的效果,而且随着相互分享、交流的范围扩大,孩子们阅读的积极性明显提高,阅读的范围不断扩大,有效打开了教师与学生的阅读视野。
目前,尽管在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下,我们要顺利地开展课外阅读还有许多困难。但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只要有“大语文教育”的思想和素质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到语文培养的是走到社会上能写会说、具有一定素质和文化的人。我们有理由相信:阅读,即学习语言是一个人做任何事情的基础,学生必须凭借书籍不断充实自己,长大后才能稳定地立足于社会。所以我们依然应该尽我们所能去鼓励引导学生,使课外阅读真正成为他们智慧的源泉,理想的阶梯,精神的食粮。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技术出版社。
2. 中国宁波网网页新闻。
论文作者:刘淑萍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6
标签:学生论文; 课外阅读论文; 教师论文; 策略论文; 引导学生论文; 习惯论文; 同学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