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骨科病房 上海 201100)
【摘要】全文总结了股骨颈骨折术后正确的功能锻炼、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家庭随访等干预性措施的实施措施对于患者骨折后最终的功能恢复结果影响,因此建议,重视和加强术后康复护理干预措施的实施,使患者手术后康复获益最大化。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干预性护理;预后;功能锻炼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5-0351-03
股骨颈骨折是骨科门诊中的一种常见损伤,疾病的发病率和致死率都很高[1]。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进展,股骨颈骨折患者中老年人的比例的不断上升,老年人作为特殊人群,多数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患有一种或多种基础疾病,导致骨折后骨折不愈合和股骨头缺血坏死,骨折愈合率常常较低[2]。因此对股骨颈骨折术后的患者实施干预性护理,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术后功能恢复,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术后康复至关重要。本文就老年股骨颈骨折后的功能锻炼、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和家庭干预等干预性护理措施的应用与进展作一综述。
1.功能锻炼
1.1 功能锻炼的作用
股骨颈骨折患者手术方式根据是否存在股骨头缺血坏死分为内固定治疗和人工关节置换[3,4]。由于老年人身体各项机能的减退,股骨颈骨折术后肢体的功能恢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术后积极有效的功能锻炼对减少术后并发症、恢复肌力及其协调性,以及达到患髋最佳状态,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起着关键作用。针对43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王丽丽[5]等人在给予常规护理的同时早期进行术后功能训练等护理措施,术后6个月进行疗效观察,结果表明,对于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有针对性的训练干预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疾病转归。功能锻炼不仅可以预防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和伤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而且可以促进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缩短患者住院天数。高志文探讨早期介入功能锻炼及适时的康复指导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除了接受骨科常规治疗和护理外,观察组还安排有专业护士进行术前术后的康复指导,术后3个月随访评定并比较两组患者功能恢复情况,发现早期介入功能锻炼及适时的康复指导可促进患肢功能恢复,促进手术疗效的提高和患者生存质量的改善。
1.2 术后功能锻炼的方法
对于大多数股骨颈骨折患者而言,科学合理的手术治疗可以及时帮助病人早日恢复活动能力,缩短卧床时间,减少并发症的风险以及提高患者的预后疗效。术后及时的功能训练在骨折患者临床康复过程中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主要侧重三方面:肌力训练,恢复膝关节功能和使下肢尽早负重。针对不同的患者,医务人员应制定特异的锻炼计划,遵循循序渐进、动静结合的治疗原则,力求达到最好的效果。术后1周即可指导患者进行功能训练,如辅助其体位的正确摆放,训练踝关节屈伸和髋、膝关节屈伸别动等;术后2周可以加大对髋关节、膝关节的训练强度,术后3~5周患者可简单活动,并对关节的活动范围及腿部的肌肉做诊断性锻炼;术后6~8周患者可接受一定的负重训练,力度不易过大,需由简入难。根据患者的训练反应确定关节开始活动的次数和时长范围。当达到正常活动范围后,可改为主动锻炼。当疼痛缓解后,可以进行患肢的动静结合锻炼,动静结合主要有静态平衡锻炼和自动平衡锻炼。在肌肉收缩和舒张的基础上进行邻近骨折关节的活动,以防止关节粘连和僵硬。根据患者的疼痛反应确定关节活动的角度和力度,既要保证训练效果,又要保护关节周围的软组织,防止其撕裂影响功能恢复 。
2.术后健康教育
患者对病情的认知程度对于出院后的康复极为重要,因知识匮乏导致的病人恢复情况不佳,影响了个人及其家庭的发展,给社会带来了不必要的损失,因此,加大住院期间对病人的健康宣教迫在眉睫,该举措有助于病人对疾病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病人早日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改善。王春艳等对26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系统健康教育,包括评估、提出相应护理诊断、制订教育计划、实施并进行效果评价。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结果表明接受健康教育的老年患者,其对康复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自理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这对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为术后功能锻炼的方法,通过术后功能锻炼方法的宣教,可提高患者术后功能锻炼的主动性,使用知信行模式将人类行为的改变分为获取知识、产生信念和形成行为三个连续的过程,即知识一信念一行为。应用知信行模式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健康教育,更有利于患者对术后康复训练的重视,自觉采取正确的康复方法进行自我护理,促进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正确合理的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主动配合治疗的积极性,降低坠积性肺炎、尿路感染、压疮、便秘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3.心理护理
3.1 心理因素对骨折康复的影响
良好的心理状态可提高治疗的依从性,有利于疗效的发挥。由于意外骨折,患者往往缺乏心理准备,加上行动不便,缺乏自主能力,难免会产生情绪低落,消极悲观等心理。据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刘玲等人的研究报道,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抑郁率达到 35.4%(其中轻度抑郁占29.3%,中重度抑郁占6.1%)。除此之外,担心伤口裂开、疼痛也会使患者不敢活动,影响骨折后的功能训练。国内一项研究采用问卷方法对60名老年四肢骨折患者进行评估,应用90项症状清单又称症状自评量表(SCL-90)在入院时、入院3周后及出院后1个月随访的情况进行测评,研究结果发现采用心理护理加功能康复治疗的病人,疗效远胜于单用功能康复护理的患者。
3.2 个性化的心理护理
个性化护理优于一般普通护理,它可以动态评估患者的健康需求并给予具体化和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通过建立特定的护理目标、护理方法、护理计划和出院指导,达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疾病康复率的最终目的。随着年龄的衰老,老年人群的社会角色发生变化,情绪易发生波动,加上骨折术后的疼痛,患者容易抑郁、多疑和焦虑,甚至拒绝相关治疗和术后护理,这些都会影响疾病的转归和恢复。因此,个性化的心理干预极为重要。患者在围手术期间表现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精神过度紧张、害怕、自卑孤独、敏感多疑、消极悲观等,科学评估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特点并制定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指导方案,实施护理措施,可减少临床并发症,确保手术成功和术后康复。
4.家庭干预
4.1 家庭康复的重要性
股骨颈骨折是骨折愈合时间较长的骨折部位,骨折愈合需要4~8个月,分别于术后2个月、4个月、6个月复查,定期复查,不适随诊,嘱患者不能过早负重,适当的补充钙剂和多晒阳光可以促进钙的吸收,有效的家庭康复可以辅助患者出院后进行功能锻炼和自我护理,达到预防骨不连、防止股骨头坏死的目的。吴萌芽等将60例择期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出院时,对照组给与常规指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在出院后6个月内进行家庭干预。术后1、3、6个月以统一指标对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观察组Hairi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术后的家庭康复有助于老年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功能恢复,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促进疾病转归。
4.2 家庭随访
家庭随访有助于督促患者术后康复锻炼的正确有序进行,对关节的恢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且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将出院前的健康教育和出院后的家庭随访进行贯通,达到个性化和共性化的有效结合,主要包括康复指导和动作演示。具体是指分化细节指导手册并详细解读具体动作,同时与出院后的病人保持联络,定期上门指导,并嘱咐患者3个月及之后半年来院复查1次;加强对病人及其家属教育的重视, 合理调节饮食, 避免过度肥胖;指导其在家属帮助下循序渐进地进行功能锻炼。手术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不仅受益于某个家庭,还能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出院后有序的家庭访视与康复指导能促进老年患者早日康复,恢复肢体正常功能,为实现晚年的人生价值做出一定的贡献。
5.小结
股骨颈骨折是老年人常见、多发的骨折类型。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其发病率也不断上升。手术治疗和住院期间的治疗和护理为患者术后康复打下了基础,创造了功能恢复的可能性。而术后正确的功能锻炼、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家庭随访等干预性措施的实施措施对于患者骨折后最终的功能恢复结果影响重大,决定了手术是否真正成功,患者是否能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恢复。因此建议,重视和加强术后康复护理干预措施的实施,使患者手术后康复获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Florschutz A V, Langford J R, Haidukewych G J, et al. Femoral neck fractures: current management[J]. J Orthop Trauma,2015,29(3):121-129.
[2]张海燕,郑春兰,纪宝琼.老年股骨颈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综合护理干预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7(3):77-78.
[3]李强,宋世锋,余斌,等.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效果及影响因素[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8(1):68-72.
[4]潘华,刘瀚忠,许冠伟,等.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无移位股骨颈骨折[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7(1):59-63.
[5]王丽丽.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康复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5(10):1306-1308.
论文作者:陈剑青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9月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0
标签:术后论文; 股骨颈论文; 患者论文; 功能论文; 老年论文; 关节论文; 家庭论文; 《医药前沿》2018年9月第2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