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化学必修教学的困惑与思考_新课标论文

新课标化学必修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标论文,困惑论文,化学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课标在实验区教学已进入第三年,作为实验区的化学教师,我也和其他教师一样,在新课标的教学中遇到了一些困惑,甚至也发泄过一些不满,但反思起来,觉得很有必要对一些问题作进一步的思考。

一、教学的观念是否真的转变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新课程理念、新课程目标等,教师们没有不清楚的,而且教师们也非常赞同和欣赏。因为实验区的教师都是先参加培训后上岗的。但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问题,这并不奇怪,重要的是我们不要急躁、抱怨,要学会经常反思,反思自己是否真正接受了自己欣赏的理念,或是对新课程理念接受了多少。我想,对待新课程理念不能像看电视剧,一阵欣赏过后就抛之脑后。我们在欣赏新理念过后必须要思考,怎样把教学中与新理念相违背的东西克服掉,这是要忍受痛苦的;怎样把新理念运用到教学中,这还需要大量探索和试验。当然,在探索和试验中肯定会遇到困难,甚至是挫折,这并不可怕,因为你战胜困难的同时就是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自己旧的教学模式,也就是在接受新的理念。如果一遇到困难就抱怨,那实际上是对新理念的抵触,抵触往往是放弃和反对的开始。如果我们能在困难、挫折之后多做总结反思,多想办法,情况就会有很大改变,改革会有困难、抱怨,但改革需要的是探索和经验的积累,我们应做新理念的接受者和试验者。

二、是教教材还是按课标教学

课程改革精神的体现者是课标,课标的体现者应是教材,教材的使用者教师如何把新课标的精神体现在教学中,这是教学改革的关键之一。在教研活动中,常常听到一些关于教材使用的问题,有人说教材知识点零乱,没有系统性;有人说教材太简单,不利于为将来选择化学专业的学生打基础;有人说教材不适合自己的学生等。从这些说法中反映出一个共同问题,那就是大家在新课标教学中,把教学研究的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了用旧观念看新教材上,于是就产生了一些与新课标不和谐的声音。我想主要原因可能是没有很好地研究新课程标准。其实,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高中生个体差异较大,具有不同的发展潜能。在教学中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改变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方式过于统一的倾向,要关注和尊重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他们提供适合于自己发展的化学课程。这就要求化学教师要研究《化学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在选择了教材以后,要把教材和课标进行对照研究,把握课标在教材中的体现形式和内容进行教学,千万不能拿着新教材,凭着旧观念、旧习惯、旧模式进行教学。如果这样做,不仅教师觉得教得不顺手,学生更感到学得没头绪,教学活动会遇到很多麻烦。如:对山东科技版的《化学1》(必修)教材亮点之一“第一章第2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基本方法和基本程序”上,可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仍按自己的旧套路,把本节内容完全按照“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进行教学,在Na和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上大讲大考,甚至把氯水的成分也拿来详细分析,我想这不仅冲淡了主题,也浪费了课时,更使学生开门遇难,积极性受挫。

三、课时紧张如何备课

课时紧张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因为多数学科都是这样,周总课时是一定的。在课时紧张的情况下要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只有在备课上多动脑筋。

要明确必修模块的功能。教育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王磊教授在《必修化学模块功能定位和内容标准解读》中指出:必修化学课程是基础性的保证,但不是基础性的全部。这就是说在必修模块备课时,要抓住学生在后续学习中的必备基础、核心知识,不要面面俱到,任意拓宽。如:对“物质的量”教学中的阿伏加德罗定律的几个推论,“离子方程式书写”教学中的随定量关系不同反应结果不同的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特殊形式,有关氮的氧化物混合气体溶于水的计算,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铜锌原电池以外其他种类的原电池等内容,在时间和学生精力、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可放在课外小组活动中解决或只给少数学生思考,切不可都搬到必修课堂。

要按照课标要求,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进行教学内容选择,不要用一竿子插到底的专题式教学,随意加深难度,这样既给学生增加了负担,又浪费了课时。

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一方面增大课堂容量,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加强理解、消化、吸收的水平。

四、如何组织开展探究活动课

探究性学习是课标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也是新课标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标志之一。教师如何组织实施探究性学习,这是新课标教学中教师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首先,要清楚地认识到,这种方法的基本程序必须要引导学生掌握,因为这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之一,更是改变传统学法中的被动接受式学习的突破口。其次,教师要研究自己的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困难所在,困难有多大。我想,这里的困难一般会有:被动学习习惯已形成,化学基础薄弱,学习态度有问题等。困难最大的可能就是学生学习态度问题。当然,如果教师本身认识有偏差,那可能就是最难解决的问题。再次,教师要研究自己的教学内容,教材提供的内容并非都能用来探究或是有必要探究,如果为了探究形式把简单内容复杂化进行探究是不可取的,我觉得这既是加重学生负担也是浪费课时。如山东科技版化学必修教材中约有20处探究活动,若能把这些活动选择性地用好,我想,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就一定会有明显的增强和提高,不必要再增加探究内容。如有的教师把“硝酸的性质”学习改为探究活动就很不合适,因为这些实验是很不安全的,对中学生来说,带着恐惧心态做探究是很难达到效果的。最后,探究活动的组织实施也应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引导到放手”的原则。在开始实施时,对方案的设计、修改一定要做好引导,实施过程中要给予细致的指导,内容安排要少且容易,这对学生的探究信心、兴趣保护至关重要,以后可以逐渐加深、放手。这就要求教师应对教材进行加工处理。如山东科技版化学必修1第43面的“迁移·应用”就可以处理成三种情况(可能是一种、二种、三种成分)给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实验,这样效果会更好。

五、如何让课堂新颖又实在

在教研活动中,我见到了不少新颖而不实在的课,说明教师对新课标的教学方式比较喜欢。其实,新课标对课堂教学的实在性要求是更高的。要在两个学段(72课时)完成两个必修模块,不仅要提高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化学素养,同时也要为学生学习相关学科和化学选修模块提供基础。如果课堂不能实实在在教给学生东西,是很难达到要求的。课堂的“新”与“实”并不矛盾,要做到有机地结合,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狠下工夫。首先,方法要得当。如,在“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中,不要从得失氧开始引入,如果这样,一节课下来,能讲到正题就不错了,而学生还是模模糊糊。在使用山东科技版必修教材中,我的做法是直奔主题,从分析无氧元素参与的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变化入手,直接给出三个概念(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定义,这样既简洁又明白。正当学生为过去的“得氧氧化,失氧还原”而疑惑时,再给出和CuO反应的方程式,要学生用上述三个概念进行分析,稍作点拨,学生就会知道原来那是一般和特例的关系。我觉得山东科技版必修教材在此编得是比较好用的。其次,讲究创新,不忘传承。没有传承也就没有创新。传统的优秀教法应是创新的基础,作为教师应进行总结,在此之上赋予新意进行创新。如,在讲氨的喷泉实验时,要求学生思考把胶头滴管去掉能否做成喷泉。通过提示,学生能把制备氧气的气密性检验与此结合起来,这就是一种很好的创新(当然,本题还有多种创新思维训练)。最后,符合教育规律。学生喜欢的形式就是创新,学生在喜欢的形式中得到收获,这就是新实结合。如,在“酸雨及其防治”的教学中,我采用了课外“个人网站”比赛的形式,课堂只作为比赛展示现场。这样学生既喜欢,又得到了远远超过45min的课堂效果。

六、面对高考要做到教学有效

在实验区新课标教学还没有经历过新高考的时候,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有过茫然的感觉,其实我有时也是。我想这还是急功近利思想导致的,总想着把所有的知识点讲到、讲透、练熟最保险,不按新课标要求去做。试想,我们有那么多的课时吗?学生有那么多的精力吗?没有。因此,如果非那样做,很多学生就只能疲于奔命、应付过关,考过后大脑中的化学立即烟消云散,尤其对于文科学生,高三必修的教学就没有实效性。刘知新教授说:“教学中的‘求真’是指遵照教育规律去精心研究并实施课程标准,实施有效教学。我想,高考是教学的指挥棒,这是无法回避的,但高考应该是遵循课标的。如果我们的教学能多一些从自己的学生学情出发,少一点旧高考的经验思想;多研究新课标,少一点旧模式,也许会一举两得。”

在新课标的实施中教师们一般可能都要经历“充满激情,产生困惑,深入反思,达成共识,大显身手”五个阶段,目前多数教师可能和我一样,都还处于反思阶段。

标签:;  ;  

新课程标准下化学必修教学的困惑与思考_新课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