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对北广10KWZF-10C DAM全固态中波发射机在使用中的一例故障进行分析。通过平时的工作经验,对故障可能出现的原因,一一排查;最后找到故障的原因,总结了发射机出现故障时的现象,处理故障时的分析思路。
关键词:天线驻波比 输出检测板 谐振电路
我台使用两台北广公司生产的10KW全固态中波发射机(互为主备机),发射频率为1359KHz,与另两台发射频率为1026KHz的全固态中波发射机做双频共塔工作。在使用中曾经出现过天线驻波监测电路出现故障导致发射机出现自保掉功率,现将故障的分析总结一下。
一、故障现象
早上值机人员例行开机,发现1359KHz发射机开机后,指示面板出现天线驻波比亮红灯,面板功率指示降功率,但发射机并未掉高压,且播音中伴随着杂音,随后当班人员手动复位,但天线驻波比面板仍然显示红灯,未能恢复。介于这种情况,当班人员为了避免发射机故障的扩大和停播,关掉发射机,倒换天线到备机上,备机能正常工作。
二、故障原因
发射机在播音过程中由于网络失谐、馈线短路、放电打火、输出检测板、输出取样板、天线驻波比通路等多种情况发生,发射机会在瞬间产生驻波比保护,控制系统将产生射频封锁,会瞬间关断所有的大台阶和二进制,导致发射机瞬间输出功率为零;但如果发射机工作时面板表值上反射功率不是太大,发射机会自动将功率,使发射机工作在安全功率等级上。
三、故障分析
根据现象和原因,现在作出故障分析;
1、判断故障的大致部位,查看发射机面板上的多功能表值,主要查看天线零位和滤波器零位。如果天线零位和滤波器零位表值偏大,加上反射功率大,说明故障出现在馈线上。
2、如果天线零位正常而滤波器零位偏大,说明故障出现在输出网络。
3、如果天线零位和滤波器零位表值都正常,在手动升功率时出现打火,那么故障出现在功率合成部分
4、如果天线零位和滤波器零位都正常,手动升功率没有出现打火,那么故障就出在输出取样板A26、输出检测板A27上。
但经过查看天线零位和滤波器零位表值都正常,且手动升功率没有出现打火现象,可以判定问题出在输出取样板和输出检测板上。
四、故障排查
根据前面分析,结合发射机图纸,对故障进行排查,图纸如下:
北广10KWZF-10C DAM中波发射机天线驻波检测电路原理图
打开发射机末级输出柜后,仔细检查末级输出柜里的输出取样板A26后,因输出取样板A26上的电子元器件只有电容和电感,所以在检查时只需检查电容是否有裂痕;板上是否有接触不好,存在打火现象。经检查A26板完好无损,因此根据检查的结果可以排除故障出在输出取样板。然后对A27输出检测板进行了检查,首先对天线驻波取样检测电路进行自检,手动按下手动电压驻波比开关S1,让电路进行自检,发现发射机面板天线驻波比指示灯亮红灯(当手动按下天线驻波比开关S1 ,相当于给天线驻波检测电路输入一个高电频对后续电路进行检测,如果后续电路正常,面板天线驻波比亮红灯,如果后续电路不正常,则灯不亮),由此现象判断出驻波检测电路之后的电路正常无故障,那故障就很可能出在前面的调谐电路,但为了确认故障出自调谐电路,取万用表测量TP8端子的电位,经测量TP8端子出现高电位(说明调谐电路经过调谐后的电压和电流存在相位差,后面的感应线圈就会感应出电流);正常情况下,谐振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经过谐振电路后没有相位差,谐振出的频率基本等于载波频率1359KHZ,这样谐振电路后的感应线圈几乎没有感应电流,TP8端子测量应该显示低电位;因此调节谐振电路中的电容和电感量使得取样电流和取样电压经过调谐后没有相位差,调整原理根据:
经过调节电容和电感量,使得谐振电路谐振出来的频率等于载波频率1359KHZ。经过调整,发射机多功能表值上的天线滤波表值慢慢降低最后几乎为零(谐振频率等于载波频率天线滤波表值为零)。开机后发射机天线驻波比灯显示正常恢复绿灯,发射机运行正常。
五、总结
导致此故障的原因是因为输出检测板上的谐振电路出现故障导致发射频封锁后出现的故障,经过仔细分析后顺利排除故障,发射机正常工作,
根据这次故障,有几点值得我们去重视,在遇到故障时,排除故障要冷静思考和分析,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理清分析思路,作出正确的判断,找到导致故障的原因,抓紧时间抢修尽快恢复播出,最后根据自己对此次故障的理解进行总结;通过处理此次故障对自己的技术有一个很好的提高,经过本次总结和大家交流,为今后的播出工作奠定有力的技术基础。
参考文献:
[1]北广10KWZF-10C DAM发射机《产品使用说明书》.
[2]北广《ZF-10C DAM型发射机电路图》.
[3]庄涛 卢光辉 冀晓鸽《数字调制中波发射机故障汇编330例》光明日报出版社.
论文作者:吴家兵,田甜,刘霞,柴雯雯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6
标签:发射机论文; 驻波论文; 故障论文; 天线论文; 零位论文; 电路论文; 谐振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