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与老年人健康:基于上海市社区综合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_社会资本论文

社会资本与老龄健康——基于上海市社区综合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上海市论文,老龄论文,资本论文,实证研究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5)05-0069-12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从社会资本角度探讨老年人健康问题成为医学社会学、公共卫生学等领域的新趋势。长期以来,社会学研究已经发现社会网络、社会支持与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但直到最近,社会资本与健康的显著关系才得到许多研究者的证明。众多研究显示,社会资本(信任、互惠和网络)对长寿、婴儿死亡率、心血管疾病、心理健康和主观健康感①等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即使控制收入变量后这种影响依然存在。②研究同时发现,丰富的社会资本对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维持其良好的健康状况具有重要作用。③

      当前,中国社会正快速步入老龄化,而上海已正式进入老龄社会。据《上海统计年鉴(2013)》显示,截至2012年底,上海共有60岁以上的上海户籍老年人口367.32万人,其中60—64岁122.05万人,65—79岁178.24万人,80岁以上67.03万人;而同期上海户籍人口总数为1426.93万人。上海户籍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占了人口总数的25.7%,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17.2%,超过联合国“老龄社会”标准三个百分点④。如何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这种影响很多时候可以通过老年人在社区中拥有的社会资本反映出来——使其在自己长期居住的社区安享幸福健康的晚年生活,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各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因素中,健康始终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在传统意义上,健康主要指生理功能的健全和生理机能的正常发展,而现代意义上的健康概念则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46年发布的宪章中,将健康定义为“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完全的安宁状态”⑤,当前,这一主张已成为衡量健康状态的一般标准。也就是说,我们必须从生理、心理和社会多角度、综合性地探讨健康的形成机制,寻找增进或改善健康的有效途径。

      总体而言,大部分的老年人处于相对弱势的健康状态。概括起来讲,老年人生理健康状况呈现出明显的“一降三多”现象,即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健康疾患增多、慢性病增多、残疾或因病致残增多。此外,在生理状况发生改变的同时,老年人心理也发生各种变化,出现认知功能障碍,譬如失落感、孤独感、衰老感、对疾病的担忧、对死亡的恐惧、对儿女的期望、对应激事件的反应和处理发生改变以及主观健康状况差等现象。⑥除了以上这些生理和心理因素外,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居住环境等社会环境因素,同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主观健康感。鉴于以上原因,本文将从社会资本理论的角度,揭示社会环境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机制,探讨如何通过改善社会环境维持和增进老年人健康水准,进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二、理论框架与研究思路

      1.社会资本理论

      社会资本概念最早可以追溯至19世纪,托克维尔将美国公民网络所具备的强大力量及其潜在可能性归结为公民的“自发性连带”并大加称赞。⑦美国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John Dewey)在1899年发表的《学校与社会》(The School and Society)中,首次使用了社会资本一词。此后,哈尼凡(Hanifan,L.J.)、雅各布斯(Jane Jacobs)等人先后使用了这一术语。哈尼凡认为,区域社会的自治性发展必须具备善意、同伴意识和增进相互交流。⑧雅各布斯从城市社会学视角,强调了现代都市邻里关系的重要性。⑨总之,早期的社会资本概念将良好的邻里关系视为农村与城市共同体形成的必要条件而倍加关注。

      20世纪后半期,社会资本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并逐步建立起一整套理论体系和分析框架。最早系统考察社会资本概念的是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Bourdieu,P.)。在《资本的形式》一文中,他将个人拥有的资本划分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三大类,并提出社会资本与“群体中的成员身份有关,它从集体拥有的角度为每个成员提供支持”⑩。科尔曼(James S.Coleman)则从功能主义角度对社会资本进行概念界定,将其视为个人拥有的社会结构资源。科尔曼用丰富且高度抽象化的表述,阐明了这样的社会机制,即由义务与期望、信息网络、规范和有效惩罚等社会资本构成的“信任”与“社会网络”,对理性行动者的协调行动起到了促进作用。(11)这一观点此后成为美国政治社会学家帕特南(Robert D.Putnam)社会资本论的理论基础。

      当前被广泛应用的社会资本理论主要由帕特南所确立。20世纪末,帕特南对意大利20个地方政府进行了长期追踪调查,并使用“公民共同体指数”对这些地区的公民共同体程度进行了测量,得出公民共同体程度的不同会对地方经济产生深远影响的研究结论。在此基础上,帕特南进一步给出了社会资本定义:社会资本指“社会组织的特征,诸如信任、规范以及网络,它们能够通过促进合作行为来提高社会效率”。(12)尽管帕特南深受科尔曼的社会资本理论影响,却与从个人层面考察社会资本的科尔曼有着很大不同,他着重强调了社会资本的制度层面,认为社会资本是集体生产的,因而应该隶属于整体,能够作为一种集体财富与资源使整体受益。

      21世纪以降,社会资本理论经由旅美华人学者的推介引入中国,并引起社会科学界的广泛关注,成为理解转型期中国社会的新视角。边燕杰认为资本最根本的形式有三种:物质资本(即各种物质财富)、人力资本(包括知识、技能、创意等)和社会资本。其中社会资本的本质是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网络所蕴含的、可转移的资源。任何人都不能单方面拥有这些资源,只有通过关系网络才能发展、积累和运用这些资源(13)。郑杭生将“社会资本”看作一个十分有价值的概念,认为它将微观意义上的个人和宏观意义上的社会连结了起来,为正确处理人和社会的关系提供了有效途径。(14)王卫东认为,根据个人与资本的不同关系,可以将资本划分为个人资本和社会资本。个人对社会资本不具有所有权,但却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加以运用,从而获取社会资本——其中一部分社会资本就来源于其非正式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网络中。(15)邹宇春则认为,社会资本不属于个体,但它必须建立在个体与他者关系网络的基础上,归属于网络架构内的其他成员。邹宇春对2009年中国大城市社会网络与求职调查中的广州数据进行了量化分析,认为社会资本还会影响信任的生成。(16)显然,尽管各有侧重,但中国学者大致同意信任、互惠、社会网络是社会资本的主要构成要素。

      2.社会资本与健康

      目前,社会资本理论不仅被广泛运用于社区共同体、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教育、犯罪、政治统治形态与效果等问题的研究,而且也成为医学社会学和公共卫生学研究的新视角。相关研究表明,社会资本(信任、互惠和网络)对心脑血管疾病、心理健康以及主观健康感有着重要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不会因为收入变量的加入而发生显著变化。涅米宁(Nieminen)等人发现,信任与互惠性规范、积极的社会参与对心理健康和主观健康感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17);范思梵(Phongsavan)等人的研究显示,相互信赖、区域安全、高度的社会互惠性可以降低抑郁症的发病率(18)。但也有研究显示,信任及互惠性与身心健康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19)政府和民间组织的参加与否也未对主观健康感及抑郁症产生任何影响。(20)此外,社会资本与健康的关联度还会受国家、年龄、性别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有必要进行更多的实证研究来证明社会资本与健康的关系。

      社会资本对老年人健康的关系问题也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日本的研究成果。日本学者近藤克则曾撰文介绍了社会资本与老年健康之间的关系,提出一个防止老年人功能退化的方案且加以了实施。近藤选取知多半岛15225名65岁及以上老年人作为样本,通过定量研究得出:丰富的社会资本与良好的健康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更加平等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社会资本和个人健康水平的提高。此外,近藤认为,就干预方式而言“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要比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更适用于老龄化的健康方案。(21)

      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开始重视社会资本与健康的关系并展开了一系列实证研究。例如,吴丽等人2009年以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失地农民为研究对象,对健康及幸福感与社会资本的关系进行了实证考察。研究发现,社会资本对失地农民的健康水平和幸福感起着正向的促进作用。(22)王江蓉和张拓红利用北京大学2010年《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数据,对社会资本与城市居民健康的相关性进行了定量研究,发现社会资本对城市居民的健康自评具有显著影响。(23)

      从社会资本角度关注城市老年人健康的社会学研究成果比较少,较具代表性的有薛新东等人的《社会资本决定健康状况吗?——来自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的数据》和裴晓梅等人利用2010年CGSS数据所做的《社会资本与老年健康》定量研究报告。在此报告中作者分别从个人社会资本及结构层面社会资本两个方面与老年人健康的关系进行了逻辑斯蒂回归分析,指出亲戚数量和单位转换频度等个人层面社会资本要素对老年人健康具有正向促进作用。(24)总体而言,目前国内运用社会资本理论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社会影响因素进行深入且富有价值的研究仍不多见,而从社会资本角度针对上海市老年人健康问题的实证研究则更为鲜见。

      3.研究思路

      本研究的基本问题是:社会资本与老年人健康之间是否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如果存在的话,那么其中哪些因素在起作用?这些因素又对健康产生何种影响?福兰(Folland)和河内(Kawachi)曾分别从个人和社区层面探讨了社会资本对健康的影响机制。福兰指出,在个人层面,社会资本主要通过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传播有益的健康信息以及培养社会责任感这三种途径对健康产生影响。首先,社会资本有利于增进社会交往并创造相互信任的社会环境,这些因素能有效降低个人面临的压力;其次,社会资本有助于个人获取更多有关健康的知识和信息,从而提高个人健康生产的效率;再次,社会参与和社会交往有助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而社会责任感可以明显降低危险行为的发生。(25)河内则从集体层面考察了社会资本对个人心理健康的影响途径:(1)社区社会资本可以通过促进心理健康信息的传播、培养遵从健康的心理行为规则以及对偏离心理健康的行为加以有效控制等方式,促进邻里间的心理健康行为;(2)通过提高居民社会团体的参与热情,有效提高其接触愉快事件的机会;(3)通过提供情感支持、提高自尊和鼓励互助等方式对个人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26)总之,社会资本通过提供社会支持、增强互信与互惠等方式,来促进健康行为、创造良好的健康环境并有效缓解心理与社会压力。

      此外,国内外已有研究表明,社会支持、社会参与、信任和互惠等社会资本要素可以通过增进邻里间的互助精神、拓宽获取健康知识和信息渠道、增加由人际交往带来的愉悦感等方式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和主观健康感(健康自评)产生重大影响。

      鉴于国内现存关于社会资本与老年健康相关性的研究,一方面数量较少,另一方面分析的观点比较单一,只是验证出“具有相关性”这一结论,而具体作用机制并没有得到细致的论述;同时,虽然已有研究在分析中采用的控制变量都有性别、年龄、收入和受教育程度等基本的社会人口学信息,但是却很少涉及老年人的居住环境。实际上,居住环境对老年人社会资本的拥有量也可能产生显著影响,并进而影响到老年人健康状况,本文研究拟再次验证相关结论,并深入探讨二者之间的深层关系。

      三、数据、变量与研究方法

      本文数据源于2014年4—6月同济大学社会学系组织的针对上海市居民社区的大型综合调研,调研内容涉及居住、社区商业、社区公共生活、邻里交往、社区安全、社区认同、社区参与、社区文化活动、老年健康和社区养老等多个方面。此次调研以上海市十三个不同层次、特点的居民区为样本选取的基础,在调查过程中控制样本的性别、年龄比例,并采用了随机抽样的方式。经过调研,共获得有效样本1040个,其中60岁以上样本411个,即是我们分析的依据。

      在全部分析样本中,男性174人,占42.34%;按年龄层次区分的话,60—65岁占47.93%,66—74岁占33.82%,75—80岁占11.44%,80岁以上的占6.81%;从教育程度来看,初中以下的占了49.88%,高中/中专/高职的占26.52%,大专及以上的占23.60%。就收入而言,19.46%的老年人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68.86%的老人月收入在2000元到4000元之间,8.76%的在4000元到8000元之间,有2.92%的老年人月收入在8000元以上。

      在411位老年人中,8.03%为独居老人,28.95%为双老(空巢)家庭,63.02%的老人还与除配偶之外的其他人一起居住。在我们调查到的老人中,27.25%的老人在所在社区居住1—5年,16.55%的老人在现在的社区居住了6—10年,27.01%的老人在所在社区居住了11—20年,7.79%的老人在所在社区居住了21—30年,另外还有21.41%的老人在所在社区居住了30年以上。从他们的居住面积来看,7.30%的老人目前居住面积在20平方米以下,23.60%的老人目前居住面积在21—50平方米之间,45.99%的老人目前居住面积在51—100平方米之间,23.11%的老人目前居住面积大于100平方米。他们的居住房屋类型也比较多样化:11.68%的老人住在公房当中,10.71%的老人住在新式里弄中,14.36%的老人住的是老式里弄,35.77%的老人住的是新建商品房,14.11%的老人住的是动迁安置房,13.63%的老人住在经济适用房中。

      1.变量设置

      本研究意在探究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因素,尤其是社会资本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所以将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作为因变量,而将社会资本作为自变量。具体而言:

      (1)因变量

      如前所述,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完全安宁状态”,而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生理功能和身体机能的健全。据此,我们从主观健康感、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三个方面探讨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主观健康感是一个综合健康指标,不仅反映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而且还涵盖精神层面的健康状况、收入和居住环境等多重心理和社会因素。(27)本研究通过如下问题测量老年人的主观健康感:“您觉得您目前的身体健康状况是?”答案选项有(1)很健康,(2)基本健康,(3)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4)生活不能自理,(5)其他。

      心理健康是情感、行为以及社会性等方面的一种正常与良好的状态(28),心理健康状况的判断介于主观与客观之间。本研究参考CGSS2010的调查问卷以及2006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的成人调查表,将心理健康操作化为对抑郁度与孤独感的测量:(1)是否感到抑郁和沮丧,(2)是否感到孤独;“一直抑郁和沮丧”和“经常抑郁和沮丧”赋值1分,“偶尔抑郁和沮丧”赋值2分,“从未抑郁和沮丧”赋值3分(缺失值和“其它”赋众值);“总是感到孤独”和“经常感到孤独”赋值1分,“偶尔感到孤独”赋值2分,“从未感到孤独”赋值3分(缺失值和“其它”赋众值),“心理健康”分值由两项分值加总获得,总分2—6分,2—3分算心理健康程度低,4—5分算程度中,6分算程度高。

      生理健康的判断最具有客观性,可以通过量表进行测量。本研究的生理健康量表参考了美国SF—36生活质量调查表,总共设计了11道问题。生理健康分值由11项分值加总获得,最低分11分,表示最健康,最高分44分,表示最不健康,分数由低到高表示生理健康水平下降。由于大多数人(241人)的健康水平都在最健康的水平,生理健康状况差的人数较少,为了能够有所区分,将生理健康划分为6个层次:1(最不健康)=21—44分,2=17—20分,3=15—16分,4=13—14分,5=12分,6(最健康)=11分。

      (2)自变量

      关于社会资本的测量,前文已作了充分的讨论。总体而言,信任、互惠性与社会网络可以作为社会资本测量的基本指标。由于本项研究主要针对老年群体,因此在参考了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将社会资本操作化为信任、互惠性、社会支持三个方面。信任一般分为强信任与弱信任两类。强信任指频繁且高强度的、嵌入广泛的网络中的个人关系的信任,弱信任(社会信任)指对一般他者的信任。(29)本研究的“信任”主要指弱信任,即对邻里以及所在社区的信任。“信任”的测量通过三个题目来完成:(1)社区居民关系和睦与否,(2)是否会让小孩一个人玩耍,(3)是否敢晚上一个人行走;通过赋值(1—3分),并计算得分,每一题的缺失值按该题的众值补全,分值统一从低到高排列,分值越低表示信任程度低,反之则信任程度高;“社会资本—信任”分值由三项分值加总获得,分值3—4分算低,5—6分算中,7分算高。

      互惠性指出于如果自己需要帮助的话他人也会乐意帮助自己的愿望,而打算帮助他人的意愿。互惠性体现了一种双向性。本考察侧重社区内邻里间的“互惠性”,因此“互惠性”的测量操作化为医疗设施便利程度、互助与信任、社会责任感、与他人的联系、社区认同5项指标。

      “社区医疗设施”数据通过给13个居委会负责人分发的问卷获取,回收11份有效问卷。测量题目是“社区周边设施一览表中的‘三甲医院’栏目”,可选项是(1)1公里以内(步行15分钟以内),(2)2公里以内(步行30分钟以内),(3)3公里(步行45分钟以内)。三个选项分别构成“社区医疗设施”的三个分类。

      “互助与信任”通过两道题目来测量:(1)是否能借到扳手、螺丝刀之类的工具,(2)社区里大部分人都愿意相互帮助。同样通过赋值计算得分,缺失值按该题的众值补全,分值统一从低到高排列,“互助与信任”分值由两项分值加总获得,总分2—6分,2—3分算低,4—5分算中,6分算高。

      “社会责任感”的测量包括5项:(1)自觉遵守社区的各项规章制度,(2)破坏社区公共秩序的行为应该受到制止和批评,(3)当遇到坏人时,周边的邻居能够挺身而出,(4)当社区的集体利益受到损害,我会参加社区居民为此发起的一些联合行动,(5)如果你居住的社区有玩耍的孩子在破坏花木或公共物品,你是否会阻止他们。计算方法与前两个类似,“社会责任感”分值由5项分值加总获得;总分5—15分(实际最低分为6分,没有出现5分情况),6—8分算低,9—12分算中,13—15分算高。

      “与他人联系”由四项组成:(1)您在社区中有没有相对固定的交往圈子,(2)社区里和您见面会彼此打招呼的居民数量,(3)关系好到可以登门拜访的社区居民数量,(4)户外活动的时候你与其他人交流吗;第一题赋值1—2分,缺失值分社区按众数补齐;第二题0—3个人算1分、4—19个算2分、20个以上算3分,该题缺失值分社区按均值补齐;第三题0人算1分,1—3人算2分、4个人以上算3分,该题缺失值分社区按均值补齐;第四题“不太交流”和“不交流”算1分,“偶尔交流”算2分,“几乎每次都交流”和“经常交流”算3分,该题缺失值按众数补齐;分值统一从低到高排列与他人联系分值由4项分值加总获得,共4—11分,4—6分算低,7—9分算中,10—11分算高。

      “社区认同”测量的时候结合三个问题:(1)喜欢我的社区,(2)告诉别人我所住的社区,感觉很自豪,(3)如果不得不搬走会很遗憾;每一题赋值1—3分,缺失值按该题的众值补全,分值统一从低到高排列;“社区认同”分值由3项分值加总获得,总分3—9分,3—4分算低,5—7分算中,8—9分算高。

      社会支持通常指社会联系以及互助活动。(30)但笔者认为,老年人的社会支持主要指来自于家庭成员及其邻里的支援与帮助。据此,在本研究中“社会支持”由“家庭支持”和“社区支持”两部分组成,共6道题(两个量表):(1)当您有需要的时候,您的家人和亲属是否倾听个人问题或者个人关心的事情,(2)当您有需要的时候,您的家人和亲属是否提供经济上的支持,(3)当您有需要的时候,您的家人和亲属是否做一些家务杂事,(4)当您有需要的时候,您的邻居是否倾听个人问题或者个人关心的事情,(5)当您有需要的时候,您的邻居是否提供经济上的支持,(6)当您有需要的时候,您的邻居是否做一些家务杂事;每一题的缺失值按该题的众值补全,分值统一从低到高排列,统一成1—2分,(选项4—7算1分,选项1—3算2分);“社会支持”分值由“家庭支持”和“社区支持”分值加总获得,由于社会资本更为看重邻里间的互助,即社区支持,因此社区支持分值加权乘以2,计入总分,因此,总分为9—18分,9—11分算低,12—15分算中,16—18分算高。

      (3)控制变量

      为进一步明确社会资本对老年人健康的实际效应,参照已有研究,本文纳入其他可能影响老年人健康的变量,包括社会人口变量(性别、年龄层、教育程度、收入、家庭形态)和住房及社区条件(居住时长、居住面积、房屋类型)。

      2.研究方法

      主观健康感是二分类变量,采用二分类逻辑斯蒂回归模型,模型如下:

      

      因变量为主观健康感,

为常数项,

分别为n个自变量的回归系数。

      作为因变量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都是有序分类变量,因此采用序次逻辑斯蒂(Ordered Logistic)回归,模型如下:

      

      当因变量是生理健康时,j=1,2,…,6,其中1表示最不健康,6表示最健康。当因变量是心理健康时,j=1,2,3,分别表示心理健康程度低、中、高。生理(或心理)健康程度根据达到第j类累积概率发生比

来确定,等式右边的变量

(i=1,2,…,n)代表了一系列自变量,分类变量转化成虚拟变量代入模型。

      对3个因变量共进行3组共6个回归模型进行分析,每组中的“模型一”都将社会资本与社会人口变量叠加,与老年人的健康度(主观、心理、生理健康)进行回归分析;“模型二”在“模型一”的基础上叠加住房及社区条件的影响。

      四、研究结果分析

      1.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通过对样本的描述性统计我们可以发现:从健康状况来看,主观认为健康的占78.83%,不健康的占21.17%;心理健康程度高、中、低分别占54.5%、42.09%、3.41%;生理健康状况中,从最健康到最不健康依次为59.12%、12.17%、12.56%、9.49%、3.41%、3.16%,可以看出,被访者健康状况总体水平较好。从社会资本拥有状况来看,信任程度高、中、低分别占14.6%、74.94%、10.46%;社区医疗设施测量:居住在离三甲医院1、2、3公里内的居民数分别为18.25%、47.97%、33.82%;互助与信任程度高、中、低分别占36.25%、55.96%和7.79%;社会责任感程度高、中、低分别占79.08%、13.63%和7.3%;与他人联系程度高、中、低分别占40.15%、47.93%和11.92%;社区认同程度高、中、低分别占60.34%、30.17%和9.49%;社会支持程度高、中、低分别占12.65%、42.58%和44.77%。这些数据表明,受访的老年人社会资本拥有量总体而言比较可观,仅在社会支持一项中表现稍显弱势。

      2.社会资本与健康的关系

      依照研究设计,笔者将社会人口变量、住房及社区条件这两类变量作为社会资本的控制变量,与社会资本的几个指标分别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生理健康、主观健康感进行模型分析。从模型分析结果(表1)可见,社会资本与老年人的健康存在显著相关性,具体而言:

      (1)“社区离医疗设施的距离”与老年人心理健康呈显著正向相关性。在模型1.1中,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与1公里内有三甲医院的社区相比,3公里内有三甲医院的社区居民心理健康度较高的可能性降低69%,在模型1.2中这种相关关系依然存在。可见,便利的医疗设施能够促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在此次调研中,笔者曾经走访了部分老人,他们普遍表示居住在医院附近比较放心。

      (2)“社会支持”与老年人心理健康呈显著的正相关性。模型1.1和模型1.2都显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与社会支持程度低的居民相比,社会支持程度中的居民心理健康较高的可能性提升1.8倍。说明社会支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具有促进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是来自亲朋好友及邻里的援助可以稳定老年人的情绪和改善精神状况。(31)不过,社会支持对老年群体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是复杂的。研究显示,社会支持的心理健康促进作用只发生在“社会支持程度中”的老年居民中,社会支持“程度低”和“程度高”均不能促进心理健康。这可能是社会支持程度高的老人普遍较有依托造成的。这些老人大多家庭和睦、子女孝顺。家庭本身就提供了丰富的情感支撑。对于他们而言,心理健康与否更多取决于自身身体健康状况等因素,社会支持的作用反而下降了。国内相关研究也显示了社会支持与老年心理健康之间的复杂关系。有研究发现,社会支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与老年人自身的压力水平有关,并且存在性别差异。(32)

      (3)“与他人联系”和老年居民的主观健康感呈显著负相关。从模型3.1和3.2可见,“与他人联系”程度提高时,老年人的主观健康感反而降低。和“与他人联系”程度低的老人相比,“与他人联系”程度高的老人主观健康感较高的可能性显著降低69%。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与他人频繁的接触不利于老年人的主观健康感。国内外部分研究也得出了相近的结论。2014年英国斯特灵大学行为科学中心研究员迈克尔·戴利等人对低收入人群健康状况不佳的原因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低收入人群健康状况差的主要原因并不是缺少金钱,而是与邻里等的攀比所产生的心理压力导致的。(33)胡荣等人在对厦门市农民工社会交往与精神健康关系的实证调查中也发现,社会网络对农民工精神健康的促进作用仅限于农民工之间,与厦门市民的密切交往,反而不利于精神健康。他们推断,农民工与厦门居民的频繁接触会由于比较而产生心理压力,进而不利于精神健康。(34)

      (4)“社会支持”与老年人的主观健康感呈显著正相关。模型3.1和3.2证明了这一点,在模型3.1中,与社会支持程度低的居民相比,社会支持程度中等的居民选择主观健康感较高的可能性显著提升3.5倍,社会支持程度高的居民主观健康感较高的可能性显著提升6.6倍。模型3.2在增加住房及社区条件以后,社会支持程度中和高的居民,选择主观健康感较高的可能性分别显著提升3.8倍和6.3倍。这意味着社会支持程度越高,老年人的主观健康感也越强。国外早在上世纪中后期就开始关注社会支持与主观健康感的关系,发现社会支持对健康自评(主观健康感)具有直接的正向作用,(35)此次调研得到了一致的结论。

      此外,社会资本与老年人的生理健康不存在相关性,这与已有的研究结果也相一致。

      3.其他变量与老年人健康的关系

      除了我们已经分析过的社会资本与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存在显著相关性之外,数据分析还显示了其他的结果:(见表1)

      (1)性别与老年人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相关性。数据显示,相对于女性,男性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程度普遍较优。迄今为止,各国女性的平均预期寿命普遍高于男性,但同时,女性的健康状况却不如男性。已有的研究表明“女性的疾病发病率高于男性,特别是在生命的后期。女性更可能去寻求医疗服务,自报患病的比率也高于男性”。吉登斯曾经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了导致男女健康差距的原因。他指出,收入不平等和繁重的社会角色是造成女性健康状况差的主要社会因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女性收入低于男性,这使得她们无法获得可以提高其独立性的资源。不仅如此,女性还要扮演多重角色,既要从事家务劳动、照顾老人孩子,还要承担专业职责。这些都会增加她们的身心压力并最终影响健康。(36)

      (2)年龄层与老年人生理健康有显著的相关性,年纪越大的老年人,生理健康程度越低。这与人们的日常经验相符。

      (3)居住时长与老年人心理健康和主观健康感均呈显著的正向相关性。模型1.2和3.2还测出,在同一社区内居住时间长短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主观健康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是这种相关性只出现于在同一社区居住了30年以上的老年人身上。从模型1.2可见,与居住5年以下的居民相比,居住30年以上的居民心理健康度更高的可能性显著提升3.2倍,而主观健康感更高的可能性显著提升4.3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资本经过长期的积累,从而影响到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五、总结与讨论

      笔者主要的研究假设是:老年人所拥有的社会资本与其健康状况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同时笔者还意识到,社会资本不可能独立地影响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它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交互影响——因此提出了其他的辅助性假设: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还与其年龄、收入、居住环境与居住年份等具有相关性。为了验证上述假设,笔者采用“上海社区综合调研”数据呈现上海市十三个社区老年居民的健康状况,从社会资本角度分析了老年居民健康状况的社会影响因素,并探讨了其作用机制。

      第一,研究证明了老年人社会资本拥有量与其健康状况呈现显著的相关性。笔者得出了(1)医疗设施可达性与老年人心理健康呈显著的正相关;(2)适当的社会支持可以促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3)“与他人联系程度高”与老年人的主观健康感成负相关;(4)社会支持程度越高,老年人的主观健康感越强。这些结论都与已有研究存在一致性,说明在上海的社区中,社会资本与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同样具有显著相关性。

      但是,并非社会资本的所有方面都会对老年人的健康产生积极影响,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的只有“社会支持”和“社区附近的医疗设施”两项。有些因素如“与他人的联系”还会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此外,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复杂的方式呈现,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只发生在社会支持程度中的老年居民中。这些发现对解决如何提升社会资本才能增进老年健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为从增加社会资本的角度促进社区养老提供了正当性。

      第二,分析表明,居住时间(30年以上)与老人健康状况(心理健康和主观健康感)呈正相关。笔者在其他的研究中发现,保证居住地的稳定性能有效提升社会资本。(37)这一结论或许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长期居住在同一社区的老人心理和主观健康感更强。我们已经发现,社会资本对健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社会资本的获得需要长时间积累,缺少时间的累积,再多互动也无法提升社区凝聚力。现代大都市最大的特征就是熟人互动减少,陌生人之间的短暂接触占据社会交往的绝大部分。霍利(Hawley)将持续性和稳定性作为社区存在的基础(38),没有稳定的居住环境将不能称其为社区,只能称为居住地而已。频繁的搬迁也许改善了物质生活条件,却失去了看不见的社会支持网络,这会直接影响居住者的健康。

      但是在此次研究中,老年人的收入与其健康状况呈正相关并没有得到验证,这与其他的很多研究结论是不一致的。李实、杨穗的研究认为,养老金收入水平影响老年人的自评健康状况,而且收入不平等也会影响老年人的健康状况(39);胡洪曙、鲁元平通过对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调查(CLHLS)2005年的数据的分析,认为收入不平等恶化了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增加了其不健康的概率,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幸福感(40);张希等人对河北唐山市不同经济收入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差异性的研究也说明,固定收入(以养老金为主)影响老年人的健康状况(41)。国外的研究也有类似的结论:格尔达(Gerda G.Fillenbaum)等人对巴西南部的研究表明,收入与健康自评存在相关性(42)。或许我们可以从调研对象本身来考虑这个问题,可能存在两个原因:第一种可能性是,我们的调研对象基本上都是有退休工资的上海老人,他们在上海有房,不需要为房租发愁,在不发生重大变故的情况下,退休工资已基本能够满足个人生活所需,因而收入不至于成为影响其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还有第二种可能性,或许是调研所获得的收入数据不准确而造成分析结果的不准确。

      考察至此,只是一个开始而远非结束。本研究只是初步验证了社会资本、年龄、居住年份等因素与老年人健康状况存在相关性,而更为细致的作用机制的分析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索;而收入与老年人健康状况的相关性,需要再次验证。另一方面,笔者在调研过程中还发现了居住环境可能对老年人健康状况有所影响,有必要进行深入分析。因此,今后还将继续开展更加严谨和细致的研究,进一步探索社会资本与老年人健康状况之关系,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和优化;同时,老年人居住环境与健康之间的关系,也将成为笔者下一步研究的重点之一。鉴于养老问题的现实性和严峻性,在进行完这些验证性的研究之后,还要探索增进社区社会资本的可行办法,制定更加细致且具有可操作性的老年人健康促进方案,切实推动养老问题的解决。

      本文中数据除特别注明外,均源于同济大学高密度区域智能城镇化协同创新中心与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科研项目“社区综合调查”,特此致谢。

      ①主观健康感(健康自评)指人们对自身健康状况的主观评价,是一个同时反映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收入与居住环境等社会因素的综合指标,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为通用的健康评价方法之一。参见杉澤秀博、杉澤あつ子《健康度自己評価に関する研究の展開米国での研究を中心に》,《日本公衆衛生雑誌》1995年第6期。

      ②王健、于倩倩:《在健康调查中测量社会资本的关键问题》,《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5年第3期。

      ③[日]近藤克则:《社会资本和福祉:老年健康政策》,《社会保障研究》2010年第1期。

      ④《上海统计年鉴(2013)》,http://www.stats-sh.gov.cn/data/toTjnj.xhtml?y=2013。

      ⑤WHO:1946.Constitution,http://apps.who.int/gb/bd/PDF/bd47/EN/constitution-en.pdf,http://apps.who.int/gb/bd/PDF/bd47/EN/constitution-en.pdf,Accessed on January 4,2011.

      ⑥郝晓宁、胡鞍钢:《中国人口老龄化:健康不安全及应对政策》,《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3期。

      ⑦Tocqueville,A.,Democracy in America,George Lawrence,Garden City,Anchor Books,1969.

      ⑧Hanifan,L.J.,"The Rural School Community Center",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Vol.67,1916.

      ⑨Jane Jacobs:《市場の倫理·統治の倫理》(Systems of Survival:A Dialogue on the Moral Foundations of Commerce and Politics,1994,Vintage),日本経济新聞社1994年版,第23页。

      ⑩Bourdieu,Pierre,The Forms of Social Capital,in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ed.)by John G.Richardson,Westport,C.T.:Greenwood Press,1986.p.248.

      (11)James Samuel Coleman,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0.The Twelfth Chapter.

      (12)[美]罗伯特·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王列等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95页。

      (13)边燕杰:《城市居民社会资本的来源及作用——网络观点与调查发现》,《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14)郑杭生、奂平清:《社会资本概念的意义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学术界》2003年第6期。

      (15)王卫东:《中国城市居民的社会网络资本与个人资本》,《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3期。

      (16)邹宇春:《中国城市居民的信任格局及社会资本影响——以广州为例》,《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17)Nieminen T.,Martelin T.,Koskinen S.,et al.,"Social Capital as a Determinant of Self-rated Health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Pubic Health,Vol.55,No.6,2010.pp.531-542.

      (18)Phongsavan P.,Chey T.,Bauman A.,et al.,"Social Capital,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mong Australian Adults",Social Science & Medicine,Vol.63,No.10,2006.pp.2546-2561.

      (19)Ziersch A.M.,Baum F.E.,Macdougall C.,et al.,"Neighborhood Life and Social Capital:The Implications for Health",Social Science & Medicine,Vol.60,No.1,2005.pp.71-86.

      (20)Veenstra G.,Luginash I.,Wakefield S.,"Who You Know,Where You Live:Social Capital,Neighborhood and Health",Social Science & Medicine,Vol.60,No.12,2005.pp.2799-2818.

      (21)[日]近藤克则:《社会资本和福祉:老年健康政策》,《社会保障研究》2011年第1期。

      (22)吴丽等:《失地农民健康、幸福感与社会资本关系实证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9年第2期。

      (23)王江蓉、张拓红:《中国成年居民社会资本相关因素与健康自评的关系》,《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年第3期。

      (24)裴晓梅等:《社会资本与老年健康》,《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25)Folland,S.,"An Economic Model of Social Capital and Health",Health Economics Policy and Law,Oct.3,2008.pp.333-348.

      (26)Kawachi I.,Kennedy B.and Glass R.,"Social Capital and Self-rated Health:A Contextual Analysis",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Vol.89,No.8,1999.pp.1187-1193.

      (27)杉澤秀博、杉澤あつ子:《健康度自己評価に関する研究の展開米国での研究を中心に》,《日本公衆衛生雑誌》1995年第6期。

      (28)播摩優子、佐々木久長:《地域住民のソーシヤル.キヤピタルと精神的健康との関連》,《秋田大学保健学専攻紀要》2013年第2期。

      (29)[美]罗伯特·帕特南:《独自打保龄:美国社区的衰落与复兴》,刘波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51页。

      (30)畑栄一、土井由里子编:《行動科学——健康づくりのためぃの理論と応用》,南江堂出版社2009年版,第29页。

      (31)青木邦男:《在宅高齡者の健康関連QOL滿足度及ぼす運動実施状况の影響》,《山口県立大学学術情報》2014年3月,第23页。

      (32)陈立新、姚远:《社会支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人口研究》2000年4期。

      (33)《邻里攀比易导致健康状况下降》,环球网,http://health.huanqiu.com/health_news/2014-10/5184820.html。

      (34)胡荣、陈诗斯:《影响农民工精神健康的社会因素分析》,《社会》2012年第6期。

      (35)Cott C.A.,Gignac M.A.,Badley E.M.,"Determinants of Self-Rated Health for Canadians with Chronic Disease and Disability",J Epidemiol Community Health,Vol.53,No.11,1999.pp.731-736.

      (36)[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1—142页。

      (37)朱伟珏、范文:《我们需要怎样的居住空间——上海市社区社会资本的分布和影响因素研究》,未刊稿。

      (38)Hawley Amos,Human Ecology:A Theory of Community Structure,The Roland Press,1950.

      (39)李实、杨穗:《养老金收入与收入不平等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中国人口科学》2011年第3期。

      (40)胡洪曙、鲁元平:《收入不平等、健康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来自中国老龄化背景下的经验证据》,《中国软科学》2012年第11期。

      (41)张希、陈长香、辜滟翔等:《不同经济收入对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影响》,《河北医药》2014年第18期。

      (42)Gerda C.Fillenbaum,Sergio L.Blay,et al.,"The Association of Health and Income in the Elderly:Experience from a South State of Brazil",PLOS ONE,Vol.8,No.9,2013.pp.1-11.

标签:;  ;  ;  ;  ;  ;  ;  

社会资本与老年人健康:基于上海市社区综合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_社会资本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