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中国现代化思想与当代社会主义理论的确立_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的中国现代化思想与当代社会主义理论的确立_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中国式现代化思想与当代社会主义理论的建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当代论文,思想论文,社会主义理论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774(2000)05—0021—05

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以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集体探索的成果为基础,总结国内外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根据新的实践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作为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不但成功地指导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使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而且从中产生了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这有别于传统社会主义的当代社会主义理论,标志着社会主义理论由传统形态到当代形态的重大转变。

一、指导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准则与建立当代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自觉

邓小平认为,要在一个经济落后的东方大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最根本的是必须遵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原则。他指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1〕(P164 )“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1〕(P143)唯有坚持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原则,才能准确地把握发展变化了的时代特征,立足于本国国情,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不固守“老祖宗”的个别结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同时,既不简单地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又善于汲取世界上一切有益的知识和经验,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道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灵魂。同时,也为突破社会主义理论的传统形态提供了思想基础。邓小平指出:“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1 〕(P312)他以非凡的政治胆略和理论勇气向传统社会主义观念和模式发起挑战。本世纪初叶和中叶曾是一个充满风暴的时代,这个阶段世界的主题是战争与革命。在这一形势下,人们容易比较重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把完善生产关系(主要是所有制)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以及由此而来的政治斗争作为突出的任务,而忽略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苏联、中国等落后大国现代化建设处于启动时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其存在的理由。由于西方帝国主义的歧视、封锁和颠覆,也不得不倾向于封闭性战略。然而,这种传统社会主义观念和模式在发挥一定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存在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进入70年代以后,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战争与革命的风暴过去了,世界大潮转向和平与发展。而作为世界社会主义主流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不但面临时代主题转换带来的新挑战,还承受着历史遗留的沉重负担。因此,通过改革开放谋求发展,成为这些国家极为紧迫的首要课题。随着实践的发展,传统社会主义观念和模式在窒息社会主义应有生机和活力的种种弊端日渐暴露的同时,社会主义发展的自身要求和客观规律也愈益明显地凸现出来。这一切表明,社会主义必须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更新内容和形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形态面临重大突破和转变。然而一个很长时期,世界社会主义处于思想僵化半僵化的境地,未能摆脱传统的战争与革命的思维方式,跳不出落后于时代的一系列认识误区,从而使自己陷入停滞和萎缩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不坚持实事求是,冲破思想僵化的桎梏,就难以继续推进社会主义事业。邓小平打破了这种僵化、教条盛行的局面。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准确地把握时代主题的重大变化,提出了和平与发展已经取代战争与革命成为当代世界的主题,当今时代是改革开放的时代的科学论断。同时,从本国国情出发,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作出一系列新的结论,从而赋予社会主义以时代精神,使社会主义理论从传统形态走向当代形态。

应当指出的是,邓小平并没有刻意去追求和构建当代社会主义理论。他主要是遵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去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然而,只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必然会冲破产生于战争与革命时代的传统社会主义观念和模式的束缚,形成符合新的时代主题和本国实际的新的社会主义观念和模式,从而不仅反映出社会主义观念和模式从传统形态向当代形态转变的历史要求,还会把这种历史要求转化为历史自觉。邓小平勇敢地向传统社会主义观念发起冲击便是鲜明的例证。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方位和当代社会主义的现实基础

深刻把握本国基本国情,准确判断本国现代化建设所处的战略方位,是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邓小平科学客观地考察和分析了中国的具体国情后指出:“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2〕(P255、252)他所创立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准确地概括了中国国情,清晰地展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所处的战略方位,为党制定和执行切合中国实际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由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主流并非发生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是产生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因此,为本国现代化建设所处的战略方位作出科学的定位,并据此制定现代化建设的战略规划就成为这些国家应该遵守的普遍原则。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和阐发,纠正了几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都犯过的急于求成、超越阶段的错误,为当代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奠定了现实基础。

第一,端正了当代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起点。在这个重要问题上,传统社会主义产生过明显的失误。以往几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把实践中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根据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实际状况设定的高级形态的社会主义(即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相提并论,因而在建国以后几乎无一例外地宣称自己已处于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这显然与发端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现实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方位大相径庭,从而犯了超越阶段的“左”倾错误。初级阶段理论肯定了当代社会主义起步于旧社会遗留下来的落后的经济文化基础,因而社会主义的发展程度还处在不发达的初级状态。这就端正了当代社会主义所处的战略方位,解决了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出发点和立足点问题。

第二,正确阐述了当代社会主义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与任务的前提基础。初级阶段理论的基本精神是承认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所面临的客观现实。因而,必须从这一现实的前提基础出发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与任务,而决不能离开这一前提基础。如果“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1〕(P312)对本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估计过高, 从而在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方面提出过高的指标,欲速不达,反而使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遭受挫折。这种过去发生的普遍性失误,应该牢牢记取。

第三,科学论证了建设当代社会主义的长期性。按照初级阶段理论,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我国社会主义仍将处于不完善不成熟的阶段。要用长达百年的时间,去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经济的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去建立社会主义本应具有的发达的生产力基础。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问题,也从根本上纠正了传统社会主义把时间设想得很短,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错误。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阶段是一个长期历史进程的论述,主要是针对中国的,但是,它同样也适用于类似的国家,对于发生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当代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借鉴与指导意义。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任务与当代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明确规定:我们党在现阶段的政治路线“最主要的是搞经济建设,发展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1〕(P276)并且反复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从而拨正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航向,保证中国式现代化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这既是中国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客观要求,是当今国际形势发展和世界现代化突飞猛进的必然产物,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和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针对传统社会主义的教条,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把生产力标准引入社会主义本质,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2 〕(P373)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述,不但从理论上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现代化建设首要任务的认识,而且突破传统社会主义观念和模式的束缚,为当代社会主义新观念和新模式的确立提供了核心内容。

其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当代社会主义的中心任务。邓小平一贯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中心地位,再三强调,要始终扭住这个根本环节不放松,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冲击它,干扰它。这种理论上的坚定性来源于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传统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失误,就是在这个问题上发生摇摆和反复,就我党的教训来说,就曾经在八大以后从部署党和国家工作重点向经济建设转移逐步走到了以阶级斗争为纲,严重冲击和干扰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中心地位,给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重大的损失。

其二,是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区分传统社会主义和当代社会主义的分水岭。传统社会主义的主要弊端是离开生产力的发展,单纯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来谈论社会主义,突出了阶级和阶级斗争,忽略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社会主义与现代化分离的严重后果。邓小平则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高度,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是一个关系到党和国家命运前途的重大问题。他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给予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反复论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中心任务”、“首要任务”、“根本任务”,置于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地位,视为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从而实现了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紧密结合。由此可见,区分新旧两种社会主义观念和模式的根本之点是如何判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否把社会主义建设的着力点放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方面。在这一极其重要的问题上,当代社会主义从根本上划清了与传统社会主义的界线。

其三,是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当代社会主义衡量现代化事业成败得失的根本标准。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必须以发展生产力为首要任务,因而能否发展生产力也就成为检验现代化建设是否成功的根本标准。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是否有利于”的标准,关键的也是生产力标准。生产力标准是与传统社会主义离开生产力发展,单纯以生产关系完善与否或无产阶级专政巩固与否来判断是非迥然而异的。当代社会主义正是坚持了生产力标准,才得以摒弃在从事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唯心和空想倾向,从而使自己站立在唯物史观的坚实的基础之上。

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动力与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的崭新模式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开放国门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大趋势。任何国家和民族的思想和实践都必须充分体现这一时代精神。我国曾长期坚持传统体制,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更必须通过改革开放打破旧的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体制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可是,长期以来,传统社会主义受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影响,或是把具体体制与基本制度混为一谈,不敢丝毫触动具体体制;或是看不到固有体制的严重弊端,讳言改革。邓小平则首先举起改革开放的旗帜,把改革开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他指出:“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2〕(P370)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2〕(P113)邓小平的改革理论抓住了以往社会主义长期停滞和萎缩的要害,找到了推进当代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社会主义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适应生产力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体制。具体说,在政治上是建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活跃民主生活的体制,在经济上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后者则是邓小平最富创造性的理论贡献。他以适当区分具体体制与基本制度的认识为基础,进而指出,计划和市场都不带有社会制度的属性,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2〕(P148)“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2〕(P367)这就从根本上打破了把计划与市场作为区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属性的传统观念,把最富效率的市场经济体制与最优越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联结起来,从而开辟了中国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全新的体制依托。同时,也超越了传统社会主义的观念和模式,使社会主义理论具有浓厚的当代形态的色彩。

邓小平在指导和规划改革实践的同时,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外部条件进行冷静的思考,并总结以往的经验,提出适合国际环境和本国发展的对外开放战略,使我们正确解决了如何对待人类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国家所创造的各种积极成果的问题,使中国真正走向了世界。

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理论是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一方面对旧体制的改革,解放了作为生产力主体要素的劳动者,调动了其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创造性,也解放了作为生产力载体的企业,使之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另一方面,改革旧的体制,就是纠正固有制度不完善不健全的缺陷,使社会主义制度日益健全和完善。在现阶段,我国在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指导下创造的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和人民利益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具体实现形式,是一种全新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它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而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它已经不再是产生同步贫穷的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而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它已经不再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而是以现代企业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已经不再是闭关锁国、远离世界的社会主义,而是已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它已经不再是权力过分集中,重人治、轻法治的具体政治模式,而是建立了按照民主化和法制化紧密结合的要求,努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政治体制。这种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是从中国国情出发建立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发端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世界社会主义主流发展的普遍性规律。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也是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截然不同的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的崭新模式。

五、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和当代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实践证明,现代化不仅是经济的变迁,而且是包括政治、文化、制度和社会深刻变革在内的系统工程。西方现代化理论一般只注重工业化,把它视为现代化实现的标志。因而西方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经济获得高度发展的同时,却带来了社会失范、人的异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传统社会主义则往往离开生产力的发展,追求一大二公三纯的空想模式,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不但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也破坏了民主和文明,从而远离现代化的目标,延缓了现代化的进程。邓小平则从本国实际出发,总结国内外的历史经验,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全面发展战略。他指出:“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2〕(P208)显而易见,在邓小平看来,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在内的整体现代化。其奋斗目标是将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其中既有物质层面的现代化,也有制度层面和人的现代化。

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邓小平始终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他在反复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对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作出了一系列论述。邓小平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2〕(P168)他要求把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实现现代化必须以现代化的精神文明为重要条件,没有现代化精神文明所造就的人的自身素质的现代化,现代化就失去了坚实的根基。有鉴于此,邓小平一直非常关注和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他一再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2〕(P367)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 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定要坚持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从而指引了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社会主义必将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最终进到全面发展的社会和全面发展的人的理想境界。邓小平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战略的实施,将使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设想的理想境界成为现实。在这一战略指导下,不仅社会主义将是一个经济繁荣、政治民主、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共同进步的社会,而且人自身各方面素质将获得全面提高,人的现代化也终将实现。邓小平三位一体的整体现代化目标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克服了传统社会主义单纯追求单项目标的片面性,更避免了西方国家现代化的前车之鉴,从而成为当代社会主义目标和模式的最佳选择。

收稿日期:2000—05—22

标签:;  ;  ;  ;  ;  ;  ;  ;  ;  ;  ;  ;  ;  ;  ;  ;  

邓小平的中国现代化思想与当代社会主义理论的确立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