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使命,锲而不舍-追忆傅家谟院士论文

牢记使命,锲而不舍
——追忆傅家谟院士

文|刘燕成

介绍:

傅家谟,1933年7月14日生于上海。为享誉海内外的有机地球化学与沉积学家,是我国石油有机地球化学和环境有机地球化学学科的开拓者,1956年于北京地质学院毕业,1961年于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生毕业。1984年,获我国首批“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1989年2月,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1990年,获得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进工作者“金牛”奖;1991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青葱岁月立大志

1952年10月,傅家谟以第一志愿考入北京地质学院“大系”——地质矿产系,并成为这所新建地质学院的首届大学本科生。这一时期,新中国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国家建设尤其急需矿产资源,因此,给地质事业带来了无限新生,也赋予了地质事业另一层格外独特的政治意义。傅家谟原本对文科兴趣更浓,但他怀着立志报国、开发矿业的远大抱负,毅然放弃了个人爱好,遵从了国家需要,选择了地质专业。

北京地质学院,是这一时期为了适应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中央根据“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院校,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的方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院系调整组建而成的一所新型大学。由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清华大学地学系、天津大学(原北洋大学)地质工程系、西南交通大学(原唐山铁道学院)采矿系地质组和西北大学地质系等于1952年强强合并成立,被誉为地质界的黄埔。傅家谟为北京地质学院第一期学生,该期学生被誉为“地质黄埔一期”。1952年11月1日,在北京端王府夹道举行了北京地质学院首届开学典礼,我国著名地质学家、地质部时任部长李四光在开学典礼上作了讲话,其中,他面朝场下整齐的新生队伍激昂澎湃地谈到:新中国办起了惊天动地的事业,北京航空学院是惊天,北京地质学院是动地,你们就是动地的勇士,你们是新的土地公公、土地婆婆……

你是否知道,最初,其实吕杨的父母并不愿意他转读葡萄酒专业?2003-2004年,面对天体物理这个专业,他曾一度迷茫到想转专业。因为父母不希望他放弃,他又硬着头皮再坚持了一年,结果越发感觉一事无成。失意的他,跟朋友从赌场败北而归,路过尼亚加拉瀑布,他们把车停在高速路边,当时,眼前是大片大片的葡萄园。看着阳光洒落的葡园,从小在新疆长大的他,仿佛又回到了大自然的怀抱,让他感觉舒服和安心,对大自然这样的产物多了几分亲近。

非凡的人格魅力,是傅家谟一笔无形的财富,在他的身上有一种特殊的威望。他那热爱祖国、忠于人民的崇高品格,严谨求实、精于育人的治学思想,高瞻远瞩、力挽狂澜的非凡胆识,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的工作态度,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献身精神,瞄准前沿、勇攀高峰的优秀品质等,综合展示出了傅家谟绚丽的院士风采。一生的团结拼搏,一生的潜心研究,一生的开拓创新,硕果累累。傅家谟在中外刊物上发表论文63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50余篇,主编和合作主编专著12本,SCI论文409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论文36篇,环境科学顶级杂志《环境科学与技术》发表论文30篇,影响因子大于2的论文244篇。被40余种国际SCI刊物正面引用5000余次最高单篇被引用200余次。

在取材方面,主要使用中国传统材料。房屋建筑中主要使用木构架作为材料,即建筑结构及建筑构件均采用木材,通过榫接等精湛的传统工艺进行连接,从很小的木构架房屋到规模宏大的阿房宫木构架和连接工艺运用的淋漓尽致。

硕果累累声名扬。

11月23日上午,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坚定信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风雨无阻、砥砺前行。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交到了我们手中。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就是刘少奇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一生奋斗的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

傅家谟一生足迹遍及世界五大洲的二十多个国家与地区,先后到阿尔巴尼亚、英国、挪威、美国、法国、德国、荷兰、意大利、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参加合作研究、国际会议与讲学,与国外同行建立了富有成效的合作关系。

1982年,傅家谟专著《有机地球化学》一书被选为佳作送往联邦德国国际书展展出。1986~1993年,傅家谟被欧洲有机地球化学学会聘为国际有机地球化学学术刊物《Organic Geochemistry》的编委。1995年,傅家谟主编出版的我国第一本《干酪根地球化学》专著。荣获国家级成果奖10余项,其中全国科学大会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1项,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获部(院)委级奖20余项(其中9项为项目第一负责人);获专利授权10余项。由于傅家谟在国际上享有很大的声誉,被列入国际科学家名人传记册。

1994年,傅家赴台湾访问,并在台湾中央大学主办的“第一届两岸资源地球化学与环境地质研讨会”上作专题学术报告。1998年,傅家谟赴澳门,与澳门大学进行合作研究。在这同一年,傅家谟受邀赴香港,与香港理工大学开展合作研究。2001年,傅家谟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参加了“两会”会议。2008年春节期间,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到家中看望傅家谟。

对于异类理据构成的常用词而言,被用作借体的词,不仅要打破自身原有的指称对象范围所特有的格局,还要突破甚至进入与其有一定关联性的其他事物对象所在的特定范围,所以,必须要对原有的个别语义特征进行一定的调整和变化,使之能够把原有的语义特征和新调整的语义特征结合起来产生新的认知关联,并随之建立起一种新型的语义联系,实现对新的本体的代替和指称,产生其借代意义。

领导的寄托,前辈的期望,使得“地质黄埔一期”的傅家谟们深感时代赋予的责任之重,并深感荣幸。1954年1月,学校对该期学生分专门化时,作为该校首届本科生,傅家谟考虑到国家建设的迫切需要,选择了煤田地质及勘探专业。傅家谟的四年大学校园生活,是充实的,也是难忘的,更是愉快的。傅家谟在四年大学里,不仅养成了勤学好问、积极向上的优秀学风,更是铸就了一身不怕苦、不怕累、勤俭节约、刻苦钻研、开拓进取的人生信条,大学校园生活里,广博的知识、扎实的基础和做人的准则,更是为傅家谟日后从事更深的科学研究铺平了坚实的道路。

1979年,作为我国杰出青年学家的傅家谟,受邀出访英国,参加了欧洲有机地球化学会议。1980年,他又受邀出访美国考察交流。1981年,傅家谟受邀出访了法国和英国。1985年,出访科威特,在科威特石油公司开展了友好交流和考察。1987年,傅家谟出访意大利,参加第十三届欧洲有机地球化学会议,在本次大会主持了“地质体中含硫化合物”的主题报告,并访问了罗马。1988年,傅家谟受邀访问英国布里茅斯理工学院,与布里茅斯理工学院开展石油和环境地球化学合作研究。1989年7月,傅家谟应德国著名有机地球化学家Leythaeuser教授邀请,参加了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第28届世界地质大会。作为亚洲代表,他在“石油地球化学”学术会上,两次被邀请作同一报告,这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是极少见的,为中国乃至亚洲争得了荣誉。1992年,傅家谟赴澳大利亚墨尔本参加澳大利亚有机地球化学会议,这一年,他还赴日本给日本石油公司地球化学专家讲课,并参加这一年在日本举办的世界地质大会。傅家谟总是趁出国之机,第一时间了解国际学科前沿与研究动态,亲自参加国际合作实验研究,经常废寝忘食地工作到深夜。回国时带回的是外国资料、仪器、试剂,他时刻想到的是如何更快地赶超世界先进研究水平。

至纯大爱暖人间。

傅家谟对夫人关心体贴,对子女倍加呵护。陈德玉研究院,是傅家谟在北京地质学院学习时的同学,共同的理想与追求将他们结合在一起。陈德玉年轻时身体不好,常常小病在身,傅家谟总是悉心照顾。工作之余,除了照顾爱妻,还要照管孩子,傅家谟以坚强的双肩和家庭责任感扛起了全家人的生活重担。夫人退休后,他虽然工作很忙,但也常常挤出时间陪夫人到公园闲庭信步,或是到影院看看电影,到街市逛逛街。

年轻时的傅家谟,无论工作再忙,也要抽出时间辅导孩子学习功课,在孩子们心目中,他就是一位非常慈祥和称职的父亲。傅家谟的儿子傅忠,以及生活在大洋彼岸的女儿陈小京,常常是傅家谟为之骄傲的两个孩子。工作再忙,他总是会记得住他们,常常在生活上资助他们。傅家谟女儿至今生活在美国,也有两个漂亮可爱的孩子,每每出访美国,趁工作之余,便总要顺便看望他们。每一次短暂而又暖融融的相聚,傅家谟总要拍下合影照片,带回家,在工作之余,一个人静静地望着照片,明明才回国不久,可是,他又想念女儿了,想念那可亲可爱的孙子辈了。

傅家谟院士尊重知识,珍惜人才,鼓励创新,注重培养优秀青年人才,他培养出博士、硕士和博士后研究生150余名,学生遍布全国各地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他们当中,大多数已成为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学科带头人,或在政府和管理部门担任要职,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2015年6月11日,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发出一则极其沉痛的讣告——傅家谟院士走了。科学界的一代巨人,就这样匆匆离开了他依依不舍的人世。然而,傅家谟院士“牢记使命,锲而不舍”的科学家精神,将远远激励后人不断前行。

(编辑/高纬时)

标签:;  ;  ;  ;  ;  

牢记使命,锲而不舍-追忆傅家谟院士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