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新型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集群论文,区域经济发展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2)02-0018-04
一、主要区域发展理论简评
1.梯度推移理论
这种理论把工业的生命循环周期理论引用到区域经济开发中,认为产业结构、新技术与生产力等遵循由高→低梯度转移的规律。在世界和国家范围内工业布局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这种变化与推移样式,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实践的证明,于是我国一些学者把全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看成三个不同的梯度区,认为通过梯度推移,西部地带在产业技术加速转移中会逐渐缩小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
这是一种区域不均衡发展战略,从静态上看,这种理论有点宿命论的倾向。从动态上看,由于扩展效应远低于极化效应及回程效应之和,结果会不断扩大发达与不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和我国“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发展战略相去甚远。
2.增长极发展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在空间上并非均匀分布,而是以不同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空间产生不同的影响,当然,增长极可以由大至小逐级传递。它强调在经济总量有差异化的同时,还必须关注结构性的差异化:并不是所有产业都具有相同的发展速度,而是在不同时期,快速增长往往相对集中在主导产业和创新企业上,然后波及到其他产业和企业,集中快速增长的工业中心,就是区域的增长极。
这种发展战略也坚持经济增长的不平衡性观点,其积极意义是通过引入空间经济变量,丰富了非均衡发展理论抽象的经济分析内容,但有关增长极的数量、门槛规模、内部产业结构及其区位与时间选择等一系列技术性问题依然难以解决,在实际应用中还是难以实行。
3.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
这是前苏联在经济建设中为解决重大国民经济任务而采用的一种地域生产组织形式,一般由国家一次性大规模投资而形成,是跃进而不是渐进式发展模式。它大致由核心类(生产综合体主导专业化部门中大型联合企业)、主体类(与核心企业具有密切经济联系的各种企业)、生产性与非生产性基础设施构成。
地域生产综合体最大特点在于强调它能比企业单独布点带来更大的聚集经济效果,以及企业在生产上的相互补充可以获得垂直一体化利润,但这是一种典型计划经济、买方市场、更多考虑生产成本优势的模式,在当前生产普遍过剩的市场经济下,必须从价格竞争转变到非价格竞争为主上来。
二、新型区域发展理论:产业集群理论的要点
1.产业集群的概念
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有时简称集群,用来定义在某一特定领域(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Porter 1998)。
集群具有专业化的特征,其成员企业包括上游的原材料、机械设备、零部件和生产服务等投入供应商;下游的销售商及其网络、客户;侧面延伸到互补产品的制造商,技能与技术培训和行业中介等相关联企业,以及基础设施供应商等。集群还具有地理集聚的特征,产业关联及其支撑企业、相应支撑机构,如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金融部门与教育培训机构在空间上集聚,是一种柔性生产综合体,往往代表着区域核心竞争力。
2.产业集群的理论要点
产业集群的空间集聚优势可以从三个不同角度加以分析:首先从纯经济学角度,主要着力于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认为不同企业分享公共基础设施并伴随垂直一体化与水平一体化利润,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形成产业集群价格竞争的基础;其次从社会学角度,主要从降低交易费用角度,认为建立在共同产业文化背景下的人与人之间信任基础上的经济网络关系,可以维持老顾客,吸引新顾客和生产者前来;第三从技术经济学角度,研究集群如何促进知识和技术的创新和扩散,实现产业和产品创新等(王缉慈、童昕,2001)。在世界经济地图上产业集群区域都显现出异乎寻常的竞争力,其竞争优势来源于生产成本、基于质量基础的产品差异化、区域营销以及市场竞争优势等方面(魏守华,2002)
三、新、旧区域发展理论中的异同点
1.新旧理论的相同点
产业集群理论吸收了过去区域发展理论的积极因素,强调集聚经济和区域分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它们的相同点上。(1)作为区域发展理论都强调集聚经济效应,实际上,追求集聚规模经济是空间经济的基本原则。运用集聚经济将那些在生产上或分配上有着密切联系、或是在产业布局上有着共同指向的产业,按一定比例布局在某个拥有特定优势的区域,形成一个地区生产系统。在系统中,每个企业都因与其它关联企业接近而改善自身发展的外部环境,并从中受益,结果系统的总体功能大于各个组成部分功能之和。梯度推移理论认为大城市是高区位区,就因为它可以依靠集聚经济来推动与加速发明创造、研究与开发工作的进程,节约所需投资;增长极理论强调城市体系中城市等级结构的差异,实际上是考虑城市集聚经济能力;生产综合体理论更是开宗明义地指出要追求集聚经济;而产业集群理论不仅包含大量产业联系密切企业的集聚,而且还强调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获得集聚经济带来的外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范围经济。(2)强调区域分工的重要性,承认全球化的生产网络是有等级的。从古典分工理论: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到现代区域分工理论: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演说、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学说以及小岛清的协议性区域分工学说,通过分工实现专业化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这种分工是分等级的,不同的区域根据自己特定的条件,或是人力资源、或是自然资源、或是资本、或是规模经济在不同等级系中寻求自己适合的发展道路。
梯度推移理论强调不同的区域存在技术等差距,按综合经济实力选择与自己相适合的产业,而且不同区域之间通过分工与联合,使区域共同发展;增长极理论强调各地侧重选择各自的推动性产业,通过乘数效应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还认为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就是增长极由大——小传递的过程;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强调在计划下相对均衡布局,总体经济实力的均衡是建立在不同区域基于自身优势的主导产业综合体上,各级政府在区域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不同,导致生产有等级之分;产业集群理论也是强调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不同区域在全球生产网络中所处的地位不同的,一些地区成为某个产业的创新中心,集聚了大量相关技术的教育研究机构和企业的研发部门,掌握核心技术与产品创新,把握产业的发展趋势与走向;另一区域则成为生产和加工制造的基地,其技术力量依赖创新中心的扩散。
2.新旧理论的不同点
产业集群理论摈弃了过去三种区域发展理论的不合理因素,而添加了更适合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合理因素,表现在与过去理论的差异上。首先是在理论认识上的差异,梯度推移、增长极理论强调区域空间发展不平衡性,对于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区域要集中资源,首先发展高梯度的区域或增长极区域,然后逐步发展非核心区。这些理论片面、静态地看待区域发展条件,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地域差异较大的国家,还忽略了人的能动性。
产业集群理论不是简单地争论区域发展的平衡性与否,而是强调发挥区域各种资源要素的整合能力,追求适合于区域具体特征的区域发展道路,具有人才优势的区域如中关村突出发展信息产业;而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发展旅游产品业;城郊地区可以发展花卉业等。如浙江温州地区,人多地少、矿产资源匮乏,这在以往的理论中找不到区域发展的理论依据和指南,但就是在这里,依靠温州人市场意识强、吃苦耐劳的精神,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起步,实行“一镇一品”的产业集群战略,不仅是我国经济充满活力的地区,而且培育了一大批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大中型企业,产品远销国内外市场,甚至形成一些著名的品牌。
其次,产业集群理论突出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创新来源于社会化的学习过程,包括文化、制度等非经济因素,集群的产业氛围可以培养生产要素中——劳动力要素对该种产业相关知识与创新的敏感性,尤其对于创造性要求高的产业,如计算机软件、高档时装业、工艺品制造业等,技艺的技术性与艺术性难以严格区分。产业集群内知识与技术通常以隐含类、非编码化的形式传播与扩散,技术创新通过在“干中学”而传承。
地域生产综合体强调政府大规模投资,一般以标准化、大批量的生产制造为对象,很少涉及创新;增长极更多是强调产业或区域的不均衡发展,而没有关注发展的原动力——创新;梯度推移强调高区位地区的创新,低区位区域只能接受这种转移,而忽视了低区位区域创新的能动性。创新在一国或区域的经济增长中发挥的作用会越来越大,技术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产业集群还强调区域发展要素中资源整合的协同效应。投入要素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资本、劳动力、自然资源,而且强调企业家资源的培育及其在发展中担当的作用,还有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金融部门与教育培训机构对产业发展的协同效应。除了积极寻求外来资本、技术、管理经验等要素的作用外,更强调区域自身发展能力的培育,使区域成为有很强“学习能力”的学习型区域,不断整合自身资源与外界经营环境相适应,使区域具有动态的竞争优势。
正因为产业集群强调区域内全要素的投入,最终出口产品在区域内具有巨大乘数效应(对每个具体区域可以用投入——产出计量模型进行计算),而且区域内收入分配相对平均,区域内基尼系数差异较小,有利于区域的持续发展。
梯度推移理论通过将区位划分等级,高区位的区域汇集国内外资源,通过优势区位领先发展,而低区位的区域只能吸收来自高区位的资金、技术等转移;地域生产综合体把发展的决定因素寄托于政府大规模投资上;增长极理论在区域发展中强调“极化作用”,实际上也是强调外力的作用。在当前生产方式已由过去的“福特制”转向“后福特制”,“柔性生产”、“及时生产”日益被强调的今天,区域发展过分依赖外力的作用,必然对市场变化的驾御能力、产业结构表现出较大的刚性,经济发展容易出现僵化和脆弱。
四、国内外实践证明:产业集群是有效的区域发展理论
1.国内外的实践经验
集群战略在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中,无论是高科技产业集群,还是传统产业群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高科技产业群:如美国的硅谷、波士顿128公路、德州的奥斯汀;印度的班加罗尔地区;以色列的特拉维夫;英国的剑桥工业园;法国的索非亚等。传统产业集群:如意大利艾米利亚——罗马格纳地区、浙江的嵊州的领带、诸暨市大唐镇的袜业、海宁的皮装、柳市的低压电器等。一般资本与技术结合型的产业集群,如日本的大田、德国南部的巴登——符腾堡等。产业群的竞争能力与产业的性质并无直接的联系,因为在高技术产业里有低技术,而在低技术产业里有高技术,关键是要发挥区域的核心能力。表(见下页)中对比列举了意大利和中国浙江的一些产业群,通过产业在区域中分布,可以形象地了解一些产业集群的概况。
意大利国际竞争优势产业和浙江特色产业分布
意大利
中国浙江
比耶拉:毛纺织;温州市区:鞋、服、眼镜;
普拉托:毛纺织;义乌:小商品;
都灵:自动化设备;
绍兴:轻纺、化纤;
皮亚琴察:自动化设备; 永康:五金;
帕尔马:食品; 海宁:皮革、服装
蒙特别鲁那:滑雪靴;
余姚:轻工模具;
卡斯泰尔戈弗列多:照
鄞县:服装;
明设备;奉化:服饰;
卡尔皮:木工机械、针
慈溪:鱼钩,长毛绒;
织品; 永嘉:钮扣、泵阀;
摩德那:针织品;路桥:日用小商品;
萨斯索罗:瓷砖;嵊州:领带;
卡拉拉:石制品;金乡:标牌、包装;
阿雷佐:珠宝; 大唐:袜业;
瓦伦扎:珠宝; 瓯海:阀门;
博罗尼亚:包装机械;
柳市:低压电器;
布赖恩扎:家具;台州:精细化工、摩托车
资料来源:王缉慈,等:《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P269,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对未来的指导意义
鉴于我国较大的区域差异性,产业集群战略对中国国情有着很大的实用性,目前有5类区域适合产业集群战略。(1)一些沿海外向型出口加工区如东莞,如何进一步发展地方企业网络,形成产业集群。(2)国内一些中小型高新区、经济开发区如何以大企业或跨国公司为核心形成配套网络,将开发区的发展和本地经济密切相关。(3)我国乡镇企业集聚的区域,如何借鉴苏南、浙江乡镇企业的产业群模式。(4)在一些智力密集区,如中关村如何利用教育机构等与企业联系网络,促进集群的创新。(5)我国的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集聚区,企业网络如何进一步发展,保持产业的升级换代。
收稿日期:2001-12-05
标签: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产业集群理论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集聚效应论文; 梯度转移理论论文; 产业集聚论文; 区域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