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技文明在现代文明中的功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功能论文,科技论文,文明论文,文明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608(2004)12-0023-03
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状态,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成果。科技文明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的统一,是一切文明的基础,是所有文明的动力和源泉,是第一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制度文明、生态文明等都贯穿和渗透着功能巨大的科技文明。
一、发展丰裕的物质文明
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的总和,表现为人们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所导致的物质成果。生产、生活资料的需要和生产本身的需要反映了人的目的性。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实现人的目的,人们就必须向自然界去索取,使自在之物转化为自为之物,由此引起人类物质文明的进化。科技文明不断满足人类的需要,不断地实现人类的目的。
物质文明的发展集中体现在科学技术作用于生产力,使生产力不断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一文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1]
时代的车轮驰入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这是对科技文明促进物质文明发展的最好诠释。其一,科学技术在生产力系统中的地位越来越高。生产力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一个系统,除了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这三个最基本的实体性要素外,还有科学技术、生产信息、生产管理等非实体性要素,科学不仅是相对独立的要素,而且已上升到首要地位,在生产力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先导作用。其二,科学技术在生产力系统中起第一位的变革作用。在生产力系统中,科学技术与其他生产力要素的关系不是简单的排列、并列关系,而是呈函数、倍数甚至指数关系。科学技术的作用集中体现在生产工具的变化上,它使科技型人员成为主要劳动者,使以电子计算机控制的智能型机器体系成为最重要的劳动工具,使再生型和扩展型资源成为主要劳动对象。其三,现代科学技术决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速度。科技进步有利于增加产品数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产品、建立新产业、改造传统产业,从而推动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其四,科学技术不仅影响生产力诸要素的性质和水平,而且影响着其内在结构和结合方式,从而影响着整个生产力系统的结构和形态。
二、塑造与时俱进的精神文明
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其主观世界也得到改造,社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得到发展,这方面的成果就是精神文明。科技文明对人们思维方式的变革、伦理道德观念深刻的变化和科学精神的形成等都具有重大影响,由此体现其巨大的精神文明价值。
首先,科技文明对思维方式的变革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导致了思维方式的重大变革。自然科学在19世纪初的各个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式;相对论的出现,否定了绝对性思维方式,确立了相对性思维方式;量子论的出现,否定了确定性思维方式,确立了不确定性思维方式;分子生物学说的创立,否定了决定论和必然性,确立了非决定论和偶然性;系统科学的发展促成系统思维方式;现代科学的发展,学科的渗透、交叉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促成综合性思维方式。
其次,科技文明促使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发生深刻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冲击并促使人们改变旧道德观念和旧习俗,形成新的道德观念和规范;推动社会职业分层发展,促进形成相应的职业道德规范和道德理想,使敬业、乐业、勤业等职业道德的优良传统不断丰富和发展;提出伦理道德的新课题,如生命伦理问题、生态环境与道德、核能应用、宇宙伦理与网络伦理道德问题,为道德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手段。
再次,科技文明有利于促进科学精神的形成。科学家在科学活动与科学共同体内外联系的交往中,逐渐形成约束和引导科学行为的价值规范或科学的精神气质。科学精神是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作为人类文明的崇高精神,它表达的是一种敢于坚持科学思想的勇气和不断探求真理的意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方面的特征。具体表现为求实精神、实证精神、探索精神、理性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独立精神和原理精神。它是照亮人类从愚昧和黑暗走向文明与光明的灯塔,是认识客观世界和人类本身进而改造世界与社会的动力。
三、形成高度民主的政治文明
政治文明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的体现。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政治法律制度、政治法律设施和政治法律行为等内容。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不仅表现为劳动产品的剩余和文字的产生,而且表现为阶级或等级的分野以及国家的产生。古希腊留下的文明遗产,不仅包括一度发展的商品经济、自由探索的精神、各种形式的文学艺术和哲学思想,而且包括对个人自由和责任的强调、民主政体的理论和实践。近代资产阶级创造的文明成果既包括发达的市场经济和资产阶级民主、自由、人权的基本理念,还包括资产阶级民主的政治体制、规范的政治运作程序以及完备的法制。
科技文明和政治文明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科技文明的发展从观念层面来说可以提高人们的政治觉悟和政治参与意识,形成进步的政治思想、政治道德、政治观点和思维方式,如民主、平等、自由、人权以及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等;与之相对立的,是科技文明不发达状态下形成的不文明的甚至是野蛮、蒙昧的政治观念,如特权观念、等级观念、人治观念等。科学的昌盛、学术的繁荣,客观上要求政治民主的社会环境。
政治文明的核心是人民当家做主。科技文明的发展有助于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实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消除因政治过程中程序上、技术上和地域上的限制,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更好地了解政治过程,更好地知政、议政和参政;建立科学的政治决策机构、程序和方法,吸收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科学计算成本和收益,尽量避免随意性与主观性。
政治文明的保障是依法治国。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构筑建立在尊重人的人格、尊严、自由、进取精神和合理要求基础之上的法律体系。科技文明的发展在立法、执法和司法各环节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四、迈进先进的制度文明
人类改造社会的成果是新的生产关系与新的社会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即制度文明。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制度文明从低级到高级的变革和更替。从社会形态的角度看,迄今为止人类已经经历了奴隶文明、封建(中世纪)文明、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科学是人类前进的永恒动力,是人类社会制度文明的巨大推动力量。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生产方式的变革,最主要的原因是它可以极大地提高生产力水平,使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发生巨大的变化,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进而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导致社会形态的变更。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2]
18世纪以蒸汽机的使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使人类社会由铁器时代进入机器时代,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各国先后取得了统治地位;19世纪以电力的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使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20世纪以来以电子计算机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使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利用智能机来解放人类脑力劳动的新时代,使整个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需要借助于科技文明的力量。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关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关于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等方略体现了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和科学技术的结合问题,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五、建设全新的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它是在对过去发展模式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生态文明是时代的呼唤。
建设生态文明仍须借助于科技文明。首先认识上要到位。人与自然不应该是统治与被统治、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共同促进的关系。19世纪70年代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即以其深邃的洞察力警告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3]人类的发展应该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人类的发展不仅要讲究代内公平,而且要讲究代际之间的公平,即不能以当代人的利益为中心,甚至为了当代人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后代人的利益。
其次,以科技进步为核心,实现工业化与生态文明的有机结合。在全球面临生态危机和我国着力推进工业化的情势下,要发展绿色产业,重构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探索节约能源、消除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新技术、新方法、新途径,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走一条生态效益型的经济增长之路;注重现代科技的“生态化”发展趋势,即按照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来进行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促进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的发展。
总之,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现代文明,应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以物质文明建设为中心,以精神文明建设为先导,以政治文明和制度文明建设为保证的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全面协调发展,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科技文明的整合、渗透作用。
[收稿日期]2004-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