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超[1]1994年在《垂体前叶分泌功能直接神经纤维调控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应用灵敏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发现在多种哺乳动物的垂体前叶(AP)实质内存在P物质(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Galanin等多种肽类免疫反应神经纤维。这些纤维在AP内与腺细胞关系密切,可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催乳素细胞、生长激素细胞形成突触样结构。但这些纤维在AP内与激素分泌的机能联系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离体温育大鼠AP组织块的制备、电场刺激兴奋AP内的神经纤维和放射免疫测定AP激素在温育中的含量等方法,观察大鼠AP释放ACTH、PRL、FSH等激素的能力,以探讨神经纤维在这几种激素分泌调节中的作用,并着重对ACTH分泌的影响因素做了进一步的分析。实验结果表明:①通过筛选不同参数的电场刺激对AP分泌ACTH的影响,发现电场刺激在本实验体系中能促进温育AP组织释放ACTH。强度为30mA、波宽为0.5ms、频率为10Hz的电场刺激,其促进ACTH释放的作用大部分可被TTX及藜芦碱(VT)阻断。该作用在灌流垂体块中得到进一步证实。但离体分散培养的AP细胞不受该参数电场刺激的影响。TTX和VT对ACTH的基础分泌和CRF诱发的分泌没有抑制性影响。②30mA、0.5ms、10Hz的电场刺激能明显抑制PRL从温育的AP组织的释放,该效应也能被温育液中加入TTX阻断。③该参数电场刺激对FSH的分泌没有显著影响。④电场刺激与CRF和AVP引起的ACTH分泌没有相互加强作用。也不受生长抑素的抑制,但能被加入温育液中的地塞米松显著地抑制。⑤GABA受体阻断剂Bicuculline能加强电场刺激引起ACTH分泌的作用,
闫明茹[2]2007年在《针灸关元、命门、足三里穴对免疫失调模型大鼠IL-18、AVP及相关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针灸作为传统的治疗方法行之有效,其整体调节的优势逐步被认同,虽然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针灸机理的阐释仍不能令人满意。对针灸防治、预防疾病的作用机制进行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仍是必要的。微观研究,整体综合或许是一条思路。本实验在前期实验的基础上,通过继续观察针刺对束缚、佐剂性关节炎(AA)模型大鼠的影响,从电针刺激作为处理手段,选取关元、命门、足三里三穴,在深究上述三个穴位在中医理论下共性和特性的基础上,通过检测分子生物学水平上的指标变化来研究这三个穴位对不同应激源所致免疫失调的模型大鼠的调控机制,并结合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来揭示针灸整体调控的部分机理。实验以AA、束缚模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组织学、免疫组化及放射免疫等技术方法检测脑内及血液中细胞因子、神经肽类等物质,观察针灸对不同应激源所致的免疫失调模型的影响。选取雄性Wistar大鼠120只随机分为15组,每组各8只,分别为:正常组、AA模型组、束缚模型组、AA针关元组、AA针命门组、AA针足三里组、AA灸关元组、AA灸命门组、AA灸足三里组、束缚针关元组、束缚针命门组、束缚针足三里组、束缚灸关元组、束缚灸命门组和束缚灸三里组等。实验结论为,针刺的调整作用是多方面、多环节、多途径、多水平的,针刺对神经、内分泌、免疫三大系统均具有调节作用,主要结果如下:1.针灸能使AA大鼠关节红、肿、热等症状减轻,关节肿胀率降低,镜下观察关节滑膜中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轻,关节软骨结构完整。提示针灸具有减少炎症渗出,促进渗出物吸收,抑制炎症反应作用。2.针灸能使AA大鼠迟发性左足足爪肿胀率降低,且针灸关元穴效应最强,电针更为明显。提示针灸能减轻机体继发反应的程度,对机体亢进的免疫反应有一定的阻抑作用。3.针灸通过调节IL-1、TNF-α、IL-2、L-18的水平来降低机体的炎症反应程度。4.针灸对大鼠血清IL-2水平具有双重调节作用:对AA模型大鼠表现为明显上调,对束缚模型大鼠表现为上调不明显,关元则表现为下调趋势。5.针灸可通过调节大鼠ACTH的水平来减轻外界各种不良应激对机体所造成的伤害。6.针灸可整体调节大鼠大脑皮层AVP的分泌和释放,继而在中枢水平即可刺激CRF及ACTH释放,刺激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分泌,发挥对整个HPA轴的功能的调控作用。7.关元穴对机体炎症反应的调节作用优于足三里穴和命门穴,且命门穴作用最差;同时,关元穴、命门穴和足三里穴在防治免疫功能失调疾病中具有各自规律与特点,并且对不同模型的调节作用不同,体现了腧穴特异性的特点。并且电针对机体的免疫调整作用强于艾灸。8.针灸可通过对中枢、外周等不同水平的作用,调节机体神经递质和相关免疫因子的合成和释放,继而作用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并通过此网络多水平、多层次、多靶点的共同作用,发挥多元化的功能,从而提高机体对外界不良应激的抵抗能力,并将外界对机体的伤害减小到最低。针灸的这种作用,由于各类内在因素的影响,体现了多元化、复杂性的一面,同时也证明了针灸在调控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中各种递质、细胞因子复杂的内在机制。
王欣[3]2004年在《酸枣仁汤抗焦虑作用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焦虑症是目前发病率较高的身心疾病之一,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个体生物学特征和社会心理因素有关。西医主要应用药物干预的方法,但现有抗焦虑药物存在易依赖、起效缓慢、药物间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等诸多缺陷。利用中医方剂多成分共存、多靶点、多途径调节的特点,寻找中药抗焦虑新药具有可能。但引入现代焦虑动物模型和药物效用评价技术,从实验角度揭示中医防治焦虑症的现代内涵及其作用机制尚属空白。本课题采用目前国际通用的焦虑动物模型和了解到的焦虑病理生理机制,以中医防治焦虑症的经验以及立法组方思路为背景,选取经典方酸枣仁汤,在确认其抗焦虑作用的基础上,筛选最佳有效剂量,同时探察高架+字迷宫模型(EPM)动物可能存在的内分泌、免疫状态,并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角度,在整体、细胞、分子水平上探讨酸枣仁汤抗焦虑作用的可能机制。论文分两部分。文献综述部分主要对酸枣仁汤临床与实验研究进行了总结,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及焦虑症的发病机制进行了综述。实验研究部分主要从酸枣仁汤抗焦虑作用行为学的量效关系评价、焦虑模型动物内分泌、免疫功能状态探察以及酸枣仁汤抗焦虑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机制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实验研究一 酸枣仁汤抗焦虑作用行为学的量效关系评价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模型、DZP、SZRTⅠ、Ⅱ、Ⅲ、Ⅳ共 6 组,每组 15 只。其中中药Ⅰ、Ⅱ、Ⅲ、Ⅳ组分别按 3.75g/kg/d、7.5g/kg/d、15g/kg/d、30g/kg/d给予 SZRT 灌胃,DZP 组给予 1mg/kg 灌胃,模型组灌服等容积的生理盐水。各组连续给药 10d,于第 10d 做行为测试,观察和比较各项行为学指标。结果:SZRT在 7.5g/kg~15g/kg 剂量范围内,具有一定的抗焦虑效应,与 DZP 的作用方向一致,从对 EPM 大鼠各项指标影响结果看,以 7.5g/kg 剂量效果最优; 30g/kgSZRT可以显著增加 OE+CE,提高大鼠在封闭臂的 rearing 值,显示出一定的镇静作用。结论:中药 SZRT 在 7.5g/kg~15g/kg 剂量范围内确有抗焦虑效用,因其不影响动物运动能力,故认为该效应可能与其镇静催眠作用无关;达到一定剂量后,SZRT抗焦虑效应并不再伴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强,而呈现一定的镇静作用。SZRT 这种小剂量(7.5g/kg~15g/kg)抗焦虑、大剂量(30g/kg)镇静的作用特点提示中药复方可能存在不同给药剂量呈现不同临床效用的现象。实验研究二 焦虑模型动物内分泌、免疫功能状态探察方法:用放免法分别观察和测定大鼠 6 组 3 个时间点(EPM 测试后即刻、3h、<WP=6>2 酸枣仁汤抗焦虑作用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机制6h,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的血 IL-2 和 ACTH 水平变化。结果:经过 EPM 探究后大鼠即刻血清 IL-2 水平出现明显升高,随后的 3~6h 显著下降,并呈现低于正常水平的趋势;即刻至 3h 血浆 ACTH 无明显变化,6h 开始 ACTH 升高显著。结论:EPM 焦虑模型大鼠确有免疫、内分泌系统的改变,且其变化有一定的时程差异,EPM 应用于药物抗焦虑效用机制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实验研究三 酸枣仁汤抗焦虑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机制 整体研究:1. 对 EPM 大鼠神经递质和调质、免疫细胞因子、HPAA 的影响 方法:用高效液相、放免、硝酸盐比色、镉还原法分别测定 EPM 大鼠海马、脾、胸腺的单胺神经递质及其代谢产物含量、下丘脑和血浆β-EP、下丘脑 CRF、血浆 ACTH 和血清 NO、IL-1β、IL-6、TNFα、CORT 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DZP、SZRT 组大鼠海马组织 NE 含量均呈不同程度显著降低,DZP 组降低更为明显;DZP 明显降低海马 5-HT 的含量,明显升高 EPM 大鼠脾 5-HT 的含量;SZRT 明显升高胸腺 5-HIAA 含量;DZP、SZRT 均能显著降低 EPM 大鼠血浆β-EP 含量,对下丘脑β-EP 水平无明显影响;DZP、SZRT 均能明显升高 EPM 焦虑模型大鼠血清 NO 水平;SZRT 可以明显升高 EPM 大鼠血清 IL-1β、TNFα水平,但对 IL-6 含量无明显影响;DZP 并不能改变此焦虑模型大鼠的血清细胞因子水平;DZP、SZRT 能明显升高 EPM 大鼠血浆 ACTH 水平,但对于下丘脑 CRF、血清 CORT DZP、SZRT 作用不明显。结论:降低海马中 NE 的释放,降低 5-HT 功能、抑制海马中 5-HT 的合成,降低血浆β-EP 含量,提高血清 NO 浓度可能是 SZRT 抗焦虑作用的重要环节,SZRT 还可通过提高 EPM 大鼠血清 IL-1β、TNFα水平,增加垂体 ACTH 的合成或分泌,调节焦虑状态下机体内分泌-免疫功能紊乱。 2.对 EPM 大鼠脑组织 GABAA受体 mRNA 表达的影响 方法:行为学结束后取 EPM 大鼠全脑,提取总 RNA,RT-PCR 扩增。结果:各组 GABA-A receptor 基因经 RT-PCR 扩增后,均获得了设计大小的 DNA 片段 392bp,RT-PCR 扩增产物半定量分析结果显示,SZRT 组 GABAA受体 mRNA 表达水平参数明显高于模型和 DZP 组。结论:SZRT 能明显提高 EPM 焦虑大鼠脑组织 GABAA受体 mRNA表达水平,推测 SZRT 可能通过增加脑组织 GABAA受体量来提高 GABAA能的功能,发挥其抗焦虑作用;而 DZP 不能提高 EPM 焦虑大鼠脑组织 GABAA受体 mRNA 的表达水平,表明其对脑组织 GABAA受体的量无明显作用,推测 SZRT
焦凯[4]1997年在《垂体前叶内神经纤维参与ACTH分泌调节的实验证据》文中指出垂体前叶细胞是否接受神经支配的争论由来已久,“垂体门脉递质”学说的确立,基本上否定了垂体前叶存在分泌运动性质的神经纤维。但近年来发现垂体前叶存在多种肽能神经纤维,其中某些纤维与ACTH等内分泌细胞形成突触结构,提示这类纤维可能具有分泌运动性质,但这些纤维是否参与垂体前叶激素分泌的调节目前还不清楚。本研究通过调整实验动物的状态,选择垂体前叶离体灌流实验去除体循环中体液因素的影响,选择性兴奋垂体前叶内的神经纤维和在体实验保持体液调节途径通畅,选择性地阻断神经纤维的活动,观察ACTH的分泌反应,以期发现神经纤维参与ACTH分泌调节的证据。实验结果表明:①大鼠肾上腺切除96h后,参数为强度30mA、波宽0.5ms、频率10Hz的电场刺激明显抑制垂体前叶组织块释放ACTH,此效应可被预先给予的TTX完全阻断。②CGRP8-37抑制垂体前叶组织块ACTH的基础分泌,电场刺激使ACTH分泌水平明显升高;预先给予TTX不仅能够翻转CGRP 8-37对ACTH基础分泌的抑制作用,而且完全取消了电场刺激对ACTH分泌的影响。③AVP可以显著刺激垂体前叶组织块释放ACTH,电场刺激仅使ACTH分泌水平呈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④荷包牡丹硷强烈刺激垂体前叶组织块释放ACTH,电场刺激对其作用无影响,但荷包牡丹硷对垂体前叶分散细胞的ACTH分泌无作用。⑤垂体柄切断一周后,ACTH基础水平基本恢复,垂体前叶内CGRP免疫阳性纤维明显减少。⑥垂体柄局麻明显抑制急性失血性应激反应早期ACTH的分泌反应。⑦CGRP8-37、Bicuculline对分散培养的垂体前叶组织POMC mRNA水平无明显影响。⑧垂体柄局麻对急性失血性应激反应20min后的垂体前叶POMC mRNA水平无明显影响。本研究结果提示:①腺垂体内的神经纤维直接参与垂体前叶
任晓暄[5]2005年在《针刺对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神经元活动的影响》文中指出大量而系统的关于生殖功能的研究证明生殖-内分泌系统受神经系统控制。女性整个生殖活动的不同阶段,如性分化、性成熟、生殖及性行为等均受着下丘脑—垂体—性腺(卵巢)轴的调节。 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启动因素,在下丘脑-垂体-性腺内分泌轴中起关键作用。从整体上看,下丘脑既是神经中枢,又是内分泌器官,为神经系统控制内分泌器官和内分泌器官与内外感受器之间相互联系的枢纽。 下丘脑区域虽小,但皮层、边缘系统以及间脑都有到下丘脑的传人。下丘脑主要接受来自内脏和躯体感觉系统的传入,其传入纤维多在脑干网状结构换元后发出侧枝纤维汇集于中脑中央灰质、被盖核、中脑中缝核、蓝斑和外侧臂旁核,再进入下丘脑。下丘脑中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GnRH)的神经元涉及到下丘脑的许多区域,但它们主要集中于室周带的室旁核和弓状核区及内侧视前区。GnRH神经元与其它神经元或核团有广泛的突触联系。尤其是那些与性行为有关的神经元或核团,这些神经元通过各种神经递质调节着GnRH的分泌与释放。 下丘脑的小内分泌细胞可合成GnRH,经垂体门脉系统,作用于腺垂体细胞,促进其分泌促性腺激素。再经血循到达性腺,调节性激素的分泌,性激素作用于靶器官,促进和维持各种生殖功能的完成。在这个调节轴中,不仅有着从上到下的正向调控,同时还存在着由下到上的反向调控及自身调控,即垂体、性腺以及下丘脑本身分泌的激素对下丘脑GnRH神经元分泌的反馈调节。 内脏和体表相联系的观点远在《灵枢·海论篇》中已提到:“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中医学认为穴位是府藏、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它既是脏腑疾病在体表的反应点,又是针刺时疏通气血、调整脏腑功能的激发点。人体体表有许多经络与女性生殖系统有关,刺激这些经脉上的穴位,可对女性生殖系统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尤其是这些经脉上的一些特定穴位,它们或是与生殖器官直接相连,或是几条经脉的交会点,对生殖系统疾病有特定的疗效。根据90年以来的文献分析,针刺对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调节遍及全身,近90个穴位均有效,但效应的强度相差太大;普遍认为非穴位无效。 大量实验已经证明与交配有关的感觉刺激能明显增强下丘脑-垂体前部-性腺轴内分泌系统的活性。刺激躯体感觉神经,子宫传入神经以及迷走神经也可激
何书海[6]2007年在《免疫状态对大鼠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中γ-干扰素受体与雌激素受体共表达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PO轴)是神经-免疫-内分泌调节网络中与生殖内分泌活动关系密切的调控轴,神经递质、激素、细胞因子在受体的介导下参与HPO轴调控功能;在不同生理状态和免疫状态下HPO轴中以上各种活性物质的表达会发生变化以维持机体神经生殖内分泌的平衡。为了在受体水平探讨免疫状态对神经生殖内分泌调控轴中细胞因子和激素表达的影响并为进一步研究其机理提供形态学依据,本试验用快捷、高敏感的免疫组化MaxVision双标记法研究了不同免疫状态大鼠下丘脑、垂体、卵巢中干扰素受体(IFN-γR)和雌激素受体(ER)的共存及表达变化,主要结果如下:1.大鼠下丘脑视前内侧核、下丘脑前区、腹内侧核、前连接核、室旁核、视上核、乳头体内侧核等34个核团广泛存在IFN-γR和ER免疫组化单标、双标记免疫反应阳性产物,同时各核团中还散布一些阳性胶质细胞;IFN-γR阳性产物存在于细胞质,ER阳性产物既存在于细胞核也存在于整个神经元,下丘脑各核团细胞着色程度深浅不一。2.在免疫增强大鼠和免疫抑制大鼠下丘脑的视前室周核、视前交叉上核、视前内侧核等17个核团中IFN-γR和ER单、双标阳性产物的表达及变化显著,其表达与大鼠的免疫状态呈正相关关系。3.大鼠的腺垂体中嗜酸性细胞、嗜碱性细胞和嫌色细胞上均有IFN-γR和ER的单、双标免疫阳性产物的存在,其表达量随机体免疫力的变化而表现出与下丘脑一致的变化,即当机体免疫力增强时表达亦增强,免疫力降低时表达减弱;神经垂体中的垂体细胞和神经纤维中也有IFN-γR和ER的单、双标免疫阳性产物。4.卵巢黄体、卵泡颗粒细胞、卵巢间质细胞中有大量的IFN-γR和ER免疫阳性产物表达,IFN-γR免疫阳性产物从卵泡壁向卵泡腔染色逐渐加深,尤其卵母细胞染色最深;免疫增强大鼠黄体中ER阳性细胞比对照组多,而IFN-γR/ER双标阳性细胞少于对照组;免疫抑制大鼠黄体中ER单标、IFN-γR单标及IFN-γR/ER双标阳性细胞均比对照组少。推测IFN-γ通过其受体的介导而影响卵巢激素的分泌或合成、参与卵母细胞的发育成熟、并对黄体功能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以上结果表明,IFN-γ和雌激素在不同水平通过其受体参与了HPO轴的神经内分泌调控机制;机体免疫状态影响大鼠HPO轴中细胞因子和激素的合成、释放及协调,IFN-γ在受体介导下对HPO轴中雌激素的分泌、合成和释放产生正相关影响。
卢春蓉[7]1996年在《大鼠脑下垂体前叶肽能神经纤维发育、动态变化及GABA能神经纤维电镜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应用灵敏的免疫组化等方法,本研究室在若干包括人在内的哺乳动物脑下垂体前叶发现了数量较多的SP、CGRP、galanin等肽能神经纤维;它们与腺细胞关系密切,并形成典型的突触联系,从形态学方面证明了这些肽能神经纤维的腺运动性质。这些肽能神经纤维中至少有部分起源于下丘脑;而且这些纤维可以对机体的内分泌状态的变化作出积极的反应。新近离体实验表明电场刺激垂体前叶神经纤维可明显影响前叶激素的分泌。从功能学方面初步证实了垂体前叶激素的分泌也接受神经纤维的直接调节。鉴于Harris学说中提出垂体前叶受体液调节的同时,认为垂体前叶不接受神经的直接调节,鞠躬教授等提出了哺乳动物脑下垂体前叶受神经-体液双重调节的假说。 该假说认为,哺乳动物的垂体前叶分布数量较多的肽能神经纤维,它们和腺细胞关系密切,而且形成典型的突触结构。垂体前叶腺细胞的分泌活动受神经、体液双重调节。下丘脑来源的促(抑)垂体激素释放因子通过门脉对垂体前叶腺细胞激素的合成、分泌等仍起主要的调节作用,神经纤维对腺细胞的分泌功能可能发挥某种“快速调节”作用。然而,在某些生理状态如应激等,神经纤维的这种调节作用可能更为重要。 目前,关于哺乳动物垂体前叶神经支配的形态学研究,仍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进一步深人研究。如:支配垂体前叶神经纤维的起源、发育的动态变化、机体内分泌状态的改变引起垂体前叶内神经纤维的动态变化等问题。免疫电镜研究发现垂体前叶SP、CGRP阳性末梢中,除了含有阳性的大致密芯囊泡外还含有大量的清亮小泡,提示经典递质的存在,但其与腺细胞的关系尚不清楚。本论文就上述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
李淑雯[8]2009年在《缩泉丸对醛固酮合成与分泌的调控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缩泉丸出自《妇人良方》,由乌药、益智仁、山药组成,具有温肾祛寒、缩尿止遗的功效。主治肾阳虚所致的尿量增多、小便频数、遗尿。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小儿遗尿、老年尿失禁、尿崩症、夜尿症、神经性尿频、尿道综合征等泌尿系统疾病,具有较好的疗效。祖国医学认为,多尿病症的发生与肾气的温煦和膀胱的固摄功能密切相关。因此,温肾缩尿为治疗多尿行之有效的方法。本课题前期研究表明缩泉丸的抗利尿作用与该方保Na~+排K~+,促进醛固酮(ALD)的合成与分泌有关。醛固酮的合成和分泌受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调节,同时又有赖于其合成酶的催化,涉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HPA)轴和醛固酶合成酶催化途径的调节功能。在内分泌系统中,与肾阳虚关系最为密切的为HPA轴,同时,HPA轴与RAAS系统又可通过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AngⅡ影响ALD的合成与分泌,从而调节水液代谢。鉴于此,本课题选用缩泉丸通过调节HPA轴发挥“温肾”作用,影响HPA轴与RAAS系统发挥“缩尿”作用,温肾固本、缩尿治标,以醛固酮的合成与分泌调节为切入点,结合现代药理研究方法,通过对机体调节水液代谢的内分泌系统及醛固酮合成酶催化方面的实验研究,选取与醛固酮调节相关的指标,如与RAAS系统密切相关的肾素(PRA)、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AngⅡ;与HPA轴密切相关的促肾上腺上质释放激素(CRH)、ACTH、环磷酸腺苷(cAMP);与合成酶催化相关的皮质酮(Cort)、醛固酮(ALD)等指标,通过实验对上述指标在肾虚多尿时及给药缩泉丸干预后动物体内含量及浓度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并结合血管紧张素Ⅰ型受体(AT1R)、醛固酮合成酶(CYP11B2)、醛固酮受体(MR)、ACTHmRNA及蛋白表达的变化研究,深入探讨缩泉丸影响醛固酮的合成与分泌的机制,确立了缩泉丸“温肾缩尿”作用机理的靶点,从而为缩泉丸多系统、多靶点治疗肾虚多尿提供了分子药理学基础,同时也为“温肾缩尿”理论的现代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方法。本课题通过缩泉丸对腺嘌呤肾虚多尿大鼠脏器系数(胸腺、脾脏、肾上腺、垂体)及尿量、肾组织病理形态学、尿Na~+、K~+、Cl~-离子浓度等项指标的实验研究初步探讨了其对肾虚多尿模型大鼠发挥“温肾缩尿”作用的机制;通过对肾虚多尿模型大鼠垂体、肾上腺病理形态学影响的实验研究,从形态学角度观察了缩泉丸对肾虚多尿模型大鼠HPA轴的调节作用;通过ELISA法检测缩泉丸对肾虚多尿模型大鼠血中皮质酮(Cort)、醛固酮含量的影响,并采用RT-PCR法检测醛固酮合成酶CYP11BEmRNA表达的变化观察缩泉丸在酮固酮合成酶催化方面的调节作用;通过ELISA法测定缩泉丸对肾虚多尿模型大鼠血中肾素、AngⅡ含量的变化,生化法检测血清ACE活性变化,观察缩泉丸对RAAS系统的调节作用;采用放免法测定缩泉丸对肾虚多尿模型大鼠血中cAMP含量的影响,ELISA法测定血中ACTH、CRH含量的变化,观察其对HPA轴的调节作用;采用RT-PCR的方法检测缩泉丸对肾虚多尿模型大鼠肾脏AT1R、MRmRNA及垂体ACTHmRNA表达的影响;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缩泉丸对肾虚多尿模型大鼠肾脏AT1R、MR及垂体ACTH蛋白表达的影响,从分子药理学的角度观察其作用机理。实验结果表明,缩泉丸可明显减少肾虚多尿模型大鼠的尿量;可使肾虚多尿模型大鼠尿Na~+、Cl~-排出减少,尿K~+排出增加;能明显提高肾虚多尿模型大鼠脾脏、胸腺系数和垂体、肾上腺系数,从而改善肾虚多尿模型大鼠脾脏和胸腺、肾上腺和垂体的萎缩状态;可增加肾虚多尿模型大鼠血中PRA、ACE、AngⅡ、ALD、Cort及CRH、ACTH、cAMP含量;可以改善肾虚多尿模型大鼠肾脏的病理变化,使肾小管腔的棕黄色结晶沉积、减轻肾小管的扩张;可改善肾虚多尿模型大鼠肾上腺、垂体的形态学变化,使垂体与肾上腺形态结构基本恢复正常,改善肾上腺皮质部球状带与网状带的萎缩状态;可使肾虚多尿模型大鼠肾脏AT1R、MR、CYP1182mRNA、垂体ACTHmRNA的表达上调;使肾虚多尿模型大鼠肾脏AT1R、MR、垂体ACTH蛋白的表达增加。上述实验研究结果初步阐明了缩泉丸通过调节ALD的合成与分泌发挥“温肾缩尿”作用的机制,主要与以下两个方面有关:首先从ALD合成的角度表明其可能通过增加血中Cort含量及上调CYP1182mRNA的表达,催化醛固酮的合成,提高其在血中的含量,从而促进水液代谢的调节发挥“缩尿”作用,其促进ALD合成的作用靶点可能与CYP11B2有关;再者从调节内分泌的角度说明了其作用机制与两条内分泌途径的相关性:一可通过增加血中CRH、ACTH、cAMP的含量,改善垂体、肾上腺形态学的变化,增加ACTHmRNA及蛋白的表达,上调HPA轴的功能,促进ALD的合成与分泌发挥“缩尿”作用,HPA轴功能的上调又可使肾阳虚状态得到改善。此外,还可能通过增加胸腺、脾脏、垂体、肾上腺的重量,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发挥一定的“温补肾阳”作用,并表明其调节HPA轴的分子药理学机制与影响ACTHmRNA及蛋白的表达有关;二可通过增加血中PRA、ACE、AngⅡ的含量,上调AT1R、MRmRNA及蛋白的表达,促进RAAS系统功能,从而促进ALD的合成与分泌,调节水液代谢发挥“缩尿”作用。并通过基因及蛋白表达变化的研究表明其调节RAAS系统的作用靶点与AT1R、MR有关。本课题通过对醛固酮合成与分泌的调节作用及作用靶点MR、AT1R、CYP1182、ACTH的理论与实验研究,从多系统、多靶点、整体调节的角度阐明了缩泉丸调节ALD合成与分泌发挥“温肾缩尿”作用的深层次机理。
王键[9]2000年在《大鼠垂体前叶SP-、CGR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的起源以及前叶中GAP-43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与垂体前叶腺细胞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众所周知,Harris的哺乳动物垂体前叶的“体液调节理论”是神经内分泌学的基石。下丘脑中的促垂体神经元在正中隆起处释放促垂体激素,被门脉血管运输到垂体前叶中去,从而调节垂体前叶腺细胞的功能。垂体前叶中腺细胞并不接受神经纤维的直接支配。然而近十几年来,本研究室运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在若干种包括人在内的哺乳动物垂体前叶中发现数量较多的SP-、CGRP-、GAL-、TH-、ChAT-和GABA-等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它们与前叶腺细胞关系密切,有的纤维可和前叶腺细胞形成典型的突触。从形态学方面证明了垂体前叶中不仅存在有相当数量的神经纤维,而且这些纤维可以通过突触方式调节垂体前叶功能。这些神经纤维还对机体内分泌的变化作出积极的反应。切除大鼠肾上腺、睾丸和卵巢后,垂体前叶中的SP-、CGRP-以及GAP-43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都有显著的增加。对大鼠垂体前叶的离体电场刺激表明:垂体前叶激素的分泌受到垂体前叶中神经纤维的直接调节。于是鞠
徐平西[10]1999年在《垂体前叶细胞的神经营养功能》文中研究指明自鞠躬等人发现大鼠垂体前叶中存在着大量肽能神经纤维之时,便拉开了对垂体前叶神经支配机制深入探索的序幕。 多年来的努力,在诸多方面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大量的SP和CGRP在人、猴、狗及大鼠垂体前叶中的存在,说明这种现象在哺乳动物中的普遍性;此类神经末梢与腺细胞的密切接触,尤其是与ACTH和GH免疫阳性细胞间形成突触联系的实验证据,为此类神经纤维分泌运动型定性、参与腺垂体功能的调节以及最终为“哺乳动物垂体前叶神经-体液双重调节假说”的提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随后一系列垂体前叶的靶腺体切除—改变体内相关激素水平—引起神经纤维增生的实验观察,不仅揭示了神经纤维消长与垂体前叶功能的联系,还提示不同类型的神经纤维与一定的垂体前叶分泌细胞类型相偶联:去肾上腺导致CGRP能神经纤维增生,去卵巢引起SP能神经纤维的增加。GAP-43免疫阳性神经纤维在去肾上腺后的增加,表明这些神经纤维的增加可以是新的神经纤维的出现。 以前的实验证据暗示着垂体前叶具有神经营养功能,而且这种功能随体内垂体功能状态而变化。神经营养功能的表现是以神经营养因子的作用为基础的。已有文献报道,垂体前叶可表达NGF、BDNF、bFGF和IL6等神经营养因子。综上所述,促使我们得出以下的设想: 垂体前叶具有神经营养功能,它依赖于某些神经营养因子的作用。这些神经营养因子在一定的条件下,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控制着垂体前叶中神经纤维的消长。垂体前叶中某一类型的腺细胞受控于对应的神经纤维亚群,而后者又接受某一或某些神经营养因子的支持。体内功能状态的改变,通过垂体前叶中特定神经营养因子的变化而改变特定的神经支配状态,最终达到调节特定垂
参考文献:
[1]. 垂体前叶分泌功能直接神经纤维调控的实验研究[D]. 赵超. 第四军医大学. 1994
[2]. 针灸关元、命门、足三里穴对免疫失调模型大鼠IL-18、AVP及相关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D]. 闫明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
[3]. 酸枣仁汤抗焦虑作用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机制[D]. 王欣.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4
[4]. 垂体前叶内神经纤维参与ACTH分泌调节的实验证据[D]. 焦凯. 第四军医大学. 1997
[5]. 针刺对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神经元活动的影响[D]. 任晓暄. 中国中医研究院. 2005
[6]. 免疫状态对大鼠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中γ-干扰素受体与雌激素受体共表达的影响[D]. 何书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7]. 大鼠脑下垂体前叶肽能神经纤维发育、动态变化及GABA能神经纤维电镜研究[D]. 卢春蓉. 第四军医大学. 1996
[8]. 缩泉丸对醛固酮合成与分泌的调控机制研究[D]. 李淑雯.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
[9]. 大鼠垂体前叶SP-、CGR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的起源以及前叶中GAP-43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与垂体前叶腺细胞的关系[D]. 王键. 第四军医大学. 2000
[10]. 垂体前叶细胞的神经营养功能[D]. 徐平西. 第四军医大学. 1999
标签:生物学论文; 神经纤维论文; 缩泉丸论文; 内分泌论文; 下丘脑论文; 温肾论文; 下丘脑激素论文; 细胞免疫论文; 激素论文; 调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