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新趋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学术动态分析课题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探索和争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课题组论文,新趋势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知识)体系抑或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哲学”还是科学方法论
马哲建设的重要任务:建立一个完整严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体系
学者们普遍认为,历史上哲学理论的重大的或根本性的变革,总是集中地体现为哲学 观的变革,体现为“哲学理念”的更新。因此,我们只有从哲学观或“哲学理念”的变 革出发,才能正确地看待和评价各种不同的哲学理论,理解哲学的发展史。对于马克思 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所实现的变革的实质的把握,也必须如此,必须首先从哲学观的视 角看。
在怎样认识和表述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问题上,如下两个问题成为争论的焦点。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是一个科学(知识)体系还是一种意识形态。主张马克思主义哲 学是科学(知识)体系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 普遍规律的科学,它提供的是关于作为整体的世界的普遍知识。如果不避讳进行实质性 概括,我们可以说,这种观点实际上是一种唯科学主义的哲学观。它至少有两个难以克 服的困难:第一,从历史上看,哲学的本意是“爱智慧”,而智慧不等同于知识;第二 ,从人类各种文化类型和精神形式看,科学才是一种知识体系,把哲学理解为知识,势 必不能恰当地说明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当然,如果对“科学(知识)”作广义的理解,这 种观点也包含有主张强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学术性或学理性(科学性)的良好用意 。
相反的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是一种意识形态,它是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 ,为整个人类的自由、幸福和解放的崇高事业服务的精神武器。这种观点力图依据唯物 史观,把哲学看作一种社会现象和观念形态,揭示其在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 作用,可以看作是关于哲学的一种社会学理解。不过,由于对“意识形态”的通常理解 所赋予的特定涵义,并且这一语词在实际运用中已带有贬义,此种主张还有待于进一步 的自我辩护。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体系哲学”还是科学的革命的方法论。一些学者从学理上对“ 体系哲学”进行了反思,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作为体系化的哲学理论的对立面而登上 历史舞台的,其理论内涵是实践观点和批判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就在于它彻底 抛弃了任何“体系哲学”的构想,马克思把作为时代精神的哲学看作是“冲破了固定不 变的、令人难解的体系外壳”的活的思想,坚持采取一种能动地面向生活实践、面向未 来的开放的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是“科学的革命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的实 质在于要求从现实的、历史的、具体的视角来分析社会生活。
也有一些学者坚持认为,任何成系统的思想和学说都是一个体系。一门科学的体系的 完整严密程度是它的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建立一个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 哲学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任务。他们认为,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的讨论,对于 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讲,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问题。要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理顺体 系的内部逻辑,将不够完全、不够严密的体系细致化、精密化。
还有的学者指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争论,是因为“概念的误会”。“体系哲学”应 该界定为“建构了某种终极真理体系的哲学”。既然如此,坚持辩证法的彻底性的马克 思主义哲学自然不是“体系哲学”,而“哲学体系”则不同,它指的是“哲学内容的逻 辑结构”,是范畴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因此任何理性主义哲学都是有体系的。当哲学家 用一系列逻辑范畴来陈述他的哲学见解时,他必须合乎逻辑地处理范畴之间的关系,有 序地展开他的各个范畴,由此构成一定的体系。马克思主义反对“体系哲学”,但并不 认为哲学不应有体系性。相反,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其不断发展过程中建立了一系列范畴 、一整套原理,构成了一个科学的哲学体系。在正确解读马克思的哲学文本和科学总结 19世纪中叶以来人类实践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反复检验的基础上,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 体 系,仍然是一项不可忽视的理论任务。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探索和争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相关的讨论使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体规定性和特质”的把握前进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