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德育缺失的诊断与建议--对“杜甫忙”的思考_杜甫很忙论文

古典德育缺失的诊断与建议--对“杜甫忙”的思考_杜甫很忙论文

经典德育缺失问题诊断及建议——由“杜甫很忙”引发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杜甫论文,德育论文,缺失论文,很忙论文,建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从“杜甫很忙”说起:经典德育实效不足

新世纪以来,从弘扬传统文化、接续文化根脉、提升国民人文素养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角度,经典德育已经成为教育生活中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但伴随着经典德育的升温,当代人对传统文化与经典的敬畏意识也在不断弱化甚至缺失,暴露出经典德育断档多年后重续的艰难。以最近的“杜甫很忙”事件为例——2012年,在杜甫诞辰1300周年这样的日子里,怀念他的方式不是对其“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忧国忧民理想人格的钦佩,而是大众消遣和集体恶搞。年轻学子们以高二《语文》人教版上的杜甫《登高》一诗插图为蓝本,涂鸦出五花八门的图片:杜甫骑自行车、打篮球、打CF实战游戏、摆摊卖西瓜,甚至还变身为火影忍者、骑着扫帚的哈利·波特等。实际上,遭遇解构危机的又岂止杜甫一人,早在“杜甫很忙”前,孔子、李白、辛弃疾等文化名人也都成为大众消遣的对象,比如,孔子被逼婚、卖起了炸鸡,还成了不得志的广播员;屈原被注册成猪饲料的商标……

涂鸦经典、戏谑经典虽然从侧面反映了新媒体时代言论的民主性和文化的多元取向,就如有学者所说:涂鸦经典体现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思维,但也折射出经典德育实效不足的问题。“敬畏并不拒绝真正的批判与创新,但如果为了制造受众视听感官生理上的刺激感和迎合时尚市趣进行解构和颠覆,则是民族文化建设的悲哀而非幸事。”[1]解决经典德育实效低迷问题的关键在于诊断问题的实质所在。本文试图从实质入手揭示病症产生的原因并给出相应建议,以期对经典德育当代课题提供有益的启发。

二、“杜甫很忙”事件分析:经典德育缺失问题诊断

(一)观念缺失:经典德育“被实用化”

“杜甫很忙”等一桩桩颠覆经典、恶搞经典的娱乐事件,显露出年轻学子对经典文化缺乏最起码的敬畏观,而敬畏观的消解,实际上是经典德育在观念层面上没有处理好当代认同问题,从而导致认识上的虚无主义,这也是经典德育缺失问题的主要表征。造成经典德育认识上虚无主义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与经典德育“被实用化”有关。

近几年来,“论语热”、“国学热”掀起,回归经典德育、重申人伦规范和礼仪修身之声不绝,经典德育观泛道德化,经典被当成道德的工具,这不仅给经典染上了浓重的功利主义色彩,更使经典自身所涵容的文化、历史、思想、学术等诸多精要被牵强附会、片面解读,结果引发逆反心理。师生们在理性上都能认识到经典德育在价值观上的优势,但在情感上、心理上却保持着疏远的距离。就像“杜甫很忙”涂鸦者们所说,没被涂鸦过,就不算是“大家”,娱乐一下大众,无伤大雅。

其实,“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2]经典德育对促进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但如果过于功利化、实用化,会使经典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在年青一代身上的延续变得越来越困难,既违反人类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也违反道德和历史发展自身的内在规律。

(二)内容缺失:经典德育“被文学化”

伴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等也被纳入了语文选修课程,显示出经典课程化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普及了经典德育。但由于受限于语文学科,此类课程常常被等同于文言文教学。“这种以古典语言学习为中心的经典教育在教育实践中往往因解决语言学习上的障碍的需要,把语言的学习同思想的训练和文化的积淀割裂开来,执著于训诂考据,而忽视了义理与文化上的观照与省察。”[3]

经典德育,不仅是语言文字功底的积累、训练,更是一种文化人格的养成。经典承载着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代代相传的至今仍有生命力的审美价值取向和道德伦理观念,有机地展现出人性的深度和广度。王阳明说,经典承载着“吾心之常道”。[4]雨果说:“试将莎士比亚从英国取走,请看这个国家的光辉一下子就会削弱多少!”[5]纵观中华经典,孔子“立志、力行、自省、克己”,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朱熹“穷理致知”,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这些强调个体内在高尚的道德修养与外在道德践行的完美统一,流传千百年已成为一种善恶标准和行为规范。如果断裂了这些文化底蕴,经典德育也就缺乏应有的道德力量。

(三)方法缺失:经典德育“被僵化”

“杜甫很忙”也反映了经典德育在方法上的缺失。当前,经典德育在方法上还处于比较滞后的状态,普遍将诵读作为常用方法。反复诵读能够帮助学生在一种浸入式的语言学习氛围中领悟文本的意旨,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汉语的多义性和模糊性。但是,也必须看到,在学生理解力和感悟力还未能达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一味推行填鸭式灌输和不求甚解的死背,是对他们接受方式丰富性和独特性的忽视。不恰当的方法不仅阻碍经典德育的推行,还会唤起师生对功利主义教育传统的消极记忆,引发潜在的逆反心理。

敬畏杜甫们,不是靠华丽而空洞的仪式,或者抽离了血肉的概念说教。歌德说得好:“虔诚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通过灵魂的最纯洁的宁静达到最高修养的手段。”[6]经典及其伦理美德往往给人以信仰,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但德育如果把这一切交给灌输来传授,显然实效不足,难以在学生心中形成真正的敬畏。《礼记》中说:“在貌为恭,在心为敬。”[7]一个社会终究需要有无法消解、不会被“恶搞”的东西,那该是从年轻人内心里生长出来的敬畏力量。“杜甫很忙”背后的大众消遣和集体恶搞,提醒我们灌输式的诵读并非经典德育的唯一形式,应努力开发富有特色的经典课程,丰富中小学经典德育的方法与手段。

三、搭建经典德育与现代德育之间的桥梁

经典德育发挥着保存和传承民族文化、传递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重要作用,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个体鲜活灵动的成长,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因此,经典德育面对实效不足的问题,有必要返本开新。经典德育旨在“如琢如磨”将人培养为知行合一的谦谦君子。当今时代,青少年的生存方式、思维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突破了人原有文化价值体系的疆界,如何面对这些问题,是经典德育的重要课题。换言之,经典教育与现代德育相结合,必须解决好当代衔接问题,这样才有可能建构合乎时代的经典德育模式。

首先,衔接经典文化与现代化。经典德育要以今天的时代需要作为价值标准,吸取那些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健康成长有益的传统文化要素,注重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传承教育。经典文本毕竟打着时代的烙印,的确有许多思想观点与现代民主、自由、科学精神相背离,是不合时宜的,把它们直接作为今天思想道德教育的教材显然是不合适的。就是在新加坡的中学里也是开设“儒家伦理”课而不是简单化地让《论语》进课堂。这方面,我国台湾学校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比如,台湾大学联考“国文”科试中有一道选择题——“请名人代言”是提高广告说服力的好方法,下列四则广告标题,最不恰当的组合是:A请庄子代言“自然就是美”。B请子路代言“心动不如马上行动”。C请苏秦、张仪代言“做个不可思议的沟通高手”。D请司马光、王安石代言“好东西要和好朋友分享”。经典有其神圣性,但如果将其设计成高不可攀、与现实生活绝缘,不仅阻碍理想人格的接受与实践,还会引发潜在的反感与抵牾。以经典理想人格为参照系建构合乎时代的理想人格,在经典德育与现代德育之间搭建起桥梁,这样才有可能在理解中实现超越,否则,经典德育的目的就会落空。

其次,经典德育应努力开发富有特色的课程,丰富中小学经典德育的方法与手段,引发主体的自主构建,从而提升品德发展水平。经典作品,多半是经典作者亲身体验的心路历程的表述,是其苦心孤诣亲证而体知的体道证道之言,对21世纪的学生来说必然存在难以沟通的问题,灌输式的诵读往往会造成实效不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课外小话剧展示、表演的方式是一个比较有效的途径,它帮助学生“神入”经典人物的心路历程,再进而经由表演而“体知”理想人格的苦与乐,相比只经由文字进行的经典研读,在学生道德生命中留下的人格痕迹更深刻。另外,美国学者阿德勒(M.J.Adler)推行的名著教育阅读“派迪亚计划”,发展出“共享探究”(Shared Inqulry)的讨论型教学方式[8],为经典德育的教学方法提供了极好的启发。我国深圳新安中学吴泓老师教授《论语》的经验正好验证了这个教学方式的可行性——通过读、研、写、评几个环节,学生从“和为贵”、“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多方面,对孔子的理想人格做深入的研讨和辨析。据统计,从开始“陈述立论”到“总结陈词”,同学们总共发言106人次,直接引用《论语》原文达70多处,涉及到的历史事件40多例,著名人物20多位。[9]

另外,践履是经典德育的根本落脚点。经典教育能否对学生内在精神、生命气质产生实质性的转化效果,就在于是否将之在实践中呈现。学以修身、学以致用才是经典德育的根本之道,否则经典德育就成了虚架子。

德育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化的敬畏之心,涉及到一个关键变量就是教师。教师如果缺乏人文精神,那么他对经典文化的解读就会非常缺乏阐释力,这不仅将导致学生远离传统经典文化,甚至还有可能使这两者产生鸿沟。

经典德育师资的薄弱很大程度上与经典德育理论研究滞后有关。从学科层面来看,德育理论界虽然也有一些关于经典教育的研究,但对于传统文化经典和传统价值观的现代转化问题依然没有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而这恰恰是发挥经典教育价值的关键所在。相比之下,文化学、哲学等学科已经远超过德育学学科对经典的现代化反思。从实践层面看,经典德育研究也远远落后于近年来“国学热”的升温,一直没能为“经典诵读是否是一条有效途径”、“是否存在其他更有效的途径”等问题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在21世纪的全球化时代里,学校经典德育面对各种思潮的严峻挑战,德育理论研究必须深思并加以因应,才能使经典德育真正发挥出实效。

标签:;  ;  ;  ;  ;  

古典德育缺失的诊断与建议--对“杜甫忙”的思考_杜甫很忙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