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社会发展速度比较与评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各地区论文,发展速度论文,改革开放以来论文,评价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比较全国30个省市区,广东的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居第二位,平均每年增长7.6%。在4个子系统中,广东的经济效益指数增长最快,平均每年增长10.1%;社会结构指数4.5%,居第二; 人口素质指数5.7%,居第四;生活质量指数8.2%,居第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对16年来各地区社会发展速度进行客观科学的比较和评价,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使经济和社会获得稳步健康的发展,为更好地如期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社会指标”课题组根据1995年中国统计年鉴及有关部门资料,选择了20个有代表性的重要指标,用综合指数法对全国各地区的社会发展速度作出了综合评价和排序,并对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为了使历年数字具有可比性,以货币表现的指标均扣除了价格上涨因素。计算结果如下:
一、改革开放16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改革前的26年
用20项指标组成的综合指数来衡量, 1994 年全国社会发展速度比1978年增长129.1%,平均每年增长5.3%,比改革前26年(1953-1978)的年平均增长率2.4%快了一倍多。在社会结构、人口素质、 经济效益和生活质量四个子系统中,生活质量指数增长最快,1993年比1978年增长201.6%,平均每年增长7.1%,比改革前的2.2%快了三倍多。 其次是经济效益,平均每年增长5.7%,比改革前的1.6%快了2.6倍。 人口素质和社会结构也分别以平均每年4.4%和3.0%的速度增长。从主要指标16年的平均增长速度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8.0%, 社会劳动生产率为6.5%,职工平均工资为4.5%,农民人均纯收入为8.2%, 均超过了改革前26年平均增长率3-5个百分点。我国改革开放16年来持续稳定的高速发展,反映了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城乡居民得到较多实惠,人口素质逐步提高,社会结构正趋向合理。
与上年相比,1994年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指数比1993年增长 7.3%,其中以经济效益指数增长最快,为11.1%,其次是人口素质指数增长7.4%,生活质量指数增长5.5%,社会结构指数增长4.6%。
二、各地社会发展速度比较
从20个指标的综合指数增长情况看,改革开放16年来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在全国30个省市区中,浙江、广东、江苏、山东、福建、海南、上海发展速度名列前茅。其中浙江居第一位,1994年比1978年增长329%,平均每年递增7.7%;广东居第二位,平均每年增长7.6 %;江苏、山东、福建、海南、上海、河南、云南、新疆平均每年递增速度也均在7.2-5.9%之间。居第11-20位的地区是河北、江西、湖北、安徽、内蒙古、四川、广西、天津、湖南、贵州,平均每年增长速度在5.7%-5.1%之间。北京、山西、吉林、辽宁、宁夏、甘肃、西藏、陕西、黑龙江、青海居第21-30位,平均每年增长速度在4.9%-3.9%。(详见附表1)
各地区各子系统的递增速度情况如下:
(一)经济效益指数
经济效益的提高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它由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社会劳动生产率、国有工业固定资产原值、工业企业资金利税率、人均地方财政收入,每一农业劳动者生产粮食6个指标组成, 综合反映了全社会及工农业生产的经济质量的增长情况。改革开放16年间,全国经济效益指数平均每年增长5.7%,广东、浙江、海南三省增长最快, 分别为10.1%、9.9%和9.2%;福建、云南、江苏、山东、新疆、内蒙古、贵州平均每年增长速度也均在7%以上;甘肃、 黑龙江增长速度最慢,分别为4.1%、4.3%。从主要指标看,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 1978 年的375元上升为1994年的3679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237%,年均增长7.9%,增长最快的是浙江,由1978年的327元增至1994年的6149元, 平均每年增12.8%;广东、福建、江苏、山东也均在10%以上;青海增长速度最慢,为4.8%。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最快的也是浙江, 平均每年递增11.9%;广东、江苏、福建也在10%以上;山东、上海、新疆、海南增长速度也较快,均在8%以上。 但是工业企业资金利税率绝大部分地区呈连年下降趋势,全国由1978年的24.2%降为1994年的10.2%,1994年比1978年下降57.8%,平均每年下降5.2%,除云南、西藏、 贵州、内蒙古上升外,其他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特别是工业基础较好的地区降幅较大,上海由75.4%降至12.9%,下降了83%,北京、天津、辽宁降幅也很大,下降了70%左右。反映了工业企业成本提高,利润下降的情况。
(二)社会结构指数
社会结构对其他子系统起着制约作用,它由第三产业劳动者比例、非农业劳动者比例、非农业人口比例、社会投资比例4个指标组成。 社会结构指数1994年比1978年增长60.8%,平均每年增长3.0%。 与其他子系统相比较,社会结构指数增长速度较慢,说明社会结构的合理和优化需要较长的时间。16年间,山东的社会结构指数增长最快,1994年比1978年增长124.8%,平均每年增5.2%;江苏、湖北、海南、河北、浙江、广东、湖南、河南、安徽增长速度均在4%以上; 北京增长速度最慢,平均每年为1.6%;内蒙古、吉林也不足2%。从主要指标看,第三产业劳动者比例全国由12.1%上升为23%,1994年比1978年增长90.1%;湖北增长最快,由1978年的8.8%升至1994年的24.9%,16 年增长了183.0%,江西、湖南、安徽、广东均比1978年增长了150%以上;吉林、天津则在47%以下。非农业人口比例增长速度较慢, 全国平均由15.8%上升为23.3%,16年间增长了47.3%;其中山东增长最快,增长了173.8%;江苏、河南、广东、湖北、湖南均在60%以上; 西藏则不及1978年的水平。
(二)人口素质指数
人口素质指数由人口自然增长率、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比例、每万人口大学生数、每万职工专业技术人员数、每万人口医生数52个指标组成,反映了人口的文化、技术、健康素质的高低。由于人口素质的提高需要较高的投入,人才培养所需时间较长,因而人口素质的增长慢于生活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全国16年平均每年增长4.4%,其中山东、上海速度最快,平均每年分别增长6.4%和6.0%;浙江、广东、河南、新疆、江西、江苏、云南均在5%以上;西藏速度最慢,平均每年递增2.8%;青海、贵州、北京、山西也均不足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逆指标,上海在控制人口方面成绩突出,由1978年的5.1‰降为负增长-1.2‰山东、北京、辽宁、天津、浙江、吉林、福建、河南、宁夏等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也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四川、西藏、贵州、山西、甘肃、陕西六省区均比1978年有所上升。初中文化程度人口占1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1994年全国平均比1982年增长了80.9%, 河南速度最快, 增长了162.2%;海南、安徽、陕西、宁夏、云南、山东、甘肃、内蒙古、 福建、江西16年的增长幅度都在90%以上;上海、天津、北京增幅较小,均在50%以下。每万职工专业技术人员数16年间全国增长了180.0 %;广东、新疆、福建居前三位,增长幅度在250%以上;浙江、江苏、 云南、广西、山东、青海也在200%以上;北京、海南增幅最小, 分别为58.6%和64.1%。每万人口医生数全国由11.2人增至16.0人,增长 42.9%;浙江最高,为75.0%;河南、新疆、海南、江苏、天津、在70 %-60%之间;湖南、河北增长最慢,分别为19.8%和22.9%。
(四)生活质量指数
生活质量指数由居民消费水平、人均零售额、农民人均纯收入、职工平均工资、每一职工劳保费5项指标构成(均扣除了价格上涨因素),反映居民实际的消费、收入和社会福利水平。全国1994年比1978年增长201.6%,平均每年增长7.1%,其中以江苏、浙江、上海、广东为最高,平均每年增长速度在9.3%-8.2%之间;山东、福建、河北、天津也均在7%以上;青海、陕西、吉林、西藏、贵州增长速度较低,不足5%。从主要指标看,农民人均纯收入全国由134元增至1221元, 平均每年递增速度为8.2%;江苏居首位,为10.6%;山东、浙江、天津、 福建、河北、湖北在9.6%-8.1%之间;广西、青海、陕西、云南则在4.5 %以下。职工平均工资全国平均每年递增4.5%;上海增长最快, 平均每年递增6.9%;广东、江苏、浙江、天津、北京、云南在6.4%-5.1 %之间;黑龙江、青海增长速度较慢,分别每年增长1.7和2.3%。
三、社会发展动量指数及其试算结果
社会发展速度和社会发展水平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反映地区间的差异。速度指标反映单位时间的增量,它受基数大小的影响,往往同一增长量在基数小的地区增长率高,在基数大的地区增长率低,而且起伏波动较大;水平指标则反映某一时期已达到的水平,它是多年增长量的累积水平,反映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实力,是相对稳定的量。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二者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如沿海地区经济基础好、发展快,社会发展速度和水平均居全国前列。但是,速度和水平并不总是一致的。我国西部一些地区虽然社会发展水平较低,但基数小而且发展速度较快,居全国位次便上升,因此,进行地区间社会发展的比较与评价,需要将速度和水平指标结合起来结合考察。
为了使社会发展速度和水平兼顾起来进行综合评价,我们计算了“社会发展动量指数”。它是发展速度乘以社会发展综合水平的得分,综合反映各地区社会发展的能量和实力。它既反映了存量,也反映增量,是相对稳定的量。根据1994年各地区社会发展水平与16年的发展速度相乘进行试算,社会发展动量指数全国平均为128.7%,居前10 位的地区是:广东207.3%、上海207.3%、浙江202.5%、江苏188.3 %、 北京181.4%、天津174.2%、山东171.9%、福建153.8%、海南141.7 %、河北136.2%。分子系统看,社会结构以天津124.8%和广东123.2 %为最高,人中素质以上海170.9%为最高,经济效益以广东194.9%为最高,生活质量以上海402.5%为最高。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动量指数也以上海为最高,其次是广东和浙江。
四、各地区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效益是今后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
在过去的16 年中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 经济效益指数增长了143%,平均每年递增5.7%,其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到了8.2%,而社会劳动生产率仅递增6.5%。值得注意的是,在经济效益子系统中还有一些重要指标的增长情况并不十分理想,特别是反映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工业企业资金利税率呈现出大幅度的下降的趋势,1994年比1978年下降了57.8%。有17个地区下降了一半以上。每一农业劳动者生产粮食16年也仅增长25.7%,年均增长1.4%, 有五个省区下降了10%左右,人均财政收入全国(中央和地方)增长371%, 如扣除物价上涨因素仅增长20%。这反映出我国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还存在“低效率”和“粗放”经营问题。在今后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不仅要保持较快的速度,而且要有较高的效益,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做速度和效益的统一。
(二)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社会作为一个有机系统,它的发展表现为各子系统及其要素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相互协调的增强和整体功能的发挥。因为社会全面、健康的发展依赖于经济效益、社会结构、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等方面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从改革开放16年来的情况看,各地的社会发展在获得较快速度的同时,社会各子系统之间也还存在着一些不协调之处,主要表现在:
1、生活质量的提高快于经济效益的增长,从理论上讲, 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依赖于经济效益的增长,只有在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前提下,生活质量的提高才能有稳固的基础。全国16年平均每年递增速度经济效益5.7%,生活质量为7.1%,前者比后者低1.4个百分点, 这说明生活质量的提高相对于经济效益来说是超前了。从分地区的情况看,全国有10个地区生活质量的提高快于经济的效益的增长,其中上海、天津分别快2.4和2.1个百分点;河北、江苏、辽宁、甘肃快1.3-1.0个百分点。居民消费水平的增长快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全国平均前者为7.4%快于后者6.5%的0.9个百分点。
2、人口素质的提高慢于经济的发展。 人口素质的提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一般说来,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养属于长期投资,人口素质的增长速度相对较慢。1979-1994年全国人口素质平均每年增长率低于经济效益1.3个百分点,但是海南、广东、 浙江人口素质的增长慢于经济效益4.9-4.1个百分点;福建、贵州、云南、西藏、江苏前者比后者慢3个百分点以上。 每万人口大学生和每万职工专业技术人员的增长均慢于经济增长2-1.6个百分点。
(三)严格控制人口不能放松
1994年末,我国总人口已达12亿,比1978年净增2.36亿,16年人口增长了24.5%,年均净增1474万,年净增率为1.4 %。 人口净增量在1000万以上的有10个省区:河南增加1960万人,广东增1625万人,山东增1511万人,四川增1506万,河北、安徽、湖南、江苏、湖北、广西各增1300-1100万人,10省共增13786万人,占全国净增量的58.4%。 从1994年人口自然增长率看,在全国平均数11.2‰以上的有13个省区,除西藏16.9‰为最高外,青海为15.2‰贵州、海南、甘肃、云南、宁夏、新疆均在14.8‰-13.4‰之间,说明控制人口的潜力还很大。
社会发展指标大多数为以人均表示的相对指标,因而各地区只有在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基础上,才能使社会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否则不断增大的人口分母,将吞噬发展的总量成果,阻碍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到2000年要把我国人口控制在13亿以内;2010年控制在14亿以内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各地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不能放松。
(四)缩小地区差距是今后发展中的战略任务
从16年各地社会发展速度看,速度最快,居前七位的都是东南沿海地区,在社会发展动量指数中前11个地区是沿海地区,这些地区原来基础好,改革开放以来又保持了高速度,从而取得了速度和水平的双优先,而东北三省虽基础好,但经济效益和生活质量提高的速度相对较慢,速度居后。值得注意的是西部地区如宁夏、甘肃、西藏、陕西、青海等,16年发展速度居最后,水平也相对滞后,与沿海地区比较,差距日益扩大,例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1978年浙江和贵州比仅为1.9:1,
而1994年则扩大为4:1,农民人均纯收入1978年广东和甘肃比仅为1.9:1 , 1994年则扩大为3:1。今后,应把缩小地区差距, 作为改革和发展中的一项战略任务加以重视。
(附表) 改革开放以来各省市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的比较
说明:本表是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及《1949—1989年各省市区历史统计资料》中的数据整理,共选择了20个主要指标,用综合指数加权平均而得,价值指标大部分按可比价格计算。
标签:指数增长论文; 增长速度论文; 经济指数论文; 江苏经济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天津生活论文; 天津历史论文; 云南发展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