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我国产业结构特征与2003年的政策取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结构论文,取向论文,特征论文,政策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2年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出人意料的好成绩:GDP增长速度达到8%,城镇登记失业率也低于原先估计的4.5%。而这些成绩的取得,和我国政府提出的“十五”期间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的战略思路是分不开的。为此,分析2002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特征,并提出2003年的政策思路,对于我国继续保持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2002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特征
(一)产出结构变动特征:第一产业占GDP比重大幅下降,第二产业占GDP比重较快上升,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略有提高。
第二产业2002年的前三季度增长速度高达10%(其中工业增长速度为12.2%),占GDP比重从2001年的51.1%上升到2002年第三季度的53.2%。工业在10月份,11月份增长速度分别高达14.2%、14.5%,12月份的增速也已超过14%;建筑业在前三季度保持高速增长后,进入第四季度后由于受气候影响,增速有所降低。但总的来看,第二产业维持在10%的增速,甚至超过10%。
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从2001年的33.6%上升到2002年前三季度的34.3%。元旦、春节两大节日又使大多数行业如旅游业、餐饮业、零售批发业、邮电通讯业、交通运输业加快增长速度。当然,有些行业如社区服务业等虽在2002年年底有所回落,但这些行业对GDP的贡献不是太大,因此,2002年第四季度第三产业的增速要高于前三季度,全年的增速则要略高于6.6%。
第一产业2002年前三季度取得了3%的增长速度,但占GDP比重下降到12.5%。由于第一产业增长具有很强的季节性,虽然进入冬季后增速会回落,但总体上全年增速略低于3%。
(二)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动特征:第一产业基本上保持稳定,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则是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保持上升趋势。
由于2002年的统计数据还没有公布,我们只能根据近几年就业弹性和经济增长速度来估算2002年的就业结构,(注:根据有关数据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业弹性呈下降趋势,但1998年以来,我国就业弹性变动比较平缓而且,1998年以来影响就业的因素变动也不大。为此,本文分析的数据区间选择为1998~2001年。)假定2002年的就业弹性和相当于1999~2001年的平均数,2002年各产业
根据有关数据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业弹性呈下降趋势,但1998年以来,我国就业弹性变动比较平缓而且,1998年以来影响就业的因素变动也不大。为此,本文分析的数据区间选择为1998~2001年。的增长速度和大约与前三季度相当,则可以估算出2002年各产业的就业情况(参见表1、表2)。
表1 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与就业总量情况
表2 各产业劳动力就业所占比重变动情况
%
实际上,随着工业内部结构的不断升级,工业行业的资本有机构成大幅度提高,“资本”排斥“劳动”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的人均固定资产原值从1998年的10.5万元/人,增加到2001年的15.9万元/人。所以,以工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虽然保持较高产出增长速度,但就业比重难以得到提高。
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提高,和第三产业自身具有劳动力吸纳能力强的特性有关,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的就业增长:一是国家鼓励灵活就业,大量来自于第二产业领域的下岗职工为第三产业所吸纳,一些传统服务业如家政、保姆、社区清洁、家电维修、上门送报、社区保安、房屋维修等有所增长。二是新兴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的新兴业态达到较快发展,吸纳了一定的就业人员。
二、当前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中存在的问题
(一)结构性失业问题严重。
1.农村失业问题严重。据测算,我国农村目前大约有1.5亿剩余劳动力。只有少量的剩余劳动力到城镇打工或者由于城镇化而成为“市民”,绝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成为农业失业人员。
2.工业行业的“资本”排斥“劳动”和传统产业调整。工业行业资本有机构成大幅度提高,降低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另外,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采取许多措施,对纺织、煤炭、冶金、石化、建材、机电等传统产业和重工业的过剩生产能力进行了压缩。这些传统产业和重工业行业职工具有很强的人力资本专用性,职工下岗后难以到其他行业找到合适的工作。
(二)产业国际竞争力亟待加强。
1.农业领域。一是农产品质量不高,农业产品缺乏深加工。我国的蔬菜、水果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劳动力成本低、资源丰富,大部分产品价格均低于国际市场,但是这种比较优势没有转化成国际竞争优势。以水果为例,我国水果后期处理率低,产品缺乏深加工。美国的水果后期处理率100%,我国水果的后期处理率为1%;美国水果深加工比例是35%,我国的这比例不到10%;美国优质果率是80%以上,我国的优质果率是30%,高档果率不到5%。(注:张海洋:《中国水果走出国门还有几道坎》,载于《中国经营报》2002年10月14日。)二是农业产业化、专业化程度低,没有形成规模经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则是采用规模化、机械化生产,使小麦、玉米、大豆和棉花等大宗农产品产量大增,成本低、价格便宜。
2.工业领域。目前我国工业发展存在许多问题:企业组织规模小而分散,专业化水平较低的矛盾依然比较严重;产品结构不合理,多数行业的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工业增长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企业科技开发能力低;等等。这些问题造成了我国工业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弱。根据我们对2002年我国的营业收入前500家工业企业和世界500强比较,无论是企业规模,还是企业劳动生产率、盈利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国际化程度都和世界500强存在明显差距。
3.第三产业领域。随着我国放宽外资进入领域,长期限制外资进入的第三产业成为外资一个新的重点投资领域。我国第三产业的许多行业如电信、电力、金融等行业长期处于国有垄断地位,竞争力不强,随着外资的进入,将对这些行业产生大的冲击,许多传统行业如批发零售商贸业,由于管理理念和技术等方面的落后,和外资比较也是缺乏竞争力。
(三)各产业内部存在产品(服务)严重相对过剩,过度竞争问题严重。
工业领域过度竞争问题以日常耐用消费品行业如家电行业最为典型,一方面是大量的工业品滞销,恶性价格竞争情况不断出现;另一方面当家电业的主要厂家产品过剩时,而中国农村近一半家庭却没有用上彩电,而即使用上彩电的家庭用的也是25英寸以下的电视。工业领域的过度竞争根本原因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宏观层面是产业集中度低,微观层面则是企业缺乏个性化发展战略,产品同质性强。
第三产业过度竞争问题表现突出,如传统服务业的零售、餐饮行业等生意萧条,全国各地优惠打折的变相恶性竞争现象不断出现。由于第三产业进入门槛低,行业竞争激烈本来是正常的,但第三产业退出壁垒也比较低,为什么会造成过度竞争呢?其原因是第三产业许多行业还存在进入限制,以及缺乏相应的产业发展支持,从而造成了资本只能在低层次行业竞争而不能将资本投入到可以发展的行业,从另一个方面制约了第三产业内部的结构升级。
三、2003年产业结构变动趋势预测
(一)产出结构变动趋势。
1.三次产业之间:以工业化水平提高为核心,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继续提高,第一产业比重继续下降。1998年以来,我国除了第三产业比重保持稳步提高外,工业一直保持8.5%以上的快速增长速度,而所占比重也一直呈上升趋势。分析各种因素可以认为,我国工业化水平还将有大的提高:(1)我国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加速工业化的,从而实际上拓宽了工业品的市场需求空间。许多工业品国内市场饱和,但可以通过进入国际市场而获得增长。(2)我国的工业化是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条件下进行的,从而一方面增加了信息工业产品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提高了工业增长的效率。(3)我国各地区工业化程度的差异性,决定我国的工业比重还有上升的空间。东部地区基本上已经达到了工业化的中期或者中后期,其工业基础比较好,如果加大对国际市场的开拓,仍有比较大的增长空间;而中西部地区大多数省份还是处于工业化的中前期或者前期,这些地区工业比重还有大的提高余地。
2.工业内部:继续保持重工业化、高加工度化趋势。近几年我国加强了对煤炭、冶金等采掘行业的治理整顿,加上国际煤炭市场好转,2002年采掘行业保持了较快增长。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以及国民经济的良好发展,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煤气的生产和供应业、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这些城市基础设施行业将继续保持较高增长速度。
从国内外的工业增长情况看,工业能够保持高速增长主要是制造业在不断高速增长起作用。因此说,2003年制造业在工业中的比重还将有所提高。制造业在工业内部比重提高的同时,内部结构不断升级,重工业增长速度将继续高于轻工业。
其依据是:(1)出口带动。入世后我国的出口环境也能有所改善,如出口配额额度增加、产品出口非关税障碍部分消除。目前美国经济已经开始出现复苏的迹象。未来几年内,我国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入世也会改善我国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环境,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和适应,出口增长将稳步提升。随着外资规模的扩大,美元贬值对我国出口的积极影响在2003年继续存在。(2)投资拉动。主要是2003年我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将拉动我国建材、机械等行业继续保持较高增长速度。(3)消费促进。经过多年培育和引导,住房、汽车、通讯、旅游、教育等消费热点逐步成熟。汽车进入家庭在2002年成为引导消费增长的新热点?汽车消费热潮在我国至少将持续10年以上,从而促进了以汽车为代表的交通运输业将继续保持较高增长速度。
3.第三产业内部:传统的批发零售贸易、餐饮和交通运输业继续稳定增长,新兴知识技术型服务行业保持较快增长速度。随着国家对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视,2003年第三产业的发展环境将更大改善,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将比2002年有所提高,但由于产业特性,增长速度不会提高太快。
从第三产业内部变动情况看,随着人们消费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以及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对服务业基础设施的改善,旅游、房地产业、邮电通信等新兴服务业将继续保持较高增长速度,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将继续提高;批发零售业、餐饮服务业等传统服务业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其中随着现代经营技术和服务技术对这些服务业的改造,新兴业态如连锁经营、物流业、网上销售等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在这些行业中的比重亦将得到提高;另外,信息、金融、会计、咨询和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将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将得到提高。
(二)就业结构变动趋势。
第一产业就业比重继续下降,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将得到快速增长,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变动不会太大是2003年我国就业结构变动的总的趋势。其依据是:(1)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加快,我国第一产业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将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2)第二产业中,一方面工业虽然存在“资本排斥劳动”的问题,从而降低了工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但由于工业化水平在不断提高,从而工业可能维持在现有水平,或者略有下降:另一方面建筑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强,所以整个第二产业对就业的吸纳比重不会出现很大的变动。(3)第三产业的特性是对劳动力吸纳程度高,随着我国就业压力的增加和国家对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作用的重视,第三产业成为我国劳动力就业的主要产业。
第三产业内部,传统服务业中的餐饮业、批发零售业就业比重虽然由于竞争激烈减小,但随着人们就业观念的改变,加上国家就业政策引导,以及下岗再就业工作的不断完善,另一些传统服务业如社区服务业劳动力就业比重将有所提高;而新兴产业如金融、软件业等由于起步晚,虽然发展速度快,但这些产业要么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高,要么对劳动力吸纳能力有限,因此这些行业对第三产业就业的贡献增长不会太大。
四、2003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政策取向
(一)政策目标。
1.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缓解劳动力就业压力。中国经济2002年能够保持较高增长速度,得益于产业结构全面而迅速的转换,形成了一批高增长行业,从而带动经济快速增长。但从2002年的情况看,虽然经济保持较快增长,但就业压力没有得到相应的缓解。为此,2003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目标应该是:在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加快经济增长,从而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的同时,要继续提高工业化水平,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围绕工业化水平提高,全面发展第三产业,从而缓解日益严峻的劳动力就业问题。
2.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提高国际竞争力有助于我国企业实现“走出去”战略,而且能够积极应对外资对国内市场的冲击。
(二)政策取向与政策措施。
1.鼓励产业创新政策。
(1)制定和完善产业发展支持政策。要尽快出台鼓励企业创新的减免税办法;对于需要大力发展的中介服务业、信息咨询业、社区服务业等服务业领域,应该进一步在税收方面减免税种(包括企业所得税、营业税以及社区服务业中的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信贷方面低利率贷款等有针对性地制定一些具体明确的支持政策;另外.要对各部委出于各种需要出台的各种优惠政策进行清理,对其中存在矛盾冲突的地方应该协调解决。
(2)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法》,用好政府采购政策,购买创新产品。以目前我国的软件产业为例,政府机关及大型国有企业不惜巨资采购外国软件产品,影响了我国软件产业发展。而日本等国为扶持本国的软件工业,推行大规模的政府采购政策。用好政府采购政策,将促进我国从需求角度拉动产业结构升级。
(3)鼓励企业内部加强自主研究与开发,鼓励企业和科研单位、高等校院的合作研究与开发。政府一方面要加大R&D投入,另一方面要摈除所有制歧视,选择投入R&D的企业和科研单位不一定就是国有单位,只要符合条件的就应该支持。
2.鼓励出口政策。在积极鼓励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企业集团加快对外投资或者直接通过产品占领海外市场的同时,要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灵活、反应敏捷的特长,鼓励中小企业走向国际市场。
应该根据不同的产品、行业,以及出口的目标国家,采取不同的出口鼓励政策。比如出口退税可考虑提高资本技术型出口商品的退税率;在完善现有出口退税制度的同时,对一些条件成熟的企业和行业实行出口免税。
3.投资政策。
(1)调整政府投资方向。近几年投资增长速度方面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要高于第二产业。但从各产业内部投资增长速度看,2002年前11个月,第三产业投资增长速度排前三位的是房地产业(28.4%),文教卫生、广播、福利业(29.0%),以及其他产业(40.4%)。而其他产业大多数是传统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大;而邮电、科研、金融等行业的投资增长速度比较低,邮电通讯业还出现了负增长(-25.3%),但是,这些行业和工业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投资增长速度降低,将影响这些行业的发展后劲,最终还会影响工业的发展。2003年的政府投资应该在这些方面加大力度。
(2)引导民间资本和外资的投资方向。一是要做好民间资本和外资的产业投资方向引导工作;二是要做好民间资本和外资的地区投资方向引导工作。
目前外资在我国的产业投资方面基本上还是和我国产业结构变动方向保持一致的,但在区域投资方面,由于东部地区投资环境好,主要还是集中在东部地区。不仅仅是外资,民间资本投资方向主要也是集中在东部地区。2002年国家有关部委联合颁布了《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但该目录的主要指导作用还是针对外商直接投资形式。随着外资进入中国形式的多元比,国家应该在其他形式如股权投资形式方面制定相应的引导政策。
国家还应该采取更积极的政策如税收优惠等,鼓励外资和东部地区资本进入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自己也要继续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来吸引外资和东部地区资本进入。要以本地区的经济开发区和高技术开发区作为吸引资本的突破口,充分发挥这些地区产业群的“集聚效应”,带动各地经济快速增长,加快工业化步伐。关键是要进一步改善开发区的投资环境,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才能吸引各种资本进入开发区。
4.创造良好竞争环境,在竞争中提高产业国际竞争能力。
(1)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目前垄断性强的行业集中在供水、供电、供气等行业以及服务业。要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垄断性领域。我国服务业经过长期的发展,大多数行业已经逐步壮大,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还是缺乏竞争。服务业领域除了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外,还要有条件地鼓励和引导外资进入。打破地区封锁,应该把废止各地方阻碍生产要素流通和商品流通的“土政策”作为工作重点。
(2)限制过度竞争。一是加强价格监管;二是鼓励企业进行一体化并购,提高产业集中度;三是要制定较高的产业标准,并要严格执行之,从而提高产业进入门槛。目前我国许多产业标准形同虚设。以我国医药制造业为例,许多地方政府为了短期利益而放弃国家标准,制定地方自己的标准,从而让许多并不合格的医药企业存在,造成了某些原料药的过度竞争。为此,较高的产业进入标准,将一定程度缓解过度竞争问题。
(3)加强产业信息发布工作,促进企业公平竞争和产业结构调整。良好的信息引导是企业能否实现有效竞争、产业结构有效调整的基础性工作。在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都存在比较权威的信息发布机构,为企业提供当前市场存在的有关问题和未来趋势的报告。当前我国虽然各种信息比较多,但是缺乏权威性,这些信息甚至还会对企业竞争和产业结构调整造成负面影响。造成这种状况的关键原因还是我国研究机构很多,但是良莠不齐,缺乏统一的权威性机构。国家应该加大对那些具有一定权威基础的产业研究机构,如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的支持力度,提高它们在产业信息发布方面的权威性。
(4)充分利用WT0有关条款,处理好对外开放和适度保护的关系。例如,我国的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还比较弱,我们在积极放开行业进入限制、提高产业竞争程度的同时,要充分利用《服务贸易总协定》条款中的灵活性,通过制定有关支持政策适度保护某些行业的发展,尽量避免服务市场开放对服务业发展带来的冲击。
5.继续进行各项制度创新,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生产要素的作用。
(1)加快改革和完善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从而为劳动力自由流动创造条件。在改革户籍制度方面,关键是要放开县及县以下建制镇的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取消进城人口计划指标管理。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点应该是:一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灵活就业、特别是自由职业人员创造条件。要根据自由职业人员的就业特点,建立保障方式、待遇水平、管理方式与自由职业人员相适应的医疗保险制度。允许灵活就业人员缴费参保,提供多种保障方式以供选择。二是在继续发挥土地对进城农民的生存保障功能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2)加快国有资产体制改革,继续加快所有制改革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是要继续推行“国有股减持”方案,当然这里的“国有股减持”不仅包括上市公司的国有股,更要包括大量的没有上市的国有企业的国有股权。要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购买国有股权。
(3)加快金融体制创新。2003年要把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作为工作重点。中小企业不仅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主要阵地,而且其中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我国产业创新的重要力量。但是融资困难一直制约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要进一步完善风险投资制度以及中小企业信贷担保制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