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廷丽[1]2003年在《百合淀粉理化性质及漂白工艺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百合是理想的药食兼用资源,其鳞茎淀粉含量丰富。本研究以株洲本地的卷丹[Lilium.lancifolium Thunb]淀粉(样品1)、宜章县成品卷丹淀粉(样品2)和麝香百合[Lilium.lancifolium Thunb]淀粉(样品3)为原料,采用理化分析、X-射线衍射、正交试验等方法,对叁种百合淀粉的化学组成、颗粒特性、溶解、膨胀、糊化、粘度等性质及漂白工艺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期为百合淀粉的深加工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样品1、样品2、样品3中淀粉含量分别为78.74%、87.33%、78.36%,其直链淀粉含量分别为24.36%、26.04%、21.38%。淀粉颗粒具有明显的偏光十字,呈“X”型;晶体结构是B型结构;糊化温度分别为51.9~54.3℃、55.7~61.0℃、57.3~60.7℃。随着加热温度的上升,百合淀粉的膨胀度和溶解度均呈增加趋势,在65℃时膨胀较小,在75~95℃时膨胀较快,为典型的二段膨胀过程,属限制型膨胀淀粉。 (2)百合淀粉糊的冻融稳定性较差,只经1次冻融,就有水分析出,样品2析出水分最多。百合淀粉的凝沉性也较大,而且其凝沉性还受添加剂的影响。在淀粉糊中添加1.0%NaCl后,叁种样品的凝沉性都增强;添加1.0%的蔗糖能有效地抑制凝沉的发生。百合淀粉糊的透明度很低,叁种样品的透光率都在14%以下。5%的淀粉糊具有较好的热糊稳定性而具有较差的冷糊稳定性。叁种百合淀粉糊的粘度随浓度的升高而升高,随转速和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在pH 7.0左右粘度最高。 (3)研究了百合淀粉氧化漂白的工艺条件,对影响百合淀粉氧化漂白的因素如氧化剂添加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pH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白度与淀粉乳浓度呈指数关系,与反应温度呈对数关系,随过氧化氢用量、时间、酸碱度的增加而增加。正交试验和方差分析显示,这五个因素对淀粉的白度没有显着性影响,相比之下,漂白剂浓度对白度的影响最大。最适宜的漂白条件为:淀粉乳浓度为50%,H_2O_2添加量为5.0%,反应温度为40℃,反应时间30min,pH 3.0。在此处理条件下可使淀粉白度达到90%以上。
孙昌波[2]2010年在《加工条件对蕨根淀粉理化及应用特性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研究了蕨根淀粉高效提取工艺及过氧化氢漂白技术,研究了蕨根淀粉的糊化特性、流变特性、老化特性及膨化特性,为蕨根淀粉的深加工提供理论参考。蕨根淀粉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石灰水的pH8.0,料液比1:4,浸泡时间3h,沉降时间7h,在此工艺条件下,淀粉的提取率为82.61%。蕨根淀粉中含有丰富的果胶、灰分、粗脂肪和蛋白质,直支比0.21-0.25。蕨根淀粉的溶解度和膨胀度较高。蕨根淀粉颗粒形状复杂,有球形、椭球形、肾形及多边形,颗粒表面光滑,不整齐,脐点位于一侧。蕨根淀粉颗粒长轴长度为4.6-24.3(平均11.9)u m,偏光十字清晰可见,偏光十字呈黑十字或“X”形。蕨根淀粉在20为5.8°、14.3°、15.6°、23.2°处出现明显的衍射峰,蕨根淀粉颗粒的结晶结构属于C型,结晶度为38%左右,其中微晶点14%,亚晶点24%。蕨根淀粉白度较低,过氧化氢漂洗能显着增加蕨根淀粉的白度。最佳漂白条件下,淀粉白度增加45.3%-132.4%。漂白之后,极少数淀粉颗粒表面出现凹陷和裂纹,绝大多数淀粉颗粒无变化。漂白对淀粉的偏光十字结构、X-射线衍射图谱基本没有影响,漂白前后化学成分的含量差异较小。经过漂白之后,淀粉的溶解度有所增加,抗冻能力明显增强。蕨根淀粉的糊化温度介于55-76℃之间,糊化焓AH为9.65 J/g。通过RVA分析可知:蕨根淀粉的峰值粘度高于玉米淀粉,低于马铃薯淀粉,但蕨根淀粉的谷值粘度、最终粘度、消减值比玉米淀粉、马铃薯淀粉都高,蕨根淀粉的崩解值小于马铃薯淀粉,大于玉米淀粉,表明蕨根淀粉抗剪切能力优于马铃薯淀粉。蕨根淀粉的峰值粘度时间随着盐用量的增加而推迟,盐能增强蕨根淀粉的热稳定性和抗剪切能力,盐对马铃薯淀粉、玉米淀粉的糊化温度影响不大,但盐明显提高了蕨根淀粉的峰值糊化温度,且蕨根淀粉和玉米淀粉的峰值粘度时间随着盐用量的增加而推迟;马铃薯淀粉的峰值粘度明显降低,而盐对蕨根淀粉、玉米淀粉的峰值粘度影响不大,在含盐条件下,蕨根淀粉的粘度明显高于马铃薯淀粉和玉米淀粉。pH值对蕨根淀粉的糊化温度没有影响,但对蕨根淀粉糊的粘度有明显影响,酸性环境中,峰值粘度、谷值粘度和最终粘度均较低,叁种淀粉均在偏中性条件下呈现最低崩解值,表明极端pH条件可能会破坏淀粉的热稳定性,在强酸强碱性条件下,蕨根淀粉的崩解值小于马铃薯淀粉,所以蕨根淀粉的酸碱稳定性优于马铃薯淀粉。蔗糖使蕨根淀粉的峰值粘度、谷值粘度、最终粘度及崩解值均有所上升,表明蔗糖增强了淀粉的糊化和抗老化性能,并且破坏淀粉的热稳定性。蕨根淀粉糊的冻融稳定性较差,只经冻融一次就有水分析出。蕨根淀粉糊具有明显的触变性,存在“剪切稀化”现象。蕨根淀粉糊的粘度随着淀粉浓度、蔗糖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转速、温度、氯化钠浓度的增加而下降。pH=10.0左右时,淀粉糊的粘度最大。蕨根淀粉凝胶稠度明显高于马铃薯淀粉和玉米淀粉,达120.75,为软胶凝度。蕨根淀粉糊在老化过程中,粘度先上升后下降,淀粉糊透光率降低。蕨根淀粉比玉米淀粉老化速度慢。老化过程中,淀粉糊的网络结构发生凝聚,体系的非均相性变大,特征衍射峰的强度不断增大,衍射曲线的总面积不断变大,结晶度也逐渐增加,无定形区域逐渐减小。老化主要发生在糊化后24h内。蕨根淀粉在强酸、强碱时凝沉稳定性较好。氯化钠使凝沉稳定性下降。葡萄糖和蔗糖都能使淀粉糊凝沉稳定性提高,且随着浓度的提高,其效果越明显。采用微波膨化时,膨化蕨根淀粉硬度与葛根淀粉相当而远小于马铃薯淀粉,孔隙率明显大于葛根和马铃薯淀粉;采用油炸膨化时,蕨根淀粉的膨胀率大于葛根和马铃薯淀粉,硬度与葛根淀粉相当而远小于马铃薯淀粉,孔隙率明显小于葛根和马铃薯淀粉。在微波膨化加工过程中,食盐、碳酸氢钠、蔗糖及油脂的添加均降低了淀粉的膨化倍数;食盐使膨化产品孔隙变大,糖及油则使其变小;食盐、碳酸氢钠、油脂的添加量越大产品的硬度越大,食盐的添加尤为明显,而蔗糖在低浓度时降低产品硬度,高浓度时则提高产品硬度。在油炸膨化加工过程中,食盐、碳酸氢钠、蔗糖及油脂的添加降低淀粉的膨化倍数;食盐、碳酸氢钠及糖的添加使膨化产品孔隙变大,而油则使其变小;食盐、碳酸氢钠、油脂的添加量越大,产品的硬度越大,碳酸氢钠的添加尤为明显,而蔗糖在低浓度时降低产品硬度,高浓度时则提高产品硬度。
叶凌, 邬应龙[3]2008年在《响应面法对漂白魔芋微粉制备工艺的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了在H2O2-柠檬酸-40%乙醇酸性体系下漂白魔芋微粉的制备工艺。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H2O2加入量、pH、柠檬酸加入量、反应温度四个因素的取值范围,并利用中心组合设计响应面分析法系统探讨了漂白魔芋微粉的最佳制备条件。结果表明,当H2O2加入量1.5%、pH4.3、柠檬酸加入量3.0g/L、反应温度40℃时,漂白魔芋微粉黏度可达41.7Pa·s,白度可达87.6%。
邬应龙[4]2006年在《漂白魔芋微粉的结构与特性研究》文中认为采用干法工艺生产的魔芋微粉其魔芋葡甘露聚糖(Konjac Glucomannan,KGM)含量一般在60-85%范围内,仍然含有少量的生物碱、色素、多酚类化合物及其氧化产物等杂质,其中还含有魔芋固有的鱼腥味成分、刺激人类消化道的成分等多种不良成分。贮藏过程中KGM分子量、粘度、凝胶强度会随贮藏时间延长而降低,颜色也会逐步加深。因此,严格地说,普通干法魔芋微粉的产品质量是不稳定的,用作为食品添加剂、食品药品配料与精细化工原料时有必要进行精细的纯化处理。现有的魔芋微粉纯化工艺主要采用梯度乙醇洗涤纯化法,费工费时,产品的稳定性问题仍未得到圆满解决。因此,魔芋微粉纯化新工艺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对H_2O_2-柠檬酸-低浓度乙醇体系纯化漂白魔芋微粉新工艺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探讨。以纯化魔芋微粉(Refined Pulverized Koniac Flour,PK)为研究材料,分别采用微酸性、微碱性、强碱性H_2O_2-柠檬酸-低浓度乙醇体系对魔芋微粉进行纯化漂白试验,制备得到了漂白魔芋微粉(Bleached Pulverized Koniac Flour,BPK)、氧化魔芋葡甘露聚糖(Oxidized Konjac Glucomannan,OKGM)、不溶性漂白魔芋微粉(Insoluble Pulverized Konjac Flour,IPK)系列制品,并对所得漂白魔芋微粉制品的品质特性、颗粒结构、溶胀特性、糊化特性与流变特性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BPK、OKGM、IPK制品的白度、透明度、黏度、凝胶强度、KGM含量等品质指标进行系统的分析测定表明,在微酸性条件下采用温和的漂白处理工艺可以制备得到增白与除嗅效果明显、SO_2含量明显降低、黏度损失不大、凝胶强度、KGM含量基本没有变化的BPK制品。在微碱性条件下制备得到的OKGM其黏度剧烈降低,在强碱性条件下制备得到的IPK为不溶性制品。(2)通过采用激光粒度测试仪、物理吸附仪、光学显微镜、体视显微镜与扫描电镜方法对PK与BPK的粒度分布、BET比表面积与微孔结构、颗粒形貌、表面结构进行进行分析观察表明,BPK的粒度分布与PK比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BET比表面积有所下降,微细颗粒及颗粒表面无定形物质部分溶解损失,颗粒表面留有比较平整的浸蚀痕迹;而IPK颗粒的溶胀被抑制,表面结构也变得比较平整紧密,呈凸凹不平的褶皱状并留下少许孔洞结构。(3)通过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1H核磁共振波谱(~1H NMR)、凝胶过滤层析等方法对BPK的KGM纯化样品进行了官能团、分子量分布的分析,并进一步采用FT-IR、CP/MAS~(13)C NMR、XRD、TA等现代仪器分析手段直接对PK、BPK与IPK制品进行官能团、晶体结构与热特性分析。结果表明,与PK比较,BPK的IR谱、CP/MAS ~(13)C NMR谱的变化不明显,但分子量分布略有降低趋势,结晶性与热稳定性略有增加。而IPK已完全脱去了乙酰基,XRD分析表明在20为20.32°和22.26°处出现了新的强衍射峰,并在10.76°处出现一个新的小衍射峰,结晶度也有所提高。TA分析表明IPK颗粒部分区域热稳定性增加而部分区域热稳定性降低,说明IPK颗粒既脱去了乙酰基也受到了氧化作用的影响。其结构变化与一般强碱加热处理所引起的脱乙酰基对KGM分子结构的影响类似,但观察到部分区域热稳定性的下降的矛盾现象。(4)利用示差扫描量热法(DSC)进行分析测定表明,BPK的DSC曲线为一条无吸热峰的平坦直线,没有像淀粉粒一样的相变吸热峰,只有水分相变峰,进一步说明BPK颗粒是完全非晶态的。同样,BPK在30%乙醇水溶液中的DSC曲线也很平坦,而在40%、50%乙醇水溶液中则出现了相变吸热峰。利用快速粘度分析仪(Rapid Visco Analyzer,RVA)建立了测定魔芋微粉RVA溶胀曲线与RVA糊化曲线的新方法。并建立了拟合魔芋微粉溶胀过程的logistic回归模型:η=η_(max)/(1+EXP(a-bτ));b为logistic回归方程的回归系数,可作为溶胀过程的速度常数;达到最大粘度η_(max)的1/2时所需时间τp=a/b,两个参数均可很好地表征魔芋微粉的溶胀速度与区分魔芋微粉分散在不同质量分数食盐、蔗糖与麦芽糊精水溶液中时出现的溶胀抑制现象。通过测定RVA溶胀曲线,表明BPK的溶胀速度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并建立了拟合BPK溶胀过程的负指数回归模型:η=η_(max)·EXP(-b/τ);当τ→∞时,η=η_(max);当η=η_(max)/2时,即达到最大粘度的1/2时所需时间τp=1.4427b,也可作为溶胀过程的速度常数;τp值大即需时长,溶胀速度慢。应用负指数模型描述了溶胀温度对BPK溶胀速度的影响,并计算得到溶胀过程的平均活化能E为11.8kJ/mole(30-50℃)。通过测定RVA糊化曲线,表明BPK的RVA峰值黏度与PK比较有所降低,峰值时间有所延迟,但最终黏度损失不大,这可能与BPK的粒度分布发生变化、比表面积有所降低有关,而不是单纯的氧化漂白作用所造成。与PK、BPK比较,OKGM的RVA溶胀曲线的最大粘度、RVA糊化曲线的峰值黏度、热糊粘度、最终黏度均明显降低,即OKGM的热稳定性有所提高,这可能主要与OKGM分子剧烈降解、极性基团增加有关。(5)漂白魔芋微粉的流变特性研究采用ARES、RVA分别对纯化魔芋微粉溶胶(PK Paste)、漂白魔芋微粉溶胶(BPK Paste)及OKGM溶胶的流变特性进行了分析。稳态速率扫描试验结果表明BPK Paste为典型的假塑性流体,其零切黏度比PK Paste有所降低;外加Na_2SO_3后表观黏度明显下降。采用RVA对BPK Paste进行高剪切实验也同样表明BPKPaste为典型的假塑性流体。氧化降解严重的OKGM溶胶已不能测出零切黏度,采用RVA测试时显示出典型的牛顿流体特性。动态频率扫描试验结果表明,BPK Paste的贮存模量(G′)及损耗模量(G″)随着频率的增加而有上升的趋势,在较低频率下G″大于G′,而后趋于平缓并出现交叉点,在较高频率下G′则会比G″大,呈现出典型高分子浓溶液的粘弹性。与PK Paste比较,BPK Paste的动态粘弹性有所下降,G″和G′交叉点的频率有所升高,而外加Na_2SO_3后BPK Paste的粘弹性明显下降。氧化降解严重的OKGM溶胶已不能检出交叉点,显示出以黏性为主的流体特性。
黎冬明[5]2007年在《超微百合全粉的制备及其物化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百合是我国卫生部首批公布的药食两用植物。传统百合加工的方式比较单一,主要以生产百合淀粉为主,由于经过了磨浆、沉淀、洗涤等加工过程,许多营养物质在加工过程中得以流失。本文旨在利用超微粉碎技术对百合进行处理,生产超微百合全粉,以拓宽其应用范围,实现原料的全效利用和产品多元化。本文采用固相研磨式超微粉碎法,以鲜百合为原料,通过干燥、粗粉碎、细粉碎、研磨式超微粉碎、分级等工艺制备了超微百合全粉(GULP)、细百合全粉(GFLP)和粗百合全粉(GCLP);采用液相微射流超微粉碎法,以鲜百合为原料,通过预处理、熟化、磨浆、均质、微射流瞬时高压技术、喷雾干燥技术制备了超微百合全粉(IHPLP)。对GCLP、GFLP、GULP和IHPLP的物化特性、吸湿性和流变学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超微化后百合全粉(GULP和IHPLP)的蛋白质、淀粉含量增加,膳食纤维含量减少;(2)超微化后随着百合全粉粒度的减小,其比表面积、持水力、吸油性、乳化性能、溶解性和水分蒸发速率都增大,粉体流动性变小;(3)随着百合全粉粒度的减小,其吸湿速率、吸湿百分率和临界相对湿度都随之增大;(4)百合全粉溶液是一种非牛顿流体。随着粒度的减小,粘度减小、触变性明显;浓度、温度对超微百合全粉的粘度影响较大,其粘度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减小,离子浓度和pH值对超微百合全粉的粘度影响较小;(5)IHPLP的持水力、吸油性、溶解性、乳化性能、比表面积、水分蒸发速度、吸湿百分率和临界相对湿度均比GULP的大,其粒径和粉体流动性比GULP的小;在流变学特性方面,其粘度较小、触变性明显、外部因素对其影响较GULP的小。在应用研究方面,以GULP和全脂奶粉为原料开发了百合冲剂产品;以IHPLP为原料开发了百合咀嚼片产品。超微化制备的超微百合全粉可作为食品原辅料和食品添加剂应用于食品工业中。
叶凌[6]2008年在《H_2O_2处理对魔芋多酚氧化酶及相关底物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褐变在果蔬的加工、处理和贮藏过程中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多酚氧化酶(PPO)被广泛地报道为引起褐变的主要因素。在魔芋精粉的加工过程中,为使产品洁白,针对新鲜魔芋中的多酚氧化酶,采用添加SO_2的方法进行护色,而魔芋精粉中SO_2残留会对产品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找到一种合适的SO_2替代品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在一些食品添加剂的制备过程中常常使用H_2O_2进行漂白与脱色处理。研究表明,过氧化氢(H_2O_2)对鲜切果蔬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对H_2O_2抑制褐变的机理尚不够清楚。本研究探讨了H_2O_2处理对魔芋PPO及多酚类物质的影响,为H_2O_2抑制褐变的反应机理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对改善魔芋精粉的品质,开拓其应用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本论文从白魔芋中提取纯化魔芋PPO及多酚类物质入手,获到纯品,在此基础上用H_2O_2分别与其进行处理,探讨H_2O_2处理对魔芋PPO及魔芋多酚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魔芋多酚氧化酶的纯化:采用新鲜白魔芋制作魔芋丙酮粉,用pH 6.8的0.2moL/L磷酸盐缓冲溶液提取PPO粗酶液,经饱和度40%-80%硫酸铵分级沉淀、Sephacryl S200和DEAE-Cellulose-52离子交换树脂纯化后,可得到纯化的PPO,其纯化倍数达到18.65。经SDS-PAGE凝胶电泳鉴定为1条分子量约为31.0kDa的蛋白带。(2)魔芋多酚最佳提取工艺为:加入9倍体积的50%乙醇溶液,于80℃浸提3h,浸提液中魔芋多酚提取率可达10.64 mg/g原料。其中,各因素对魔芋多酚提取的影响效果主次顺序为:浸提温度>乙醇浓度>料液比>浸提时间。(3)通过静态吸附与解吸实验对5种大孔树脂进行筛选,结果表明:H103型大孔树脂表现出最好的吸附性能和解吸效果,是较好的富集魔芋多酚的树脂。当上样速度为2BV/h左右,上样浓度控制在4.85mg/mL左右时,H103树脂对魔芋多酚的吸附量较大。当用6BV的80%乙醇以1-3BV/h的速度洗脱时,该树脂对魔芋多酚有较好的解吸效果。(4)魔芋PPO在pH为6.0、30℃处有最大酶活性,且在该温度下魔芋PPO稳定性较好。在此条件下,用H_2O_2分别对PPO和多酚进行处理,结果表明:H_2O_2对魔芋PPO有较为明显的破坏作用。当魔芋PPO在H_2O_2与70%乙醇水溶液中反应时,在H_2O_2和70%乙醇水溶液的双重影响下,魔芋PPO的活性几乎丧失。但H_2O_2处理魔芋多酚时,它们的吸光度随着H_2O_2加入量的增加而增大。
宋志刚[7]2006年在《白首乌淀粉提取工艺及其与粉葛淀粉理化特性的研究》文中提出泰山白首乌作为泰山地区地道中药品种,具有药用和保健双重功效,粉葛和白首乌一样,也属药食兼用品种,两者均含有大量的淀粉成分。本文系统的研究了泰山白首乌淀粉的提取工艺以及白首乌淀粉和粉葛淀粉的理化特性,以期为白首乌和粉葛的综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白首乌淀粉的提取工艺影响淀粉提取率的主要因素有浸泡液种类及pH值、温度、时间和料液比等。为确定白首乌淀粉的提取工艺,首先对比了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作为浸泡液的优劣,确定用氢氧化钠作浸泡液,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pH值、浸泡时间、浸泡温度和料液比对白首乌淀粉提取率的影响。根据单因素实验结果,对浸泡液pH值、料液比、浸泡时间和浸泡温度4个因素各取3水平,进行L9(34)正交实验设计。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白首乌淀粉提取的最优工艺为:使用氢氧化钠溶液浸泡,pH值为10.0,料液比1:4,浸泡时间为4h,浸泡温度为30℃,在此最佳工艺条件下,白首乌淀粉的提取率超过82%,制得的白首乌淀粉的白度为94.8。2白首乌淀粉与粉葛淀粉的理化特性研究了白首乌和粉葛淀粉糊的透明度,凝沉特性及冻融稳定性,并运用电子扫描显微镜、X-ray衍射仪、快速粘度仪、流变粘度计及差示量热扫描仪等仪器研究了白首乌淀粉和粉葛淀粉的诸多理化特性,以马铃薯淀粉作对照进行了比较。叁种淀粉中蛋白质、粗脂肪、灰分、粗纤维等成分的含量均较低,表明所获得的淀粉纯度较高;白首乌、粉葛及马铃薯淀粉的直链淀粉含量分
参考文献:
[1]. 百合淀粉理化性质及漂白工艺的研究[D]. 徐廷丽. 中南林学院. 2003
[2]. 加工条件对蕨根淀粉理化及应用特性的影响研究[D]. 孙昌波.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0
[3]. 响应面法对漂白魔芋微粉制备工艺的优化研究[J]. 叶凌, 邬应龙. 食品科学. 2008
[4]. 漂白魔芋微粉的结构与特性研究[D]. 邬应龙. 浙江大学. 2006
[5]. 超微百合全粉的制备及其物化特性研究[D]. 黎冬明. 南昌大学. 2007
[6]. H_2O_2处理对魔芋多酚氧化酶及相关底物的影响研究[D]. 叶凌. 四川农业大学. 2008
[7]. 白首乌淀粉提取工艺及其与粉葛淀粉理化特性的研究[D]. 宋志刚. 山东农业大学. 2006
标签:化学论文; 马铃薯淀粉论文; 魔芋论文; 白首乌论文; 魔芋精粉论文; 百合论文; 淀粉糊化论文; 淀粉老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