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第十一人民医院 四川成都 610051)
【摘要】目的:针对儿科护理工作中应有肢体语言进行沟通的效果进行探究。方法:抽取于2016年6月至2017年7月我院收治60例患儿进行研究,并采取随机的方式进行组别划分,即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患儿采用本院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患者则才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对患儿的肢体语言沟通。由此对两组患儿的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护理,观察组患儿在护理依从性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患儿及家属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由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儿科护理工作当中,不断强化与患儿们的肢体语言交流与沟通,能够极大的提高患儿的依从性,积极配合护理人员工作,同时也将有效的提升患儿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开展的满意程度。因此,值得在临床中应有及推广。
【关键词】肢体语言;儿科护理;满意度;依从性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6-0284-02
通常在儿科内的患儿,由于本身年龄及性格的特点,大多数患儿都将伴有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情绪,甚至产生相应的恐惧心里。这就导致患儿在配合临床护理及治疗工作的开展,其积极主动性严重偏低,严重影响科内护理质量。通过相关研究证明,护理人员在工作当中采取肢体语言沟通的形式,能够极大的临床护理质量,促使患儿本身依从性大幅度提升,对于护理工作开展的满意度也将获得极大的改善[1]。文章抽取于2016年6月至2017年7月我院收治60例患儿进行研究,先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抽取于2016年6月至2017年7月我院收治60例患儿进行研究,所有入选患儿年龄控制在1~10岁范围,男患儿40例,女患儿20例。采取随机的方式进行组别划分,即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0例。对照组患儿中,男患儿20例,女患者10例,年龄在1~9岁,平均年龄为(3.5±4.5)岁。其中有10例患有肺炎,2例患有脑炎,9例患有肾病综合征,7例患有急性肾炎,2例患有腹泻症状;而观察组患儿年龄在1.5~10岁,平均年龄为(4.5±3.5)岁,男患儿18例,女患儿12例。其中有10例患有肺炎,2例患有脑炎,9例患有肾病综合征,6例患有急性肾炎、3例患有腹泻症状。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用本院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患儿则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肢体语言沟通护理,由此对两组患儿的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其中,观察组所采用的肢体语言沟通护理方式具体内容为:
(1)做好姿态及表情,主要要求相关护理人员在进入到病房后,不得佩戴口罩,应当时刻露出亲切自然的微笑。并且在护理工作开展前,需要针对患儿做好日常的沟通工作,并进行充分的表扬及夸赞,以此促使患儿能够获得充分的愉悦感,极大的拉近患儿与护理人员之间的距离。而在与患儿家属沟通过程中,需要采用当面沟通的形式,要时刻注视对方眼睛,不可表现出漫不经心的状态。对于患儿和家属的问题,应当积极、耐心的进行解答,直至对方满意,由此能够避免其产生紧张、焦虑情绪。
(2)眼神目光需柔和,在与患儿及其家属沟通交流当中,需保持眼神的柔和,要积极的营造轻松和谐的交流氛围,尽可能的缩短其相互间的感情距离。不可表现出目光游离、面无表情、皱眉、漠不关心或者是不耐烦的神情[2]。
(3)作为抚慰工作,对患儿进行护理当中,比如在进行打针、换药时,可轻抚患儿的脸庞、额头或者其他肢体部位的轻微触碰,由此增加与患儿之间的亲切感,从而极大的缓解患儿本身的恐惧心里。
1.3 评定标准
通过对患儿依从性调查,由此进行评分,0分表示患儿完全抵触,拒绝进行治疗,整个过程哭闹不休;2分表示部分抵触,接受治疗,但是拒接配合,有一定抵触情绪,但最终能够完成治疗;6分表示部分接受,能够接受医生治疗,但部分医嘱不服从;10分表示完全接受治疗,完全服从医嘱,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同时对患儿及其家属实施满意度调查:分别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完全不满意。满意率为(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x100%.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及例数表示,以χ2进行检验,治疗前后均采用t进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儿依从性对比
经护理,观察组患儿在护理依从性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如下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儿依从性对比 [n(%)]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患儿本身由于年龄及性格因素,其语言理解能力及情感表达能力非常有限,因此患儿对于肢体语言的认知更为深刻。比如一个表情、动作及眼神等,患儿都能够充分领会。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儿科护理工作当中,规范采用肢体语言,由此才能切实提升对患儿的治疗效果[3]。经相关研究证明,对患儿实施护理当中,应当采用肢体语言来进行表达与沟通。因此患儿面对陌生人,其首先看到的就是陌生人的面部表情,面带微笑能够极大缓解患儿的敌意及抵触心里,而如果表现讨厌及不耐,则将引发患儿恐惧、抵触,由此出现患儿哭闹、挣扎的情况。
本组研究抽取于2016年6月至2017年7月我院收治60例患儿进行研究,根据不同护理方式进行分组研究。由此对两组患儿的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观察组患儿在护理依从性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2)观察组患儿及家属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由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儿科护理工作当中,不断强化与患儿们的肢体语言交流与沟通,能够极大的提高患儿的依从性,积极配合护理人员工作,同时也将有效的提升患儿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开展的满意程度。因此,值得在临床中应有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娟,李爱徽.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33):92-93.
[2]张华楠,王灵香.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18):256-257.
[3]江丽娜.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2014,(11):853-855.
论文作者:王丽华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31
标签:患儿论文; 肢体论文; 语言论文; 儿科论文; 统计学论文; 护理工作论文; 对照组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2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