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继承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本原则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理论体系论文,科学社会主义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分类号:F120.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0766(2008)06-0073-05
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体系是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实践和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集中体现。那么,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是如何继承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首先来自于它所具有的科学的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创立,使人类对于社会历史发展的认识第一次有了科学的理论,从而把人们对社会经济过程的认识牢固地建立在历史发展的客观事实的基础之上,为人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其意义正如列宁概括的那样,“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不言而喻,没有这种观点,就不会有真正的社会科学”[1]。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正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为指南,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实践的观点、实事求是的观点、生产力首要性的观点、与时俱进的观点,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关键性抉择,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建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其次,正确的立场和价值观。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是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现代社会主义,就其内容来说,首先是对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有财产者和无财产者之间、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以及生产中普遍存在的无政府状态这两个方面进行考察的结果”[2]。科学社会主义就是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条件和任务的学说,它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无产阶级革命的首要任务是使自己成为统治阶级,并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尽快发展生产力。而一旦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阶级和阶级对立就将消除,无产阶级在消灭了阶级和阶级对立的同时,也消灭了它自己这个阶级的统治。“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因此,无产阶级的解放与人类的解放是一致的。在当代中国,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立场和价值观,就是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以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第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用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实践中,我们党一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这一基本原则。新中国建立后,通过“三大”改造,我国确立了公有制的基础地位,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出发调整和改革了我国的所有制结构,逐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中共十五大报告正式明确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同时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两个基本原则,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十七大报告强调,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指明了现阶段中国经济制度的根本性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可靠的经济基础。
第四,社会主义分配理论。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制度,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过两条基本原则:一是在新的社会制度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二是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将实行按需分配原则,低级阶段则要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分配理论从以下三个方面继承和发展了上述分配原则:一是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二是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三是坚持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关注社会公平,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十七大报告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第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经典的社会主义理论中,社会主义意味着消灭商品生产,实行计划经济。但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表明,这个论断不符合实际,需要修改。因此,探索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引入市场机制,就成了过去一个多世纪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过程中,我们逐步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作出的历史性贡献,体现了我们党坚持理论创新、与时俱进的巨大勇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也逐步形成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它既要反映和体现市场与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又要反映和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包括: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农村双层经营机制等。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自觉遵循客观规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第六,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对未来社会主义的发展提出过许多重要的见解,包括: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节约劳动时间、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消除城乡差别等。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坚持把发展作为当代中国的主题,当作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理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发展的思想和理论非常丰富,包括: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和发展是硬道理的理论,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科教兴国的理论,关于做好“三农”工作,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理论,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关于处理好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的理论,等等。科学发展观在上述思想的基础上,在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发展目的和发展要求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系统的思想,包括关于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理论,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理论,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的战略思想,关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论,关于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理论,关于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理论,等等。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
第七,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代表了人类社会的光明未来。因为,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一共产主义的目标只有在单个人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同时也是精神生产)发生实际联系后才能实现。因此,他们认为共产主义革命的胜利必然是世界性的。后来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完成的,现实的社会主义始终面临着如何与资本主义体系相处的问题。
在建国以后的30年中,由于各种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中国基本上走的是封闭的自我发展的道路。虽然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我国曾经与前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合作,但这种合作与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基础上的对外开放有本质的区别。关起门来搞建设虽然在当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却在不断扩大,长期脱离世界经济发展的轨道,不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确立了对外开放和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基本国策,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开放理论也在实践中逐步建立和完善。这一理论包括以下主要的原则:一是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二是强调经济全球化作为一个客观进程,具有二重性,可以有两种发展趋势:一方面它促进世界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从而造福各国人民。另一方面它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全球扩张,进一步加剧世界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继续扩大南北发展差距,加剧贫富分化和环境恶化。我们应选择并推进前一种趋势,警惕并控制后一种趋势。三是要正确处理对外开放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在坚持对外开放的同时,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身力量的基础上,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上述几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继承和发展。当然,这些方面的内容并没有囊括科学社会主义的所有基本原则。实际上,中国的经济特色是多方面,如农业承包制、经济特区、乡镇企业、财政包干制、价格双轨制、抓大放小、新型工业化、科学发展、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等等。可以说,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以及经济改革、经济发展、对外开放等社会经济的所有方面,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都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和创造,不过,以上几个方面是最基本的。
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的,是因为它深深根植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对于这一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多次作过阐述和说明,他们指出:
“我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脱离这些事实和过程,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4]
“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5]
“我们没有最终目标。我们是不断发展论者,我们不打算把什么最终规律强加给人类。关于未来社会组织方面的详细情况的预定看法吗?您在我们这里连它们的影子也找不到。”[6]
“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处的时代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还没有建立,因而人们对于它的认识不可能是具体的和完整的,如果企图那样做,只能陷入空想之中。在那个历史阶段中,科学的任务只能是根据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要求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发现社会主义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最一般、最基本的特征或规定性。关于未来社会的这些一般规定,是通过高度抽象的逻辑方法而得出的结论,它排除了社会主义经济建立和发展中的具体进程、特殊的道路和途径,排除了历史发展中的迂回、曲折和跳跃性,在有些情况下甚至将社会主义阶段与共产主义社会并在一起加以论述。因而,对于这些理论绝不能照搬照抄,而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具体的运用,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补充、丰富和发展。对于个别被历史证明是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的观点,必须根据实践的要求及时加以修改和完善。马克思主义所提供给我们的是认识世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不是现成的教条。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关键,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所谓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也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根据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的开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形成既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坚持,也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创新与发展。
其中,有的内容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创造性运用,如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我们在坚持这些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断探索这些原则的实现形式、适用范围和运行过程,从而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有的内容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发展,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问题,完全是中国特殊国情和特殊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作出了新的理论说明,从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还有的内容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创新,如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关于未来社会不存在商品货币的观点和实行计划经济的原则等,实践证明是不现实的,我们从实际出发进行了修改,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创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总之,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既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中国的具体实践和具体运用的过程,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在中国的实践中得到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科学社会主义的经典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集中体现。
收稿日期:2008-08-20
标签: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经济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社会阶级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