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惊涛[1]2003年在《臻于“悲剧”的生命与思想境界》文中认为近现代情境下的王国维与鲁迅,以其生命历程所显示的强大张力,塑造了其时知识者的典范形象,作为两种取径各异却归宿相似的生命典范,他们各自影响、规定了后世知识者的人格追求和立身方式;二人又因其思想的立意高远与规模宏大,构筑了中国其时思想、诗学的主要骨架,作为两种近似与反差均同样巨大的思想典范,二者不仅是进入中国传统思想、学术的有效参照,也是中国思想、诗学未来发展可以获取动力的重要资源。王、鲁二人这种生命与思想的典范性,使后人对他们的个案研究,可以获得广泛的意义指涉和解说,而将二者进行“并置”考察,勾勒其相似之点,彰显其相异之处,或许更能明晰中国近现代的思想与诗学脉络。本文以描述王国维、鲁迅二人的思想轨迹(偏重文学思想)为中心,其中又以揭示二人思想、诗学迁变的内在链接为描述重点,兼及思想主体的生命选择,以学术、思想的“天下意识”与“天下观”为切入点,凸显二者的社会、道德承担和思想眼界的超越性,对比二人文学思想之工具论与本体论暨“无用之用”与“善撄人心”、“境界”与“摩罗诗力”,解说“悲剧”在二者思想构造中的中心意义,阐发这种臻于至境的美学“悲剧”与二人臻于绝境的生命“悲剧”的同构与互动关系。总之,本文通过某些关键点对二人进行“并置”研究,试图能够深入发掘某些单独研究可能被遮蔽的潜在命题,并试图为中国近现代思想、诗学研究确立较为确定的坐标与方向。
孟泽[2]2004年在《王国维鲁迅诗学互训》文中研究表明以《人间词话》与《摩罗诗力说》为基本语言形态的王国维、鲁迅诗学,在中国现代诗学史上具有最显着的“两歧性”特征。王国维、鲁迅的诗学内部,同时存在着与他们所处时代的思想状态,与他们的文化身份相一致的“两歧性”。“两歧性”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表述为“复调性”。“两歧性”的诗学,基于他们各自的人生历程与情感历程,表现出几乎相似的思维方式与文化动力,其内在气质与精神,存在着深刻的一致性。这种“两歧性”所显示的内涵与张力,构成了中国现代诗学在展开过程中的基本趋势,表征着它所能够拥有的可能性范围与丰富性程度。 本文以对王国维、鲁迅诗学的互训为入思之径路,在对照性的描述中,彰显王国维、鲁迅诗学各自的主题、旨趣与潜在命意,为观照王国维、鲁迅诗学的“两歧性”与“一致性”,乃至其整个学术思想的选择与服膺,提供了一种较为贴切的视角和较有深度的解释。 全文分为五章,加“余论”共六部分。第一章“引论”,交代“王国维、鲁迅诗学互训”的前提、依据与使命,对所谓“两歧性”与“复调性”加以说明,论述何以需要从“对立的诠释”走向“互动的诠释”。第二章,描述王国维、鲁迅选择文学的初衷以及他们对于文学的性质、功能与意义的基本设定,分析“意力”与“境界”、“无用之用”与“不用之用”在王国维、鲁迅整个诗学话语中的具体含义。第叁章,探讨王国维、鲁迅诗学的情感底色,“人间”与“两间”分别范围了他们的思想与作为,也因此规定了他们诗学的基本旨趣,对于他们的诗学来说,情感的体验与生命的叩问具有比学理的与认知的逻辑更显着的决定性。第四章,论述王国维、鲁迅的诗学理论及其诗学实践,在何种状态与条件下,可能走向审美的倾斜与审美的异化,他们的理论与实践本身所显示的困境,这种困境的历史文化渊源及其在时代语境中的演绎与放大。第五章,探讨决定着王国维、鲁迅诗学之基本属性和面貌的文化身份与立场,他们难以逃逸的文化身份的“且介”性与话语立场的“悖论”性。“余论”则试图对王国维、鲁迅平生的“学术志行”略作中述,既达“高山仰止”之怀,且申“异史氏曰”之志。从整体上看,王国维、鲁迅的诗学不 内草不提要是纯粹的知识之学,也并不只是纯粹的审美之学,而更接近于一种与“立心”“立人”相关、“知”“行”一体、“人”“文”共生的“文”“学”与“文章”之学。纯粹文人或学者的名号也不足以称言王国维、鲁迅,他们是抵达了现代中国精神最高点的开创性的不世大儒。
林朝霞[3]2007年在《现代性与中国启蒙主义文学思潮》文中研究表明长期以来,由于受到苏联文艺理论的影响,文学思潮被看作“创作方法”的产物。而这种创作方法论仅仅肯定了现实主义(以及附属于它的浪漫主义)的合法性,而排除了启蒙主义等其他文学思潮的存在。同时,国内外文学史也大都没有把启蒙主义作为独立的文学思潮,而仅仅当作一种社会思潮,造成了文学思潮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的缺失。这两种原因,导致五四文学以及新时期文学的启蒙主义性质被抹杀,并被错误地冠以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名称。文学思潮是文学对现代性的反应,而不是什么创作方法的产物;同时,启蒙主义是争取现代性的文学思潮,是与其他文学思潮并列的独立的文学运动。因此,运用现代性理论重新界定各种文学思潮,包括启蒙主义,是研究中国文学史的理论前提。本文正是从现代性角度,重新考察中国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历史。本文共分叁编。上编以“现代性”为理论支撑,纠正创作方法论的长期误导,透析现代性与文学思潮的内在关系,梳理西方从古典主义至现代主义的发展脉络,并着重分析西方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发生背景、思想倾向、具体特征、主要类型、流变过程等,作为研究中国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参照系。中编以五四新文学作为研究对象,辩驳五四文学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论,从现代性角度确定五四文学的性质,提出五四文学开启中国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观点。在此基础上,追溯它的历史背景,描摹它的发展脉络,对比它与西方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差异,并评判它的历史意义。下编将新时期文学纳入研究视野,从历史任务、思想倾向、内容主题等方面研究它与五四启蒙主义文学的渊源关系,并详细考察它的演变过程、风格特征,从而确认它继承和发展了五四启蒙主义文学,属于中国新启蒙主义文学思潮。
参考文献:
[1]. 臻于“悲剧”的生命与思想境界[D]. 黄惊涛. 湘潭大学. 2003
[2]. 王国维鲁迅诗学互训[D]. 孟泽. 首都师范大学. 2004
[3]. 现代性与中国启蒙主义文学思潮[D]. 林朝霞. 厦门大学.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