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 山东青岛 266000)
【摘要】医源性皮肤损伤是指在医疗上由于操作不当或仪器故障所造成的与原发病无关的皮肤损伤,与原发病无关[1]。本研究选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NICU发生医源性皮肤损伤的住院新生儿,进行回顾性分析。针对护理过程中发生的医源性皮肤损伤的问题,总结分析重症新生儿发生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原因及实施对策。
【关键词】医源性皮肤损伤;原因;对策;重症新生儿
【中图分类号】R7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6-0349-02
随着新生儿重症医学的发展,大量的危重新生儿得以存活,但由于其自身特点及护理不当,经常发生各种皮肤损伤,皮肤屏障破坏易导致新生儿败血症。本研究对新生儿发生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原因及预防对策进行探讨,找出每个患者出现皮肤问题的具体原因,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并预防实施,使医护人员加强防范措施,采取各种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降低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7年1月—2018年6月我院NICU共收治新生儿总数2468人次,发生医源性皮肤损伤的住院新生儿总数156人次(除外2例大疱表皮松解症)。其中医用黏胶相关性皮肤损伤118例,新生儿造口周围皮肤损伤3例,划伤1例,摩擦伤15例,压伤12例,药物外渗7例。
1.2 研究方法
资料收集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上述例发生医源性皮肤损伤的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发生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原因及潜在的因素,制定相对应的对策。
2.原因分析
在查阅文献[2][3]的基础上,定义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分类,主要包括粘贴伤、擦伤、划伤、药物渗漏、压伤、烫伤等。
2.1 粘贴敷料方法不正确
2.1.1新生儿皮肤对黏胶产品中的乳胶颗粒容易过敏。不正确的敷料粘粘方法,可引发张力性损伤。查阅文献,医用黏胶相关性皮肤损伤是医源性皮肤损伤的主要原因,与本研究结果相同。其致伤原因主要是胶布受热粘性增加、撕胶布动作粗暴所致[2]。
2.1.2新生儿肠造瘘病人,腹部面积小,造口底盘过大、反复更换。
2.2 皮肤感染性损伤。因护理不当局部出现尿布皮炎、皮肤皱褶处糜烂。
2.3 割伤划伤
2.3.1输液前剃发造成婴儿头皮的细微损伤。
2.3.2患儿指甲长、皮肤裸露且躁动造成自身抓伤。
2.3.3头皮针脱出肝素帽,剖宫产术者手术刀误伤。
2.4 摩擦伤
2.4.1主要见于裸体暴露于光疗箱及暖箱保暖的躁动患儿。其致伤原因为蓝光箱及暖箱四周是硬质的有机玻璃板。患儿哭吵且过度活动碰撞、摩擦所致。
2.4.2一次性尿裤摩擦大腿内侧引起皮肤发红。
2.5 压伤
2.5.1针头帽、棉棒等异物遗留于新生儿衣被内。
2.5.2常卧于同一姿势或血氧探头、肤温探头固定时间长,局部皮肤受压过久。
2.5.3无创呼吸机鼻塞对鼻中隔的压伤[4];早产儿由于皮肤幼嫩、菲薄,发生局部组织损伤及坏死的概率大[2]。
2.5.4敷贴下静脉留置针针翼、肝素帽对皮肤压伤。
2.6 烫伤:接触高温物体后。
2.6.1抢救台感温探头脱落或未贴紧皮肤,没有及时发现导致烫伤。
2.6.2沐浴用水或热水袋、暖箱、蓝光箱、烤灯使用不当引起烫伤。
2.7 药物外渗
2.7.1新生儿血管壁薄、通透性高,输入高渗液体时,使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脱水,发生萎缩和坏死,产生无菌性炎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7.2药物外渗形成皮肤色泽改变、水泡、溃疡,导致皮肤损伤。
2.7.3护士选择静脉穿刺部位不正确,静脉穿刺技术不熟练,固定方法不正确,观察巡视不到位,是护士因素导致药物外渗发生皮肤损伤的原因。
3.实施对策
3.1 固定敷料的选择。
3.1.1正确评估患者胎龄及局部皮肤情况,选用粘性适宜、透气性好的低敏医用胶带,且经常观察胶布边缘的皮肤。
3.1.2选用水胶体敷料或无酒精的皮肤保护膜喷剂进行皮肤保护,揭除时可采取生理盐水、底盘黏胶去除剂等干预性措施。
3.1.3保证导管固定的前提下,适当裁剪胶带的大小及形状,减少黏贴皮肤的范围。
3.2 加强护士操作管理
3.2.1护士动作轻柔,采取正确的揭除胶带的手法。
3.2.2根据导管性质,选择合适的固定方法。经常更换的导管,护士可先在局部皮肤使用水胶体敷料,再将导管以粘性高的胶带固定于水胶体之上,更换导管时,水胶体敷料无需更换,减少了频繁更换胶带所造成的皮肤损伤。
3.2.3加强基础护理,评估患者指甲长短,及时修剪。减少头皮静脉穿刺,避免使用备皮刀等锐器。根据病情及输注药液选择合适的中长期导管。
3.2.4有不同文献[5][6]报道,实施护理专案或集束化护理均可以有效降低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
3.3 皮肤摩擦伤、划伤的预防
3.3.1针对低出生体重儿,使用鸟巢模拟妈妈子宫,可有效增加其安全感,减少躁动,适当局限患者活动范围,避免肢体活动范围过大碰撞设备。
3.3.2新生儿使用柔软、干燥的床单、包被。
3.3.3使用透明敷贴保护局部易受摩擦的皮肤。
3.3.4尿裤松紧适宜,根据患者体重选择大小合适的型号。
3.3.5牢固固定头皮针。剃发需绷紧皮肤,避开骨隆处,防备皮刀划伤。
3.4 输液外渗的预防及拮抗剂的使用
3.4.1计划性选择中长期导管进行静脉营养等刺激性药物输注。抢救时或住院后可以进行临时或长期脐静脉置管。待一周后微循环改善及病情稳定,可以选择置入PICC导管。
3.4.2未开展新生儿中心静脉置管的医院,输入刺激性药物应选择留置针输注液体,尽量避开新生儿头部及足外踝,选择上肢贵腰静脉、腋静脉等粗直的血管。输注前进行生理盐水冲管,确定无外渗时再输注,最大限度的避免外渗。
3.4.3一旦发生外渗,选用与药物相对应的拮抗剂进行封闭注射或外敷。透明质酸酶可作为TPN、钙剂的拮抗剂。酚妥拉明可作为盐酸肾上腺素及多巴胺的拮抗剂。
3.5 加强设备管理
3.5.1使用专用的新生儿电极片进行监测,必要时进行修剪,减少粘贴面积,经常观察电极贴黏贴部位,发现过敏及时更换部位或更换品牌。导联线的长度以不影响患者翻身为宜,电极贴及导联线翻身后应避免置于患者身下。
3.6 压力性损伤的预防及处理
3.6.1导管固定使用高举平台方法。护士及时巡视,注意更换摆放导管位置,清洁局部皮肤,做到导管无牵拉、无压迫。
3.6.2新生儿使用约束带较少,约束过程中注意观察约束部位,及早发现皮肤异常问题。
3.6.3长期监护的病人,血氧饱和度监测新生儿应避免使用指夹式或非一次性缠绕式探头,新生儿足背皮肤娇嫩且会存在水肿,指夹式探头边缘硬、长时间存在压力,容易造成病人压伤。
3.7 烫伤的预防及处理
3.7.1科室对运行设备日检,器械科对设备巡检,确保各种温控探头安全使用。
3.7.2沐浴设施采用高温自动断水恒温装置,沐浴时水温控制在38~40摄氏度,防烫伤。
3.7.3如烫伤意外,应立即移开热源,局部冷敷,观察生命体征,必要时请烧伤科会诊。
4.讨论
在过去的50年中,医源性皮肤损伤不断发生。随着技术的改进,严重皮肤损伤的发生率正在下降,但皮肤损伤尚未未完全消除,而它们的性质和原因已经改变。新生儿皮肤屏障作用薄弱,在新生儿疾病治疗、护理过程中,医源性皮肤损伤概率较成人高,特别是危重新生儿。 为减少危重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医护人员需从思想上重视,加强防范意识,进行各种操作过程中动作要轻柔,加强管理,采取各种有效的干预措施,提高危重新生儿医疗护理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李树仁,吕涛,王胜利,等.医源性皮肤损伤49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7):4256-4257.
[2]张玉侠,等.实用新生儿护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83-186.
[3]刘富菁,等.危重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护理进展[J].上海护理,2011,67-70.
[4]吴本清,等.危重症监护诊疗与护理[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26-328.
论文作者:尚文,冯静,张敏娣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9月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0
标签:皮肤论文; 新生儿论文; 损伤论文; 导管论文; 医源性论文; 发生论文; 静脉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9月2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