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语文考题的演变与语文新高考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文论文,考题论文,近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4年秋季,广东、山东、海南、宁夏四个省区率先进入新课改,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在全国正式上演。新课程改革在操作层面遭遇的难题之一就是高考和高考改革。广东等四省区2007年夏季就要面对这一难题了,他们将怎样做呢?大家都十分关注。
语文学科的新高考也必将遵循着“积极稳妥”“平稳过渡”的原则进行改革,但到底如何改革才是适合的呢?我认为,回顾过去,把握高考语文的最新发展与变化,会更利于展望今后的语文高考。
一、近年语文考题的演变及其特点
2004年夏季,继上海、北京后,全国一下子增加了9个省区自主命制高考语文试题,这可以看作是对2004年秋季全国分阶段实施新一轮课改的呼应和提前准备。这一年全国共有15套语文卷。从考查内容和方式上来看,有些省区的试题出现了一些亮色。如:
湖南卷24题:要求考生用饱含激情、简洁有力的语言,为“青春万岁”大型文艺晚会的主持人写几句串台词,引出下面的节目。
江苏卷23题:根据语言环境,用口语方式转述一则书面材料的内容。
辽宁卷22题:为一个语段补写总结句,使语段的意思完整明确。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卷以勇敢的精神在2004年试题探索与创新之路上走得较远。
11题:考查文言断句——属对长期停考的恢复性考查。
18题:“文中提示的可能的记忆存储手段是什么?请简要回答”——打破了科技文考查中选择题长期一统天下的局面,考查学生主观推断的能力。
22题:要求考生就本文所说的“通才”问题,另外举例谈谈个人的看法。
24题:要求考生举出一个北京日常口语词语,并就其形象生动的特点作简要解说。
2005年,自主命题省区增加到13个,加上3套全国卷,共有16套高考语文试卷。一些省区在上一年自主命题的基础上,开始迈开了改革的步伐,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试题更加贴近生活,更为充分地体现出语文学科实用性特点。
江西卷24题:写一张给亲属的节日或生日贺卡。
全国一套卷20题: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写一份请柬。
全国二、三套卷19题:要求考生根据语境补写出不同场合中使用的两个字的敬辞谦语。
福建卷20题:根据材料,请你以学生主持人的身份把一位校友介绍给同学们。
北京卷24题:要求考生就某著名影星被某大学聘为教授能否胜任一事,先拟写出一种你不认同的看法,然后写出自己的看法和充分的理由。
天津卷24题:请你向张老师推荐一本书,说明推荐的理由。
重庆卷26(1):以“筷子”为对象写一篇说明文。(不少于200字,10分。)
——改变了“写作”部分长期以来一篇文章包打天下的格局,恢复了对说明文的考查,这是该年16套试卷中语文实用性、工具性体现得非常好的一道题。
第二、试题的地域文化特色较为鲜明。
湖北卷24题:湖北省旅游局即将组团赴香港宣传湖北。请结合湖北人文、地理特点,为该团拟写一则推介湖北旅游资源的广告词。内容中应包含三峡、武当山和黄鹤楼。
试题的地域文化特色还体现在现代文阅读的选文上,限于篇幅,不再举例。
第三、重视对漫画、图形理解的考查。
湖北卷23题:理解漫画内涵,并拟定一个标题。
天津卷23题:描述一幅漫画画面内容,并写出它的寓意。
浙江卷21题:根据漫画内容(戒毒)设计一条公益广告。
福建卷21题:根据两幅图作文(70分)——看图作文已多年不见,这是福建卷的特色之一。
第四、对传统试卷的结构、考查内容和考查方式作出了大胆变革。
福建卷:勇敢取消了第一块“语文知识”的考查题,以阅读开篇,使试卷呈现出“上海卷”式简约大气的风格。
湖南卷:果断取消了第六块“语言运用”的考查题,而首创出“短文赏析”题,这是对传统第六块“语言运用”考查逐渐陈旧乏味的颠覆,也是对学生“审美与探究能力”培养的强化,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让我们来欣赏一下湖南卷的杰作吧——
21题: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15分)
(1)“巨人”的述说——简析《贝多芬:一个巨人》的语言描写
(2)“老狮”的画像——谈谈《贝多芬:一个巨人》的肖像描写
(3)他者的视角——试析《贝多芬:一个巨人》的侧面描写
第五、作文命题打破了几年来“话题作文”独步天下的局面,命题作文、看图作文重返舞台。
2006年,自主命题省区增加到15个,加上2套全国卷,全国共有17套语文试卷。其特点大致如下:
一、“2003全国卷模式”依然是命题的主流。
二、吸收了前两年的研究成果,保留了一些有创意的设计。如:
上海继续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考生对科技文、文言文的阅读理解;
北京、福建继续考查文言断句;
重庆、辽宁、山东仍然考查考生对漫画的理解或说明能力;
重庆坚持上年“一小一大”两篇作文的考查形式;
福建坚持去年的命题思路,以阅读考查开篇;
湖南仍然考查赏析短文的写作。
三、试题在贴近生活、强调实用性上不断开拓。
北京卷24题:请以“我的一条建议”为标题写出一段文字,为办好北京奥运进言献策。
湖北卷21题:学校举行课本剧汇报演出,请你结合剧情内容为主持人写两段串联词,将下面三个节目串联起来。
福建卷18题:写一段关于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回到福建祭祖的欢迎辞。
江苏卷19题:另选我国两个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仿写句子。20题:修改导游解说词。
四、强化了对个性化阅读理解的考查。
全国卷一12(2):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山东卷19题:联系本文,并结合学过的知识,谈谈你对苏东坡的认识与评价。
上海卷26题:你对文中“一日得志,思以逞其欲,遂至朘民之生而不顾,此何异攻摽劫夺之为者乎?”这句话的思想意义有何评价?
五、命题内容和考查角度有了更多的变化。如:
全国卷一12题:为宋诗分层次。18题:为文段填上关联词语。
全国卷二19题:对科技新馆位置的介绍,把示意图转换为文字。
天津卷22题:阅读一段文字,写出三个适于评价“约旦河”“盐海”的成语。
重庆卷20题:为一段材料补填标点符号。
福建卷17题:为一则短文续写一个画龙点睛的结尾。
广东卷20题:科学家培根等人曾提出一种科学知识增长的模式(如下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表述这一模式。(5分)
重庆卷24题:以“车站一瞥”为题目,作场景描写,不少于200字。(10分)
安徽卷20题:请从下列历史人物或文学形象中任选一组,说明你更喜欢其中哪一位,并陈述理由。
第1组:孔子与庄子 第2组:项羽与刘邦
第3组:李白与杜甫 第4组:林黛玉与薛宝钗
这道题设题新颖,文化内涵丰厚,可考查考生多方面素养与能力,体现了精巧的构思和充分的人文关怀,是2006年语文试题的一大亮点。
第六、作文命题在立意上由侧重于“社会关注”转变到侧重于“人生感悟和思考”。
二、对2007年语文新高考的展望
2007年语文高考也一定会顺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而进行改革。究竟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呢?要摸清这个问题,还是要从研读“语文课标”入手。
如,“语文课标”在陈述课程的基本理念时强调“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课程目标”希望学生通过高中三年的学习,“应该在以下五个方面获得发展: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阅读与鉴赏”第2条:“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表达与交流”第4条:“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这些表述内涵丰富,值得我们这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者认真学习。实际上,把近年语文高考不断出现的新变化放在“课程标准”这个参照系上进行考察,不难发现,语文试题近三年来一直在以积极、务实、稳妥的态度进行自身改革,努力适应“课程标准”的新要求,以促进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新高考的考查内容也依然会在过去“考试大纲”划定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古代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这五大项范围之内;但会更注重考查学生的“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强调个性化阅读,重视“思考领悟”,要求“应用拓展”,鼓励“发现创新”。新高考将会对考生的语文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
新高考也会在考查内容上进行“局部微调”。
如“语言知识”部分,字形、成语、病句辨别属于“常考点”,而拼音、标点符号、实词虚词填空、句子的歧义、文学常识等知识点则轮流出现在不同年份的考题中,属于“轮考点”。“语言运用”部分,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语段修改、仿写句式、变换句式、填补对联、调整句序、定义概念、图形数据文字转换等也属于“轮考点”。
语言材料的更换也会影响考查内容的变化。如“诗词鉴赏”部分的选材,以唐诗为主的格局逐渐被打破,2006年的选材就丰富多样,以朝代论有晋、唐、宋、元、清、近代的作品,以体裁论有诗、词、曲。但这还是在考查考生“文学鉴赏”这个大方向下。
新高考应着力在“怎么考”上做文章,力求以更加生动活泼、科学有效的方式全面准确考查考生的“语文素养”,真正实现“四个有利于”(有利于新课程改革、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利于考生、有利于社会稳定)。
概言之,对2007年语文新高考的展望如下:
1.进一步减少客观性选择题的题量和分值,加大对主观题的考查力度。
2.重视对阅读的探究能力和个性化阅读的考查。
3.加强对文学审美能力的考查。
4.从语言材料到考查内容更加贴近生活。
5.试题更加重视对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考查,倡导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突出语文实用性、工具性特点。
6.作文命题更重视考查考生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与理解。
三、对语文新高考命题的几点建议
1.向历史和传统学习,在继承中发展,在学习中创新。
略举往年高考语文试题中的几例:
1952年:为文段填上关联词语;为一段材料补填标点符号;把几个句子改写成一个句子。
1956年:翻译《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一段文字。
1957年:把《石壕吏》翻译成白话文。
……
2006年全国卷一考查为文段填上关联词语,重庆卷考查为一段材料补填标点符号,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实际上它们和1952年高考语文试题的考查方式如出一辙。
客观地说,过去的高考语文题,特别是恢复高考以来的试题,出现了许多既能体现语文学科本质与内涵又能巧妙考查学生语文素养的精彩设计,它们是历年命题专家的呕心沥血之作。新高考若能虚心地向历史和传统学习,一定会更利于它的发展和创新。
2.合理控制试卷的评分误差。
客观题逐渐缩水,主观题相应增加,这是试题发展的基本趋势;但随之产生的问题是语文试题的评分误差越来越难以控制。主观题评分存在误差,从理论上来说是难以消除的;但合理控制试卷的评分误差,对提高试卷的信度和效度,保证高考的公平性,十分重要。但就近三年的考题来看,有些省区的个别试题在这方面做得不理想。
先来比较两道试题:
(1)2005年天津卷24题:请你向张老师推荐一本书,说明你推荐的理由。(6分)
(2)2005年全国二卷20题:学校举行“我最喜欢的一篇高中语文课文”的推荐活动,请你填写下面的表格,推荐一篇课文。要求表述简明连贯,突出课文特点。(6分)
两道命题极为相似,但试题对考生提出的限制性要求相差很大。全国二卷由于有“我”“最喜欢”“高中语文课文”“突出课文特点”这四条限制,阅卷中评分误差易于控制;而天津卷仅有“一本书”的要求,阅卷老师到底按什么标准去判分呢?
再如2006北京卷24题:请以“我的一条建议”为标题写出一段文字,为办好北京奥运进言献策。(5分)要求:①内容合理、具体、语言通顺,不少于80字。②不得写出建议人的单位、姓名。
看起来“要求”提得较具体,但对“建议”仅提出了目的性要求,非常宽泛,也非常空洞。如果讲清楚是给什么人提的、关于哪个方面的建议,评分误差就能得到很好的控制。
又如2006浙江卷23(2)题:现在有一位你最喜欢的作家来学校举办文学讲座。作为听众,请你完成下面两题。(2)向这位作家提一个能引起师生兴趣的问题。(2分)
什么是“能引起师生兴趣的问题”呢?那得要先了解老师的“兴趣”,然后再了解学生的“兴趣”,再后是找出师生的共同“兴趣”,否则,要是哪一方面没兴趣,岂不是白问了?这道题真是难死了考生!恐怕阅卷人改起来也不轻松吧!
3.进一步提升命题立意,提高命题的科学性。
1992年语文试题开始以选择题的方式考查科技文阅读,是考试内容的又一次重大改革,至今依然在试卷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纵观这十几年的试题,“科技文阅读”中暴露出不少问题,如选文表述模糊,命题立意不高,概念纠缠不清,选项琐碎,表述近似“玩文字游戏”等。也有人撰文对此提出质疑,希望能引起有关命题专家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