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日格图, 马学恩[1]2006年在《SPF雏鸡感染禽脑脊髓炎病毒内蒙株早期IgM与IgG变化规律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采用了病毒接种技术、普通病理学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研究了不同日龄SPF雏鸡人工感染AEV-NH937株后的血清IgM、IgG的动态变化规律。实验结果显示IgM在攻毒后第3天达到峰值(0.57mg/m l),说明已有一部分B淋巴细胞分化为浆细胞并产生IgM;IgG从第10天开始呈上升趋势,在第20天达到峰值(5.05mg/m l);感染鸡外周血清中先出现IgM,后出现IgG,说明IgM为初级反应最早出现的免疫球蛋白,在感染早期起着先锋免疫作用。当IgG出现后,IgM的合成即受到抑制。抗AEV的血清IgM和IgG在时间上和强度上出现双峰现象。
昭日格图[2]2003年在《SPF雏鸡感染禽脑脊髓炎病毒内蒙株早期IgM与IgG变化规律的研究》文中提出禽脑脊髓炎(Avian Encephalomyelitis,AE),又名流行性震颤(Epidemic Tremor),是由禽脑脊髓炎病毒(AEV)引起的以侵犯幼禽中枢神经系统为特征的传染病,其具有证病意义的病理形态学变化是非化脓性脑脊髓炎。该病发病率为40%~60%,死亡率为25%左右。成年鸡感染后出现产蛋率下降,种蛋出雏率降低。但雏鸡感染AEV的早期血清中的IgM,IgG系统的变化规律尚未见报道。本研究用AEV-NH937株组织毒1:100倍稀释,0.03ml/只脑内接种1日龄SPF雏鸡,分别在攻毒后1、3、5、10、14、20、25、30天廹杀实验攻毒组4只,对照观察组2只,分离血清。采用了病毒接种技术、普通病理学方法、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等方法,研究了不同日龄SPF雏鸡人工感染AEV-NH937株后的血清IgM、IgG的动态变化规律。实验结果为IgM在攻毒后第3天达到峰值(0.57mg/ml),说明已有一部分B淋巴细胞分化为浆细胞并产生IgM;IgG从第10天开始呈上升趋势,在第20天达到峰值(5.05 mg/ml);感染鸡外周血清中先出现IgM,后出现IgG,说明IgM为初级反应最早出现的免疫球蛋白,在感染早期起着先锋免疫作用。当IgG出现后,IgM的合成即受到抑制。抗AEV的血清IgM和IgG在时间上和强度上出现双峰现象,IgM和IgG的产生是同一B细胞克隆类型转换造成的。在人工自动免疫和自然感染后,机体所产生的抗体主要是IgG,它不仅含量多,而且持续时间长,是抗感染免疫的主力,具有抗菌、抗病毒和抗外毒素等多种活性。以上结果证明在抗AEV早期体液免疫反应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SPF雏鸡感染禽脑脊髓炎病毒内蒙株早期IgM与IgG变化规律的研究[J]. 昭日格图, 马学恩.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2]. SPF雏鸡感染禽脑脊髓炎病毒内蒙株早期IgM与IgG变化规律的研究[D]. 昭日格图.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