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外业务:商业银行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业银行论文,发展空间论文,业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既能给自身带来收益,又不影响资产负债规模、不在资金平衡表中反映的业务经营活动。它以服务与资金相分离、规避资本管制、经营风险小、社会影响大、收入来源稳定的特点和优势,越来越受到现代商业银行的广泛重视和青睐。随着我国金融改革向纵深推进,银行业自有资金匮乏,负债成本增高,经营效益下降,传统业务经营对手如林等问题将愈益突出,表外业务无疑为我们提高了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一)
从现代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趋势看,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风险最低化,各个商业银行纷纷利用合理的手段,规避金融监管,积极寻觅新的盈利渠道。而以非资金服务为基本特征的表外业务;恰恰就处在金融业与非金融业之间,即与降低经营风险,优化资产结构的要求相吻合,又规避了或是扩充资本、或是压缩规模的资本管制。就国际金融业而言,商业银行业务表外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尤其是80年代以来,国际汇率和利率变动频繁,金融管制放松,金融工具及新技术得到不断的创新和应用, 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得到较大规模的发展。 在1983—1986年的四年时间里美国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从9102亿美元迅速增长到21800亿美元,占银行所有资产的比重由原来的78 %上升到142.9%。在资产收益率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银行业仍然获得了巨额利润。瑞士银行在1992—1993年间,其表外业务的收益占总利润的70%以上。英国马克莱银行表外业务的盈利可抵补表内业务支出的73%。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商业银行要走出经营效益滑波的窘境,大力拓展对资本无要求、风险低、盈利高的表外业务,不能不说是一条重要途径,这也是发展与提高我国金融生产力的一种现实选择和必然趋势。
从日趋激烈的金融同业竞争形势看,随着我国金融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国内各专业银行、地方金融组织纷纷上阵,国外商业银行也相继登场,金融体系不断加入新面孔、新成员,其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然而,由于受经济发展的制约,其传统存贷业务规模不可能无限度地扩大。如果个个都一味地局限在狭小的存贷业务天地里争饭吃,其经营成本居高不下,资产盈利率降低将成为谁也回避了客观现实。面对如此境况,拓宽视野,另辟新路,实施差异性金融业务发展战略,研究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满足不同层次金融消费者的需求,提高社会知名度,增加业务覆盖面,扩大市场占有率,无疑是一个明智之举。表外业务以银行信用为基础,利用自身的机构、技术、人才、信息和设备诸方面的优势,对现有资源进行补充,重组和释放,进而开拓非利息收入来源,优化盈利结构。所以,表外业务是开展差异、特色金融服务的最好选择。西方银行家认为,发展表外业务,使银行职员同客户洽谈其他业务的机会增加了。也就是说,表外业务发达的银行,其获得利润的机会要比业务单一的银行多得多。
从经济一体化、规模化的发展要求看,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外来企业和外来资本,迫切需要我国的商业银行象西方银行那样,提供多样化、全能化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日益深化的金融改革,培育和发展了金融市场。这对长期受单一的国家银行信用融资方式所束缚的众多企业在涉足直接融资方面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大批规模大、资信好的集团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股票从金融市场获得了巨额的廉价资金。不仅为商业银行开办票据发行、包销业务创造了便利条件,而且给银行开展备用信用证、贷款承诺等表外业务开辟了广泛的市场需求。因此说,大规模地发展表外业务,既是经济一体化、规模化发展对金融多样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商业银行与国际金融惯例接轨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
应当承认,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尚处于认识、尝试的初级阶段。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行的是“大一统”的金融体制。银行设置表外科目的主要目的,是对有价单证和空白重要凭证进行反映、控制与管理。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对外贸易和金融工具的推陈出新,我国银行的表外业务打破了多年的空白局面,实现了零的突破,但依然是品种单一、功能残缺、规模有限、范围狭窄,大多停留在简单的代理业务上。即使有少数银行开办了租赁、跟单信用证以及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可仍然没有突破为贸易服务的传统的中间业务的范畴。再从外部环境看,我国银行的表外业务发展也是一路坎坷,时而鼓励发展,时而整顿收缩。忽紧忽松的监管政策,导致银行经营思想变态,经营机制死滞,经营方式呆板,表外业务更显一片迷茫。迄今为止,银行收益的90%以上来源于利差收入,非利息收入寥寥无几。
表外业务的发展水平,从某个侧面反映了一国金融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融合程度,反映了金融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能力和对民众生活的影响力度。表外业务应当而完全有可能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大有作为的领域。我们必须认真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商业银行法》的规定,积极研究自身的发展战略,寻求表外业务的突破口。
1、实施代理业务的全面推进策略
在商业银行发展的初始阶段,无论是从现有条件、风险程度、技术含量等哪一方面考察、适宜大面积发展的就是代收、代付、代保管等各种代理业务。这是因为:在开办这类业务的过程中,银行与客户不是债权人与债务人的关系,而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即不承担经营风险,也不需要增加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1)代理收付业务。 可利用现有的营业机构、计算机设备及其网络系统,全面发展包括代理发行股票,代理有价证券买卖,代理发放股息、红利、债息、单据承兑,代理债权债务清偿等。尤其是在目前债权债务清理困难,工商企业倍受各种线性债、三角债困扰的特定情况下,代理清偿债权债务业务更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国外商业银行利用电子计算机为客户办理代收代付业务,约占非现金收付总量的30%左右。随着我国金融电子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其银行代收代付业务一定是大有作为的。如代收水费、电费、学费、电话费等。据传媒报道,为整治公路“三乱”,防止公安、交通部门在纠正违章违纪行为中出现不正之风,今后将逐步实行纠章与罚款分开的制度,即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只负责签发违章罚款通知书,由违章者持书到指定银行解缴罚款。(2)代保管业务。 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每一分行的营业部都有保险柜(箱)可供租用,顾客的贵重物品,如首饰、名贵字画、有价证券、遗嘱等重要文书都可以存放。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类投资渠道的增加,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不论是企事业单位,还是个人家庭,各种各样的股票、债券、存单等有价证券,以及黄金白银、珍贵文物、契约文书等,都要寻找安全的“归属”。(3)代保险业务。银行办理保险有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据有关方面测算,经办同样的保险业务,银行的成本仅为保险公司的三分之一。进入90年代以业,国外商业银行纷纷涉足保险业,法国近年新增加的人寿保险业务有50%为银行所有。我国银行以前也曾办理过保险业务,但仅仅停留在企业财产保险等一二个险种上,没不涉足其他保险领域,这实际上也是一个不小的“短腿”。
2、实施租赁业务的区域特色策略
客观地说,我国的金融租赁业务近两年有了较大的发展,其自身的融资、投资、销售及管理的四大职能,在促进经济发展中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发挥。然而,其租赁方式单一、功能异化、行为变态等问题,与金融改革和发展的要求越来越不相适应。租赁业务深深扎根与社会经济的土壤,其发育程度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社会经济越繁荣,其租赁业务就越发达。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较大,商业银行发展租赁业务就应当根据各个区域的不同情况,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其一,开办回租租赁业务。企业在急需资金用于设备投资时,可以先将其厂房或设备以出售的形式卖给商业银行,再由银行返租给企业使用。这样做的重要意义在于,既保证了企业对原有设备的使用权,又将这些设备所占用的资金腾出来,用来解决增加其他设备的资金困难;其二,开办转租进口和国产大型设备的需求时,可通过先向其他商业银行或租赁机构租赁,然后再转租给客户的做法,利用收取的客户租金抵补自租租金;其三,开办卖主租赁业务。即商业银行直接与国内外成套设备生产厂家挂钩协作,由商业银行购买其产品,再出租给企业,采取用收取租金的形式逐步收回所提供的资金。
3、实施咨询业务的重点突破策略
开展金融信息咨询、信用评估、顾问服务,不仅有利于发挥金融部门一大批既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同志的专长,而且将咨询等业务项目从柜台业务中分离出来,使柜面人员集中精力,加强业务操作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德国储蓄银行专门从事咨询服务的人员约占员工总数的五分之一,他们竭诚地向客户提供各类金融咨询,如解答问题、提供专业信息,介绍金融新产品等。根据我国的现实状况,适合商业银行重点发展的,一是资产评估业务,通过成立相关组织,取得有权部门认可的批准手续,及时为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和国有民营提供资产评估服务;二是信息咨询业务。为国内外客户提供国家近期投资、进出口贸易政策、证券市场前景分析、国家产业及信贷政策、企业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等提供信息咨询服务或充当中介人等;三是专业顾问业务。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优势,为客户提供财会金融顾问、法律顾问、建筑设计、工程预(决)算、质量监测顾问以及企业委托的其他专业顾问服务等,通过信息咨询、项目评估、顾问服务业务的重点突破,带动全行业务经营的整体推进。
4、实施担保业务的渐进发展策略
商业银行的对外担保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以证人或保人的身份接受客户委托,凭借自身的信誉,对债务人的履约能力提供担保。如贷款承诺、贷款经纪和备用信用证业务等,除此,还有保密担保、投诉担保、履约担保、质量担保和预付款担保等。与其他表外业务相比,担保业务具有一定的宏观与微观风险。象贷款承诺业务,它就是银行对重要客户所作出的,保证在未来某一时期内若客户有贷款需求,银行将发放一定限额贷款的承诺。只要约定的超然事件发生,表外项目便转化为表内项目,潜在的隐性风险也就变成了现实风险。再如备用信用证业务,虽说商业银行不直接发放贷款,而是充当中介人,安排另一家银行与客户发生融资行为,自己仅为其贷款协议提供信用保证,从中获取手续费。可一旦借款者违约,商业银行就要接管其资产,并承担应偿债务。尽管如此,我们不能因噎废食,由于较多地考虑风险而回避对外担保业务。正视现实,秩序渐进,稳健发展方是上策。当前,可积极慎重地开办一些监督付款、保证付款等担保鉴证业务和借款保密、技术保密、投标保密等业务。备用信用证业务是现代商业银行代替企业鉴发保证书或保密文本的较为流行的一种银行对外担保业务。我国银行要真正发展成为综合性、规范化的国际商业银行,象逃避瘟疫一样逃避这项业务也是非常不客观的,其正确的抉择是,有条件地在一些人才、设备相对集中的分支行先行试办,待取得成功并取得管理经验后再逐步推广。其他如贷款承诺业务等亦应如此。
(三)
以社会、商业银行的迫切需要为巨大推动力的大规模发展表外业务的趋势,代表了我国金融生产力渴望得到解放与发展的呼声,这一呼声得以顺利实现的关键,在于政府和中央银行对表外业务的内涵及外延给予一个相对明确的政策规定,在于商业银行自身在发展表外业务过程中的策略选择与行为规范。换言之,大力拓展表外业务,必须有良好的内外部环境相适应。
——关于政策配套。明确的政策规定,完善的法令法规,统一的业务管理规范,这是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得以长足发展的重要前提。然而,当前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是我国中央银行金融监管重表内轻表外的现象十分突出。表外业务基本处于无法可依、放任自流状态。金融国际化的必要条件是金融监管符合国际惯例。我国监管商业银行的法律规范,应当全面体现监管国际商业银行的国际公约。国外货币监管当局纷纷将表外业务作为监管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也应当迅速弥补这方面的缺陷,不仅要对表外业务设置相应的信用换算系数,而且对表外业务的项目内容、申办程序、开办条件、收费标准、处罚措施等给予明确的政策界定。在制订政策、法规的过程中,除了力求全面完善、形成体系外,还应注意宽严适度。否则,倘若管制过松,表外业务无序发展,必然扰乱金融秩序,影响整个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反之,如果管制过紧,则不利于表外业务的稳健发展,导致商业银行的业务活动死水一潭。
——关于行为规范。在目前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日益融为一体的新形势下,商业银行拓展表外业务更应当严格遵守金融法规,自觉规范自身行为。一要建立正常的申报、反映制度。商业银行每开办一项新的表外业务,都必须预先向中央银行出具详细的申请报告,主动接受金融监管。同时,实行表外业务的正面反映制度。其表外业务的科目设置、帐务处理力求统一、科学,符合国际规范。在编制财务报告时要按规定在资产负债表下方正面反映表外项目,为中央银行监管表外业务提供真实准确的资料。二要订立合法的协议或合同。委托人的口头表示一般不能作为办理业务的凭据,否则银行极易遭受不应有的损失。因此,商业银行在接受表外业务时,应当坚持与委托方签订合同或协议,在进行会计处理时,要以委托凭证为据对其进行严格的审核。三要确定合理的金融服务价格。各项表外业务服务价格的确定,既要注意与银行投入的资源、消耗的费用、服务的质量和风险的大小相匹配,更要注意能被社会广泛地认可和接受;四要实施相应的管理模式。商业银行拓展表外业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合理调度、组织、充分运用内部人员、资金、技术、设备、信息等经营要素的过程。它与银行的其他业务一样,同样有一个加强管理的问题。因此,必须适应表外业务的管理特点与要求,确定相应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寓管理于开拓之中,靠管理促进开拓;五要发挥舆论导向功能。通过各类传媒扩散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加深社会对银行表外业务的了解与理解,提高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发动社会各界对银行表外业务进行有效的监督,从而进一步融洽商业银行与社会各部门的关系。
——关于电子应用。金融电子化是实现金融经营管理和业务处理现代化,推动经济命脉有力搏动的战略措施。要加快金融电子化步伐,实现区域性联网,建立全国信息共享的通讯网络,形成比较完备的信息系统,进而为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提供相应的物质基础和技术保证。在国外,自动取款机、帐单打印机使用非常普遍。例如德国黑森州储蓄银行共安装自动取款机523台,该州平均每万人拥有一台; 安装帐单打印机1267台,平均每400人一台。 我们要积极开发和利用现有的电子计算机网络系统,来完成存取款业务、信用卡业务、代保管、代收代付业务等。同时还可利用国际金融通讯网络系统完成资金划拨、外汇卖买、票据清算、证券交易、信用证业务,竭力为顾客提供方便,不断提高市场占用率。
——关于人才准备。发展表外业务是一项较为艰巨、复杂的创造性劳动,必须要有一支既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商业银行知识,又具有相当的开拓、创新、敬业、进取精神的专业人才相适应。换句话说,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能否有稳健、长足的发展,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即是否拥有懂业务、善经营、会管理的,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于一身的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人才。要通过研究和运用一整套的激励、竞争、培训措施,走内部挖掘与社会引进相结合的路子,既能使内部现有的人才脱颖而出,又从社会上及时引进急需的特种人才,努力从质和量上保证表外业务发展的人才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