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脱“官帽”之路能否越走越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路论文,越走论文,越远论文,校长论文,官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校长职级制”是近年来教育改革的热词,也是推行校长去行政化的一项力举。即取消校长的行政级别,代之以需要定期考核评定、可上可下的“职级”,这项改革也被形容为给中小学校长脱“官帽”。
其实,校长有“官位”由来已久。1985年,国家在对机关事业单位实行工资制度改革中,提出了中小学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工资待遇与行政级别挂靠,即市重点中学、区县重点中学、初级中学和中心小学(完小)的校长分别挂靠行政机关的正处级、副处级、科级和副科级。目前全国中小学基本上都是先确定学校行政级别,然后中小学校长职务级别与学校行政级别挂钩,套用机关行政级别,并享受相应干部级别待遇。
中小学校长套用行政级别,从管理模式看,在计划经济时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尤其是这种模式比较简单、统一,便于管理。随着改革开放,随着现代学校制度的推进,政府与学校职能的逐渐分离,传统的挂靠于行政级别的校长职务制度弊端日益暴露出来,特别是随着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校长队伍管理与行政级别挂钩,越来越不适应中小学管理的特点和实际。主要表现为:强化了“官本位”的意识,区县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管理关系上不顺;学校行政级别划分等级,阻碍了学校整体布局的调整和薄弱学校改变面貌,干部只能往上提级,不能向行政级别低的学校调动,难以加强薄弱学校领导班子的建设;干部之间缺乏激励机制,做好做坏一个样,滋长了干部的惰性,难以激发校长的开拓创新精神;校长待遇与行政级别挂钩,挫伤了一批老校长的积极性。
从1993年上海市的两个区率先试行这一制度开始,改革二十年间,实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被认为是推进中小学校长去行政化的重要措施,成为了部分地方探索中小学去行政化的主要途径。但从各地试点职级制的情况看,去行政化的效果并不明显,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仍然停留在“点”上,这也让舆论感到困惑,难道职级制改革的方向错了?听听专家的看法: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职级制改革的方向没有错。错在于取消行政级别,代之以职级之后,并没有改变校长的选拔、任命、考核、评价的方式,还是由行政部门主导,一些地方校长的选拔、任命只是从原来的政府组织部门转为教育主管部门,选拔校长还是按行政指标,而不是从职业化、专业角度;选拔出来的校长还是首先对上负责,而不是对师生负责。一些地方仍套用行政级别对校长队伍进行管理,由于政府管理学校的方式并没有变化,取消行政级别被一些校长认为是对教育进一步矮化。取消行政级别之后,学校没有从行政部门那里获得本属于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校长的地位进一步降低了,学校向政府部门跑要办学经费更加困难。
要取得去行政化的实效,必须进一步推进改革。一方面,必须推进校长选拔机制改革,要建立由政府官员、立法机构成员、学校教师代表、社区家长代表、社会人士等参与的校长公选委员会,公开选拔校长,这样选拔的校长才能摆脱“官本位”和行政的约束。同时,对校长要从职业化、专业化角度进行考核、评价,着重考察校长作为学校管理者的业绩,引导校长走职业化之路。
另一方面,要以实行校长职业化改革为契机,全面转变政府管理学校的方式。成立社区教育委员会,由社区教育委员会负责当地的教育发展决策;建立地方教育拨款委员会,负责教育拨款的预算,并监督政府部门拨款;减少教育行政评估、评审,推进教育专业化评价。推进政府向学校放权,实行“管评办”分离。
教育去行政化改革,关键在政府放权,检验改革是否动真格,要看学校的办学权有无增加、学校能否实行教育家治校、教师的教育自主权有无增加、学生的教育权有无增加,以此审视眼下的校长职级制改革。
中国未来研究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曹松岫:影响当前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教育的行政化,无论是对大学教育,还是九年义务教育体制下的中小学,严重的行政化都是一大弊端。教育的改革,说到底是教育的行政化改革,即“教育去行政化”。
取消中小学校长的行政级别是教育去行政化的一个具体体现,也是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但是,仅仅在中小学校长的“官帽”上改革,而不触及根源性问题就很难搬动行政化的挡路石。那么,什么是教育行政化的根源呢?政府办教育,政府管理学校,政府教育官员评价校长。一句话,也就是政府对学校和教育的过度干预。从国际看,政府充当的角色是服务而不是管理,而目前政府担任的是管理,这是功能的混淆,中国目前的现状政府是管理教育,存在管理就存在行政化问题,所以要恢复它的本源:政府就是服务。
校长脱去“官帽”,表面上看,没有了行政级别,他们成了“专职”校长,脱离了繁杂的与教育无关的政务,可以心无旁骛地管理学校,可是,校长工作的好坏如何评定?在上级教育官员一锤定音评价校长的机制下,校长管理学校的自由权不过是教育管理部门画的一个圈罢了。这样,让懂教育爱教育的一线老师管理教育管理学校,就成了一句空话。
教育的真正去行政化要求教育要从行政体系中独立出来,回归到教育规律本身。首先,要从思想上去行政化。教育需要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过多的束缚和枷锁只会禁锢其发展。眼下的中小学校长“脱帽”,将校长单独“解放”,而在校长之外的教师以及整个教育系统都是行驶在行政的轨道之中。一个人的去行政化不代表着教育的去行政化。其次,教育的去行政化不是一刀切,完全的脱离行政。政府需要扮演的角色,只是保障教育经费的投入和学校办学资质的合法性问题。对于关涉教育的真正的实质教育问题则不应过多干涉。教育去行政化也不仅仅是简单的针对校长这一群体进行的边缘改革。要实现教育的自主发展,必须要对整个教育进行改革,实现真正的去行政化。去行政化,两层含意:一是学校领导去行政职务,二是学校去行政级别。去行政化的目的是为了教育资源更好利用,教育资源更公平分配,让教育为社会培养真正人才,也是教育未来与国际化发展的必然。
去行政化后,职业校长应运而生,所有从事教育的相关的原行政校长在国家的政治、经济等领域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党委书记褚宏启:职级制标志着时代的进步。一是职级制强调校长的专业发展,着意淡化官本位意识。二是校长与行政级别挂钩容易出现行政级别倒挂的现象。三是学校之间发展不均衡,学校布局呈现二元结构,重点校与薄弱校区分非常明显,级别差距也大,好学校的校长不愿意到差的学校。而校长职级制有利于校长产生发展的内在动力。
校长资格应该有具体规定。我国1991年制定了中小学校长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规定,但是那个文件已制定了15年。职级制落实要涉及几个问题:门槛、评价、评价后的工资。实际上,职级制说到底是政府与校长的“权钱交易”,但现在有相当一部分校长,有了行政级别后待遇反而下降,积极性受到影响。起码在改革的初级阶段,会挫伤一部分人的积极性。评价是否客观、科学,评价程序是否公平也影响着职级制的落实。对校长的评价应该全面,不能只盯着名校长、名校。当然,更大的问题是政府的财力,职级制的改革在发达地区可以先行试点。
任何一项事业都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系统之间相辅相成,互相依赖,互相牵制,要全面完整的设计改革,尽快出台与中小学校长职级制相配套的政策规定,做到整体推进,科学有效,符合实际,切实可行,便于运作的思路和方法,来促进中国教育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