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海运政策研究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海运政策研究

吴冬冰[1]2000年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海运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APEC的宗旨是实现贸易投资自由化和加强成员经济体间的经济技术合作,推动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技术合作,被称为推动APEC前进的“两个轮子”,这两方面在海运领域的反映也就构成了APEC的海运政策。 本文的行文按下列思路进行:APEC的海运政策如何?APEC的海运政策对中国海运业的影响怎样?为恰当维护我国海运业的利益,我国应采取哪些对策?

王玥馨[2]2016年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亚太经济一体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二战结束以来,亚太地区迎来辉煌发展的新时代。亚太经济一体化符合各国长远利益和主流发展趋势。目前在亚太地区已经开展了诸如跨太平洋经济伙伴协定(TP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亚太自贸区(FTAAP)等多种一体化路径的积极探索,中国也恰逢时机地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给区域经济一体化注入新的活力。但一体化现存的困难,以及对“一带一路”的误解,使得进展出现阻碍。本文对当前亚太经济一体化的由来和发展情况进行梳理,分析“一带一路”对一体化进程产生的参与国、空间拓展及发展机遇的积极影响,同时分析亚太经济一体化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原因,并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可行建议。本文认为,虽然目前亚太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存在政治、经济、文化的诸多问题,但多种路径的探索都是积极有益的。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所打造的以务实合作,互利共赢为基础的“命运共同体”,给亚太地区一体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合作平台,在将来可能成为整合已有亚太区域经济协定的重要手段。中国需要积极推进现有的多种一体化路径,联合亚太其他国家,增强合作,在互动中形成同一的价值观念,为实现亚太地区经济的一体化和国家经济繁荣做出贡献。

于金镒[3]2006年在《环黄海经济合作与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主题。经济全球化表现为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等跨国界流动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形式的不断多样化。而区域经济一体化除此之外,还表现为成员国之间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更紧密的分工合作;在产业、投资、技术、财政以及货币政策上的协调统一。由于同一区域内社会文化历史渊源的同根性、经济社会体制的相似性和各成员国利益的一致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速度大大快于经济全球化。相比较而言,东北亚或环黄海区域(主要指中国、日本、韩国和朝鲜)内各国之间的经贸合作起步虽晚,但发展速度迅猛,成为促进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的最主要推动力。由目前以贸易和投资为纽带的经贸合作,走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经济一体化,将有助于本区域内各国迈向新一轮更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新的增长期,加快全球经济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以“环黄海经济合作与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研究”为选题,目的是在研究世界范围区域经济合作状况、剖析其对环黄海经济合作及环黄海经济圈构建的借鉴意义的基础上,提出构建环黄海经济圈的战略思想及其对山东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分析山东省参与环黄海经济合作的机制,提出胶东半岛城市与日韩产业对接的措施以及加快建设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对策选择,为政府决策部门和企业参与环黄海经济合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论文的研究共分七章,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本章阐明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详细总结、评述了本论文的国内外研究动态以及本论文可能创新之处。第二章全球区域经济合作状况及对环黄海经济合作的借鉴。本章研究了全球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历程、一般特点及发展趋势。重点总结了欧盟(EU)、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东盟(ASEAN)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这四大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特点、经验及其对我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启示。研究认为,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东盟等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成立和成功运作,为环黄海区域内中、日、韩、朝等四国探讨和成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经验借鉴。超越经济社会体制差异,发挥区域地缘优势、历史文化传统优势,以及各国在产品、技术、成本上的“比较优势”,从资源、产品、技术、人才、市场等方面的“互补性”,积极寻求各方“共赢”的利益结合点,不仅使环黄海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可能,而且将推

李兵[4]2005年在《国际战略通道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向纵深拓展,世界各国越来越成为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国际贸易中货物运输量的80%以上依靠海上运输,海上运输就像“血液”一样维系着世界经济的运转。保障海上战略通道的安全与畅通,不仅关系到一国的对外贸易和运输安全,而且牵涉到国际关系和战略格局的演变,其地位与价值正在为国际社会所重视,成为国际战略、世界军事和国际经贸研究的前沿课题。本文对国际海上战略通道作了前瞻性、开创性的研究。第一章从国际海上战略通道概念的辨析入手,指出通道是大量物流集中通过的地带,在分布上必然连接并跨越世界主要的经济中心和生产基地,通道的分布取决于世界生产能力的地域分布。海洋通道系统是战略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海峡是海上通道系统的咽喉要地,也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按照地理特征、法律关系、所处的大洲或海洋以及贸易流量,对现有的海峡进行分类。第二章至第四章,分别研究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中主要战略通道,如黑海海峡、直布罗陀海峡、英吉利——多佛尔海峡、波罗的海诸海峡及基尔运河、麦哲伦海峡、马六甲海峡、朝鲜海峡、霍尔木兹海峡、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等地形地貌、基本概况、航运与物流状况、历史变迁和围绕通道所发生的重大事件等。第五章在对历史与现实概括总结的基础上,客观地评价国际海上战略通道的地位与作用,指出战略通道担负着多重的职能,是海上物流的通道和军事斗争的咽喉要地,它维系着民族的尊严与情感,在某种程度上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同时各种力量围绕着通道分化组合,或是联盟或是对立,牵动着国际战略格局的演变。第六章进一步探讨了促进战略通道历史地位与作用变化的深层次原因,客观评析了海权的历史地位及其局限性,指出未来战争中,不仅要取得制海权,还要取得制信息权、制空权,是夺取战争胜利的保障。同时文中认为,随着新的运输方式的出现、新航线的开通、国际经贸中心的转移以及时代主题的变化,战略通道的地位和作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各国相互依存度的增加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出现,客观上舒缓了大国为争夺通道而进行战争的冲动。第七章分别对美国、日本、俄罗斯、印度、英国等主要国家的通道战略思想及政策作了比较研究。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家都很重视战略通道的安全与畅通,他们都在努力发展远洋海军,注重海上战略威慑力量建设,促进各国在海上通道安全

何中顺[5]2005年在《新时期中国经济外交研究:理论与实践》文中认为二战后,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内容构成日趋多元,国家在设定本国国家利益目标上随之多元。政治、经济、安全、文化、意识形态、环境等都作为对外政策目标,通过外交去实现,同时这些因素本身也作为实现外交政策的手段而加以运用。在这个过程中,外交的内涵和外延都得到扩大。外交功能也都在发生变化,从传统的政治外交、安全外交正在向经济外交、文化外交、民间外交,包括企业外交总体外交方向发展。传统或狭义的政治外交、安全外交等概念继续保持稳定性的同时,经济外交、环境外交、文化外交等概念日益有了独立存在的价值和必要性,并已经为国际政治和外交的实践所证明。就中国国内情况而言,随着1978年后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对经济增长目标的积极追求成为国家利益的重要内容。25年多的改革开放历程,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历史的角度看,20世纪最重要的事件包括苏联成立和苏东解体、二次世界大战,也应该包括1989年后中国的崛起过程。中国经济的外扩将日益导致中国外交资源、政治资源和军事资源的外扩。作为新兴的和转型的发展中大国,中国的经济外交案例具备了相对典型的实践和理论方面的文本意义。新时期中国经济外交“是什么”和“应当是什么”?对这样命题的探索和研究,无论对丰富中国外交的理论本身,还是对中国外交的实践,都极具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同时,1978年以来尤其是冷战结束后至今,中国外交以极其丰富的案例和具体实践证明,经济外交作为一种功能性的实践,已经并且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理由期待中国经济外交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以经济外交为理论主体,以中国经济外交为分析个案,深入剖析中国经济外交的历史实践过程,从而取得对中国经济外交的综合而全面的前瞻性的认识,在借鉴的基础上,对中国经济外交历史和现实进行学术厘清,并提出相关领域的政策层面的建议,是中国外交理论研究的需要,更是改革开放与和平发展实践的需要。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分析方法、结合运用归纳法和演绎法、层次分析法、案例分析方法、变量分析方法等分析手段,对中国经济外交进行了的规律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对中国经济外交的决策系统、主要构成,进行了系统的全景式的扫描。 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经济外交的理论和实践的概述;中国经济外交的实践与必要性:评估经济外交作用的理论框架;中国作为经济外交分析个案的意义;中国的外交战略和经济外交;中国的金融外交;中国的能源外交;中国的外交中的经济制裁;中国的对外援助;中国的国际经济机制外交等。总的思路是首先分析近年来经济外交理论研究的成果,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经济外交理论研究和经济外交理论的局限性。并进一步提出经济外交作为一个变量,构建和完善经济外交理论框架的必要性。通过对中国经济外交的理论和实践的分析,可以丰富经济外交的理论。并对中国经济外交的进一步完善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政策建议。最后是对经济外交和中国经济外交的结论性认识。通过研究本文认为:一、经济外交的一般规律和国际经验,随着新时期中国外交质量和能力的不断提升,逐渐为中国外交的实践所验证。经济外交是中国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实行经济外交的过程,为评价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行为提供了一个现实的平台。中国20多年改革开放的历程,为经济外交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丰富的样本。中国外交的总体目标服务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总体国家战略,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如保障中国的出口产品市场和资源、能源来源的稳定获得是中国外交面临的重大任务和挑战。作为实现中国国家利益的手段之一,有足够的理由和需求对中国经济外交的研究投入更多的精力。通过研究中国的经济外交行为,不仅可以对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行为有更清晰的观察,而且可以为外交学研究的立体性和丰富性提供一个较大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的文本。 二、制度变迁、经济转型、文化传统、国内发展目标的调整等内政因素,是影响中国经济外交的重要变量。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内政和外交的联系更为紧密,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更为明显。这种互动表现为三个层次:首先,制定国内政策离不开对国际形势的把握。中国能够经受国内风波和苏东剧变的考验,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重要的原因是对国际形势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作了准确的判断。其次,国内的经济和政治发展不断给中国外交提出新任务,外交工作处于配合中心工作的地位。从国内经济、政治需要出发来考虑外交问题,对外政策更加务实。最后,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国内的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进程。 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外交强调了内外政策的一致性。80年代以来,中国强调经济建设的核心地位,指出外交要为现代化建设服务。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实现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统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三大任务,强调“核心是经济建设,它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和“最重要的条件”。一方面,邓小平特别强调经济建设对于中国外交的作用,认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起的作用的大小,要看中国自己经济建设成就的大小。如

熊琛然[6]2017年在《中国与环印度周边国家区域经济合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家或地区间基于地理临近性不断与周边国家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建立区域性经济联系,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全球大多数国家或地区一项重要的经济发展战略选择。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国家间区域经济合作突破了“地理临近性”上升到“地缘临近性”。中国通过不断地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周边国家或地区(实际上已与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贸易联系,拓展了区域经济合作空间,踏上了快速崛起轨道,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提升了地缘影响力,也因此不可避免地面临各种地缘利益碰撞。根据经典地缘政治理论,大国崛起增值于地区性守成,消亡于世界性扩张,有节制性地发展和运用国力,既是保持国力持续增长的根本,也是从区域性大国发展为全球性大国的历史地理规律。不论从地缘经济还是地缘政治上看,中国参与和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重点是在周边国家和地区。中国当前正处于快速崛起阶段,南亚地区是中国立足周边、从有所作为的区域性大国成为负责任的全球性大国的重要地缘空间依托区之一。但受印度崛起及其所谓世界“大国梦”的地缘政治想象影响,加之中印间的历史问题使得印度对中国崛起以及中国与环印度周边国家关系进展疑虑重重而导致了中印两国结构性冲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与环印度周边国家的区域经济合作。此外,近年来,中国在部分环印度周边国家的投资援助遭受了“创伤”,也促使我们加以正视与反思当前的经济合作与投资方式。如果中国要营造和平崛起的地缘周边环境、提升在周边地区地缘影响力、获取中印两国可能的“硬对抗”时的地区主动,就需要以新思维积极谋划和推进中国与环印度周边国家的区域经济合作,建立稳定的国家关系。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本论文拟综合运用人文地理学、区域经济学、地缘政治学、地缘经济学和地缘政治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和方法,试图基于区域经济合作视角,综合分析和梳理中国与环印度周边国家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意义、潜力、演变与现状以及可能面临的风险与挑战,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中国倡导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分析了中国与环印度周边国家区域经济合作的空间与前景,并尝试性地提出了今后中国与之区域经济合作的推进路径、战略调控以及合作政策与合作方式。

孟祥臣[7]2017年在《俄罗斯亚太战略转型背景下的对日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俄格冲突爆发以后,俄罗斯将更多的战略目光投向了亚太地区,亚太地区在俄罗斯外交战略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2014年爆发的乌克兰危机对俄罗斯的外交战略产生了深刻和持久的影响,俄罗斯全面加速了亚太战略的转型进程。在俄罗斯转向亚太地区之后,将更加重视日本对俄罗斯的地缘战略价值和意义。本文以俄罗斯亚太战略转型为背景,通过审视俄罗斯对日政策的发展脉络,重点探讨俄罗斯对日政策的定位和目标,着重分析不同影响因素的作用力,全面阐述俄罗斯对日政策的实施进展,尤其是从政策目标与政策效果的一致性和契合度的新视角展开多维度的评估。由此,在俄罗斯亚太战略转型的背景下,形成俄罗斯对日政策的整体认知框架,对俄日关系的未来走向做出研判。

金贵南[8]2001年在《韩中经贸关系发展及其趋势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韩中两国是一衣带水的近邻,自古文化相通,官方和民间往来频繁,经济上有着密切联系。尤其是在近代,韩中两国都遭受过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有着共同的命运和互相同情、支持的传统友谊。 然而在20世纪中期的一段时期,两国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相互隔绝了40多年,过去的所有往来和交流全部中断,两国关系陷入停滞甚至倒退状态。 自70年代以后,由于亚太地区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及两国调整各自的对外战略和国内政策,两国间的联系日益紧密。1992年8月24日,在韩中两国的共同努力下,终于重新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自建交以来的8年间,韩中双边关系如决堤之水迅猛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其中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经贸往来与合作。 韩国和中国为了更加促进本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两国都采取了各种有力的政策措施,尤其是外贸政策上,两国都加强了经贸交流与合作。 韩中两国的经贸与合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快速成长,已从探索阶段进入到实质性阶段。韩中建交以来,双边贸易以年均25%的速度增长,总额从1992年的50.3亿美元增加到1999年的250.4亿美元。与商品贸易相比,韩中两国的投资起步较晚,但其发展也很迅速,韩国企业1985年开始对中国进行间接投资,1988年开始直接投资。韩中建交后,韩国对华投资迅速增加,截止到1999年底,韩国在中国的投资项目已达12724个,合同金额达163.2亿美元,使用金额为85.4亿美元。韩国已成为中国的第三大贸易对象国和第二大投资来源国,中国也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的韩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国。 在服务贸易方面,随着韩中两国经贸关系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将进一步开放服务贸易市场,两国在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必将进一步加强。在韩国和中国的服务贸易中,金融保险、劳务合作、海洋开发合作、运输以及旅游等领域都有极大的合作潜力,两国在这些领域的合作将给双方带来巨大的利益,进而推动两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进入新的世纪,两国之间的经贸合作关系将进一步向纵深发展。这种关系发展自然也会受到来自两国各自国内因素的影响和周边环境的影响。当今世界形势风云变幻,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正在加快,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迅速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深入,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程度不断提高,国际资本流动的范围和规模日趋增大。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技术、收入等方面的差距继续加大,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经济发展问题日渐突出。这些都给韩中经贸关系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韩中两国间迅猛发展的经贸关系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两国有关专家、学者以及官方和民间的有关人十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的日渐增多。但山于历史的原因,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总体卜还不是很多,而巳大多数的文章和著作都流于介绍情况,缺乏深入、客观、全面、系统、有机相连的分析。有些研究成果虽然较有深度,但又限于某一侧面。总体卜还较肤浅,理论上也尚无突破。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试图通过韩中经贸发展的实践,深入分析两国的经贸发展特点。战略和两国之间经贸关系,以及韩中两国国内因素和周边环境因素对韩中两国经贸关系的影响。此外;本文还考察了韩中两国目前的经贸交流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囚,并为两国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最后展望了两国经贸关系的未来发展前景,以利于二十一世纪韩中两国经贸关系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这是本文的研究背景与目的。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主要采用综合归纳、演绎推导和比较分析的方法。由于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未能采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进行定量分析。有关图表和数据引用了韩国统计厅。韩国财政经济部。韩国产业资源部。韩国财务部。韩国进出口银行、韩国经济企划院。韩国贸易阶会、韩国关税研究所、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中国海关总署。中国国家统计局以及其他官方和民间机构公布的和在韩国和中国出版物上发表的图表和数据。 本文的研究范围主要是围绕韩中经贸关系,包括韩中经贸关系的历史、韩中经贸关系的现状、韩中两国经贸发展的特点。近期世界经济形势对韩中经贸关系的影响、韩中合作共同开发中国西部地区的战略和问题以及韩中经贸关系的发展前景。 本文共分5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为韩中经贸关系发展概况。本章首先回顾了韩中两国经贸关系发展的历史基础,从历史、地理、自然资源、经济、政治等因素分析了两国经贸往来的原因,并考察了当代韩中经贸发展的概况。其次考察了韩中两国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发展,分析了两国双边贸易的特点、贸易结构,同时还考察了两国投资合作的发展和两国投资的特点。最后分析了韩中经贸发展的原因。 韩中两国经贸上有着密切联系和很强的互补性,两国的经贸合作潜力巨大。但由于历史的原因,韩国和中国曾一度处于相互隔纶的状

刘庆华[9]2014年在《浅析外交文献语体俄译汉的翻译》文中研究指明翻译俄罗斯外交类文献不仅有助于我们及时了解俄罗斯外交政策变化,同时有助于俄语翻译工作者掌握新时期俄语外交文献语体所呈现出的一些新的特点和变化,在理解和运用已有俄语外交文献翻译理论的基础上,对俄语外交文献的新变化进行研究和分析。我在翻译《俄联邦主体与亚太地区国家及印度之间的国际关系和对外经济合作发展战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后又对该文翻译方法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全文分为五个部分:引言,第一、二、三章和结语部分。在引言中简要描述了俄语外交文献翻译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一章主要分析了外交文献的语体特点、语言特点及翻译原则;第二章着重分析了外交文献的词汇特点及翻译方法;第三章阐述了外交文献的句法特点及翻译特点。本文的结语部分着重指出了外交文献的翻译技巧及注意事项。

何海仁[10]2017年在《新普京时期俄罗斯东北亚安全政策研究》文中认为2012年5月,普京再次入主克里姆林宫,亚太地区成为新普京时期俄罗斯外交的重要方向,东北亚安全在俄罗斯亚太外交政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东北亚作为亚太地区重要的次区域,是全球经济、政治最为活跃的地区,以朝鲜半岛问题为核心的大国竞争和领土争端造成东北亚安全局势的持续紧张。俄罗斯在东北亚地区涵盖其东部的远东和贝加尔地区,俄罗斯该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落后。俄罗斯远东经济开发战略,已成为新时期国家发展经济和均衡地区发展水平差距的重点。乌克兰危机对俄罗斯的经济、外交和政治的影响巨大,对俄罗斯的安全提出严峻的挑战,俄罗斯西部安全受到北约的直接军事威胁,俄罗斯在外交、政治和经济上更加依赖亚太地区,东北亚地区的战略地位上升。俄罗斯更加注重东部太平洋方向的区域安全,尤其是远东地区的安全,以东北亚地区安全为保障实现俄在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利益。俄罗斯在东北亚地区的安全问题主要来源于内部安全问题和外部威胁的挑战。远东地区主要面临人口安全威胁,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地方和民族的分裂倾向,外部威胁主要来自美日军事威胁,日本对俄罗斯领土的诉求,朝鲜半岛问题对俄罗斯东部边境地区安全的影响。维护东北亚地区和平稳定,发展远东地区经济,参与亚太经济一体化进程,保障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社会稳定是俄罗斯东北亚安全政策的主要目标。以合作安全为新的发展理念,以双边政治关系改善促进经济合作,以经济发展促进地区安全稳定。具体以军事安全保障为基础,加强双边政治关系为纽带,以经济开发合作为主要手段是俄罗斯实现东北亚安全的主要措施。普京新时期的俄罗斯实施东北亚安全政策对地区安全和经济合作都产生了积极影响。从地区和国家关系上维度看,维护了东北亚地区安全局势的基本稳定,特别是朝鲜半岛形势的稳定,尤其是对朝鲜的政策良性走向产生积极的影响。俄罗斯能源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远东经济开发战略,为地区经济提供新的增长点,促进了东北亚地区的多边经济合作。俄罗斯的东北亚安全政策对中国的影响作用巨大,促进中俄关系的全面发展,经济区域合作更加务实,政治关系更加深化,军事能源合作深层次发展,对中国在地区制衡美国霸权,维护半岛局势稳定都产生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海运政策研究[D]. 吴冬冰. 大连海事大学. 2000

[2]. “一带一路”倡议下亚太经济一体化研究[D]. 王玥馨. 外交学院. 2016

[3]. 环黄海经济合作与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研究[D]. 于金镒.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

[4]. 国际战略通道研究[D]. 李兵. 中共中央党校. 2005

[5]. 新时期中国经济外交研究:理论与实践[D]. 何中顺. 中共中央党校. 2005

[6]. 中国与环印度周边国家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 熊琛然. 云南师范大学. 2017

[7]. 俄罗斯亚太战略转型背景下的对日政策研究[D]. 孟祥臣. 吉林大学. 2017

[8]. 韩中经贸关系发展及其趋势的研究[D]. 金贵南.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1

[9]. 浅析外交文献语体俄译汉的翻译[D]. 刘庆华. 黑龙江大学. 2014

[10]. 新普京时期俄罗斯东北亚安全政策研究[D]. 何海仁. 吉林大学. 2017

标签:;  ;  ;  ;  ;  ;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海运政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