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区域地理核心概念的教学策略_地理论文

初中区域地理核心概念的教学策略_地理论文

初中区域地理核心概念的教学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理论文,初中论文,核心论文,概念论文,区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如何确定初中区域地理核心概念

林月影(以下简称“林”):地理概念是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本质特征的抽象和概括。相对于一般性的地理概念,地理核心概念的重要性更为突出,它们支撑起整个地理学科的基本框架,是学生对地理事物、地理问题进行判断推理、演绎分析、综合应用、正确描述的基础,是地理教学的重点。

孙文革(以下简称“孙”):对于考试而言,理解地理核心概念是读懂题目的必要条件。从近几年的中考情况看,学生有一部分失分是由于看不懂题目中的核心概念导致的。比如,对于2012年泉州市中考地理卷“南非利用自然条件,适宜发展的经济部门有冶金、____和____等”一题,不少学生由于对“经济部门”这一概念的所指不理解,所以答非所问。

陈代雄(以下简称“陈”):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一些地理核心概念总是掌握得不好,比如,常把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相混淆。这是因为这些概念对初中生而言相对抽象,他们对这些概念的本质缺乏深刻理解和生活体验。因此,地理核心概念也常常成为地理教学的难点。

孙:我想,学生对地理核心概念掌握得不好,还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关。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大多采用“教师讲、学生背”的方式进行地理概念教学。这种由抽象到抽象、由理论到理论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影响了地理核心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林: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应着重备好地理核心概念教学,即一方面要批准学生的知识盲点,科学地确定需要教学的地理核心概念,另一方面要针对学生比较难掌握的几类地理核心概念,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策略。

孙:那我们如何确定初中区域地理的核心概念?

林:我认为,这个可在集体备课时,教师通过探讨商定,界定的依据就是《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与《福建省初中学业考试大纲(地理)》(以下简称“《考纲》”)。具体地说,就是根据《课标》和《考纲》对每一课的要求,确定哪些概念是明确规定学生要掌握的,哪些概念会对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把握知识结构、提升地理思维能力产生重大影响,这样的概念都算核心概念。

孙:那初中生较难掌握的地理核心概念有哪几类呢?我们可以对这个问题做些讨论吗?

二、初中生较难掌握的几类地理核心概念

1.容易混淆的地理概念

孙:通过课堂师生互动,我发现学生对一些概念组合容易混淆,如地形、地形区与地势,水资源、水力资源与水利资源。这些概念从单个学习的角度,学生一般能较好地理解,但在实际应用中,学生又容易记混或者错看。

陈:我在教学中也常遇到类似情况,如学生常常把地质灾害与气象灾害、矿产资源与能源矿产、昼夜长短情况与昼夜长短变化、昼夜更替与四季更替、季节与节气等概念混为一谈,胡乱使用。这些概念的区分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是较难的。

林:你们说的这些概念组,在字词方面比较相似或相近,而且这些内涵不同的概念之间可能还存在关联,因此,容易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干扰。

2.在学生认知以外的地理概念

陈:在教学乡土地理教材《泉州地理》中的闽台“五缘”关系时,学生对“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连、商缘相通、法缘相系”这一说法不甚明了,常出现错搭,如“地缘相连”,这是由于学生对“地缘、血缘、文缘、商缘、法缘”的内涵及相关背景知识不理解所导致的。

孙:是的,有些概念的形成远离学生的生活环境,教师在教学中也无法拿实物帮助学生理解,就会导致学生学习困难。比如,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对应的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硬叶林植被类型,这些概念在学生实践认知以外,学生一般采用强迫记忆的方式进行学习,因此,应用时容易出错。

3.理解难度较大的地理概念

孙:一些地理概念对于初中生来说是难以理解又必须掌握的,如“等高线地形图”这一概念,因为等高线地图的制作过程是在一定区域内进行的,学生无立体概念,因此,很难理解。而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又延伸出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进一步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陈:有些地理概念学习难度大,原因在于学生对概念的范畴、本质属性缺乏深入的理解。比如,大多数学生在判断水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还是非可再生资源时,容易认为水资源特别是饮用水是不可再生的,使用完了就没了。出现这种理解差错的原因,在于初中地理学习不涉及难度较深的水循环知识,学生因而对水资源的属性问题缺乏深入的理解。

4.抽象性的地理概念

林:在地理概念教学中,最难的当数那些抽象性的地理概念。例如,在地理空间概念的教学中,由于地球自转与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时差,地球公转产生的四季更替、昼夜长短变化等地理现象过于抽象,所以学生无法理解和应用,总是在“东边日出时间比西边早是几点钟”一类问题上纠缠不清。

孙:初一学生一开始接触地理就是学习最难的“地球与地图”,其中涉及许多抽象的概念,学生对此十分头疼。比如,学生常把东半球与东经、西半球与西经混为一谈,这主要是由于他们对分界线的概念掌握不牢,本来经纬线对于学生而言,空间感要求就较高,在此基础又划分出东西经、东西半球,对学生来说真是难上加难。

林:《课标》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明确提出,“地球与地图”是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并进一步说明“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地理成因问题”。因此,判断哪些地理概念对学生来说是难于理解的、抽象的,并在教学中不加深难度、不超本越纲,是提高地理核心概念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孙:能具体说一些既有助于学生理解又不超本越纲的教学策略吗?

三、初中区域地理核心概念的教学策略

1.利用地理园、地理教室进行实地观察,化抽象为直现

林:让学生到地理园、地理教室去亲自动手演示教具、模型是将抽象的地理核心概念转为直观认识的有效途径。它改变了传统的输入式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充分地理解并正确地运用这些概念。

孙:我在教学地形类型、地貌时,就把学生带到地理园,引导他们观察地形模型,使他们对山谷、山脊、陡崖、高原、盆地5种地形概念有较好的把握,在此基础上观察等高线的形成过程,对理解等高线地形图这一概念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陈:讲解大洲分界线时,我发现学生因对地理事物分布记不住,导致混淆了几大洲的分界线。于是,我利用地理教室里的立体的世界地形模型,让学生通过手指触摸分界线上的主要地理事物,如构成亚欧大陆分界线的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等,强化印象,内化地理知识,收效不错。

2.画图体验,图文转换

陈:关于“世界气候类型”一课,《课标》要求运用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归纳某区域的气候特征,但众多的气候类型及特征,让学生有些无所适从,常常分辨不清。我在教学中,除了采取常见的让学生读图说话的方式外,还让学生结合气候特征画出各种气候类型相应的气温变化曲线—降水柱状图。这样将关于各种气候类型的抽象知识,还原为直观的气候直方图,学生就能娴熟掌握各种气候类型的概念了。

孙:关于“海陆分布”一课,《课标》中的活动建议是开展拼图游戏、模拟演示等活动。因此,我设计了如下活动:参照教材29页图2-28,分组利用白色纸剪出各大洲的大致轮廓,让各组对各大洲的轮廓有感性的初步认识;完成后,请一名学生按教材上各大洲的分布情况,把各组的作品摆放在黑板上,对各大洲的面积进行比较,把各大洲空间的分布状况落实到地图上。在画图、拼图过程中,学生较好地突破了对海陆分布概念的理解。

3.讲述故事,模拟情景

孙:讲述故事,模拟情景,能让学生较轻松地掌握认知以外的地理概念。在教学山脊与山谷这一组概念时,我模拟了以下情景:“假如你到野外游玩遇到暴雨,如何选择正确、安全的路线?”学生在解决情景问题中,分析和比较了山脊与山谷这一组概念,加深了理解。

4.实验演示,探索地理原理

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这一概念,我在教学中演示了水与沙子同时加热与降温的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陈:近两年来,在教学等高线知识时,我采用了沙堆教学法,即让学生堆砌各种地形部位,然后用透明塑胶板截取出横截面等高线。这个实验游戏将等高线抽象的原理具象化,使学生对等高线的概念有了直观、深入的理解。

5.比较分析,加深对地理核心概念的理解

孙:针对那些名称相近的核心概念,如地形、地形区、地势,我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讲述自己的理解,通过不同学生的比较分析,加深他们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陈:在教学中国南北方地区的农业发展时,我也采用比较分析方法,引导学生读图(中国地形图、气候分布图以及气候类型直方图)获取信息,比较两地区的耕地类型与农业类型,使学生加深对耕地类型与农业类型两个概念的理解。

林:对于一些有并列关系、从属关系的地理核心概念,采用比较分析的教学方式,效果也较好。例如,关于河流的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这两个概念,教师可设问“长江与黄河,哪条河流的航运价值高”,以引导学生进行水文特征、水系特征分析,加深对这组概念的理解。

标签:;  ;  ;  ;  

初中区域地理核心概念的教学策略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