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德育之花在课堂中艳丽绽放论文_董志浩

让德育之花在课堂中艳丽绽放论文_董志浩

——课堂教学加强德育教育探索

山东省莱西市马连庄镇中心中学 266617

俗话说:一个学有所成的人同时又是一个具有道德涵养的人,这才标志着教育的成功。德育,从来都是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历来都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在各项工作中要十分重视教育工作,在教育中要十分重视德育工作。“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牢固树立的理念。时刻提醒我们,在教育领域里,德育无处不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要充分认识与重视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功能,从提高德育教学的实效出发,促使学生健康地接受知识与形成能力、积极地参与活动过程并体验成功,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以协调发展,让语文教学显现出“文道合一”的本色。

一、胸怀德育,明确德育教学的目标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核心,立足学生的实际应主要进行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具体美德为基本内容的道德素质教育;以自尊、自爱、自律、自强为主要内容的个性心理素质教育;从品质结构方面着眼的行为规范与心理因素等方面的要求;以及国家规定的德育内容:热爱祖国教育;热爱中国共产党教育;热爱人民教育;热爱集体教育;热爱劳动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努力学习,热爱科学教育;文明礼貌,遵守纪律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教育;良好意志、品格教育;辩证唯物教育等。

二、巧用教材,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

语文学科,德育内容丰富而生动。就现行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课文而言,大多是文质兼美、历久不衰的佳作,这些文章不仅能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知识,还可以使学生受到多种文化因素的熏陶和影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颂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与纯洁美德,展现祖国的灿烂文化,揭露旧社会的腐朽与黑暗,讴歌历代仁人志士在改造社会、征服自然的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英勇不屈、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因此,在材料生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材料,充分遵循“文道合一”的原则,有目的、自觉地以教材中感人的事迹、高尚的思想情操、鲜明的观点、道理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从而促使他们身心的愉悦发展。

三、构建载体,优化德育教学行为

德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但要做到“润生无痕”,则需要充分利用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以突出德育教育的实效。

1.利用精妙的导语进行德育渗透。精心设计生动、巧妙的导语,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使其受到感染和教育。如教学《梅花魂》,以教师动情的讲述引入:“自古以来,中国人对梅花就有着特殊的情感。有这样一位老华侨,身居海外多年,享受着优越的生活条件,但他始终眷恋着祖国母亲。 多年来,身边一直珍藏着一幅墨梅图,视为自己的生命,那是因为:梅花在他的心目中是祖国的象征,是民族的灵魂——顶天立地,不屈不折。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老人的心灵,去体味那份至死不渝的爱国情。”这样的导语,直击文章的中心,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之情。

2.在介绍背景中进行德育渗透。学习某些课文,需要了解时代背景,包括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理解课文,从而渗透思想教育。

3.抓住文题进行德育渗透。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它,可窥视全文的中心,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抓住它,便把握了作者的感情基调,体会到作者的情思;突破它,有利于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自然渗透思想教育。如教学《背影》一文,文题既是教学的内容,又是感情的触发点。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结合文章中先后四次提到的“背影”、父亲送儿子上车途中说的四句话以及儿子的三次流泪有效地组织讨论与体会,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是以“背影”为题,并贯穿全文,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状写父子之间深厚、真挚的感情,使我们随同作者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浓浓亲情跃然纸上。

四、注重个性发展,提升学生个体素养

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接受教育的每个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道德的感化和熏陶,增强做人的素质。因此,这种教育不但要把握住共性,还要落实到个性。我们面对着的是有“梦想”的中学生,他们的知识水平、思想修养、社会阅历方面都有着自身的特点,把握这个整体特征,我们的教育才能切合实际,而不至于泛泛而论。在教学中,重视这些不同,确定不同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如在学习诗歌《致橡树》时,注重培养他们正确的爱情观,并引导他们思考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爱情观在现在是否过时,从而加深对时代进步的认识。这种教育,文道统一,形象而生动,学生往往会欣然接受,受教而不知在受教,甚至师生情感融合在一起,达到互相教育,共同提高的境界。

五、 开展活动,创设道德教育情境

人是在社会交往中彼此认识和评价并不断获得社会知识和掌握行为规范的,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多提供一些让同学互相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的思维能产生碰撞的火花。课外要鼓励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参与一些精心设计的,具有个人和社会价值双重意义的活动。也许,从一次劳动中能够体验到创造财富的那份艰辛和快乐;从一次助残活动中能够激起对弱者的同情与悲悯;从一次环保调查中生发先忧而忧的情怀,道德信念一旦化作思想血液,在思想血液里流淌,方能真正转化为个人的道德理智和道德良知。

论文作者:董志浩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9月总第20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9

标签:;  ;  ;  ;  ;  ;  ;  ;  

让德育之花在课堂中艳丽绽放论文_董志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