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路属于我的心--我看老子的道德观_道德经论文

大道归于自心——我看老子的道德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看论文,道德观论文,老子论文,自心论文,大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老子之学,因其玄奥,使得上千注家的阐释,呈现出“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局面。本文愿用“以经解经”的办法对老子之学,作出自己的理解。

一、道的本体

老子本人,既被道家学派奉为祖师,那么,道的本体究竟是什么呢?

(一)心行灭处,言语道断,理智、语言无法理解和说明其实体

道体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所以或指自然,而显现宇宙本体;或示人生准则,展示万事万物发生、发展、转化等规则,具有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的本性。

我们看《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第一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十四章);加上诸如“道者万物之奥”,“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道尚无名”,“道隐无名”等,从各方面都说明,道体不可以感官和理智测度。

我们再看《道德经》:“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四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六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二十一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二十五章)。这就说明,道,不可通过感官而察知,不可以语言、意识而拟议。然而谷神不死,玄牝之门,众妙之门,万物之宗,天地之根,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用之不足既,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说明道似乎恍惚抽象而又真实具体。

道,非具体形象之物,给道以甚么名象都不恰当,因为名是随着形象而来的。形象要经过六根的判断而显现,道无确定之形象,故不可得而名,只有强为之名曰道。道不是具体事物,根尘具泯,凡具体事物都有生灭变化。道是永恒存在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道体无限,不可以名相限定,亦无法用概念表达。

但是道虽然无具体固定的形体,超越了人们感觉器官的察知,但并非空空洞洞,一无所有,死而无灵。道,随缘而不变,不变而随缘。道不因外物变化或外力推移而改变或消失。

道体在宇宙间是惟一的,绝对的,然而由于道是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所以又能生出繁杂众多、相对的万事万物。道非固定不变,它是在不断地运动着的,道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不可为典要,惟变所适。道无固形,亦无断灭,非断、非常,随感随应,因感应而隐显,由隐显而假现生灭。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一太极也,一生二两仪也,二生三四象也,三生万物八卦也。八卦具天地、山泽、风雷、水火、五运六气,万物蕃庶其中矣。一心一念三途六道,凡圣攸分,故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道是宇宙的本体,宇宙也就是道的本体;道是大自然的本体,大自然亦是道的本体。人是宇宙的缩影,也就是道的缩影,人和万物的变化即是道的变化,万物的生灭即是道体的隐显。道体有周行而不殆,万物有代谢而无穷。

道寂然不动而存绝对之理,感而遂通即起相对之事,北牖开而南风至,草木生而蛰虫起。至微生万象,至道无形体。道者万物之奥,宇宙及万物深隐之生命力也。宇宙及万物者道之显相,屈伸呼吸者也。物质非精神不活,精神非物质不显,彼有故此有,此无故彼无,不知其,不有其终,此亦不可道之道也。

我们再看《道德经》:“‘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第一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第四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五十一章)。

以上,都肯定了道是万物之宗,是一切隐显事物存在的根源和始源,是宇宙元始无终的生命力,具有无穷的创造力和推动力,万物生生不息,欣欣向荣,蓬勃生长,四时代谢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就可以看出“道”具有无穷的活活泼泼的生命力。“道”不仅创生万物,而且毫无自私地利益万物。

“道”是象帝之先,又周行而不殆,所以时间和空间都限制不了“道”的存在,也不会因万事万物的生灭变化而有所影响。然而道既超越时空和万物而又内存于时空和万物,与宇宙为一体,熔万物于一炉,与宇宙及万物同呼吸共命运,同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说它“无”,是因为含藏无量生机而未显,说它“有”,是先机显露而刹那生灭。“无”和“有”只不过是“道”的幽隐潜藏和生发显露而已。至于幽明之故,元始反终,则是道的运动和变化了。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道既恍惚抽象,而又真实不虚,理智不能测度,言语不能道尽。一落言筌都成局限,一入思维即陷哑谜。事理之赜、隐、深、远、显,藏于道,未悟道者,各执己见,分割真理,即成偏见,枉辟争端,老子不得已强为之容,又强名之曰道。

(二)道的规律性

道体虽然无形无质,无声无臭,恍惚抽象,无从捉摸,然而道却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在万异千差的众多事物之中又能根据客观现实表现出客观规律。

1、反者道之动

动极必反,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事物发展到极高阶段,即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发展,也可能返回原态,相反即成对立,而阴阳对立为其总纲,对立亦称对待;反回则成流行,而四象八卦为其总纲,天地之四时八节廿四气七十二候,都是大自然动力所产生对待和运动,人事亦即贫、富、贵、贱、穷、通、毁、誉、功、过、赏、罚,新兴、没落,人事沧桑,相反相对,相辅相成,何尝不是道的规律在自然和社会的表现呢?

2、有无相生

所谓“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说明任何事物无不有其对立之一面,一切事物,相反相成,互相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所以,人们应对事物从正面看到反面,从反面想及正面,积极创造优势,改造客观环境,争取主动。一般俗人逞雄逞强,攀援于财色名食睡,居功诿过,老子则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荣守辱。

老子云:“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故一切事物都有其相反、对立的伏机,自然界与一切社会人事,无不如此。

3、德是操行的标准、人生的原则

“道”依附于人生则为“德”。大象无形,道德无名,凡人依循自然无为,致虚守静,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柔弱居上,慈俭,不为天下先,见素抱朴,少思寡欲。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等等。

以上都属于道的德行,能做到一分,就得一分道。德亏道隐,故古真创戒,教人守戒,守戒即是抱道,抱道则能得道;不守戒则失道,失道则三途有份。

二、道的相、具、量

道是绝对的,不可分析,不可言说,不可意测,心行灭处,言语道断,无言而言,将道归之于“无”,人为之名,皆是变幻不实,故“道隐无名”。名非本然,人们假定,依物假名,故常一物多名,一事多名,“道”乃绳绳不可名。因为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搏之不得,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相之相,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能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常名”无变化,“常道”无生灭。无变化,无生灭,而又随缘显应,随机应现,因果不爽,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名物滋起,是非从环境认识而生,美恶从观点利害而起。众生各具六尘境界,心如工画师,能造诸形相,喜、怒、哀、惧、爱、恶、欲皆由境生心,能不入尘生心,无住生心,生无所住心,慈悲喜舍,即是道心,即是得通。严持斋戒,清净无为,损之又损,久之心垢净除,灵光露放,入水不溺,入火不焚,五眼六通,成真得道,不生不灭,与道长存,逆驾慈航,大转法轮,随缘普度,自然现证道妙了。

凡是名相,都是相对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为要妙”。

名相繁多,是非各异,麟凤喜静,蚊蝇喜秽,牛羊食草,虎狼食肉,人爱兰香,狗贪粪臭。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均天之乐,人闻之喜,兽闻之奔而鸟闻飞,花木闻之而蕃秀,是非好恶,心境异也。

三、无为的妙用

(一)无为而为

“天地之间,其犹橐篬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大道汎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所以,大道如水泛滥,不辞责,不居功。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遵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四时行焉,生长化收藏,道何尝居其功?正所谓“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二)以静治国

我们看《道德经》:“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治大国若烹小鲜”。“为者败之,执者失亡。是以圣人无为故无故,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四、以道处世

我们看《道德经》: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以上说明,柔弱、处下、居后、不争,少私寡欲,清静恬淡,慈俭,去贪、去甚、去奢、去泰,乃道流显露于人生之德。

相反的情况,即会导致:

“强梁者,不得其死”。“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舍后,且先死矣”。“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本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知其雄,守其雌;知其荣,守其辱”。

凡事反乎“有无”,主张“无为”。无为即无住相,无贪、儃、痴、慢、妒、疑。满腔太和处世则内圣外王,静圣动王,修真则大丹可成,飞升有份。

五、养性指归

我们看《道德经》: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寒胜热,静胜躁,清正为天下正”。“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大辩若讷”。

寡欲,弃智,主静守默,无名之朴,浑然道体,不见可欲,使心不乱。不著六尘而真心现。所以,寡欲之道一是去欲;二是尚俭;三是知止。

(一)由静生定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所谓闹处求财,静处安身是也。身不能安,人生的种种进步,又何从说起呢?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一心不乱,一意不散的定力,才能和宇宙同体,使群疑众难不能改变决心,权势利禄不能左右信仰,天下大乱不能波动心志,从而成就自性的智慧。所谓“发菩提心由定生慧”是也。

(二)静中寓动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为天地根”。

明白此理,加上精勤努力,会亲证圆陀陀,光灼灼,清清静静,活活泼泼,乐明无念的境界,犹如虚空为体,光色为象,大悲周遍即为用。这便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无法相,亦无非法相的境界。

(三)守默证道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天之道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所谓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惟“听入心斋”而已。因凝神心符,心有知觉犹起攀缘,但气无情虑,虚柔任物,而能应心。这时,宇宙即是自身的宇宙,自身即是宇宙的自身;宇宙元气无时无地不运行于自身之内,自身元气亦无时无地不运行于宇宙之中,宇宙即我,我即宇宙。

这样,大道归于自心。《庄子·逍遥游》中“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如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的境界,即不再是神话。

标签:;  ;  ;  ;  ;  ;  

这条路属于我的心--我看老子的道德观_道德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