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鹘文《金光明经》翻译思想谈片论文

回鹘文《金光明经》翻译思想谈片论文

回鹘文《金光明经》翻译思想谈片

陈 明

(喀什大学中语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8)

摘 要: 胜光法师是我国古代维吾尔族著名翻译家,译著颇丰,译者一生专注于翻译实践,对其翻译思想并没有进行过专门论述。《金光明经》是译者所译著品中篇幅最大、保存较完整的译著之一,其中存在着音译、直译、意译等各种翻译方法和“忠实原文”、“灵活机动”的翻译观点,对此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出翻译思想,并和玄奘的翻译理论进行比较,以现代翻译理论重新审视其翻译思想。

关键词: 胜光法师;回鹘文佛经;翻译思想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分别是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和鸦片战争至“五四”的西学翻译。佛经翻译处于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正式书面翻译又主要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是东汉至西晋,第二期是东晋至南北朝,第三期是唐代,这一时期主要译者是玄奘,次为义净等[1]。唐代是我国佛教发展的全盛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译经数量巨大,翻译实践更加丰富、成熟,翻译风格也随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新译”取代了“旧译”)。彼时,西域佛教虽然已逾盛期,但由于西域之统一于唐和回鹘西迁后逐渐放弃摩尼教而信奉佛教以及唐宋各执政者对佛教的重视,使西域佛教和佛经翻译事业得到了积极的发展。[2]

在那一刻,她感受到内心一块沉静的凹陷。她从未见过故乡春梅。此刻她知道,它从未远离。它是她身体内部的骨骼和血肉。它不会消失,她的存在就是它在世间存活的凭据并且将继续延续。

始终坚持以“四个最严”为引领,着力塑造技术过硬、作风顽强的工作团队。中心认真落实国家总局“四有两责”要求,主动适应新的监管形式需要,锻造出了一支技术过硬、作风顽强、乐意奉献的专业团队。2013年5月,中心接到自治区局的应急检验任务,限3天时间内对21个批次共计65公斤不明原因冻肉进行牛、羊、鸡、鸭四种动物源性成分检验。检验人员连续奋战48小时,检测分析近千个数据,保质保量提前完成检测任务,检验准确率达到100%,为行政监管执法提供了精准依据。

作为回鹘佛经翻译的代表人物之一的胜光法师(Siŋqu Säli Tutuŋ)无论从译经数量或是翻译质量来说都是该时期的佼佼者,除了我们所熟知的译著《玄奘传》和《金光明经》之外,他还从汉语先后翻译了《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神咒经》《观身心经》《八阳神咒经》等,另外《大唐西域记》可能也是胜光法师所译。通过研读其译著,我们可以看出译者除具备深厚的本民族语言和汉语功底之外,对梵语以及其他西域古代语言也有相当了解,并且深谙本民族文化、西域文化和中原文化以及佛教知识,正因为译者具备以上背景知识,所以其译著行文流畅,章法严谨,堪称译著之上品。我国已故回鹘文专家冯家昇,称其文“辞句茂美,用字颇费斟酌”。[3]

译文要达到行文流畅、章法严谨的程度,除了译者的语言、文化功底之外,译经过程中必然会有相应的翻译主张和策略以及科学的翻译方法,也就是说一定会有一定的翻译思想作为指导。译者将主要精力放在具体翻译实践中,译著丰硕,但对自己的翻译理论并没有进行专门阐述。我们选取译者具有代表性的译著《金光明经》作为语料来源,主要由于该著作是译者所译著品中篇幅最大、保存较完整的经文文献,最能全面反映译者的翻译特点。所以我们通过对这部译著的具体翻译实践来深入分析译者对翻译的认识,挖掘译者的翻译思想。

一、翻译背景

根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胜光法师的译著均以汉文文本作为翻译底本,然而通过对其译著的考察可以发现译者将汉文底本中的数量众多的专有名词、宗教术语等含义深邃的词汇还原为梵文,从这点来看译者是精通梵语的。众所周知,汉文佛经是从梵文为底本翻译而来,理论上来说肯定是梵文本更加可靠,为何他在翻译时却以汉文本作为底本呢?我们认为这主要是译者当时所处的翻译背景所决定的。

由于缺乏相关史料记载,关于译者胜光法师的生活年代,各家说法不一,德国著名的突厥语学者冯·加班(A.von Gabain)女士和我国已故学者耿世民先生均认为译者生活于10世纪左右。[4]此时佛教出现了内地向西域大回流的趋势,具体体现在汉文佛经大量流传西域,不少僧人用汉语诵经,甚至北庭、高昌、龟兹等地设立了汉文佛典的译场。[2]以回鹘文佛经译著为例,除了早期少部分译自梵文、吐火罗文、藏文以外,绝大多数都是从汉文转译为回鹘语的。可以说,当时的汉文佛经的外译事业异常活跃,规模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从译著中也可以看出他对汉文化充满了敬仰和热爱,例如译者在《玄奘传》中写道“又幸福、伟大的中国国中精通三藏经的慧立大师受命用汉语制成名叫彦倧法师的经师笺之。又别失八里人胜光法师重新从汉语译为突厥语的菩萨大唐三藏法师传的慈恩传史书”。在《金光明经》的跋文中写道“又幸福的东方伟大中国国中精通大小乘一切经的菩萨义净三藏法师从印度语译为汉语。又在此五浊恶世后学的别失八里人胜光法师再从汉语译为突厥——维吾尔语的《金光明最胜王经》完”。字里行间都表达了译者对唐朝文化及玄奘、义净法师的极端景仰膜拜之情,这种对祖国文化的高度认同理所当然地可以作为胜光法师选择汉文译本作为底本进行翻译的原因之一。

胜光法师不仅是翻译家、文学家,同时还是一位杰出的爱国者。译者作为维吾尔族和汉族文化交流杰出的使者,用毕生的精力为我们留下了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通过他的翻译活动向回鹘佛教徒传播佛教教义和汉文化,促进了当时西域各族人民的互相了解和文化交流。

二、翻译标准

中国传统译论对翻译标准的讨论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从最初的“文质之争”到胜光法师时期玄奘提出的“五不翻”和“求真喻俗”,这些翻译标准在各阶段都对同时期的翻译实践起到了理论指导作用。那么胜光法师在具体译经过程中是否受到了当时的翻译标准的影响,又或者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呢?下面通过对其译文中具体翻译实践的分析归纳总结胜光法师的翻译标准。

(一)以“信”为最高准则,极力忠实原典

“信”即忠实,中国的传统翻译是以“信”作为基本准则,其地位是不容颠覆的。作为涉及宗教内容的文本翻译来说,更要把“信”作为首要标准,因为在信徒看来宗教是神圣的,宗教典籍的内容是不能随意改变的,最能体现“信”这个标准的途径便是字面上的忠实。胜光法师在翻译贯彻“信”这个标准时主要采取了“音译”和“直译”两种方法。

利用国家卫星中心的FY-2D卫星TBB产品,观察上述海风锋天气过程中的对流云活动。在7次个例过程中的TBB分析显示没有低值TBB对应(图略),且对应时次的降水量(图略)也显示,仅有3次个例中苏南内陆地区有大于5 mm的6 h累积降水。说明Ⅰ 型海风锋系统为相对弱扰动系统,没有强对流系统伴随。

1.音译

音译法,就是用译入语的文字符号来表现原语的发音,即把一种语言的话语用另一种语言中跟它发音相同(或是近似)的语音表示出来。对文化特色类词语来说,音译法能最大程度地保持原文面貌,最能直接体现“信”这个原则,是翻译外来借词一种常见的翻译方法。下面我们对《金光明经》中的词汇按照来源构成情况进行初步统计,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音译法的具体使用情况。

2.特殊文体——偈颂的翻译

每种文化都有其专属的文化专有词汇,这些词具有文化局限性,只存在于一种文化当中,而另一种文化中没有同等的事物或概念,一般都可以采用音译的方法保持原文化的形态和精神。人名、地名、朝代名、君王名、乐器名、度量衡、特有的动植物、历法等词汇便可优先考虑音译。人名、地名、国家名、君王名等专有名词具有专属性,采用音译法是最合适的,如“居涛”译为kuo tau(5/12),“瀛洲”译为inčiu(4/6),“大清”译为tayčïng(199/15),“康熙”译为kangšï(34/17);乐器名如“铮(汉文原文中写做‘铃铎’)”译为čang(490/17),“螺贝”译为labay(658/9);特有的动植物如“迦陵频伽”译为kalawing(646/6)、“龙”译为luu(491/22)“优昙钵”译为udumbar(654/4)“甘松”译为qamatsun(476/8),以上词语在回鹘文化中是不存在的事物,用音译法可以避免意译的语言累赘;度量单位如“踰缮那”为古印度计程单位名,一般指“套一次牛所行的路程”,译为yučan(420/14),汉语中“尺”、“寸”、“升”、“合”等度量单位分别译为čïq(135/8)、tsun(135/8)、šïng(135/9)、qaw(135/9),以上度量单位在回鹘文中都没有相同的计量方法,音译是很有效的翻译手段;历法如ki tonguz či tigmä tutmaq kün(403/25)其中ki为“己”的音译,天干的第六位,či为“执”的音译,“建除满”之一,是汉民族特有的历法术语,回鹘语中难以找到与之对应的词语进行翻译,所以也采用了音译法,最大程度上保持了原文的面貌。

一些具有多义的词,比如“阿罗汉”有三义:“杀贼”,意谓杀尽一切烦恼之贼;“应供”,谓应受天人的供养;“无生”,谓永远进入涅槃,不再生死轮回。再如《大智度论》卷三载,“苾刍”有五个意思:乞士、破烦恼、出家人、净持戒、怖魔”。此类词语含有多种意思,如果只翻译其中的一种,就会丢失其他意思,不能完整表达原义,如果全部意思都翻译,又显得累赘,虽然在一定的语境中或许只有一种意思,即便这样,为了区别不同词义而去分别译出,也会累赘,故胜光法师将二者分别译为arxant和toyin。

有些词例如“释迦牟尼”、“菩萨”等,词义分别为“能仁”、“道心众生”等,由于音译比意译更具神秘感和神圣感,所以“释迦牟尼”和“菩萨”更能令人生尊重之念,而后者“能仁”和“道心众生”词义通俗,易被人轻视。胜光法师在翻译《金光明经》时遇到此类词语时全部都采取音译法,以上“释迦牟尼”、“菩萨”两个词在译文中分别被译为sakimuni和bodistw。

除了以上各类外来文化专有词用到音译法外,译者将《金光明经》中的咒语也采用音译法来翻译,咒语一般以某种特别的顺序或特殊音节念出,以促成某些特殊效果的语句,被认为具有神秘力量。咒语只有在准确发音时才有效力,如改用意译法,语音形式就会发生改变。同时使用音译法可以使读诵经文者不知其意所在,就不会用世俗观念考虑其字面含义,保持了咒语的神秘性,所以胜光法师在翻译咒语时也采用了音译法。

又如汉文原文“是身唯有大小便利,不坚如泡”中“大小便利”译为“altï qïrq türlüg arïγsïzlar”(614/6-8),意为“三十六种不净”,看似二者没有联系,译者为何将“大小便利”译为“三十六种不净”呢?原来佛教中的“三十六种不净”包括“发、毛、爪、齿、薄皮、厚皮、筋、肉、骨、髓、脾、肾、心、肝、肺、小肠、大肠、胃、脬、尿、屎、垢、汗、泪、涕、涎、唾、脓、血、黄、白痰、髀、肪、脂、脑、膜”等三十六种,其中包括“屎尿”,而“屎尿”的佛教杂名便是“大小便利”。胜光法师将此处汉文原文中的“大小便利”一词译为altï qïrq türlüg arïγsïzlar,说明译者具备深厚的佛学知识,运用意译法进行了灵活处理。

以上所列举的译者处理音译的情况分别与玄奘“五不翻”理论中的“此无故”、“含多义故”、“生善故”、“秘密故”等四种现象有相通之处,“五不翻”理论是当时佛经翻译时期众多佛经译者所奉行的法则。我们知道胜光法师对汉语的领会相当透彻,功底深厚,造诣颇高,对玄奘、义净等极为崇拜。既然如此,那么在此情况下对玄奘的翻译理论方法有所借鉴也是不难理解的。音译法是能够反映译者以“信”为准则的集中体现。

2.“直译”

“直译”就是把词语中每一个词素都逐一翻译,仿照原词型的内部结构模式将意译过来的词素照原词模式组合,创出一个新词,此类词的翻译特点是取义不取音。

《金光明经》中佛教名号,有关哲学、法规等佛教概念术语含义深刻、抽象,形式一般也比较复杂。由于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回鹘语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本族语表达形式,译者便采用逐词翻译的方式,在不影响原义的前提下,保留原文内部构词形式不变,用合乎回鹘语的语法规则的词形变化形式将汉文原文词素逐一翻译出来。如“世尊”、“如来”、“善逝”译者分别译为atï kötrülmiš ayaγqa tägimlig tängri(94/18-19)、ančulayu kälmiš(74/10)、ädgün barmïš(110/14),以上三个专有名词都是佛的名号,还有为数不少的佛教哲学、法规术语如“三宝”译为üč ärdini(441/15)、“大自在”译为uluγ ärksinmäk(39/19)、“慧眼”译为bilgä biliglig köz(333/7-8)、“四无碍辩”译为tört tïdïγsïz tïlangurmaqlar(69/19-20)、“非法”译为ärmäz törülär(551/10)、“野人辈”译为kiši ärmäzlär quwraγï(490/9)、“无上法宝”译为üzäliksiz ïduq nomluγ ärdinilär(395/21-22)、“法身”译为nomluγ ät’öz(48/5)、“清净行”译为arïγ yorïγ(72/9)、“大悲心”译为uluγ yarlïqančučï köngül(586/10-11)、“三千大千世界”译为üč ming uluγ ming yirtinčü(176/1-2)、“净天眼”译为arïγ tngridäm köz(401/6-7)等都属于这种情况,如此翻译可以如实反映经文内容的结构原貌。由于不同民族的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是基本一致的,思维的规律就是客观现实规律在人脑的反映,不同民族的思维在认识事物本质上具有统一性,把原文词素替换为译语的词素,相同的结构原貌能让译文文义一望而知,很容易被接受、理解,从这个角度看这种“直译”似乎比“音译”更易推广。

本节通过仿真实验评估算法的定位性能.仿真实验场景设计如下:2维场景中有4个外辐射源,5个接收站,其位置如表1所示.双基地距离的测量误差设置为服从零均值的高斯分布,其协方差矩阵为Q=σ2R,其中矩阵R的主对角线上元素为1,其余为0.5.算法的定位误差为3000次蒙特卡洛仿真的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和偏差(Bias),其定义如下:

音译法和直译法一个忠实于音,一个忠实于义,都表现了译者极力忠实于原文的翻译策略,这种忠实原文,保持了原作的原汁原味的文化信息,不仅能反映源语的民族文化特点,而且能使译入语文化得以丰富。对于《金光明经》这样的宗教典籍的翻译尤为适用,因为宗教典籍的目的是传播宗教教义、教规,大部分内容相对比较严肃,不宜轻易改动。

(二)在忠实的基础上,又表现出灵活机动的特点

玄奘除了提出“五不翻”理论之外,还提出了“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翻译策略,所谓“须求真”就是指翻译必须忠实于原文内容并保持原文风貌,胜光法师通过“音译”和“直译”两种方法完美地实现了这个标准,我们上文已经进行了探讨。

胜光法师在翻译汉语偈颂时,能在考虑忠实地传播教义的同时充分发挥回鹘语语序灵活、语音和谐的语言特性,注重语言的“形式美”,追求艺术性,通过押头韵、押尾韵、既押头韵又押尾韵或者通过音节数来体现回鹘文偈颂的韵律,[7]从而赋予译文明显的艺术效果,增强了感染力,诵读起来朗朗上口,更容易为信徒所接受。下面我们任意选取回鹘文《金光明经》中581叶21行到582叶12行的一段偈颂进行说明:

kimlär birük küsäsär üč ödki burxanlarqa,

线性判别分析(LDA分析)是判断样品所属类型的一种统计方法,与PCA相比,更加注重样品在空间的分布状态及各品种间的距离,使不同类别的数据差异达到最大,进而反映不同辣椒品种的辣度差异,提高分类精度。 LDA分析图能较好地区分各类样品,见图4,除17151和17129这2个品种有极小重叠外,其余7个辣椒品种均无重合部分,说明其余7种是完全不同的辣椒品种。与PCA分析相比,LDA分析数据更为集中,分类更加明显,因此,在评定辣椒辣度及其种类应综合2种方法进行分析。

回鹘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之间的语言文化背景有很大的差别,译文语言中没有原文语言的某种表达形式,或是即使翻译出来也不合译文语言的习惯,不能唤起同样的联想而产生同样的效果,这种时候多采用意译的方法。在《金光明经》主要是一些汉文原文中的一些文化现象如果运用音译或者直译便失去了原文深刻内涵,使得译文只能停留在字面意思,会给信徒理解带来困难,胜光法师在翻译过程中凭借自己对汉文化的深刻理解,灵活处理了此类问题,我们举以下几个例子进行说明。

如汉文原文“目净修广若青莲,齿白齐密若珂雪”一句中“若珂雪”在回鹘文中译为qarlïγ taγtäg(347/4),意为“像雪山”,没有按照原文逐字翻译,将“若珂雪”改译为“若雪山”更形象,更符合维吾尔语表达习惯。另外我们分析一下该词语所在的语句közüngüznüng itigi kök linxuaqa oqšayur,tüzdäm yürüng tišingiz qarlïγ taγtäg yaltrïyur.(450/7-9),该语句是偈颂译文,为了体现偈颂特点,即保持类似于汉文原文相同的音节数,达到韵律美的效果,译者通过意译手法灵活处理,将该偈颂的两个分句译为相同的音节数,都为14个音节。

1.与测评目标一致原则。综合素质测评目标可以划分为奖惩、促进和决策三个方面。奖惩主要是通过测评有效选拔学生干部、推优入党等;促进是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决策是为了高校能够及时发现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便作出适当的决策,加以改进。目标不同导致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也不同,需要在指标设计环节充分考虑到如何有效概括和整合这三个目标。

(5)依据矿区外围斯弄多矿区激电测井资料显示,矿区铅锌矿(化)体的视极化率主要集中在2%~5%,其中在2.5%附近最为集中,以稠密浸染状和网脉状矿石为代表;黄铁矿化体及纯大脉状铅锌矿石主要集中在3.5%~6%,在4%附近最为集中;而对以方铅矿和闪锌矿为主,伴生黄铁矿组成的块状硫化物矿石视极化率约为7%,较高的视极化率段(大于10%)全由黄铁矿引起,多表现为纯块状黄铁矿或块状黄铁矿加稀疏侵染状铅锌矿[7]。从本区电性参数测定结果分析,此规律依然存在,表明本区的铅锌矿化视极化率要稍低于黄铁矿(化)体,在寻找铅锌矿(化)体应以中高视极化率为主。

再如汉文原文“于晨朝时先嚼齿木净澡漱已”中“齿木”一词译为tal čïbïqï(524/13-15),“齿木”为除去口中污物的磨齿刮舌之木片,是印度僧团日常用品,比丘常持十八物之一,该词在一些佛经中也音译为“禅多抳瑟插”、“惮多家瑟詑”。“齿木”取材于杨柳,故也称为“杨枝”,所以译者将其译为tal čïbïqï,比起音译显得更加形象,联系句中及上下文的内容,读者很容易理解。

江浦之间生麽虫,其名曰焦螟,群飞而集于蚊睫,弗相触也。栖宿去来,蚊弗觉也。离朱、子羽方昼拭眦眥眉而望之,弗见其形;俞、师旷方夜擿耳俛首而听之,弗闻其声。唯黄帝与容成子居空峒之上,同斋三月,心死形废;徐以神视,块然见之,若嵩山之阿;徐以气听,砰然闻之,若雷霆之声。

回鹘文《金光明经》共出现3560 个词语,除去语源不明的词语31 个,本族语词语有2893 个,占81.26%;梵文词语513 个,占14.41%;汉文词语81 个,占2.28%。其余如阿拉伯语、希腊语、中古波斯语、粟特语、吐蕃语、吐火罗语等词语均小于1%[5],所有的外来借词大约占了五分之一,数量上不算少数。译者在翻译这些外来新词时大多数情况下都使用了音译法,下面我们通过具体实例分析译者是如何通过音译法来体现“信”这一标准的。

偈颂不同于一般的词句,它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属于佛经中的特殊体裁。鸠摩罗什说过:“天竺国俗,甚重文制,其宫商体韵,以入弦为善。凡觐国王,必有赞德,见佛之仪,以歌叹为贵,经中偈颂,皆其式也。但改梵为秦,失其藻蔚,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吐也。”[6]2497

这充分说明偈颂的汉译难度是很大的。如《金光明经》中偈颂在译为汉语后,从字数看可以分为五言偈和七言偈,从句式看以四句为主,也存在其他诸如二、四、六、八、十二句为一偈的形式,主要强调字数句数的整齐。原有的音韵调谐之美大多丧失,基本不押韵,不对仗,节奏感不强。

下面我们看“须喻俗”这条标准,就是指译文语言必须通顺易懂并符合其语言规范,就是说译文要符合语言规范,不能为了“求真”而使译文失去了自身的语言文化特点,在翻译过程中要灵活处理,胜光法师凭借自己扎实的语言功底和翻译才能以及对两个民族文化的深入了解对译文进行了再创作,在“忠实”的基础上实现了“通顺”,这主要体现在文化类词语的“意译”以及偈颂的翻译方法上。

上述关于无障碍网络课程的设计和应用的研究,提出的问题大部分得到解决,但还需要在日后的学习和研究中进一步展开探索和研究。要探索无障碍网络课程设计中要达到的具体目标,这种目标最好是三维的,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进一步思考可推广的策略和方法,使无障碍网络课程真正的得以实施,能够帮助到更多的人进行学习。

若欲于诸佛 不思议供养 复了诸如来 甚深境界者

1.意译

birkärü saqïnu yitinčsiz tapïγïn tapïγ uduγ qïlγalï,

yana kim küsäsärlär burxanlar yorïγïn bilgäli,

täringtä täring tutunčsuz bilgülük tözin uqqalï.(581/21-582/5)

若见演说此 最胜金光明 应亲诣彼方 至其所住处

ötrü küsäsärlär qayuda nom lamïšïn bu nomuγ,

altun önglüg yruqluγ qopta kötrülmiš suduruγ,

barmïš krgäk tawratï ol yïngaqtïn orunta,

以上汉文偈颂为第二十二品《诸天药叉护持品》中的五言偈颂,共两个诗段,在回鹘文中同样被译为两个诗段。第一个诗段(581/21-582/5)中第二、三、四句押尾韵li(i和ï同韵),第三、四句同为16个音节;第二个诗段(582/5-12)中第一、二句押尾韵uγ,第三、四句押尾韵a,第二、三句同为14 个音节,体现了译者高超的翻译手法。从这一段偈颂的翻译我们可以看出译者的母语水平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在偈颂的结构方面,运用了古回鹘诗歌特有的表现方式和艺术手法。[8]将译文译得富有创作性,将回鹘语语序灵活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灵活地处理了原文,使译文富有节奏感,更有利于佛经的传播。

tägmiš krgäk wixarta bu nom nomlamïš sangramqa.(582/5-12)

三、结论

以上通过对回鹘文《金光明经》的考察,从译文的字里行间中挖掘出胜光法师的翻译方法和观点,在对这些方法观点进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译者的翻译思想,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从译文底本的语言特点看,古代从梵文译成的汉文佛经都是文言文,没有标点,从内容上看又是专业性很强的宗教典籍,术语繁多。如果不是汉语水平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很难正确理解的,胜光法师却能在正确理解汉文的基础上,熟练地运用回鹘语文的表达手段,确切流畅地表达了汉文内容,为汉文里的每个词都找到了完全相应的表达,翻译相当准确、科学,与汉文原文风格基本相当,反映了译者的汉语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也证明了译者对唐朝文化及汉民族的热爱,译者将毕生精力都投入到汉文佛经的翻译中,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古维吾尔人民与汉族人民、西域和中原文化交流。

2.在中国佛经翻译史上,“文”和“质”两派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质派译者对原文的理解能力很强,但是译文结构死板,语言普通,音译、直译较多;文派译者注重对译文进行润饰,语言华丽,但是他们对原文进行了大量的删减,在表达上与原文的结构和意义上出入相对较大。胜光法师在翻译实践中没有囿于某种方法理论,采取“直意结合、文质调和”的原则,使译文达到了最好的翻译效果。这种“文质并举”的翻译思想对当时及后来的回鹘文佛经翻译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自己的高超翻译水平,使各种方法针对原文具体情况发挥各自优势,不仅内容忠实可靠,而且语言通顺,使译文达到了“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标准。

3.通过译文我们可以看出译者的翻译方法、翻译观点和佛经翻译大师玄奘有很多相通之处。比较有意思的是,胜光法师也有和玄奘的“五不翻”理论也有不同之处,如玄奘“五不翻”理论指出,“顺古故不翻,如‘阿耨菩提’实可翻之。而摩腾已来存梵音故。”但是胜光法师将汉文原文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汉文音译在译文中全部译为üzäliksiz üstünki yig köni tüz tuymaq,汉语意为“无上正等觉”,而没有按照梵文anuttarasamyaksaṃbodhi[9]进行音译。说明胜光法师虽然对玄奘有景仰膜拜之情,但是并非完全拘泥于玄奘的翻译理论,根据回鹘语特点进行了一定的创新。

韩国人的饮食,主要可以分为主食、副食、饮料三种,料理搭配齐全,主食主要包括米饭、泡菜和汤,对于韩国人来说,米饭是必不可少的主食,韩国菜肴也别具特色,腌、生、烤、辣形式多样,但多是喜欢烤,不同于中国的炒菜,韩国人喜吃酸和辣,韩国泡菜便是主要代表,而在中国,主食主要是米饭和面食,由于地区差异,饮食上也呈现出了一定的差异性,并且出现了中国八大菜系,重辣的湘菜、川菜,偏甜的浙菜、苏菜,清淡的粤菜、闽菜等,因地势气候的不同也使得人们在饮食上出现了一定差异。

注释:

①西纳色·特勤(Sinasi Tekin)、哈扎(G.Hazai)、卡哈尔·巴拉提(Qahar Barat)、羽田亨、耿世民皆持此说,见耿世民:《试论古代维吾尔族翻译家胜光法师》,《民族翻译》第1期,2011年3月。

2.解决问题拖拉造成纳税人不满。近年来税制改革步伐不断加快,在提高营商环境的大背景下对税务部门(特别是基层税务机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与此同时,事往基层压、人往机关走等行政机关当前的通病造成基层税务部门面临很大的压力。青年且有能力的税务干部往往被上级抽调、借调,基层从事管理执法的干部年龄和知识老化,思维固化,对新的税收政策和业务知识接受能力不强,熟悉和掌握的速度不够快,对企业咨询的问题未能准确解答,对企业申请的事项未能及时解决,造成纳税人不满,容易产生被投诉风险。

②关于回鹘文佛经,尤其是《金光明经》的翻译技巧,可参见泼奇奥著,张海娟、杨富学译:《回鹘文佛教文献的翻译技巧》,《河西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第1-7页(收入杨富学编著《回鹘学译文集新编》,甘肃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117-126页)。

大雨如注。命令下达后,八十六军轻装有序撤出战斗,除东南两门一部与敌保持接触外,其他部队陆续退至北门飞机场集合,然后兵分两路,分别向溪口方向第七十四军防线靠拢。为防止鬼子怀疑,每路又由数名精通日语的军官走在最前头。

③括号内的数字前者表示回鹘文原文页码,后者表示行数,下同。

第四,努力和企业一同完善服务体验的升级,树立个性化服务“产品思维”,增进互联与整合的信息共享“开放思维”,借助互联网与消费者建立起连接的“运营思维”。[2]

④《大正藏》第54卷,第1057页。

参考文献:

[1]黄忠廉,李亚舒.科学翻译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111.

[2]热扎克·买提尼牙孜,主编.西域翻译史[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4:108-109.

[3]冯家昇.《回鹘文写本〈菩萨大唐三藏法师传〉研究报告》,见《冯家昇论著辑粹》,北京:中华书局,1987:391.

[4]木沙江·艾力.古代维吾尔翻译家胜光法师的译作及其影响[J].喀什大学学报,2017(2):52.

[5]李经纬,靳尚怡,颜秀萍.高昌回鹘文献语言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3:197.

[6][唐]房玄龄.《晋书》卷95《艺术·僧涉传》,中华书局,1974.

[7]张铁山.试析回鹘文《金光明经》偈颂[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3(1):123.

[8]杨富学.回鹘之佛教[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221.

[9]Ceval Kaya,Uygurca Altun Yaruk,Giriş,Metin ve Dizin[M].Ankara,1994.

A Discussion on the Translation Thought of Translating Altun Yaruq in Uighur

Chen Ming
(Chinese Language Department,Kashgar University,Kashgar Xinjiang 844008)

Abstract: Master Shengguang is a famous Uighur translator in ancient China.Being prolific and devoted to translating,he did not specifically discuss his translation thought. Altun Yaruq is one of the longest and well-preserved translations by him,in which various translation methods such as transliteration,literal transl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 as well as translation ideas such as“be faithful to the source text ”and“flexible motivation”can be found in the sutra. the translation ideas are summarized and compared them with Xuan Zang’s translation theory to re-examine their translation idea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translation theories.

Key words: Master Shengguang;Uighur buddhist scripture;Translation thought

中图分类号: H21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0520(2019)04-0017-06

DOI: 10.13874/j.cnki.62-1171/g4.2019.04.003

收稿日期: 2019-04-20

基金项目: 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4YJC740008)。

作者简介: 陈明(1980—),男,江苏徐州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维吾尔语言与文化。

[责任编辑:戴锦秀]

标签:;  ;  ;  ;  

回鹘文《金光明经》翻译思想谈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