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创业之战_创业论文

持续创业之战_创业论文

连续创业者之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创业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互联网行业有很大一部分公司的CEO们都是有过不止一次创业经历的连续创业者,他们的名片上永远都是Founder,虽然公司名字总变,但他们从来没有真正成功过。

“唱吧”现在是移动互联网上最火的应用,确实如此,陈华“唱吧”的爆红堪称屌丝连续创业者逆袭。但需要注意的是,陈华还没有成功过,不论酷讯,还是“唱吧”。陈华是个好产品经理,但是不是好CEO还需要再次验证,毕竟有酷讯的前科,何况互联网行业里昙花一现的好产品多了去了。

我说这些绝对不是和陈华过不去,相反很佩服他的创业精神,如此乌鸦嘴是希望他在连续创业的路上能够有所成。因为同陈华一样,互联网行业有很大一部分公司的CEO们都是有过不止一次创业经历的连续创业者,他们的名片上永远都是Founder——虽然公司名字总变,他们嘴里总是冒出最新的概念,做的事情和产品总是在与硅谷同步,他们每天都在为腾讯忽然出现而忧心忡忡,他们过去的履历完整(不错的职业和创业经历,有经验有积累),目前有一个看起来不错的明星团队,以及一款看起来不错的明星产品,VC们也很青睐他们(因为他们失败过,而且之前所有的错误已经被上一家VC买过单,投他们的赢面要高于初次创业者,所以他们很容易融资),但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从来没有真正成功过。

虽然他们渴望成功,但他们屡战屡败,这样的连续创业者,他的连续创业只是一次又一次的早泄,或是习惯性流产——不能孕育一个健康的孩子,也不能带给同伴们(VC、追随者等)一次完整的高潮。

中国企业在过去30年的发展历程里(互联网行业是10多年),只有少数如联想等企业进行了世代更替,大部分企业基本上都处于创始人还在一线的阶段。这就意味着很多创业成功的创始人并没有再次创业的动力和基础。目前我们看到的连续创业者来源基本上是三大类:1.某个成功企业的创始人之一,在参与创办的企业获得阶段性胜利后,重新出来创业是希望通过主导一次成功的创业,来证明自己的成功不是侥幸;2.创业不止一次,但之前的经历都是失败,他们希望这一次有逆袭的机会;3.经营的公司被大企业收购后,不愿转化成职业经理人,过了锁定期后重新创业的。

我非常尊敬创业者,尤其是那些创业精神爆棚的连续创业者们,但说句老实话,对上述第一、第三两类连续创业者的前景,我谨慎看多,对第二类连续创业者,我谨慎看空。当然这三类中都有成功的案例,比如第一类里的汉庭CEO季琦(参与和主导创办了3个上市公司——携程、如家、汉庭),第二类里的巨人董事长史玉柱(巨人失败后,东山再起做了脑白金,以及巨人游戏)。但这些成功的案例都不具有示范作用,因为这些成功只是小概率事件,更多的连续创业者们还在失败与成功中徘徊,以及第三类里的360CEO周鸿祎(卖掉了一手创办的3721后,又创办了360并上市),人人网CEO陈一舟(卖掉了ChinaRen后,用了1万小时后把人人网带上市)。

与张朝阳、丁磊、马化腾、李彦宏式一次成功的企业家相比,季琦、陈一舟、史玉柱等成功的连续创业者有很多的不一样,这些不一样构成了他们之间的光年区别,也是他们无法逾越(或必须逾越)的阿喀琉斯之踵。

中国企业在过去30年的发展历程里,大部分企业基本上都处于创始人还在一线的阶段,这就意味着很多创业成功的创始人并没有再次创业的动力和基础。

对于第一类连续创业者,他们上一次的创业确实成功,虽然他们只是参与,但他们亲身经历了一个企业从初创到成功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积累了人脉、资源、团队、经验、资金,当然更多的是信心。这一次他们想完完全全地主导一个企业从创办到成功的过程,来证明他们也有主导的能力,而且上一次成功不是侥幸。

我谨慎看多,而不是完全看多的原因是:1.有了上一次成功的光环,以及随之而来的生活富足,是否有当时的动力和赌性,是否还有创业者的初心,如今归零能否有足够的心态来适应,这是非常关键的:2上一次创业成功的经历里,他们也许更多的是主管某一领域,如今单飞,要面临的是独自当家后的所有问题一个人扛,是否具备真正控盘、领导一个企业的方方面面的能力,或者能否在短时间内补充:3上一次成功的机遇和成功要素是否完全具备或者完全获取,也是这一类连续创业者需要思考的,要重新找到战场并且胜利是一大挑战。这三点是目前很多第一类连续创业者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很多第一类创业者栽跟头的原因。

我谨慎看空第二类连续创业者的原因是,这些连续创业者的本质是连续失败者,他们的特点是能够发现机会,也能一开始做出一个好产品,或者探索出一个好的商业模式,但他们与张朝阳、季琦们有一个重要区别是,他们很难依托这个好产品和这个好的商业模式建设一个好公司,处理好与资本的关系,管理快速成长的团队,把握公司发展的节奏,能够随着用户需求的变化而变,进一步把今天的地位构筑成明天的地位。

拉手网的吴波,15年做了5个公司,虽然不是第一个做团购的,但在第一个阶段的比拼中后发先至,融到了大额资金占据了团购网站的领先位置,但在把拉手网从一个好模式带往一个好公司的路上栽了跟头,没有把握好公司的发展节奏,没有在过程中修正商业模式,或者寻找到一个好靠山来提供转型空间,最后黯然挂冠而去。

“唱吧”的陈华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2005年底,他和吴世春针对春运买火车票困难开发了酷讯,上线3个月就融到了联创的200万美金,半年后又融了千万美金,酷讯也从最初的火车票搜索扩展出了房产、招聘、特价机票、汽车等等搜索频道,弄得当时谷歌百度都很是紧张。但两年下来,酷讯在从好产品到好公司的路上遇到了大麻烦,陈华和吴世春先后离职,就连百度百科上写的酷讯创始人都让位给了现任CEO张海军。“唱吧”蹿红后,我建议陈华找到酷讯失败的原因,不要简单归结于当年年轻没经验,不然“唱吧”也会在从好产品到好公司的路上摔跤。

很多连续创业者们都能灵感一现地抓住很多机会,这是成功的企业家也不一定抓得住的,但后者一旦抓住一个就死扛到底,直到有大成。

在中国的互联网行业里,任何一款好产品或者好的商业模式出现,马上就会有无数个模仿者出现,而且腾讯这样的大家伙们都有随时挤进来的可能。何况市场瞬息万变,用户的需求也是动态调整,在这样的环境下好运营比好产品重要得多了,好产品不是壁垒,好运营才是,很多时候失败都是失败在运营上。

于第三类连续创业者来说,他们上一次创业的结局是卖个大公司,此次重新入场有些是希望能够弥补上一次的遗憾,做一个大公司;有些是享受从0到100人的过程;有些是享受一段时间的人生后又发现了一个创业的好机会(或者是硅谷又出了一个新模式)。对于此类连续创业者的谨慎看多,是因为这些人更多的是价值发现者,难听点就是投机客,也就是说他们总有非常多的灵感,先人一步发现机会,但可惜的是在发现价值后没有进一步地去创造价值,让价值增值,最后只能扼腕叹息。

大旗网董事长王定标,他连续创业6次得到IDG的5次投资,每次都能捕捉到市场机会并立即跟进,但他除了目前正在经营的大旗网外,其他几次创业不是失败就是中途过早退出,完全没有享受到创业红利。还有被外界冠以“硅谷同步助手”之名的王兴,从开始做中国版的Facebook——校内网,到中国版的推特——海内、饭否,一直到中国版的Groupon——美团网,他每次都能最先发现机会,但可惜的是前几次抢占先机的价值发现都没有到价值创造的层面,只能看着据说200万美金卖掉的校内网成了陈一舟市值十几亿美金的人人帝国的主体部分。

而在这个层面,张朝阳就是一个价值发现者升级为价值创造者的正面例子。张朝阳1996年回国创业,到了1998年2月推出搜狐,这中间的艰辛何止15个月的黑暗前传,12年下来绝对是苦忍的历程:长期没有赢利模式持续亏损,流血上市后股价跌到1美金以下,承受多年门户老二的封号,今天又被微信和微博打了两记耳光。但张朝阳把搜狐做成了一个伟大的公司:

1.在互联网风起云涌的变化中没有掉队,搜狐无论是营收还是地位还处于行业第一线:

2.矩阵式业务结构也许在将来搜狐系会有5家上市公司(搜狐、畅游、搜狗、搜狐视频、焦点网);

3.让搜狐成为互联网行业的黄埔军校(古永锵的优酷、李善友的酷6、龚宇的奇艺等)。

陈一舟也扮演了一个价值增值者的正面例子,他在经历过ChinaRen及之后的一次不成功的创业后,找到了创业成功的法则:“1万小时定律”、“融足够的钱”(陈一舟曾言:反正钱还是搞得越多越好,即使不需要,如果有人送钱来了,你也接着,因为需要的时候就没人给你了,有钱了就可以做更多的事)”。在尝试了2005年到2008年互联网领域所有的商业模式后,他用从王兴手里买下的校内网作为主体进行增值,打造了市值10多亿美元的社交帝国人人网。

从价值发现者到价值创造者和增值者,是衡量连续创业者们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考验连续创业者人性升级的一个重要的坎,很多连续创业者们都能灵感一现地抓住很多机会,这即便是成功的企业家和成功的连续创业者也不一定抓得住的,但后者一旦抓住一个就死扛到底,直到有大成。个中秘诀,从张朝阳和陈一舟的成功经验里我们足以找到,当然不要被他们展露的那些东西所迷惑。

连续创业者的三大来源:

1.成功企业的创始人之一,在创办的企业获得阶段性胜利后重新创业.来证明自己的成功不是侥幸:

2.创业不止一次,但之前的经历都是失败,希望这一次有逆袭的机会;

3.经营的公司被大企业收购后,不愿转化成职业经理人的,过了锁定期后重新创业的。

标签:;  ;  ;  ;  

持续创业之战_创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