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如何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联系实际论文,哲学论文,原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哲学不但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而且哲学还要对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自身进行哲学的分析;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本身就包含了许多重要的哲学问题。其他学科可以直接应用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而哲学则必须对其反思后才能应用。由此,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既是哲学应当遵循的原则,同时又是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哲学和实际、现实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理论研究和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哲学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从实际出发,抽象地说,这绝没有错误。但是对理论联系实际人们往往可以做各种理解和运用,在很多情况下,并非有联系实际的主观诚意就一定有令人满意的、众人一致赞同的联系实际的效果。在历史上,由于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出发不仅是哲学理论演绎的结论,也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它孕育和产生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使中国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人鼓舞和世人公认的成就,同时,它也成了某些时候、某些个人掩盖错误,乃至坚持错误的遁词。之所以会产生这样一个复杂的结果,其本身就非常值得哲学的深思。马克思主义不是机械唯物主义,它与幻想中的“白板说”、“蜡烛说”更是无缘,它认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17页)联系实际,从实际出发,这是我们哲学的根本宗旨,然而一旦认识主体把目光指向客观实际,客观实际就转化成为人的头脑里的被改造过的东西,从而获得了“主体化的”形态,现实的、具体的从实际出发,总表现为从已被“主体化的”实际出发。从非主体化的客观实际出发与从“主体化的”实际出发之间的矛盾和距离,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基本矛盾,也是主体难免犯错误的根源之一。
二、理论联系实际是主体认识选择的结果。从实际出发的“实际”,并不是人们简单认为的主体直接依照客观实际本身制定计划、方案,进行理论研究和教学,恰恰相反,任何时候,主体依照的都是自己对客观实际的认识和理解。从非主体化的实际中也不能直接导出理论来,主体总是把非主体化的实际改造成为“脑中实际”,然后用理论去联系这一“脑中实际”,或从这一“脑中实际”出发去进行理论研究和教学,就是说,主体要解决客观实际“是什么”的问题,然后才能去联系它,并从它出发。要解决客观实际“是什么”的问题,同样包含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如面对各种各样繁杂的实际,主体接触、选取什么样的实际,自觉或不自觉地避开哪些实际,这其中不可避免地也会打上主体的印记。因为任何人都不会毫无选择地联系一切实际。对“客观实际”选择以后,又要面对怎样把握它,怎样改造客观实际为“头脑中的实际”的问题,最后才形成要用理论去联系、要从其出发的“实际”。这种主体认识和把握的“实际”,决不等于客观实际本身,而是主体通过自身的因素改造制作出来的“实际”,这种“实际”本身既体现了一种理论的升华,同时也隐藏了偏离,甚至背离客观实际的种种可能。从非主体化的自在实际到主体化的自为的实际,虽不能说两者截然不同,然而本质上两者是不可能相等的,前者虽具有根本的意义,而一旦进入人的认识领域,更为现实的、具体的实际恰恰是后者。理论联系实际,原本的实际只有一个,而由于人的作用,摹本化的实际则因人而异。同是倡导或运用理论联系实际,事实上是不同的人在用理论联系自己改造制作出来的“实际”,这种改造制作,一则不可避免;二则并不总是不好的,它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承认这一点,也是与机械唯物论的一个重要区别。如果联系实际的主体自身素质不高,认识方式不健全、不完善,“主体化的”实际偏离非“主体化的”实际的可能就会大大增强,错误、乃至极为严重的错误就会发生。
三、理论联系实际,是主体思维矛盾运动的过程。它一方面要求我们严格地从客观实际出发,另一方面,它注定要从“主体化的”实际出发,这个矛盾是理论联系实际中,以及我们的一切对实际的认识、批判、研究和做出价值评价中的一个根本矛盾,它也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理论联系实际和一切认识、评价客观实际过程中的具体体现。理论联系实际既是哲学自身研究和教学的根本准则,又是哲学要对其加以反思的重要课题。具体科学往往是在应用层次上贯彻理论联系实际这一原则,而哲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它要承担起对这一原则本身进行研究的任务。以上对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限于本文的主题,没有完全展开论述,但基于这些,也不难得出如下几点结论:
第一,理论联系实际的好坏与主体的素质有密切的关系。一个毫无哲学素养,缺乏真正的哲学思维方式、哲学综合能力的人,一定把握不好理论联系实际。主体素质的不同决定了联系实际的效果有很大的区别。
第二,哲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其对实际的选择、建立不同于具体科学。社会生活中,并不是一切实际都与哲学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必须对实际加以取舍。
第三,对理论所联系的实际一味地谴责或一味地颂扬都是片面的。因为这样的实际都没有经过主体认真严肃的“改造制作”,表面上联系了实际,而事实上离真正的实际、本质的实际相去甚远。这是当前哲学理论教学脱离实际的一大表现。联系实际不是证明实际,一个具体问题不是符合哲学原理就是正确的,恰恰相反,哲学原理符合实际才是其可以成立的一个必要条件。
第四,哲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要达到启迪人的智慧,促进人们对实际的反省。理论联系实际增强人们对正确世界观的信念,校正人们的观念,培养人们对现实中众多复杂事物沉思、批判的哲学意识,这正是哲学理论联系实际所可能发生的效用,而不可能是对实际的直接的、工具性的操作。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思想的进步很大部分是思想反叛的结果。每一个好的哲学家都是传统观念的叛逆者。从这一点而言,哲学决不仅仅是一种“思维体操”,只是对锻炼人的思维能力发生作用,如果如此,黑格尔的《逻辑学》就可以永葆青春了。诚如冯友兰所言:哲学不单是要知道它,而且要体验它。它不单是一种智力游戏,而是比这严肃得多的东西。哲学的功能之一就在于促成非哲学在根本前提上实现重大层次跃迁,形成更加为人们接受的新前提,但哲学本身并不、也不可能给非哲学直接设立前提。对认知主体来说,在于力图倡导理性批判精神,不断超越既有理论层次,根除一切不可批判的理论前提。
第五,理论联系实际的整个过程中,主体都要保持一种随时准备自我批判、自我校正的理性自觉。对任何人来说,客观的实际与“主体化的”实际总是有一定距离的,而且随时都有更加偏离客观的实际的可能。这就要求在哲学理论的研究和教学中,一方面主体自身要有一个清醒的头脑,另一方面也要为人们在进行哲学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和教学,创造一个宽松融洽的社会环境和科研教学的小环境,这样更有利于哲学的发展。
第六,“理论”这里指的是哲学理论,非哲学的或属于政治、或属于伦理、或属于其它具体学科的理论在此之外。这是哲学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条件,假哲学、伪哲学一开始就有悖于这一原则。
第七,理论必须正确,这种正确不是以“上”、“书”为标准,而是实践证明的结果。正确的标准不能搞权力垄断,行政的或政治的对理论的权力垄断只能扼杀真理,阻碍认识的发展,滞缓社会的前进。对理论正确性的垄断,不仅给高层次决策提供僵化并且毫无价值的理论咨询,干扰决策的科学性,增大社会发展的成本,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而且也是教条与保守派的“社会保险”,因为只有垄断,它们才得以生存。对哲学理论正确性进行权力垄断,再侈谈其理论的发展,只能是自欺欺人。
第八,联系实际、也可以提出各种来自其他具体学科或直接来自现实的问题和理论观点,甚至对立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作出自己的选择,而不一定非要经验的事实。
哲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它在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时的独特特点。哲学具有方法论性质,但主要是思维的方法,是对具体方法加以反思后形成的理论,它与具体的客体无直接的联系,它不能够直接对日常生活“实用”,就象乘法口诀表或对数表一样,可以从中找到现成的答案;或者就像工作手册一样,可以为每一具体工作规定操作规则,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哲学通过分析、批判人类的认识及其方法,提炼出新的理论,给人类观察问题提供新的视角,从而达到解放思想的目的。一种哲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提供了一种新的认识方法、思维角度、图式和框架。哲学理论的抽象性和超越性决定了它不能直接解决各种具体问题,完成各种具体任务,也不能依据哲学的理论,直接进行为解决具体问题的推理。任何哲学,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在内,都不具备直接推理的职能或功能,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哲学的一般论点作为推理的大前提,从而得出具体的结论来,它只有启发思考和批判作用,而不能代替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和推理。更准确地说,哲学根本就不具有这样的功能。任何哲学,哪怕是最好的哲学,作为现实关系的理论反思,都不是包医百病的药方。哲学所概括和揭示的理论都是层次很高的抽象,它与现实的对象不是等同的,中间有许多环节。而且与复杂的现实相比,哲学理论又是简单的。当运用哲学理论去分析具体问题时,势必遇到抽象、简单、相对静止的理论本身与具体、复杂、不停运动的实际关系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的解决本身就是一个困难的、容易导致错误的过程,而排除这种困难所必需的条件、知识前提、具体操作规则是抽象的哲学理论本身所不能提供的,而只能通过对现实生活过程和活动的研究,去寻找多个中间环节来解决,而不能采用把具体的东西直接纳入抽象,使具体的东西迁就抽象,用抽象的东西框套出具体的办法。
五、哲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对理解哲学体系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哲学本身的抽象性和对一切具体的超越性,使它与实际的联系存在着多个环节,而每个人在改造制作“主体化的”实际,把握“主体化的”实际,并从中抽象出时代精神来时,必然会存在分歧,而且,每种对客观世界、对时代精神的解释都是相对的、暂时的,因此,无论是古代、近代还是现代,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统一的哲学对象,统一的哲学体系,统一的哲学原理,往往是不存在的。不统一恰恰是哲学的学科性质决定的,是非常正常的。哲学无论从对象、范围、内容、方法都是不断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