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网络青少年文化的健康发展——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论文,健康发展论文,青少年论文,城市论文,建设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14X(2002)04-0147-06
信息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化生存方式,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整个世界。现在,网络用户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02年底全世界将有6亿网民。中国1994年3月获准成为国际互联网成员,1998年只有210万用户,第九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到2001年底已飙升至3370万,而且呈不断发展的趋势。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一项网上调查,2001年上网用户中,青少年是主体,18-30岁的青少年占85.98%,大专以上学历的占84.67%。网络文化已成为青少年文化发展的一个时代背景。国际社会学家普遍认为一个网络时代(net generation)已经出现。
网络文明以及网络青少年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城市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2001年7月,江泽民总书记针对信息网络化问题,提出了“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努力在全球信息网络化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基本方针,为我国网络建设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也明确提出“要引导网络机构和广大网民增强道德意识,共同建设网络文明”。互联网的健康发展一方面要靠加强管理,另一方面要靠网民自律。青少年作为网络的主要使用群,强化其上网的道德意识,势在必行。
因此,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关注青少年网络文化的发展,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及特征,阐述其在城市文化建设之中的作用与地位,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其健康发展,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网络文化形成的基本特点
有专家指出,信息高速公路建设所导致的信息革命,实质是文化领域的产业革命,它将形成一个先进的文化信息系统,并产生许多崭新的文化形式。
网络文化有两大类,一类是存在于网络空间中大量的数字化信息;另一类是由于超文本、多媒体等新技术在网络的应用与普及,产生出许多全新的文化形式,代表了网络的本质与特征。故对此的研究与探讨一般在这个层面展开。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和价值观念,具有以下一些主要特征。
1.技术性
它是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当代信息技术是它的物质基础。而文化本身就是某种物化的结果。所以,以技术为基础是网络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只是一种网络技术被加以运用,就会导致一种新的文化现象产生。
2.虚拟性
它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虚拟性。在网络中,通过身份的伪装、角色的扮演、虚幻的想象,借助文字、符号、图象等方式与其它人交往。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可以像现实生活中一样,开展各种活动,但这一切都是现实的映射,借助于网络通信技术而实现,它为人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充分发挥,提供了一个巨大的空间。
3.交互性
它的第三个特征就是交互(interaction)性。网络传播提供了一种开放的、双向的信息交流方式,使得网民不仅是信息资源的消费者,也是生产者和提供者,通过传播与接受,实现人际互动。这突破了信息交流单向式的模式,表现出多向性、大范围、深层次的特征。ICQ、OICQ、MUD等软件的不断完善和BBS的兴盛,使得这种交互性特征,得到了更大的体现。
4.开放性和全球性
信息网络通信技术打破了时空的界限,并遵循着一定意义上的资源共享原则而组建,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体现了最自由、灵活、开放的交流方式。所谓开放性,就是任何一件事,只要在网络上公布,立刻就可以传遍全球。这种全球性是没有中心的,每个人都可以处在世界的中心,信息到世界的任一个点,都是等距离的,没有时空差异感。这样,由物理世界所导致的南北、远近、城乡等差距的观念已在慢慢淡化。
5.自主性
它的创造、发展和运作,完全是在自愿和自我管理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人控制、管理,是一条无意中成型的,“自组织”的信息高速公路。网络中的每个个体遵循TCP/IP传输协议,约束自己的行为,组成高度回应性的综合。
6.创造性
它的自主性和开放性,使用户的个性得到尽情发挥和他人普遍的认可,从而推动其创造性的发展。其实,它的创造性,在网络个体刚登入网络世界的时候就已经体现了,因为个体所使用登陆的用户名和代号,就是个体本身所创造的一件作品,这件作品会反映个体的个性特点。现在,网络语言的兴盛,以及“文字图片”和“符号图片”的出现和盛行,都体现了其的创造性。
上述六个方面是网络文化最重要的特点,它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了解,也是深入研究网络青少年文化的基础。
二、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文化发展的正负面影响
网络作为现代社会人们获得信息的工具,作为信息传递的渠道和载体,作为影响当前青少年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它的作用是双向和同步的。因此,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文化的发展影响有正负两个方面。
(一)正面影响
1.网络为青少年提供了更大范围的群体时空环境,有助于广泛参与和体验。
网络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互动信息传输方式,为青少年提供了方便、快捷多元的社会交往机会,使青少年的社会性得到空前的延伸和发展。如电子邮件正逐步取代传统的通讯方式,给远距离的交往带来便利,由此产生出许多新型的人际关系。
由于网络这种媒体,人际互动无须面对面,这种方式使得青少年可以在宽松的、平等、自由的环境中,充分展现自我,发挥个性,有助于青少年的社会化发展。
2.网络“虚拟现实”能为青少年提供角色实践的场所,为在现实社会中角色的承担奠定基础。
青少年社会化目的是要使他们能够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能够在社会生活中担负起一定的社会角色。
网络为青少年提供了角色实践的舞台。网络“虚拟现实”使青少年能够在其中不断的学习,理解角色的行为规范,体会角色的需求和情感,了解角色间的冲突,并借助网络群体成员间的互动来了解自己,进而把握角色的尺度。
3.网络使青少年能方便快捷地了解现代科学动态和社会时尚,有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
网络技术与传统媒体结合而成为全球最宽广快捷的信息媒介,它使优秀文化遗产、领先的科学技术成果、全新的理念和知识,真正突破时空的界限,能为每一个人所了解。
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手段,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教育途径,有助于青少年在一个很宽松的环境中学习,发展和形成个性。他们通过网络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传统、最先进的科技知识、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接触到多元文化所组成的世界,易接受新的价值观和文化模式。
4.网络的普遍使用,有助于突破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思维。
传统的线性思维方式强调事物的先后顺序,对事物的认识从头到尾都遵循单一顺序。而在网络中大量使用的超文本阅读方式,是以网状形式来构筑和处理信息的。它是一种跳跃式的、非线性的思维方式。
这改变了传统线性思维所固有的较狭隘、死板的弊端,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发散性思维,帮助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负面影响
1.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垃圾泛滥,对青少年的信息素养及学习学业造成一定的冲击。
虽然丰富的网络信息对开阔青少年眼界,帮助他们了解更多的新鲜事物具有正面作用,但信息的爆炸、污染、冗余,成为干扰信息使用的“噪音”,影响了信息的清晰度和效用度,不利于青少年信息素质的培养。且上网时间过长,挤占了阅读书本、思考问题的时间,阅读量的减少,不仅影响了知识结构与能力的平衡。面对网络信息潮,许多人患有现代“信息焦虑”,“信息相对缺乏”等病症。
网络各种各样的黄色、暴力信息混杂在一起。据英国莱姆莱贝教授的调查,因特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大约有47%与色情有关。自制力较弱的人,往往会出于好奇或冲动心理刻意地去寻找一些色情、暴力信息,进而可能引发诸如性犯罪等社会问题。
2.“网络成瘾、孤独、忧郁”等网络综合症,使不少青少年行为变异、人际关系紧张、心理错位、生理失调,给身心健康带来危险。
由于进入电脑网络空间,就好比是进入一个数字化迷宫,青少年容易沉浸到网络虚拟化空间中,而不能自拔。尤其是对求知欲望强烈,精力旺盛的青少年,有无限的吸引力。据2001年3月2日《羊城晚报》报道,患“网络成瘾、孤独、忧郁”网络综合症的人数呈上升趋势,在广州五所大学1586个上网的高校学生中,患网络综合症的占6.34%。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也不利于承担他们自己的社会责任。
3.网络社会的失控,导致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的冲突与失范。
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可塑性强,容易受到外来思想的冲击。网络互动,形成了各种文化的共享。同时,网络信息传播的失控,使信息富有的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居于主导地位。西方的一些消极的价值观和腐朽的文化造成思想混乱的颓废,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比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还要大。
种种现象表明,网络技术与文化将极大的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但也必须看到它是一把双刃剑。当我们看到它给青少年文化带来的正面影响的同时,一定还要正视它消极影响的一面。
三、网络青少年文化在城市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
网络文化对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影响深远,表现为:数字化行为、自主意识、效率观、平等观、多元化知识结构等方面。青少年文化的发展往往表现为一个矛盾复杂发展过程。从战略角度来看,人才是网络时代争夺制高点,拥有优秀品质的高素质青少年,才是国家、城市、民族和社会得以健康发展最可宝贵的资源。因此,网络青少年文化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网络青少年文化建设是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青少年作为“网络时代”的主体,推动信息网络化的发展。网络化社会的生活质量变化和经济发展,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信息及其开发利用。在这个社会里,人类生活的标准、工作和休闲方式、学习与教育方式,都明显地被信息和知识的进步所影响,高度的信息觉悟、强烈的信息意识和正确的信息价值观等良好的信息素质,正日益深刻地左右着城市文明与发展进程。
而青少年正是一个不断具备了合理知识结构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庞大群体,他们有着敏锐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能够在信息环境中顺利获取、利用所需信息,成为推动网络时代城市文化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二)网络青少年文化健康发展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
网络青少年文化健康发展,给城市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带来了难以估量的作用。然而,在城市网络化建设进程中,往往还存有重客体而轻主体的偏颇现象,即偏重信息设施、系统、网络等基础性的建设与投入,而轻视青少年文化的建设,轻视信息资源的开发者、提供者、管理者、利用者在内的信息主体的教育与引导。
如何增强青少年和信息主体的网络信息意识,形成正确收集、判断、择取信息的能力,增强信息安全和自我防御意识,提高学习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显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只有提高青少年文化道德品质,才能解决网络发展过程中信息侵权、污染、虚假宣传、泄密、垄断、享用不平等、知识产权以及信息犯罪的深层次问题。
(三)网络青少年文化建设是城市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建设信息化的城市是城市文化建设中的重中之重。而网络青少年文化建设是城市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以广州市为例,广州城市网络信息化走在全国十大城市前列。如每百户拥有的电脑数量、触网率、信息消费、信息化建设水平等居全国第一,到2010年,广州将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人们将越来越多地享有信息化所带来的便利。
不难看出,人们对信息网络的依赖,多于对其他基础设施的依赖。然而,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首先就要实现人的现代化;一个城市要实现社会信息化,首先必须具有良好网络青少年教育。网络基础建设与青少年网络教育,应是城市化网络文化建设发展的两个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重要因素。
当信息日益成为城市社会文化发展的决定力量和主导因素、当网络逐渐成为核心竞争力的真正体现、当“信息人”已成为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时,延误青少年网络文化与教育,将会犯下历史性错误。
四、网络青少年文化健康发展的基本策略
影响网络青少年文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分两个层面。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制度是影响的宏观环境,而家庭、学校、社区、大众传播媒介等是微观环境。这些因素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其发展。
其发展的结果,一方面取决于社会环境影响青少年文化的质量,另一方面取决于青少年文化选择和定位程度。因此,在探讨网络对青少年文化的影响时,不能脱离现实的整个社会环境孤立进行。宏观社会环境对网络青少年文化的影响是间接的、隐性的,它的改善与进化是艰难的、复杂的、长期性的。在这种情况下,从改善网络青少年文化所处微观环境,提高青少年自身信息素质,就尤为迫切。
(一)正确认识网络,开展青少年网络教育研究,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信息素质
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和理解网络及其发展。通过提升青少年的主体意识,帮助青少年正确处理网络时代的学习、工作与生活的关系。
充分利用网络对青少年的吸引力,一方面,摸索出适应网络特征和青少年特点的教育方式;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各种互动的形式,就青少年价值观等的问题开展网络讨论,帮助青少年澄清思想中某些模糊认识。
通过网络来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状况、发展水平及存在问题,分析青少年的内在需要动机,针对青少年心理发展中的问题,通过网络心理咨询等方式,给青少年提供帮助、指导,以促进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召开网上发布大会,向社会正式发布《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这个公约,为网络文化建设提供一个明确的行动指南,对青少年的“网络道德素质”的培养,增强青少年在网络时代的义务感和社会责任感,引导青少年社会化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有重大作用。
(二)积极营造适合青少年成长的环境,推进网络文化健康发展
1.加大城市校园网站建设和规划力度。
加大校园网站的建设和规划的力度,政府要在人力和物力方面加大投入,使得校园网络的内容不断丰富,能够吸引更多的青少年愿意上校园网,从中接受形象生动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网络教育。
学校,作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应积极宣传正面的网络文化,同时,广泛宣传有关信息网络的法律法规是势在必行的。
2.加强对“网络组织”的管理。
2001年在广东省11所高校抽样调查中,表明95.5%的大学生上过网。据有资料介绍,在有上网经历的青少年中,58.8%的人参加过各种类型的网络组织。网络组织有健康的,也有不健康的,甚至还有带反动性质的。以有效的方式介入网络组织,可以加强与改善对网络组织的有效管理。
3.重视网络法律法规建设,要依法保护青少年的权益。
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以及伴随网络发生的一系列的新的问题,需要法律法规来规范网络世界的各种行为。
1996年2月国务院颁布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以及《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国际联网管理办法》、《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等。《刑法》和其它有关法律文本,也有打击计算机犯罪、保护信息安全的条款。2000年11月7日,信息产业部发布了《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这些法律法规强化了对网络使用的监督和管理,对网上行为的规范和保护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但针对青少年上网的立法保护和规范的措施尚未出台,这项工作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总之,青少年是网络时代的主体,是未来城市文化建设中一支生力军。重视网络青少年文化的建设,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下,帮助青少年提高信息素质,方能迎来城市两个文明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