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教师语用能力“僵化”现象研究_英语论文

高中英语教师语用能力“石化”现象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石化论文,英语教师论文,现象论文,高中论文,能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研究现状及趋势

“石化”是指二语(包括“外语”)习得者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停滞不前”、不能达到本族语水平的普遍现象。自Selinker在1972年提出“石化”概念以来,石化现象因其巨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二语习得领域受到广泛认同。各国研究人员从不同角度对石化的性质、内涵、成因等开展了深入探讨。但国外理论研究大多集中于如语音、形态、句法、语义等语言结构形式方面,很少涉及语用层面,相关的实证研究也不多见。国内学者高远指出:“如果还能介绍一些语篇和语用方面的僵化现象和研究成果,则更为理想和全面。”[1]自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如戴炜栋、牛强、陈慧媛等开始关注石化现象,但蔡金亭认为,多数国内学者还停留在介绍国外理论层面上,评介实证文章并不多见,能自己独立开展的实证研究更是少之又少。[2]此外,石化研究对象大多以学生为主,很少从施教者角度出发,调研他们在教学活动中实际的专业素质。中国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已经将培养学生交际能力列为教学目标。鉴于中国外语教学环境特点和“耗时低效”的英语教学局面,笔者认为施教者的语用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被教者语用能力的高低,故研究中学英语教师语用石化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

二、概念界定

1.石化实质、成因与分类

中介语指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以本族语为出发点、目标语为终点,介于两者之间的独立连续体或临界体,如图l所示。

理论上而言,随着二语学习者语言能力逐步发展,其二语体系逐渐向目标语方向发展,并达到目标语水平。然而,大多数学习者达到一定阶段后,会陷于停滞状态,短时内难以获得进展,形成语言石化现象。

三十多年来,国外学者Lenneberg,Lamende-lla,Schumann,Vigil & Oller,Selinker分别从视野、角度探索了僵化的成因,先后提出关键期模式、敏感期模式、文化心理模式、互动模式及多因素模式;Han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将可能导致石化现象的49个因素归为内部和外部两大类,认为内部因素起主导作用,外部因素起辅助作用。[3]Selinker从范围角度将其分为个体石化和群体石化,当个体石化成为某个社会普遍现象时群体石化也就产生了,克里奥尔语和洋泾浜语是群体英语的两种典型形式;从程度角度可分为暂时性石化和永久性石化,前者是后者的前兆,如果暂时性石化超过五年仍未改变就可能形成永久性石化。[4]

2.中介语语用石化

石化现象具有模块性,Selinker和Tarone认为石化现象发生在中介语的各个层面,语用部分也不例外。现今英语已成为重要交流工具,中介语语用方面已经成为石化现象重点,正如Hymes指出的,学习者不仅学习语法能力,更要掌握语言使用得体性。[5]Thomas首先从理论框架上对语用错误进行了探索,认为语用能力不仅仅局限于语法方面,交际中语用异常现象应界定为语用失败;Bardovi-Harlig认为语用错误比语法错误更为严重,因为后者仅让人认为交流者语法不好,而前者给人留下粗鲁印象。而且反复出现语用错误往往导致语用石化。实证方面,Scarcella观察了10位居住在美国12~17年不等、英语水平良好的西班牙学生,发现一些不得体现象反复出现且呈强烈系统性;Rehbein发现居住在德国的一些土耳其移民尽管都拥有良好的语言环境和较长的居住时间,仍反复出现许多语用错误,如过度概括、多重目的、固定习语等;Trosberg研究了一名学习英语长达10年之久的高级丹麦习得者,发现其在实施礼貌请求中总是出现过度简单或过度概化现象。上述实验充分证实语用石化现象存在的客观性。Takahashi发现她的日本学生在接受7~10年正式英语课程之后仍在礼貌策略方面显示出石化倾向,认为语言迁移是主要原因;Trillo认为反复出现的语用错误就是语用石化,是语用变体而非语言技能导致语用石化现象。由此,不难发现语用石化是指交流过程中,不论学习者学习环境条件如何优越,反复出现与目标语不一致、不得体的语言错误。

3.石化研究方法

石化研究可以大致归为历时研究法、典型错误研究法、高水平学习者法、纠正性反馈法和居住时间法。历时研究法是公认较严谨的方法,但囿于个体方法的局限性,现阶段普遍采取将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以期得到科学结果。因此,笔者采取了前面三种方法相结合的方法。原因有三:首先,这些受试者年龄不一、职称不同可以视同构成一个假历时研究,周红云曾以6~8年英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假历时研究;[6]其次,这些受试者都是接受过系统高等教育的英语专业学习者,其中相当一部分通过了专业八级考试且工作后一直以英语作为主要工作内容,更有部分优秀者拥有海外学习经历,无论从整体水平还是从时间角度,这批受试者可以视为高水平学习者;最后,通过分析这批受试者所犯的共同典型错误,可以认为这些错误是石化错误。

三、研究过程

1.研究问题

本文主要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

(1)高中英语教师是否发生语用石化?若是,其程度如何?

(2)不同职称的英语教师在石化现象上是否体现差别?

(3)石化研究及突破石化对中国英语教育改革有何启示?

2.研究工具

本文采用了定量、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笔者参考前人研究基础上整合、修改了何自然、洪岗、张晓霞、甘文平等几位学者的问卷。内容以语用语言学与社会语用学为主(各25题),具体涉及请求、道歉、抱怨、感谢、问候、邀请等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场景;形式分为单选(40题)、正误判断(10题)和会话填空(2题)三类,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考察受试者语用石化情况。其中单选、正误判断每题以简单场景描写为开头,注明交谈者社会关系;每题1分共计100分,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方差分析。为弥补前人研究大多以静态角度形式为主、不能全面反映真实情况这一缺陷,笔者采用会话填空形式从动态角度研究语用能力石化现象,即要求受试者根据既定语境写出实施“批评”行为时的言语;每小题5分,由一名母语为英语的外籍教师与一名具备高级职称的中学英语特级教师依据统一评分标准分别评分,结果采用SPSS 13.0开展相关性分析。综上所述,问卷以贴近日常生活为主,采用多形式多角度立体模式,旨在考查受试者真实情况。

本次研究分发210份问卷,收回193份,剔除23份不合格问卷,总计170份有效问卷。高级职称教师53名,男、女人数分别为24、29,平均教龄为21.4;中级职称教师55名,男、女人数分别为19、36,平均教龄为12.5;初级职称教师62名,男、女人数分别为10、52,平均教龄为6.7。

3.研究结果

结果分析单选和判断整体均分为50.85且不同职称老师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会话填空两个场景均分分别为3.01、2.90,两位评分员的评分经Pearson Correlation检测相关系数分别为0.62、0.35,呈正显著相关(P<0.01),两位评分老师一致反映大部分受试者言语过于礼貌、啰唆,失去了批评场合应有的言语效力。整体而言,受试者语用石化现象较为严重。

四、原因探析

二语习得领域里不同理论均关注输入,行为主义认为输入与输出是直接关系即刺激、反应,心智主义则认为输入是学习者认知机制的“触发器”。输入在语言学习中确实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语用输入质量、数量不足是造成语用石化现象的主要原因。英语在中国是作为外语而非二语教授,故缺乏真实语言环境、动机是目前英语学习者语用能力石化的主导因素。受试教师接受的大学英语教育以行为结构主义理论为主,注重语法规则的讲解与词汇的传授,而忽视了不同语境中同一句话的不同言语效力。此外,课程设置不合理,语言专业课时少且面不广,作为输入重要来源的教材内容上不能反映当今英语国家现实生活。高考应试教学方法逼迫英语教师牺牲语用能力,让位于语言能力,进而导致自身语用能力恶化。这也从某种程度上解释了初级职称受试者无论在语用语言能力还是在社交语用能力方面得分最低的现象。

Han曾指出迁移是造成二语学习中石化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7]Thomas提出了语用迁移的概念来解释语用失败现象。语言学习者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将语用知识、策略与母语中的知识、策略相联系,加剧了语用石化现象。如同语言迁移一样,在本次实证调查中,由迁移造成的语用石化现象比比皆是,体现在传统、价值观、思维模式等方面。一些中国学者如何自然、[8]夏纪梅[9]分别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展开实证研究,表明经常性语用迁移会导致语用失败进而出现永久语用石化现象。本次调查中发现语用迁移的发生与语言能力呈负相关,语言水平越高,学习者则越少受母语迁移。因为识别语境、分析言语行为的复杂成分都需要学习者具备较高的语言能力。从心理角度分析,如果语言间拥有较多的相似,迁移就非常有可能发生;发生主义认为学习在本质上是一个应对输入刺激建立神经联系的过程,一旦联系建立就很难根除,因此神经强化也是语用石化的重要因素之一。第一语言学习阻碍第二语言的重构造成石化现象。此外,足够、适当输入能够减少语用负迁移,故学习设置对迁移有着重要影响。

3.文化差异

随着当今世界全球化快速发展,文化越来越受各国多重因素影响,也必将呈现复杂、多样性,而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和体现,与文化紧密相连,学习外语的同时不可避免文化学习。不同文化具有不同价值观、信仰、形式,这些差异直接导致了语言之间的不同。因此,熟悉本国词汇、语义的外语学习者在理解异域文化方面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困难。文化差异对交流产生了巨大影响,语用失误、误解也时常产生。不了解文化间差异,学习者往往不能领悟谈话中所包含的言外之意。相同词汇或句型表层结构可能表达不同的文化含义和内涵,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龙”在东西方文化间的巨大差异,这点也在中西方表达拒绝、问候中得到充分体现。在本次调查中,相当部分受试者不知道塞缪尔·约翰逊,其著作在英语发展史上的影响力更无从谈起。缺乏相关历史文化背景知识已经成为造成高中英语教师语用石化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

经上述输入、迁移、文化三个层面成因的探讨,克服高中英语教师语用石化现象具有其紧迫性和巨大的现实意义,原因在于新课改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在实现这一终极目的的过程中,教师无疑是教材、教法、教师三者中最为重要的一环。Thomas认为教师职责就是让学生在不同语境下用最为恰当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克服高中英语教师语用石化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提高语用意识

培养目标语语用能力是语言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将语言元素与非语言元素融合到教学活动中在当今中国英语教学中尤为重要。高中英语教师应该系统学习语言学中各种主要基本理论和流派,以便更好地理解语用学。学习重点不应该只局限于语言能力,而且更应该着眼于提高语用意识,敏锐发觉语言使用中的上下文变体形式,以便克服语用石化。这样才能提高以语用语言能力、社交语用能力为主的语用能力,摆脱传统结构主义影响,为受教育者树立良好的榜样,从而实现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

2.转换教师队伍结构

在本次调查中,笔者发现职称与语用石化呈负相关关系,高级职称的受调查者中没有受试者拥有专业八级证书,通过八级考试者均为初级或中级职称。此外,高级职称受试者的得分无论在语用语言方面还是社交语用方面均不是最高分。男女比例结构不合理,本次调查中170名受试者男性仅为53名。鉴于中国教育改革中教师的重要性,尽管面临教师短缺诸多问题,当前教育改革当务之急是提高教师招聘门槛。[10]现阶段越来越多的硕士毕业生加入到教师求职队伍中,招聘英语硕士学历教师已势在必行,这样可以从源头上保证师资质量。硕士英语教师拥有较为完备的知识系统,无论是语言能力还是语用能力都更胜一筹,能为学生提供更为理想的输入。

3.增加语用知识比例

目前英语教学活动中还未制定统一标准考察语用能力,语用知识仅占很少一部分,语言与语用比例不合理。以2012年江苏高考试题为例,15题单项选择试题中涉及语用的仅有2题。一方面,应试教育为主的背景下,大部分高中英语教师片面注重语言结构教授,忽视真实语境下的会话含义,造成“聋哑英语”局面。另一方面,英语教师因教学活动中鲜有涉及语用知识,自身语用能力进一步石化。国内学者姜占好已论证了大规模测试语用能力的可行性,因此高考提高语用知识比例,将教学重心引至切实提高交际能力的教学活动上已成为目前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4.强化教师培训

完善现有教师培训机制,切实提高专业发展有效性业已成为当前课题之一。教师培训大多以教材培训、专家报告、课例研讨形式为主,过多侧重于普适性的教学理论阐述,培训时间较短,对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影响有限。作为既是教学内容又是教学工具的英语学科,有其特殊性与专业性,远非一两场报告就能奏效。因此,应迅速建立优秀教师国外长期进修制度,保障英语教师专业性。

教育部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将培养学习者的语用交际能力列为语言教学最终目标,但在当前英语教学中仍未受到应有重视,造成了现有高中英语教师严重的语用石化现象。囿于高考压力和传统张力,大多数高中英语教师习惯传统的语法结构教授法,忽视了语用能力培养,造成“耗时低效”的尴尬局面。本次对170名不同学校高中英语教师语用能力石化的研究表明,作为教改推动者与执行者的基础英语教育工作者在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方面亟待完善,去语用石化势必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

标签:;  ;  

高中英语教师语用能力“僵化”现象研究_英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