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中部地区施锌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吉林省中部地区施锌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一、施锌量对吉林省中部地区水稻生育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苏庆旺,苍柏峰,白晨阳,李韫哲,宋泽,李俊材,吴美康,魏晓双,崔菁菁,武志海[1](2022)在《施硅量对旱作水稻产量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明确直接播种雨养为主的旱作水稻的硅肥最佳施用量并揭示硅肥增加产量的机制。【方法】以绥粳18为材料进行两年大田试验,设计0、15、30、45、60和75 kg/hm2的有效硅用量(用Si0、Si15、Si30、Si45、Si60和Si75表示),研究不同硅肥用量对旱作水稻生理指标、干物质转运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施加硅肥显着增加了旱作水稻的产量,二次回归方程分析表明施用有效硅量47.68 kg/hm2可获得最大理论产量,当有效硅用量为30~47.68 kg/hm2时,硅肥显着提高了根系活力、叶片SPAD值和叶面积指数,协调了茎叶干物质向穗部的转移,延缓了后期叶片的衰老,每穗粒数提高了23.62%~24.63%,千粒重提高了8.94%~10.08%,优化了穗粒结构进而增产38.42%~110.20%;有效硅施用量为47.68~75 kg/hm2时,生育后期加快了茎叶干物质向穗部转移,加速了叶片衰老,不利于籽粒的持续性灌浆,影响了每平方米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进而影响产量。【结论】对于绥粳18而言,适宜吉林省中部地区旱作水稻高产高效的最佳有效硅肥施用量为30~47.68 kg/hm2。

李羚[2](2021)在《吉林省大豆气候适宜度及霜冻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大豆生产基地,维护该地区大豆高产、稳产有利于保证该省及国家粮食安全。然而,气候环境变化会造成农业生态环境随之改变,给农作物生长带来诸多挑战。当前气候变化背景下,加深对大豆气候适宜度和霜冻灾害的认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吉林省作为研究区域,探究吉林省大豆生长季内气候资源的变化情况,并基于气候适宜度模型研究了吉林省大豆全生育期以及不同发育阶段气候适宜度的时空演变特征,最后在了解大豆霜冻灾害时间变化及空间分布的基础上构建其风险评估模型,实施风险区划,并基于霜冻灾害风险与气候适宜度等级对各研究站点大豆种植适宜性作出评析。本文研究结果可为吉林省优化大豆种植布局、防御大豆霜冻灾害提供一定参考,主要结论如下:(1)吉林省大豆生长季内各项气候资源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且年际变化较大。≥10℃活动积温与9月平均日最低气温大致呈现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规律,并且在1990—2019年总体呈现上升趋势。降水量西低东高而参考作物蒸散量西高东低,两要素在全省及其不同区域皆呈现不显着上升趋势。日照时数西、中部地区要明显长于东部地区,且除中部地区外皆呈下降趋势。(2)总体而言,吉林省大豆的气候适宜度较高且变化相对平稳。温度适宜度呈上升趋势,而降水、日照适宜度呈下降趋势。温度及日照适宜度空间上自西向东递减而降水适宜度则大致相反。全省范围内温度适宜度总体较高,能满足大豆生长发育的需要,降水是西部大豆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日照是东部大豆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3)近30年吉林省大豆霜冻灾害时间变化规律性不强,但存在明显多发年,而空间分布规律比较显着,表现为各级霜冻及总霜冻的频率都总体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东部靖宇、东岗、长白一带是全省大豆霜冻灾害高发区,辽源、白城分别是中、西部更常受到霜冻灾害影响的地区。大豆霜冻灾害高风险地区主要集中在吉林省东部地区,包括敦化、蛟河、靖宇、东岗,此外中部的辽源也属于高风险区,而西部各地总体风险较低。(4)综合考虑大豆气候适宜度及霜冻灾害风险后可知:吉林省西部大安、前郭、乾安地区、中部的长春地区以及东部梅河口、桦甸、通化地区最适合发展大豆种植业,而东部敦化、长白和汪清相较于其他地区并不适合种植大豆。

郭盛楠[3](2021)在《吉林省东部冷凉区水稻施肥方式与插秧密度最优组合的筛选与评价》文中指出针对吉林省东部冷凉区水稻低温冷害,在单项技术基础上,对水稻种植密度、水肥控制因子分项技术进行组装集成,明确吉林省低温冷凉区水稻耐冷调控技术模式。试验于2019年在磐石市拐子炕村和龙井市延边大学农学院进行,2020年在磐石市拐子炕村进行试验,以吉林省常规水稻种植品种吉宏6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技术模式对水稻全生育期分蘖、干物重积累、光合生理指标、产量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并对不同技术模式的经济效益和农田环境效益进行评价,筛选出适用于吉林省东部冷凉区应用的最优水稻栽培模式。试验设置10个处理,T1(中等施肥方式+高密度);T2(中等施肥方式+中高密度);CK1(中等施肥方式+中等密度);T3(中等施肥方式+中低密度);T4(中等施肥方式+低密度);T5(高施肥方式+高密度);T6(高施肥方式+中高密度);CK2(高施肥方式+中等密度);T8(高施肥方式+中低密度);T9(高施肥方式+低密度),根据各个时期要求进行取样测定。本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19年、2020年磐石地区T6处理有效分蘖数、干物质量等农艺性状高于CK1。此外,2019年磐石地区T6处理光合速率高于CK1,并且T6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值、光合速率在水稻全生育期下降缓慢,积累了更高的干物质量。2.2019年磐石地区T6处理产量高于CK1,T6产量为10 057.5kg/hm2,比CK1增产14.9%;2020年磐石地区T6处理产量高于CK1,T6处理产量达最高为10 624.5kg/hm2,比CK1增产14.2%;2019年龙井地区中等施肥方式下T2处理产量高于CK1,为10 768.5kg/hm2,比CK1增产31.5%。3.磐石地区的氮、磷、钾肥偏生产力高于龙井地区,并且磐石地区全年活动积温高于龙井地区,说明磐石地区更加适合肥料投入量更大的高施肥方式;龙井地区更适合肥料投入量相对低的中等施肥方式。4.不同密度对水稻分蘖、干物重、叶面积指数、产量及评价指标均有显着影响,磐石地区2种施肥方式下高密度和中高密度处理均比中等插秧密度产量高;龙井地区2种施肥方式下均以中高密度处理产量最高。5.2019年磐石地区T6处理经济效益26 273.3元/hm2,比CK1增加收入3506.3元/hm2;2020年磐石地区T2处理经济效益为27 860.9元/hm2,比CK1增加收入3 544.1元/hm2;2019年龙井地区T2处理经济效益达到28 369.1元/hm2,比CK1增加收入7 177.1元/hm2。6.2019年磐石地区T5处理农田环境综合得分最高,高出CK10.155分;龙井地区T2处理农田环境综合得分高出CK10.096分。综上,磐石地区更适合高施肥方式结合中高插秧密度的栽培技术模式,龙井地区更适合中等施肥方式结合中高插秧密度的栽培技术模式。因此,应针对不同地区结合适宜密度、适宜施肥量等关键栽培技术,构建吉林省东部冷凉区水稻肥、密最优组合的筛选与评价,实现水稻抗逆性、产量和品质的全面提升,从而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

贾利[4](2021)在《吉林省玉米生产碳足迹与水足迹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温室气体排放和水资源短缺是人类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农业生产是温室气体排放和用水的重要来源之一,而农作物生产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作物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柴油和灌溉大幅增加,引起温室气体排放、水污染及水浪费等一系列问题。因此,量化农作物生产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及水消耗与水污染特征,制定减轻环境压力的策略,对实现节水减排及发展绿色农业有着重要意义。碳足迹与水足迹是衡量农作物生产温室气体和用水情况的两个指标。吉林省是我国玉米主产区,有“黄金玉米带”之称。因此,本文以吉林省为研究区,核算2004-2018年吉林省玉米生产的碳足迹和水足迹,并分析吉林省玉米生产碳足迹与水足迹时空特征,探讨两者时空分布的相关性及影响因素,阐明同时减缓碳足迹与水足迹的可能性,提出农作物生产过程中实现节水减排目标的建议,为更好地推进吉林省玉米产业低碳、绿色发展提供参考。本研究的主要结论:(1)2004-2018年吉林省玉米生产碳足迹和水足迹均呈现先增加后下降趋势,平均碳足迹为0.177 kg CO2eq/kg,平均水足迹为0.806 m3/kg。碳足迹构成中,68.33%的碳排放来自于肥料的生产和使用,是玉米生产碳足迹的第一大排放源,其次是农用柴油投入产生的碳足迹,约占总碳足迹的18.98%。而在总水足迹构成中,绿水足迹所占比例最大,占84.83%;其次为灰水足迹,占14.70%;蓝水足迹最少,为0.47%。(2)2004年,吉林省玉米生产碳足迹和水足迹在空间分布上均呈现东部、西部较高,东中部、中部较低的特点;2018年,吉林省玉米生产碳足迹与水足迹呈现东中部和东部较高,中部较低的分布特征。与2004年相比,2018年西部玉米生产碳足迹与水足迹均明显降低,而东中部玉米生产碳足迹与水足迹均明显增加。(3)吉林省玉米生产碳足迹与水足迹具有相同的空间分布特征,即吉林省玉米生产碳足迹高的地区,其水足迹也较高;另外,碳足迹与水足迹在时间序列变化上也具有一致性,即在研究期内,碳足迹与总水足迹变化总体趋势大致相同,尤其是碳足迹与灰水足迹。(4)气温和降雨量是对玉米生产碳足迹和水足迹影响较大的自然因素。气温对玉米生产碳足迹和水足迹的影响均呈负向作用,而降雨量对碳足迹和水足迹的影响呈正向作用。化肥施用量是对玉米生产碳足迹和水足迹影响最大的农业生产投入因素,且呈正向作用。随着农业机械化的不断推广,农机的使用对玉米生产碳足迹与水足迹也具有一定影响,其对碳足迹为正向作用,对水足迹为负向作用。(5)吉林省玉米生产碳足迹与水足迹具有同时减缓的可能性。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化肥投入量,可减缓因化肥施用导致的碳排放和灰水足迹;提高机械化水平,推广农机节油技术,在提高产量的同时,提高柴油利用率,以减少玉米生产碳足迹与水足迹;实施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不仅可以提高玉米产量,还可以增加土壤肥力,改变土壤理化性状,减少土壤中水分的蒸发及化肥的使用量,可减少玉米生产的蓝水、绿水及灰水足迹和碳足迹。

张惠云[5](2021)在《基于LCA的吉林省水稻生产水足迹和碳足迹的时空分异与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业生产对全球气候变暖和水资源短缺及污染产生重要影响。农业是全球最大的耗水部门,2019年我国水资源公报显示,我国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61%,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三次国家信息通报》显示我国农业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占全国温室气体排放的7.9%。水稻作为一种主要的粮食作物,其生产过程对环境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我国水稻种植过程中排放的温室气体占农业活动的22.6%,稻田中甲烷的排放占整个农业活动的40.1%。同时,水稻种植过程会消耗大量的淡水资源,对水资源造成很大的压力。因此,科学有效地评估水稻生产过程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水足迹和碳足迹分别是评估水资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指标,为综合评估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提供了新途径。本文在总结国内外水足迹和碳足迹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吉林省2004-2018年水稻生产的水足迹和碳足迹进行核算,分析水足迹和碳足迹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组成结构变化。并利用STIRAPT模型和主成分分析法探究研究期内水稻生产水足迹与碳足迹的影响因素,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2004-2018年吉林省水稻生产的水足迹呈波动下降趋势,年均值为149.95L H2Oeq kg-1,其中水稀缺足迹为124.02 L H2Oeq kg-1,约占83%,水劣化足迹为25.93 L H2Oeq kg-1,约占17%。水足迹和水稀缺足迹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2)2004-2018年吉林省水稻生产的碳足迹呈波动增加趋势,年均值为0.595kg CO2eq kg-1。碳足迹构成中,44.33%的温室气体排放来源于甲烷,是水稻生产碳足迹的主要排放源,其次为化肥施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占比为26.58%。(3)利用相关分析探讨水足迹和碳足迹的关系,结果表明,水足迹和碳足迹的高值区和低值区在空间分布上不一致,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吉林省西部和中部地区的水足迹较大而碳足迹较小,而东部和中东部地区则碳足迹较高、水足迹较小。(4)利用STIRAPT模型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吉林省水稻生产的水足迹和碳足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年降水量和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是水足迹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和有效灌溉面积对碳足迹变化的影响程度较大。(5)吉林省的水稻生产应在保障水稻高产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分区域制定不同的缓解措施。可以通过改善施肥方式,提高农机使用效率,制定合理的灌溉方案,以达到优化水稻生产水足迹和碳足迹的目的,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尹彩侠,李前,孔丽丽,侯云鹏,秦裕波,王蒙,刘志全[6](2020)在《减氮增锌对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及土壤无机氮的影响》文中指出设置4个处理[不施氮肥(CK)、常规施肥(FP)、推荐施氮(OPT)、推荐施氮+配施锌肥(OPT+Zn)],通过连续2年的田间试验,研究了在较常规施肥减少氮肥用量20%的条件下增施锌肥对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及土壤无机氮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018~2019年OPT和OPT+Zn处理水稻的有效穗数均高于FP处理;与FP相比,OPT+Zn处理显着地增加了水稻的产量,平均增产7.7%;OPT和OPT+Zn处理水稻的氮肥利用效率均高于FP的,以OPT+Zn处理的效率最高;与FP相比, OPT和OPT+Zn处理增加了水稻的氮素积累量,提高了氮素吸收利用及转运效率;氮肥与锌肥配施促进了水稻对土壤氮素的吸收利用,减少了无机氮向土壤下层的淋溶迁移。

杜建斌[7](2020)在《旱灾对我国粮食主产省粮食产量的影响及抗旱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旱灾是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也是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13个粮食主产省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5%以上,分析建国以来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粮食生产情况的变化趋势及旱灾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对提高粮食主产省的抗旱减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收集建国以来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农作物播种面积、旱灾受灾、成灾面积、粮食产量等数据,系统的分析13个粮食主产省粮食生产变化趋势和旱灾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并以部分省份为例总结不同区域的抗旱减灾措施,最后基于全球气候模型,模拟预测RCP4.5和RCP8.5情景下2031-2060年我国全国范围及粮食主产区不同干旱等级发生的频率及不同干旱等级所占比例,预测未来情景下我国主要粮食主产区干旱的演变趋势,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建国以来我国东北地区旱灾受灾和成灾面积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旱灾受灾率和成灾率均高于其他三个粮食主产区,其中内蒙古省粮食平均受灾和成灾率均最高,其次为辽宁。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三省的粮食播种面积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黄淮海地区粮食播种面积基本保持稳定。长江中下游和西南地区,旱灾显着降低粮食单产和总产,旱灾受灾率和成灾率与粮食单产和总产均呈负相关。大部分粮食主产省旱灾受灾率和成灾率与粮食单产和总产的年变化率负相关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水平,旱灾受灾率和成灾率较大的年份与粮食单产和总产减产较大的年份相对应。(2)不同的种植区域有不同的抗旱减灾措施,东北地区针对玉米主要有育苗移栽、垄作、薄膜覆盖和免耕等抗旱措施,针对大豆有调整耕作方式和应急补灌等抗旱技术。黄淮海地区针对冬小麦、夏玉米主要有秸秆覆盖、应急补灌技术和优化灌溉措施等抗旱减灾技术。西南地区四川省抗旱减灾措施主要有合理种植制度和作物布局、合理的耕作技术、调整合适的播期和管理技术以避开旱灾的影响以及灾后的减灾农艺措施等四个方面。长江中下游的湖南省,年降雨量较大,但易发生季节性干旱,在湖南省主要采用避旱减灾种植模式,使用化学制剂调控避旱减灾技术以及干旱适应性防控高产栽培技术等。(3)在气候持续变暖情况下我国干旱发生将进一步加剧,本文基于全球气候变化模型对我国2031-2060干旱程度进行模拟预测,结果表明在RCP4.5情景下我国大部分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均大于15%。东北、黄淮海、西南、华南、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均在15%以上,其中黑龙江北部、山东南部、江苏、广东、福建、江西、四川、陕西和西藏南部等地干旱发生频率在25%以上。在RCP8.5情景下我国不同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差异较大,西北大部分地区干旱发生频率低于5%,东北、黄淮海、西南、华南和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大于30%,其中黑龙江东北部、辽宁南部、山东南部、江苏北部、贵州、云南、广西、广东、福建等部分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大于40%。RCP8.5情景下干旱频率和干旱程度比RCP4.5情景高,对我国不同粮食主产区干旱预测表明在RCP8.5情景下东北地区、黄淮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频率和程度比RCP4.5情景下进行加重,而西南地区在RCP8.5情景下干旱比RCP4.5情景下有所减缓。

李虎,陈传华,刘广林,吴子帅,罗群昌,朱其南,李秋雯[8](2020)在《铜、锌肥对优质稻桂育9号的影响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明确铜离子溶液浸种对水稻种子发芽率的影响以及叶面喷施铜肥和锌肥对水稻产量和米质的影响。【方法】以优质稻桂育9号为试验品种,分别于2019年2月和2019年3—7月进行了4处理铜离子浓度浸种发芽率试验和双因素7处理铜锌肥喷施试验。【结果】铜离子溶液浸种时,M2处理(9.2 mg/L)可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发芽整齐度,铜离子浓度过高效果下降。大田喷施铜锌肥时,随着锌离子喷施量的增加,有效穗、成穗率、千粒质量、穗长、结实率、蛋白质、产量、糙米率、整精米率、粒长、长宽比、直链淀粉含量升高,锌离子喷施量增加至24.75 g/hm2后,产量、糙米率、整精米率、粒长、长宽比、直链淀粉含量开始下降,喷施铜离子处理比未喷施处理的有效穗、成穗率、穗粒数、结实率、产量、糙米率、整精米率有明显提升,千粒质量、垩白粒率、垩白度和蛋白质降低。铜锌肥互作条件下,各处理的穗长、穗粒数均比对照有所提升,同一锌离子水平下,喷施铜离子的各处理穗粒数、结实率、产量均优于未喷施处理,除A1B0处理外其他各处理糙米率、整精米率和粒长比对照有不同程度提升。叶面积指数仅在抽穗初期存在显着差异,其他时期差异不显着。叶绿素含量在各生育期处理间均未出现显着差异。单独喷施锌离子可以降低精米铜含量,但可能导致锌含量下降;配合喷施铜离子会促进精米铜、锌元素吸收。【结论】9.2 mg/L铜离子溶液(M2处理)浸种,可有效提高水稻种子发芽率和发芽整齐度;分蘖期喷施6.9 g/hm2铜离子(每hm2对水450 L)和抽穗开花前喷施16.5 g/hm2锌离子(每hm2对水450 L)可使水稻桂育9号获得良好的产量和米质。

宋佳媚[9](2020)在《低温胁迫下锌对水稻分蘖生长及恢复的影响》文中提出营养生长期低温抑制水稻生长,延长水稻生育期,从而导致水稻减产。锌是促进水稻生长的主要营养元素,并能提高其抗逆性,因此合理施锌可能是缓解低温胁迫对水稻的伤害,促进分蘖生长恢复的有效途径之一。本论文采用水培试验,设置温度(12℃与20℃),供锌浓度(0.005 mg Zn·L-1、0.01 mg Zn·L-1和0.02 mg Zn·L-1)以及供锌时间(低温前与低温后)处理,通过分析水稻生长参数、抗氧化酶活性、氮代谢、激素代谢等相关指标,明确低温条件下锌对水稻低温抗性及低温后水稻分蘖生长恢复的影响,为低温年合理施锌提供理论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营养生长期低温显着抑制水稻分蘖生长与养分吸收。低温使水稻叶龄与分蘖分别减少0.98片叶(P<0.05)与0.51个?株-1(P<0.05);根系总吸收面积、根系活跃吸收面积和根系氧化力较常温处理分别降低22.97%、22.73%和17.50%,均达到差异显着水平。同时,低温降低水稻生物量以及氮与锌积累量,增加MDA的积累,并增加SOD、POD、CAT等抗氧化酶的活性。锌能有效缓解低温胁迫对水稻生长的抑制,促进分蘖恢复。增加供锌使低温胁迫下水稻分蘖增加5.54%(P<0.05),减少供锌分蘖减少4.06%(P<0.05)。低温后施锌能促进水稻生长恢复,恢复常温2周时分蘖恢复至正常水平的85.32%(P<0.05);恢复常温培养至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时,增加供锌水稻分蘖恢复至正常水平;减少供锌分蘖显着低于正常水平。恢复常温培养至有效分蘖临界期时,低温处理较常温处理相差2天,不同锌水平间无显着差异。锌能使低温胁迫下水稻的根系活力维持较高水平,进而促进养分吸收与物质积累。增加供锌显着增加低温胁迫下水稻根系总吸收面积、根系活跃吸收面积和根系氧化力。同时,水稻NR与GS活性,地上部氮积累和锌积累与正常锌浓度相比也显着增加;减少供锌GS活性减少17.65%(P<0.05),其余指标无显着差异。低温后增加供锌显着增强氮代谢,促进氮吸收,恢复常温培养2周时水稻氮积累即恢复至正常水平;减少供锌地上部氮积累减少13.62%(P<0.05)。此外,低温后增加供锌也促进锌的吸收,培养至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时水稻锌积累能够恢复至正常水平,且分蘖增加量与锌积累增加量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锌能减轻MDA对水稻的危害,增强水稻低温抗性。低温胁迫下增加供锌使水稻MDA含量减少26.39%(P<0.05),基本维持正常水平;同时,增加供锌水稻SOD、POD与CAT等抗氧化酶活性均显着增强。减少供锌水稻MDA含量增加19.95%(P<0.05),SOD、POD和CAT活性显着降低。低温下锌能促进水稻激素合成与转运,调节激素平衡。低温促进水稻IAA与CTK积累,分蘖芽IAA与根尖CTK含量分别增加29.63%(P<0.05)和49.26%(P<0.05),但分蘖芽中CTK/IAA值降低17.42%(P<0.05)。增加供锌虽然促进低温下IAA与CTK的积累并增加CTK/IAA值,但未达到差异显着水平。低温后增加供锌增强分蘖芽中IAA与CTK合成关键基因,以及IAA转运关键基因的表达,使CTK含量增加23.27%(P<0.05),CTK/IAA值增加23.35%(P<0.05)。综上所述,锌能增强水稻低温抗性,减少低温对水稻分蘖的抑制,低温后增加供锌能促进分蘖的恢复,而供锌浓度对生育期影响较小。因此,低温年为了防止生育期延迟导致的水稻减产,应选择生育期相对较短水稻品种,同时增加锌肥施用。

姜红芳[10](2020)在《氮肥运筹对盐碱地水稻产量及养分吸收和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耐盐碱水稻品种的选育及栽培技术的推广,盐碱地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为提高盐碱地水稻产量,农民往往比常规稻田施入更多的氮肥,且施肥时期也不确定,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耐盐地水稻稳产与可持续发展。为此,本研究以垦粳7号和垦粳8号为试验材料,设置5种氮肥运筹,即不施氮肥、农民常规施氮、平衡施氮、减氮施肥和氮肥后移,系统地研究了氮肥运筹对苏打盐碱地水稻产量、营养吸收、转运和利用效率及品质的影响,以期为苏打盐碱地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与农民常规施氮相比,平衡施氮有效提高了两品种的穗数和穗粒数,实收产量显着提高了11.11%;减氮施肥结实率提高了4.08%、千粒重提高了2.76%,实收产量提高了5.54%。不同粒位的穗粒数表现为中势粒>优势粒>劣势粒,结实率和千粒重表现为优势粒>中势粒>劣势粒。2.穗长和单穗重均以平衡施氮最大,减氮施肥次之,均高于农民常规施氮。平衡施氮和减氮施肥较农民常规施氮提高了各部位的一次、二次枝梗数,氮肥后移的变化呈相反趋势;一次枝梗数表现为下部>中部>上部,二次枝梗数表现为中部>下部>上部。3.与农民常规施氮相比,平衡施氮和减氮施肥提高了齐穗期和灌浆盛期的叶面积指数、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同时还提高了拔节期后的光合势、净同化率和群体生长率以及齐穗期、灌浆盛期和成熟期的群体干物重和各器官的干物质输出量、输出率和转化率,且以上各指标均在平衡施氮下影响较大。4.地上部植株氮、磷、钾素积累量均以平衡施氮最高,与农民常规施氮相比,分别提高了35.39%、27.38%和26.21%,其次是减氮施肥,分别提高了12.97%、12.67%和10.39%。平衡施氮和减氮施肥还提高了叶片和茎鞘的氮(磷、钾)素转运量、表观转运率、转运贡献率以及氮肥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贡献率和偏生产力,降低了土壤氮素依存率。5.平衡施氮和减氮施肥提高了稻米的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降低了垩白粒率、垩白度和植酸含量,同时还提高了蛋白质和17种氨基酸含量以及Cu、Mn、Fe、Na、Ca和K含量,改善了稻米的碾磨、外观和营养品质。平衡施氮提高了稻米的完整性和淀粉含量,降低了蒸煮食味品质;减氮施肥降低了直链淀粉含量,提高了支链淀粉、总淀粉含量,改善了稻米的蒸煮食味品质。氮肥后移降低了稻米的碾磨、外观和蒸煮食味品质,改善了稻米的营养品质。

二、施锌量对吉林省中部地区水稻生育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施锌量对吉林省中部地区水稻生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施硅量对旱作水稻产量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指标测定
        1.3.1 根系活力
        1.3.2 叶片SPAD值
        1.3.3 叶面积指数及光合势的测定
        1.3.4 干物质积累
        1.3.5 产量及构成要素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硅肥用量对旱作水稻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
    2.2 硅用量对旱作水稻各生育阶段根系活力的影响
    2.3 硅用量对旱作水稻叶片SPAD的影响
    2.4 硅用量对旱作水稻不同生育阶段叶片LAD的影响
    2.5 不同有效硅用量下旱作水稻齐穗后叶面积衰减的对比
    2.6 齐穗后旱作水稻干物质转运及植株干物质积累总量
    2.7 不同有效硅用量下旱作水稻硅肥利用效率与硅平衡
    2.8 产量构成与齐穗后生理指标与干物质转运的相关关系
3 讨论
4 结论

(2)吉林省大豆气候适宜度及霜冻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气候适宜度的研究进展
        1.2.2 霜冻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资料及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资料
    2.3 研究方法
        2.3.1 气候倾向率
        2.3.2 相关性分析
        2.3.3 气象产量提取方法
        2.3.4 吉林省大豆气候适宜度模型构建
        2.3.5 霜冻害等级划分及统计
        2.3.6 吉林省大豆霜冻灾害风险评估体系构建
        2.3.7 反距离权重插值
        2.3.8 自然断点分级法
第三章 吉林省大豆生长季气候资源时空变化特征
    3.1 大豆生长季内热量资源时空变化特征
        3.1.1 ≥10℃活动积温
        3.1.2 9 月平均日最低气温
    3.2 大豆生长季内水分资源时空变化特征
        3.2.1 降水量
        3.2.2 参考作物蒸散量
    3.3 大豆生长季内光照资源时空变化特征
    3.4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吉林省大豆气候适宜度研究
    4.1 温度适宜度
        4.1.1 全生育期温度适宜度时空变化特征
        4.1.2 各发育阶段温度适宜度时空变化特征
    4.2 降水适宜度
        4.2.1 全生育期降水适宜度时空变化特征
        4.2.2 各发育阶段降水适宜度时空变化特征
    4.3 日照适宜度
        4.3.1 全生育期日照适宜度时空变化特征
        4.3.2 各发育阶段日照适宜度时空变化特征
    4.4 综合适宜度
        4.4.1 全生育期综合适宜度时空变化特征
        4.4.2 各发育阶段综合适宜度时空变化特征
    4.5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吉林省大豆霜冻害时空演变及风险评估
    5.1 吉林省大豆霜冻害时空演变特征
        5.1.1 吉林省大豆霜冻害时间变化
        5.1.2 吉林省大豆霜冻害空间分布
    5.2 吉林省大豆霜冻灾害风险评估
        5.2.1 危险性分析
        5.2.2 暴露性分析
        5.2.3 易损性分析
        5.2.4 吉林省大豆霜冻灾害风险区划
    5.3 结合霜冻灾害风险与气候适宜度的各地大豆种植适宜性评述
    5.4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特色与创新
    6.3 存在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吉林省东部冷凉区水稻施肥方式与插秧密度最优组合的筛选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水稻低温冷害在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水稻低温冷害的定义与分类
    1.3 水稻低温冷害的研究机理
    1.4 施肥方式对水稻的影响
    1.5 栽植密度对水稻的影响
    1.6 水稻低温冷害发生规律
        1.6.1 东北地区低温冷害发生规律
        1.6.2 吉林省冷害发生时空变化
    1.7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8 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8.1 技术路线
        1.8.2 创新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1 气温测定
        2.4.2 植株性状调查
        2.4.3 干物重测定
        2.4.4 光合生理指标的测定
        2.4.5 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测定
        2.4.6 稻田环境指标的测定
        2.4.7 经济效益和水田环境指标的测定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2019 年磐石和龙井地区水稻生育期间的每日气温变化
    3.2 不同处理对水稻农艺性状的影响
        3.2.1 不同处理下水稻分蘖的动态变化
        3.2.2 不同施肥方式对水稻干物重的影响
        3.2.3 不同处理对水稻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3.3 不同处理对水稻光合特性的影响
        3.3.1 不同处理对水稻SPAD值的影响
        3.3.2 不同处理对水稻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3.3.3 不同处理对水稻光合有效辐射的影响
        3.3.4 不同处理对水稻气孔导度的影响
        3.3.5 不同处理对胞间CO_2浓度的影响
        3.3.6 不同处理对水稻蒸腾速率的影响
    3.4 不同处理对产量及构成要素的影响
    3.5 2019 年、2020 年磐石、龙井地区经济效益评价
    3.6 不同处理下环境评价指标的影响
    3.7 2019 年磐石、龙井地区水田环境综合评价
        3.7.1 水田环境评价标准与指标选取
        3.7.2 指标权重的确定
        3.7.3 不同处理下水田环境最终得分
第四章 讨论
    4.1 低温下施肥方式和插秧密度对水稻分蘖的影响
        4.1.1 低温下不同施肥方式对水稻分蘖的影响
        4.1.2 低温下不同插秧密度对水稻分蘖的影响
    4.2 低温下不同处理对水稻光合生理指标的影响
    4.3 低温下不同处理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4.3.1 低温下施肥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4.3.2 低温下插秧密度对水稻产量及性状的影响
    4.4 不同处理对水稻经济效益和水田环境的影响
        4.4.1 不同处理对水稻经济效益的影响
        4.4.2 不同处理对水稻水田环境的影响
    4.5 对吉林省冷凉区水稻耐冷调控技术的预期和展望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项目

(4)吉林省玉米生产碳足迹与水足迹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2.1 理论价值
        1.2.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农作物生产碳足迹研究进展
        1.3.2 农作物生产水足迹研究进展
        1.3.3 农作物生产碳足迹与水足迹综合评估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环境概况
        2.1.2 玉米生产概况
    2.2 数据来源
    2.3 玉米生产碳足迹与水足迹的核算方法
        2.3.1 系统边界界定
        2.3.2 碳足迹计算方法
        2.3.3 水足迹计算方法
        2.3.4 通径分析法
3 吉林省玉米生产碳足迹的时空差异
    3.1 玉米生产碳足迹时间序列变化
    3.2 玉米生产碳足迹空间分布特征
4 吉林省玉米生产水足迹的时空差异
    4.1 吉林省玉米生产水足迹时间序列变化
    4.2 吉林省玉米生产水足迹空间分异
5 吉林省玉米生产碳足迹与水足迹相关性分析
    5.1 吉林省玉米生产碳足迹与水足迹空间相关性分析
    5.2 玉米生产碳足迹与水足迹时间序列相关性分析
6 玉米生产碳足迹与水足迹的影响因素及减缓策略
    6.1 玉米生产碳足迹与水足迹的影响因素
        6.1.1 碳足迹影响因素分析
        6.1.2 水足迹影响因素分析
    6.2 吉林省玉米生产环境减压策略
        6.2.1 减少化肥投入量,提高化肥利用率
        6.2.2 提高机械化水平,推广农机节油技术
        6.2.3 实施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5)基于LCA的吉林省水稻生产水足迹和碳足迹的时空分异与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水足迹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2.2 碳足迹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和社会经济概况
        2.1.2 吉林省水稻生产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系统边界
        2.2.2 水足迹的计算方法
        2.2.3 碳足迹的计算方法
        2.2.4 影响因素分析
    2.3 数据来源
3 水稻生产水足迹和碳足迹的时空特征
    3.1 水足迹的时空特征
        3.1.1 水稻生产水足迹时间变化特征
        3.1.2 水稻生产水足迹的空间变化
    3.2 碳足迹的时空特征
        3.2.1 水稻生产的碳足迹时间变化特征
        3.2.2 水稻生产的碳足迹空间变化特征
4 水稻生产水足迹和碳足迹变化的驱动因素分析
    4.1 变量与模型选择
    4.2 偏相关分析
    4.3 多重共线性检验
    4.4 主成分分析
    4.5 优化对策
5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2 主要结论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减氮增锌对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及土壤无机氮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1.3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1.4 相关指标的计算及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2.2 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2.3 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氮素累积的影响
    2.4 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营养器官养分转运的影响
    2.5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无机氮含量的影响
3 小结

(7)旱灾对我国粮食主产省粮食产量的影响及抗旱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1.3 旱灾的发生及抗旱对策
        1.3.1 旱灾的定义及评价指标
        1.3.2 我国农业旱灾发生的原因
        1.3.3 防旱抗旱措施及对策
    1.4 气候变化背景下国内外旱灾的发生情况
        1.4.1 国外旱灾发生
        1.4.2 我国旱灾发生特点
第二章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2.1.1 研究目标
        2.1.2 研究内容
        2.1.3 技术路线
    2.2 数据来源
    2.3 指标测定
    2.4 计算方法
第三章 我国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规律及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3.1 引言
    3.2 东北地区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规律及粮食产量的变化
        3.2.1 黑龙江
        3.2.2 吉林
        3.2.3 辽宁
        3.2.4 内蒙古
    3.3 黄淮海地区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规律及粮食产量的变化
        3.3.1 河北
        3.3.2 河南
        3.3.3 山东
    3.4 长江中下游地区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规律及粮食产量的变化
        3.4.1 安徽
        3.4.2 湖北
        3.4.3 湖南
        3.4.4 江苏
        3.4.5 江西
    3.5 西南地区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规律及粮食产量的变化
        3.5.1 四川
    3.6 讨论
        3.6.1 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的时空变化
        3.6.2 粮食主产省粮食单产和总产的变化趋势
        3.6.3 旱灾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3.7 小结
第四章 不同区域抗旱减灾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东北地区主要作物抗旱减灾技术研究
        4.3.1 玉米抗旱技术研究
        4.3.2 大豆抗旱技术研究
    4.4 黄淮海地区主要作物抗旱减灾技术研究
        4.4.1 夏玉米抗旱技术研究
        4.4.2 冬小麦抗旱技术研究
    4.5 西南地区
        4.5.1 水稻抗旱减灾措施及对策
        4.5.2 玉米抗旱减灾措施及对策
        4.5.3 小麦抗旱减灾措施及对策
    4.6 长江中下游地区
        4.6.1 红黄壤坡耕旱地避旱减灾种植模式与关键技术
        4.6.2 农业化学节水制剂研制与避旱减灾机理及应用技术研究
    4.7 小结
第五章 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未来干旱发生的趋势分析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数据来源
        5.2.2 干旱指标
    5.3 我国不同区域的干旱演变趋势
        5.3.1 轻旱演变趋势
        5.3.2 中旱演变趋势
        5.3.3 重旱演变趋势
        5.3.4 特旱演变趋势
        5.3.5 干旱演变趋势
    5.4 我国粮食主产区干旱特征演变
        5.4.1 东北地区
        5.4.2 黄淮海地区
        5.4.3 长江中下游地区
        5.4.4 西南地区
    5.5 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产量生产的影响及未来抗旱对策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铜、锌肥对优质稻桂育9号的影响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项目测定及方法
        1.3.1 发芽率
        1.3.2 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
        1.3.3 分蘖动态和成穗率
        1.3.4 叶面积指数
        1.3.5 叶绿素含量
        1.3.6 米质和精米铜、锌元素含量
    1.4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铜离子溶液浸种对桂育9号发芽率的影响
    2.2 铜、锌肥的施用对桂育9号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2.3 铜、锌肥的施用对桂育9号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2.4 铜、锌肥的施用对桂育9号叶绿素含量(SPAD)的影响
    2.5 铜、锌肥的施用对桂育9号米质的影响
    2.6 铜、锌肥施用后桂育9号精米铜、锌含量对比
3 讨论与结论

(9)低温胁迫下锌对水稻分蘖生长及恢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低温对水稻的影响
        1.2.2 锌提高植物抗逆性的机理
        1.2.3 影响分蘖生长的因素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水稻品种
        2.1.2 供试营养液
        2.1.3 培养期间温度变化情况
        2.1.4 水培装置
    2.2 试验设计
        2.2.1 低温胁迫下锌对水稻生长及其抗性的影响
        2.2.2 低温后施锌对水稻分蘖生长恢复的影响
    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2.3.1 生长量
        2.3.2 根系活力
        2.3.3 植株养分含量
        2.3.4 氮代谢关键酶活性
        2.3.5 丙二醛含量
        2.3.6 抗氧化酶活性
        2.3.7 激素含量
        2.3.8 激素合成关键基因表达量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低温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3.1.1 叶龄
        3.1.2 分蘖数量
        3.1.3 物质积累
        3.1.4 养分积累
    3.2 低温胁迫下锌对水稻分蘖生长及其抗性的影响
        3.2.1 分蘖
        3.2.2 根系活力
        3.2.3 物质积累
        3.2.4 氮代谢
        3.2.5 锌积累量
        3.2.6 抗氧化系统
        3.2.7 激素含量
    3.3 低温后施锌对水稻分蘖生长恢复的影响
        3.3.1 叶龄与生育期
        3.3.2 分蘖
        3.3.3 物质积累
        3.3.4 氮代谢
        3.3.5 锌积累
        3.3.6 激素代谢
4 讨论
    4.1 低温对水稻的影响
    4.2 低温胁迫下锌对水稻分蘖生长及恢复的影响
    4.3 低温胁迫下锌对水稻氮代谢与物质积累的影响
    4.4 锌对水稻低温抗性的影响
5 结论
    5.1 营养生长期低温抑制水稻生长
    5.2 增加供锌促进低温后水稻分蘖生长与恢复
    5.3 低温下增加供锌增强水稻根系活力,促进养分代谢与物质积累
    5.4 增加供锌减少MDA产生,增强水稻低温抗性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氮肥运筹对盐碱地水稻产量及养分吸收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苏打盐碱地水稻的研究现状
        1.2.2 稻田的氮肥利用情况
        1.2.3 氮肥施用量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1.2.4 氮肥施用时期及其比例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基本情况
    2.2 供试材料
    2.3 主要仪器设备
    2.4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2.5 测定项目与方法
        2.5.1 产量的测定
        2.5.2 株高的调查
        2.5.3 分蘖和成穗率的调查
        2.5.4 SPAD值与光合特征参数的测定
        2.5.5 叶面积指数与干物质积累的测定
        2.5.6 植株氮、磷、钾含量的测定
        2.5.7 品质的测定
    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氮肥运筹对盐碱地水稻产量的影响
        3.1.1 氮肥运筹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1.2 氮肥运筹对不同部位穗粒数的影响
        3.1.3 氮肥运筹对不同部位结实率的影响
        3.1.4 氮肥运筹对不同部位千粒重的影响
    3.2 氮肥运筹对盐碱地水稻穗部性状的影响
        3.2.1 氮肥运筹对穗长、单穗重的影响
        3.2.2 氮肥运筹对枝梗数的影响
    3.3 氮肥运筹对盐碱地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3.3.1 氮肥运筹对株高动态的影响
        3.3.2 氮肥运筹对茎蘖动态及成穗率的影响
        3.3.3 氮肥运筹对SPAD值的影响
    3.4 氮肥运筹对盐碱地水稻光合物质生产的影响
        3.4.1 氮肥运筹对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3.4.2 氮肥运筹对结实期高效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3.4.3 氮肥运筹对光合特征参数的影响
        3.4.4 氮肥运筹对群体干物质重的影响
        3.4.5 氮肥运筹对阶段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3.4.6 氮肥运筹对干物质转运的影响
        3.4.7 氮肥运筹对光合势的影响
        3.4.8 氮肥运筹对净同化率的影响
        3.4.9 氮肥运筹对群体生长率的影响
    3.5 氮肥运筹对盐碱地水稻养分吸收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3.5.1 氮素吸收积累与转运的比较
        3.5.2 磷素吸收积累与转运的比较
        3.5.3 钾素吸收积累与转运的比较
    3.6 氮肥运筹对盐碱地水稻品质的影响
        3.6.1 碾磨品质的比较
        3.6.2 外观品质的比较
        3.6.3 营养品质的比较
        3.6.4 蒸煮食味品质的比较
4 讨论
    4.1 氮肥运筹下盐碱地水稻产量的探讨
    4.2 氮肥运筹对盐碱地水稻光合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
    4.3 氮肥运筹下盐碱地水稻养分吸收利用的探讨
    4.4 氮肥运筹对盐碱地稻米品质的影响
5 结论
    5.1 氮肥运筹对盐碱地水稻产量的影响
    5.2 氮肥运筹对盐碱地水稻光合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
    5.3 氮肥运筹对盐碱地水稻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5.4 氮肥运筹对盐碱地稻米品质的影响
    5.5 盐碱地氮肥运筹方式的选择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施锌量对吉林省中部地区水稻生育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施硅量对旱作水稻产量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J]. 苏庆旺,苍柏峰,白晨阳,李韫哲,宋泽,李俊材,吴美康,魏晓双,崔菁菁,武志海. 中国水稻科学, 2022
  • [2]吉林省大豆气候适宜度及霜冻害研究[D]. 李羚.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3]吉林省东部冷凉区水稻施肥方式与插秧密度最优组合的筛选与评价[D]. 郭盛楠. 延边大学, 2021
  • [4]吉林省玉米生产碳足迹与水足迹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 贾利. 东北师范大学, 2021(12)
  • [5]基于LCA的吉林省水稻生产水足迹和碳足迹的时空分异与影响因素研究[D]. 张惠云. 东北师范大学, 2021(12)
  • [6]减氮增锌对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及土壤无机氮的影响[J]. 尹彩侠,李前,孔丽丽,侯云鹏,秦裕波,王蒙,刘志全. 江西农业学报, 2020(11)
  • [7]旱灾对我国粮食主产省粮食产量的影响及抗旱对策研究[D]. 杜建斌.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8]铜、锌肥对优质稻桂育9号的影响效应研究[J]. 李虎,陈传华,刘广林,吴子帅,罗群昌,朱其南,李秋雯.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20(03)
  • [9]低温胁迫下锌对水稻分蘖生长及恢复的影响[D]. 宋佳媚.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5)
  • [10]氮肥运筹对盐碱地水稻产量及养分吸收和品质的影响[D]. 姜红芳.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0

标签:;  ;  ;  ;  ;  

吉林省中部地区施锌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