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爱心教育论文_石梅

浅谈幼儿爱心教育论文_石梅

云南省玉溪市元江县第一幼儿园 653300

摘 要:幼儿园、家庭应携起手来,让孩子学会在享受爱的同时,也要懂得如何爱别人,如何使他人接受自己的爱,以及学会关心、帮助他人,理解、尊重他人,还要做到爱护公物、爱护动植物、爱护自己的物品,使其成为具有爱心、乐于助人、德才兼备的人。

关键词:爱心教育 教育教学 家庭

(爱的奉献)这首歌这样唱过“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作家雨果也说过:“人世间没有爱,太阳也会死。”关爱他人不仅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未来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未来的社会不仅是竞争的社会,更是一个合作的社会,只有能与人友好合作的人,才能获得生存的空间。没有爱心就没有合作,没有合作在未来就无法发展,甚至无法生存。 幼儿的爱心教育是幼儿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因此,对幼儿进行爱心教育是我们幼儿教育中一个重要任务,对幼儿自我人格的建构、社会性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现在的幼儿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倍受家长的宠爱。有些家长在把全部的爱倾注给孩子的同时,没有注意培养孩子也去爱别人,家长对孩子的情感出现了“单向输出”,而不是“双向交流”。久而久之,孩子只知道获取,而不知去爱别人,不会体谅他人的难处与痛苦,爱心缺乏现象在我国儿童中相当普遍。古人云:“少小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幼儿时期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是一个人健康成长、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基础。

有这样一则公益广告:“妈妈,洗脚”,人之初,性本善,孩子是渴望爱心教育的。“爱心”教育作为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一大课题,涉及的内容很广,因此,作为老师我特别注重日常生活的教育,从孩子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利用各种教育契机,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爱心”教育,使其成为具有爱心、乐于助人的人。

一、把“爱心”教育渗透于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1.利用教学活动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

每种活动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我们可以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将情感教育渗透其中,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如诗歌《摇篮》,这是一首优美的抒情小诗,诗歌展开美丽的想象,将自然界的事物现象比拟为摇篮和宝宝。在蓝天的摇篮里,睡着星宝宝;在大海的摇篮里,睡着鱼宝宝;在花园的摇篮里,睡着花宝宝。白云、浪花、风儿都轻轻摇动,宝宝们安然地睡着了。诗歌最后一段笔锋转向人的世界,在妈妈的手中,小宝宝听着歌儿也睡着了。这些画面充满了亲情和温暖,情景有机交融,物我共同升华。诗歌洋溢着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亲人的情绪,对幼儿有很强的感染力。

幼儿的思维形象具体,对抽象的概念往往难以接受,而利用幼儿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对幼儿进行爱的教育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如:歌曲、童话故事、游戏以及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如:学习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激发幼儿同情心和愿意帮助他人的情感,听到卖火柴的小女孩是那么可怜,孩子们的眼睛也红了,许多孩子主动提出我们要去帮助他。接着我问他们:“我们生活中也有好多需要帮助的人,我们怎样去帮助他们呢?”通过孩子们积极的探讨、交流、争论,让孩子学习关爱同伴、关爱他人,让幼儿在文学美的熏陶下以美育德、以美育爱。

2.利用身边的事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

孩子的生活每天都是新鲜的。稀奇、古怪的事儿总围绕着他们,在这些事中,蕴含着众多的情感因素,我们应该及时把握有利条件,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户外散步时,王陈和丁鹏因为谁排前谁排后而争抢不休,最后,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丁鹏动手把王陈的脸上抓破了一块皮肤,然后洋洋得意地排在了王陈的前面,而王陈则捂着抓破的脸,一脸的沮丧站在了后面。孩子竟然是这样解决问题的!在给人惊讶的同时,不免让人深思一番。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面对自己朝暮相处的同伴们,竟然毫无感情可言,动不动就是动手、动脚,何来的“相亲相爱”呢?对此,我在班上组织了一次谈话活动,我问:“每天在幼儿园里,是谁和我们一起度过?”幼儿回答:“是老师和小朋友!”我又问:“幼儿园的生活开心吗?为什么?”幼儿回答:“每天和小朋友一起游戏、一起学习、一起吃饭、一起休息,所以我觉得很开心!”“我不开心的时候,是好朋友陪着我玩,让我变得开心起来,所以在幼儿园里我很开心!”“我遇到困难时,是小朋友帮助了我,所以我喜欢幼儿园的生活,它让我觉得非常开心!”我接着问:“那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好伙伴呢?”幼儿回答:“关心他!”“帮助他!”“和他一起玩”“和他一起分享吃的和玩的!”……

幼儿的情感具有冲动性和不稳定性,情感教育并不是一次活动或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只要我们做有心人,用“爱”搭起连接教师与幼儿关系的桥梁,努力创设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和谐环境,使得幼儿的情感能和谐、健康地发展。幼儿园的日常生活是平常而琐碎的,但却日复一日地反复出现,潜移默化中对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日常生活中,我特别注重对孩子爱的教育,使孩子时时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如:常用喜爱的目光去注视孩子,经常与幼儿拉拉手,摸摸他们的头,组织幼儿一起为生病的幼儿制作贺卡,从家里给他带小礼物等等,使幼儿在一种充满关爱的环境中感受别人对他的爱,同时也慢慢地学会主动给予别人爱。日常生活中,我把每个周五定为分享日,请幼儿把家里自己喜欢的玩具、图书带来让大家一起玩,互相交换,与同伴共享快乐。

二、在家庭中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是孩子的避风港湾,家庭是孩子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指出,幼儿的早期家庭教育在人一生中具有奠基作用,他说:“一个人知识丰富与否,思想发展与否,良好习惯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应负完全的责任。”

1.尊敬长辈,关心、爱护家庭成员。

许多独生子女感到自己是家中唯一的孩子,处于独一无二的优越地位,是家中的“核心人物”,有些孩子甚至于丝毫没有感受到父母及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在为着他的健康成长而付出辛勤的劳动。因此,家长要从培养孩子关心身边的人做起,让他们懂得尊敬爱戴长辈,珍惜父母的劳动,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快乐幸福来之不易,从而努力给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带来欢乐,为他们分担忧愁和不幸,从而关心、体贴大人。

2.淡化“以我为中心”的观念。

独生子女的许多不良习惯往往是由于处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引起的。所以,从孩子一懂事开始,家长就要注意,千万不要把孩子当“婴儿”看待,包办一切,让孩子在思想上形成“以我为中心”的意识。做父母的要在思想上深深地铭记这一点,平时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尽量不要使孩子产生特殊感。要使孩子感到他虽然是家中的独子,但是没有独特的地位和特殊的权利,和家庭的其他成员一样处于平等地位。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从日常小事抓起。例如:家里吃东西时,要让孩子养成考虑食物分配的习惯,能让家里的每个成员都能享用到美味的食物;家务劳动了,可以分配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做;家里来了客人,应教育孩子礼貌待客,和小伙伴一起分享自己的食物和玩具。长此以往,就会使孩子养成与别人相处的习惯,让孩子失去感受自己特殊地位的机会,那些不良的习惯自然而然就不会存在于孩子的身上。

3.坚持教育的一致性。

一般来说,三代同居的家庭中,家庭成员对孩子的态度、教育方式、方法、内容会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差异。那么所谓教育的一致性就是要求家长对孩子在教育的要求上要同唱一台戏,不要各唱各的调。即使在教育的过程中有了分歧也不要紧,但绝不能当着孩子的面争吵,而应该在私底下交换相互的意见,从而取得教育的一致性,形成合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的行为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如果教育不一致,教育作用就会相互抵消,使孩子无所适从或者导致孩子在行为表现上出现两面性。

三、在形式多样的社会性活动中培养幼儿的“爱心”行为

1.利用节假日对幼儿进行“爱心”行为的培养。

如:三八妇女节,组织幼儿学唱歌曲《不再麻烦好妈妈》,了解妈妈劳动的辛苦,要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麻烦好妈妈,向妈妈献礼物等一系列活动,从而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懂得要关心妈妈。另外,我还在“教师节”组织主题活动“我为老师献束花”,“重阳节”组织活动“我给爷爷奶奶捶捶背”,在“国庆节”组织活动“祖国的变化”……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诱导幼儿在活动中学,在娱乐中做,愉快地尝试“爱心”行为,激发幼儿爱长辈、爱家乡、爱祖国的美德。

2.在社会活动中激发幼儿的“爱心”行为。

为了激发幼儿同情弱小、关爱他人的良好情感,我还组织幼儿一起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我首先引导幼儿把耳朵堵上、闭上嘴巴不说话、把眼睛蒙上,坚持一段时间,去体验聋哑儿童、盲童的生活,通过亲身体验,孩子们感受到了残疾人生活的困难,都有了很大感触。我问他们:“我们应该怎样去帮助我们身边的残疾人呢?怎样让他们心里也暖暖的呢?”幼儿在讨论、交流中学会了应该关爱身边的弱小。

四、家园一致,共同进行爱心教育

《纲要》中提出:家园密切的合作,步调一致的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在现实生活中存在过多“爱的教育”的盲区,比如绝大多数家长在“爱的教育”的根本理念上就存在极大的偏差,他们认为教自己的孩子帮别人、爱他人,就是教自己孩子“学傻”,他们担心如此“爱的教育”会使日后走上社会的孩子“吃亏”。许多孩子的父母还会通过自身的行动,向自己的孩子做出一些错误甚至恶劣的示范。

爱的教育对孩子来说十分重要,让孩子在被人爱中感受温暖、快乐,并由此学会爱别人、帮助别人,形成健康的人格。父母生病了,让孩子来照料;父母上班累了,让孩子多做一些家务;公交车上让孩子给老人让座位;在外边玩的时候照顾比自己小的伙伴等,借助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反复加深孩子的印象,使孩子明白帮助别人,能给被帮助者和自己都带来快乐。道德根植于生活,把德育大课堂延伸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带领幼儿从社会实践活动中接受德育,体验爱带来的幸福感。另外,对幼儿爱心教育的培养还能挖掘他们的优点,树立自信心。爱、信任、相互支持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家庭关系是幼儿快乐生活与主动学习的前提,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的个性”(斯宾塞)。如果在培养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和行为习惯时,不考虑幼儿的特点与需求,只考虑如何让孩子适合我们的教育,那么我们培养出的会是些缺乏个性的孩子,将来难以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所以在进行爱的教育时应信任孩子,挖掘他们的优点,让他们对自己有信心。

冰心曾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爱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是所有高尚品质和美好道德的核心。幼儿处于生理、心理发育期,对爱的感受最自然、最丰富。通过教育把孩子从自然人培养成为懂得爱、珍惜爱、有爱心、有责任感的拥有健全人格的人,更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孙海燕 幼儿爱心行为的培养[A].新教育时代,2015年,10月,总第3辑。

[2]邓爱军 周璐 窦媛菲 覃霞 王岚 德育在学前教育中的渗透研究[A].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有效性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四卷)[C],2017。

论文作者:石梅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9年1月总第16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0

标签:;  ;  ;  ;  ;  ;  ;  ;  

浅谈幼儿爱心教育论文_石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