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运用论应是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辩证唯物主义论文,应是论文,重要内容论文,真理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在传统哲学教科书的真理论体系中,丝毫没有涉及和研究真理的运用问题,空缺真理运用论。这显然是一大缺陷。本文通过对真理运用论的理论根据、功能作用、体系结构和价值意义的分析探讨,认为真理运用论应是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
关键词 真理 真理论 真理运用论
现行哲学原理教科书的“真理论”,只讲真理的本质属性及其发展规律,解决人们如何在认识世界中获得真理的问题,而丝毫没有涉及和探讨怎样在实践中正确地运用真理,指导改造世界的问题。这显然是一大缺陷。我们认为,解决怎样在实践中科学地运用真理,有效地改造世界的理论即真理运用论,应是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基本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
一、真理运用论成为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之重要内容的理论根据
传统哲学教科书的“真理论”,是由客观真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为基本构架组成的理论体系。据说,它的根据是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提出的关于真理的“两个问题”,即“有没有客观真理”和“关于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相互关系问题”。〔1 〕这显然是一种误解。因为,这两个问题,是列宁在批判波洛丹诺夫时提出的,而不是在构制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的体系。这两个问题,确实可称为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的两基本问题,但并不是它的全部问题。纵观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著作,以及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的有关著述,不难看出,马克思主义真理论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其中真理运用论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改造世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性。早在1845年,马克思就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注:以下引文着重号皆为笔者所加)在这里,马克思把“改变世界”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哲学的本质特征。毛泽东也说:“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3〕改造世界,也就是运用真理,指导实践, 作用客体的过程。因而,把真理运用论作为真理论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改变世界”之本性的逻辑必然。它使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真正成为“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辩证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
其次,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原理要求建立真理运用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理论与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交互作用的双向关系:从“理论”看,即“实践→理论(真理)”,是获得真理的过程;从“实践”看,即“理论(真理)→实践”,是运用真理的过程。在这个双向结构的动态体系中,不能没有前者,否则,就会失去认知功能,人们无法获得真理性的认识,但更不能没有后者,不然就会失去价值功能,人们无法在运用中实现真理,改造世界。所以,毛泽东特别强调从真理、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反对空谈主义,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4 〕“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5〕然而,要真正实现从真理、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就必须科学地解决真理的运用问题,探讨怎样运用真理才能正确地指导实践,有效地改造世界。反之,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使真理变成谬误,带来实践的失败。因而,建立真理运用论,并将其作为真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十分必要的。
最后,真理与谬误的辩证法要求研究真理的运用问题。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这种正确性永远不能被推翻,这是真理的绝对性。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却常常可以看到真理转化为谬误所造成的恶果。究其原因,问题正出在“运用”上,不能正确地运用真理是真理转化为谬误的症结。对此,经典作家作过许多精辟论述。恩格斯指出:“真理和谬误,正如一切在两极对立中运动的逻辑范畴一样,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如果我们企图在这一领域之外把这种对立当做绝对有效的东西来应用,那我们就会完全遭到失败,对立的两极都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6〕列宁更明确地说:“任何真理,如果……把它运用到实际所能应用的范围以外去,便可以弄到荒谬绝伦的地步,而且在这种情形下,甚至必然会变成荒谬绝伦的东西。”〔7〕“真理,如果应用时不加任何分析,都会变成空谈”,变成谬误。〔8〕因此,认真研究和解决真理的运用问题,在理论上对于深刻理解和把握真理的本性以及真理与谬误的辩证法,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有重要意义;在实践上,对于正确运用真理,有效地改造世界有重要价值。真理运用论应是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二、真理运用论所以是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在于它与真理论的其它诸范畴和原理密切联系,并具有这些范畴及原理不能替代的独特的研究领域和功能作用
首先,真理运用论是一个永恒而重要的研究课题。真理的价值性规定,人们总要运用真理,为人类造福。只要人类社会存在,人们就要不断地认识自然和社会,探求真理,因而真理的运用问题也就成为人类的一个永恒的研究课题。而且,随着现代科学的迅速发展,人类社会的繁荣进步,这一课题日益显得突出和重要。对此,许多伟人曾从不同角度作过论述。爱因斯坦高歌科学应用时代:“我将反复唱一首赞美歌,赞美在应用科学上我们已经取得的伟大成果”,“伟大的应用科学使我们减少劳动,使生活变得安乐舒适。但为什么现在它带给我们的幸福这么少呢?简单的答案就是:因为我们仍然没有把科学置于合理的应用之中。”〔9 〕列宁提出了“研究马克思在他所写的《资本论》及各种历史和政治著作中实际运用的辩证法”〔10〕的重大课题。毛泽东号召全党同志,要研究“列宁、斯大林他们是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苏联革命的具体实践互相结合又从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学会“纯熟”而“自由”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伟大任务。〔11〕邓小平同志指出,“要善于学习、掌握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的体系来指导我们各项工作。”〔12〕事实表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来十分注重真理运用问题的研究。
其次,真理运用论与真理论的其它范畴、原理密切联系,交互作用。客观真理揭示了真理的客观性,划清了与唯心主义真理观的界限;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原理,揭示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法,以及真理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发展规律;实践标准解决了真理的检验问题,进一步证明了真理的客观性本质;真理的谬误的关系原理,揭示了真理在斗争中发展的规律,教导人们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显然,真理论的这些范畴和原理都不能替代真理运用论,发挥其特有的功能作用。而且,离开了真理运用论,这些范畴和原理本身也不易被人们深入地理解和把握。如,真理就其本质而言,是客观的、一元的,因而是没有阶级性,但真理的运用却是有阶级性的。真理有无阶级性的论争,症结正在于没有弄清真理与其运用的辩证关系。又如,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但其检验是极其复杂的,在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问题,如“运用”上出现差错,都会直接影响到检验结果,甚至会把真理性认识也检验成谬误。这是因为,真理被错误地运用,必然导致实践结果的失败。再如,离开了真理运用论,也就很难真正把握真理和谬误相互转化的原理,因为错误地运用会使真理转化为谬误,反之,由真理转化而来的谬误,只要使其恢复到它所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内来运用,就会变为真理。可见,真理运用论与真理论的其它范畴、原理有着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它们相互区别,各有其不同的研究领域和功能作用,另一方面,它们又密切联系,交互作用,相互为用。因此,将真理运用论作为真理论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是合乎逻辑,顺理成章的。
再次,真理运用论又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学问”。歌德曾说:“你可能认识一种思想的用处,可是又不完全懂得如何对它很好地加以应用。”〔13〕恩格斯在谈到唯物辩证法思想的运用问题时指出:“口头上承认这个思想是一回事,把这个思想具体地实际运用于每一个研究领域,又是一回事。”〔14〕毛泽东在论述对立统一规律的运用时也说:“对于许多人说来,承认这个规律是一回事,应用这个规律去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又是一回事。”〔15〕并强调指出:“学习不是容易的事情,使用更加不容易。”〔16〕中国革命的实践也表明,正确而科学地运用马列主义普遍真理比承认这种真理更困难,也更重要。对于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来说,问题往往不出在能否承认马克思主义是客观真理,而出在能否客观地科学地运用它。因此,毛泽东谆谆教导我们,不能满足于一般地学习和接受马列主义真理,更重要的是要下功夫研究这种真理怎样能在中国得到正确而实际的应用。他说:“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17〕,我们的任务就是要达到由其运用的“盲目性改变为能够自由运用马克思主义”〔18〕。这一切说明,真理运用论不仅应成为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的构成内容和组成部分,而且应将其视为相对独立的一门“学问”,给以特别的关注和认真的研究。
三、真理运用论能成为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在于它是构成马克思主义真理论体系大厦不可缺少的结构要素,在整个真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应成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体系。真正科学的哲学体系,都不是主观随意建造的。它必须逻辑地科学地体现或反映该哲学的本质特征、基本内容和根本任务。任何理论体系的建构也必如此。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以至整个认识论,是在逻辑上最直接地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认识世界,更根本的在于改造世界的哲学理论。所以,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论体系不仅要反映人们“认识世界”的规律,更要突出其“改造世界”的逻辑,这是区别于旧哲学真理论体系的一个根本标志。我们知道,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的这一精辟论断,也为我们在哲学真理论上划分新旧哲学提供了科学标准。以往一切旧哲学的真理论,和其哲学本身的“任务”相一致,“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论则与之不同。它的创立在哲学史特别是真理论史上实现了伟大的革命变革,其重要标志之一,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论和这种哲学本身的根本任务相一致,不仅是为了求得“解释世界”的科学真理,更根本的是要运用这些真理去“改变世界”。这就规定了真理运用论必然成为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体系中不可缺少的构成部分,成为区别于旧哲学真理论体系一的个重要标志。
其次,真理运用论不仅自身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理论系统,而且在整个真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真理运用论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诸如运用真理的基本要素和动态结构;运用真理的辩证过程和理想环境;运用真理的主要原则和科学方法;运用真理的常见错误及其危害;运用真理的价值意义与现时代;马克思主义真理运用论等。它们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决着怎样才能正确而科学地运用真理,有效地改造世界的问题。正因如此,真理运用论在真理论体系结构中占有重要位置,即构成了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体系的逻辑终点,成为人们认识事物,获取真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四、把真理运用论作为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的重要内容和构成部分,有着极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首先,真理运用论对于丰富马克思主义真理论的理论内容,完善其科学体系,全面而深入地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的诸范畴和原理,逻辑地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改变世界”的本质特征和根本任务,克服旧哲学真理的缺陷,科学地解决真理的运用问题,都有着重要意义。
其次,真理运用论能为各门科学的应用提供一般方法论的指导。因为,任何科学都有一个运用问题。如近年来,在哲学家族中应用哲学的蓬勃发展,“哲学应用学”备受青睐,以及“应用经济学”、“应用逻辑学”等应用学科和学科应用学的迅速兴起。当然,不同的学科真理在其运用上各有不同,有其特点,但它们都必须遵循运用真理的最一般最基本的原则、要求和方法,否则,就会在运用中发生错误,导致实践的失败。因此,研究真理运用论,无疑对于建立诸学科应用学,解决各门科学的正确运用问题,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最后,真理运用论的建立,对于科学地研究和解决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运用问题,指导改革开放有着重要现实意义。中国革命的实践表明,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比承认这种真理更困难,也更重要。对于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来说,问题往往不出在能否承认马克思主义是真理,而出在能否正确地科学地运用它。列宁不拘泥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提出的个别结论,根据俄国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取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毛泽东坚持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不仅在实践上科学地解决了马列主义真理的正确运用问题,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而且在理论上深入系统地研究了这一课题,形成了一套正确运用马列主义普遍真理的思想理论体系,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经典作家的马克思主义真理运用观。〔19〕再从反面之例来看,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就马列主义普遍真理的运用问题上,曾被毛泽东尖锐地批判过的空谈主义、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实用主义、保守主义等错误,都给革命事业造成巨大损害。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就是最典型的例证。这一切表明,能否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关系着革命事业的成败。今天,我们虽然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但能否正确而科学地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仍然是关系着改革开放和“四化”建设成败的大问题。因此,必须认真对待和研究之。而建立真理运用论,无疑对于我们科学地解决这一问题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 本文1995年4月19日收到
注释:
〔1〕〔7〕〔8〕〔10〕《列宁选集》第2卷第121页;第4卷第217页;第3卷第459页;第4卷第609页。
〔2〕〔6〕〔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9页;第3卷第130 页;第4卷第240页。
〔3〕〔16〕〔18〕〔5〕《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292、178、325、292页。
〔4〕〔17〕同上书,第3卷第815页;第2卷第534页。
〔12〕《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42页。
〔15〕《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766页。
〔9〕转引自《人际关系语言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13 —14页。
〔13〕见《歌德的格言与感想集》。
〔11〕参见《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802—803页;第1 卷第325页。
〔19〕参见拙作《毛泽东的真理运用观初探》,《学术论坛》1990年第5期;《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真理运用论的重大贡献》, 《青海社会科学》1993年第6期。
标签:辩证唯物主义论文;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理论体系论文; 逻辑谬误论文; 实践论文; 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