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退出竞争性产业”问题应慎重对待_市场经济论文

“国有企业退出竞争性产业”问题应慎重对待_市场经济论文

应慎重对待“国有企业退出竞争性行业”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竞争性论文,国有企业论文,慎重论文,行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一个时期以来,针对国有企业在改革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一些人提出“国有企业退出竞争性行业”的观点。我认为,为了解决国有企业的资本量不足问题,为了改善经营,丰富管理实践,对国有企业作短期的、局部的调整,使某些国有企业暂时退出某些竞争性行业,是可行的。就像打仗的策略一样,有进有退,有得有失。但国有企业的发展事关整个国计民生,是否要让国有企业从竞争性行业全面退出,应慎重对待。

一、让国有企业退出竞争性行业大致等同于让国有企业退出市场经济

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对于传统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来讲,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是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结论。市场经济和传统计划经济的重大区别在于:前者在国民经济大多数领域中形成了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多种市场竞争主体。市场竞争的压力,使国有企业大大增加了生机和活力。而后者则缺乏成熟的市场竞争主体,缺乏微观生机和活力。

市场经济同商品经济是既有联系又范畴不同的两个概念。商品经济是一个范围宽泛、界限模糊的经济范畴,它既可以指现代商品经济,也可以指一般商品经济或古典商品经济,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多次出现,甚至在计划经济中的某些领域,也包含有商品经济的因素。仅讲商品经济并不意味着可以形成市场机制和市场竞争主体。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缺乏市场机制和市场竞争主体的经济是缺少微观生机和活力的。

邓小平同志曾强调:市场经济改革,也就是使社会主义经济充满微观活力与动力。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是这次改革过程中的过渡形态,比之市场经济,其自发调节作用还不够强,还不能有效解决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标志着我们对现阶段社会主义经济性质和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有了更深的认识,而且意味着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都要纳入到市场运行的轨道,由市场机制来合理分配社会劳动、配置资源并实现资源的配置优化。而市场机制合理有效配置资源的关键是通过市场竞争来实现的。比之一般商品经济,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突出特点,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的核心机制。

国有企业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主要的竞争主体。主张“国有企业退出竞争性行业”,取消国有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资格,无异于主张国有企业退出市场经济,使其仅仅处在一般商品经济领域。国有企业的退出意味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某些特质被抽掉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我们力求实现的目标体制也就失去了制度创新的意义和真实的内涵。

二、让国有企业退出竞争性行业,有可能造成按劳分配领域的缩小,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可能会发生变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力的强弱取决于企业实力的大小,企业实力又表现在盈利水平的高低。竞争性强的行业或领域,其利润或预期利润率必然较高;而竞争性差或缺乏竞争的行业,往往利润率低下甚至没有什么利润。如果国有企业退出竞争性行业,就等于将利润较高的生产领域出让给其他非国有制企业,不参与高利润的市场分配。集体经济的社会性质、经济作用取决于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由于非国有制企业的收入分配大多是按生产要素分配,因此,如果国有企业退出竞争性领域,按劳分配的领域会大大缩小,在事实上难以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的改变,直接影响到我国能否成功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系到我国能否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以及怎样实现共同富裕。群众观察我们党是否真心诚意地实现共同富裕,主要根据这个视角所窥。而对共同富裕的期待是群众拥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忍受并克服各种暂时困难的主要支点。

三、只有参与竞争,才能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才能保证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强化工人阶级的主人翁意识,培养工人阶级的主人翁能力

目前,不少国有企业遇到许多问题,如企业生产不景气,企业生产效益下降,等等。其中很多问题都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价值观念、习惯还未完全转变有关。国有企业要深化改革,克服自身许多缺点,只有在竞争行业里闯荡,才能增强竞争的能力,提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存力。如果让国有企业退出竞争性行业,不仅会加大国有企业的经营困难,而且将导致国有企业进一步丧失竞争的能力。这就意味着把所有国有企业培养成毫无竞争能力、脱离政府的襁褓就无法生存的笨伯。因此,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只有到竞争行业里去竞争、发展才能实现。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是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性质所赋予的,缺乏经济基础中的微观自发基础,而今天则需要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以实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和能力只有在竞争中才能成长并实现。江泽民总书记曾强调,共产党人要学会驾驭市场经济。工人阶级作为领导阶级,其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主人翁地位只有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锻炼、成长并形成。国有企业作为主体通过参与市场竞争成为领导阶级的微观的、独立的、坚实的、重要的经济基础。只有在竞争的压力下,才能锻炼并测试工人阶级的管理能力和执政能力。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大量工人作为被雇佣者出现,其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主人翁地位就无从谈起,甚至丧失主人翁的意识和资格。

四、从需求的角度讲,让国有企业退出竞争性行业,有引发相对需求不足型经济危机的危险

生产社会化和分配的私人占有,容易造成相对生产过剩,形成相对需求不足。如果我们让国有企业退出竞争性行业,就等于把这部分行业的利润让给了非国有企业,而这部分利润的调动、分配直接影响社会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长期均衡。在调动、分配这部分利润上,集体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无序性、求利性相似。当这部分利润的使用、分配的求利性、无序性达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形成经济剩余,形成相对需求不足。这种相对需求不足,发展到一定程度,也会产生经济危机,结果势必破坏社会生产力,减缓经济增长速度,这就从根本上违背了“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国家对市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通过对国有企业的调整、引导等来实现的,如果国有企业退出竞争性行业,实际上可能会影响国家宏观调控能力的发挥,难以解决需求不足和生产过剩问题。

五、国有企业参与竞争,是为了实现控制力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有国有企业,而建立国有企业的理由却不尽相同。不能以西方发达国家的国有企业职能来理解我国的国有企业功能建设。资本主义在总结1929年经济大危机后认识到,国有企业如若把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的领域掌握住,那么局部的危机就不会蔓延为总危机。本世纪后半叶资本主义相对平稳地发展证明他们这种办法在一定限度内是有效的,从而给资本主义制造了一个避免动辄全船倾覆的相对安全的托盘。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多年统计,其国有企业平均利润率≤1.4%。这反映了其国有企业是总资本家(政府)侍候所有个体资本家竞争、赚钱的一个服务手段。其国有企业只有体制性功能,没有制度性功能。在社会主义国家,如果没有国有经济为主导,集体经济就不可能长期独立地体现社会主义性质,不可能长期独立地保持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国有企业的原因是基于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解。马克思把国有企业视为“共产主义入口处最便于实行公有制的企业制度形式”。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对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保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保持社会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国有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国有企业要控制住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办国有企业的经验表明,所谓“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行业和领域”并不完全是固定不变的。在一些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有相当一部分属竞争性行业,国有企业对这些行业的参与,有利于保持经济的稳定,推动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国有企业要实现控制力,就必须通过积极竞争,实现主导作用,平滑地保持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

党的十五大强调,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以数量为唯一标准,最重要的是控制力。国有企业控制力的实现表现在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的控制。生产关系的调整是社会制度性控制,国有企业要实现这种社会制度性控制,必须通过竞争,增强控制能力;通过竞争,实现控制的目的。从这一点来说,控制力实质上就是竞争力。国家通过国有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调整经济主体行为,从而达到从宏观上调整经济的目的,这要比采用直接的、行政命令的手段干预经济更有效、更平滑,成本更低,同时也可以减少社会震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力扶持发展了外资、个体、私营、经济,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果,这个好效果的条件和原因中包含着强大的国有企业承担了大量的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今后,我们如果继续平稳地大力发展私营、个体、外资企业,我们就应该继续保持国有企业的控制地位和竞争能力。国有企业实际上是招商引资环境中的积极因素,是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环境中的积极因素。因此,至少在可以预见的时期里,我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决定国有企业可以从哪些领域退出。从现代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看,很少有哪个行业只适合非国有企业进入而一定不能由国有企业进入,迫使国有企业退出“竞争性行业”不仅不符合经济发展的实际,而且在实践上也是与邓小平理论相悖的。

六、应当正确分析国有企业亏损的原因,寻找积极有效的解决办法

一些人认为,国有企业亏损是因为在国家所有制的产权制度下,缺乏高效率和竞争力,难以与非国有企业竞争,因此主张国有企业退出竞争性领域,让位给非国有经济。现在我们的国有企业确实出现局部亏损,但对此要正确看待,具体分析。国有企业出现亏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经营不善、管理水平低下、企业能力不足、历史包袱太重以外,还因为世界经济正处于调整时期,这是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一个必经阶段。发达国家的所有企业在此阶段,也会出现一定比例的亏损。1997年,美国《幸福》杂志公布的世界500强大企业前100家里就有24家企业亏损或严重亏损。有竞争就会有赢利,有亏损。亏损是一个企业调整的过程,调整好的,会在原有基础上有新的发展;调整不好,才有可能倒闭。要给亏损的国有企业有调整的时间和过程。俗话讲,“小孩不生病长不大”。只要中国的国有企业建立起有效的运营机制,并获得平等的竞争环境,多数国有企业在竞争领域中并不一定比非国有企业逊色。事实上,在一般竞争性行业中,也有许多经营相当成功的国有企业,如四川的长虹集团公司、无锡的小天鹅股份有限公司、邯郸钢铁公司和新乡的新飞集团等,都是竞争性行业中的佼佼者。有资料表明,在目前产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正是国有企业成为我国民族工业中创名牌的主力军,在创造和发展中国民族品牌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实践来看,国有企业的兴衰取决于多种因素,决不可以用“是国有企业,就一定会怎样”的思维定式来判断国有企业的前途,不可轻率地要求“国有企业从竞争性行业中退出”。对于国有企业可以用这样一句话:“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长青”。国有企业通过深化改革,建立新的管理体制和新的运营机制,使之成为市场主体去积极参与竞争,在竞争中发展、壮大自己,努力实现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实现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才符合我们宏观的、全局的、根本的、长远的利益。

标签:;  ;  ;  ;  ;  ;  ;  

“国有企业退出竞争性产业”问题应慎重对待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