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力企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空间,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大,因此为确保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较高的经济利润,电力企业必须加强对各自成本的管理。本文通过对企业成本的相关论述,为电力企业的成本管理提出相应的策略,以促进电力企业的不断发展,满足人们用电需求。
关键词:新经济时代;电力企业;成本管理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于电力的需求日益增强,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电力企业的发展。然而在新经济时代下,电力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逐渐加剧,为此各电力企业必须对企业的运转成本做出相应的调整与管理,只有如此才能为企业自身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得良好的地位,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一、企业成本管理的具体要求
第一,企业成本管理的理念应与时俱进。影响企业成本的因素质能够既有主观方面,又有客观方面。对于传统的成本管理理念而言,在认识上具有诸多的片面性,普遍认为影响企业成本的因素主要来自于客观方面,基于此种情况,众多企业将控制企业成本的的重点放置于对客观因素的处理方面,例如企业的煤炭消耗量、发电量等等。而对员工的工作风貌、工作态度、人际关系以及工作制度却严重忽略,并未对主观方面的因素进行深入的研究思考。因此若想实现对企业成本的科学合理的管理目标,必须打破传统意义上的成本管理理念,及时的对管理理念进行更新,不断的完善管理理念的落后之处,以适应新经济的发展形势。同时还必须对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风貌、人际关系等主观因素加强认识,在员工中定期的开展相应的员工活动,不断的提升员工各方面的素质,以使主观方面与客观方面更好的融合,实现企业成本管理理念的更新。
第二,企业成本管理的定义范围应扩大。对于诸多企业而言,他们将企业成本的管理的重点放置于一些较为可见性的成本之上,例如材料、人力与制造成本等等,在极大程度上对投资效果形成了错误导向。因此企业在进行成本管理时,应努力扩大成本管理的范围,不仅需对可见性成本进行考虑,同时还需将融资结构与资金费用等问题纳入其中,形成综合的考量,以确保实现准确的成本管理,避免出现管理上的漏洞。
第三,对成本控制途径进行优化。诸多企业不仅在管理理念方面存在落后,更在管理途径方面存在误区。他们力图在节省成本方面进行努力,途径较为单一。然而此种做法只是“治标不治本”,并且节约的力度也十分有限。若处理不当,还会发生适得其反的现象,同时会极大的降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易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为加强企业的成本管理控制,在企业进行生产成本节约的基础之上,还需探索更多方式,同时对方式进行优化。企业可以控制成本数量,确保实现“零库存”状态;同时企业还应提升成本的质量,确保“零缺陷”目标的实现;同时企业还需积极的进行新能源的开发,代替以往的资源,以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相应的竞争能力,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第四,确定有效的管理办法。出上述方式之外,企业还必须确定成本的管理办法,只有如此才能提升对成本的管理水平。首先,必须建立健全企业管理机构与体制。在进行成本管理时,企业必须设立相关的管理机构,以此来加强对各生产环节的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同时还必须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为成本管理提供良好的政策依据。其次,加强成本管理信息的推广。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众多企业开始逐渐使用计算机进行成本的管理,不仅提高了管理信息的传播速度,更提升了管理信息的更新速率。除此之外,企业通过计算机对于一些实际成本与客户的需求进行了及时的掌握,实现了信息与管理的同步更新。再次,加强成本管理的预算制度。对于企业的成本预算而言,包括多方面内容,即预算的编制、预算的实施以及预算的差异分析。实行企业成本管理的预算制度,不仅节约了相关的资源,更避免了相对时间的浪费,其内容主要包括对企业本身的预算-销售量、除一般活动外的专门预算以及资金预算等等(如图1所示)。
二、新经济形势下电力企业成本管理思路
(一)根据市场发展需求对管理模式进行更新
传统的电力企业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市场的发展需求,存在诸多的弊病,主要表现在电力成本管理方面。电力企业属于具有垄断性质的国有企业,因此受到国家的重点扶持,使得电力企业不具备相应的竞争意识与能力。然而随着市场机制的不断更新与完善,对于电力企业发展而言必须增强相应的竞争意识,只有如此才能促进电力企业发展,不断的调整自身的管理模式,满足新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加强相对成本与绝对成本的控制结合
对于电力企业的成本控制而言主要包括相对成本控制与绝对成本控制,具体有如下几方面内容:第一,相对成本控制主要包括产量、成本、收入三者之间的关系,加强三者之间的控制关系,不仅可以使企业优化经济管理模式,帮助企业自身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同时还有助于企业实现成本与收入的平衡,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第二,绝对成本控制是指使企业的成本支出通过绝对量化的方式进行控制,使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此种方式虽然可以对生产成本进行管控,但是管控的法师缺乏相应的灵活性,不利于电力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企业在进行成本管理是必须将相对成本与绝对成本结合。
(三)完善电力企业的管理程序
对于企业的管理而言,为增强企业的经济效益,其管理核心为成本管理,而是否采取合理的管理方式是决定企业能否获得较高收入。因此企业应从预测、计划、控制、考核等方面加强成本管控工作,完善相应的管理程序,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三、新经济形势下电力企业成本管理的相关问题
第一,相关的预算管理制度不完善。对于诸多电力企业而言,之所以在新经济形势下无法提升自身的经济利润与竞争力,主要源于缺乏相应的预案管理制度。大多数企业只注重对于事后的成本管理,而对于事前与事中的成本预算严重忽视。同时企业对于预算管理的权责不明确,加之缺乏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制度,使得企业的成本过高,不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获得。
第二,相关的管理人员缺乏成本管理意识。除上述问题外,部分电力企业的管理人员注重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对长远利益的把握。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只是单纯的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的数量,与企业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目标存在较为严重的矛盾性。
第三,成本核算人员的素质较低。对于电力企业的成本核算而言,其素质高低直接决定企业效益的高低。然而在现代的电力企业中,部分核算人员为获取额外的利益,在实际的工作中并未按照严格的规章制度,使得相关的核算数据不准确,在较大程度上增加企业的成本,在支付应有成本外,其余的则归入管理人员囊中。同时由于管理人员的素质较低,无法将核算方式真正的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使得企业的成本无法得到良好的控制。
第四,成本控制信息系统水平地下。就目前情况而言,会计电算化在我国电力企业成本管控中已经被广泛应用,但是其管理系统仍就较为落后,无法实现对成本的有效管控,因而使得企业的成本无线增加,无法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四、新经济形势下电力企业成本管理的相关
第一,完善电力企业的成本管控制度。不论对于何种企业,完善的管理制度有助于企业的稳定运行,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对于电力企业而言,若想使成本得到有效的控制,企业必须加强对成本管控制度的完善,应当把握好如下的事项:首先,完善产权制度,明确产权划分,实行“厂网分离”的策略。其次,提升企业的股份制改革速度,实现企业的融资与良好发展。
第二,全面加强企业的预算管理。针对于此项措施,企业的成本管控人员可通过采取预计损益表与现金预算等形式对企业的销售与生产目标进行明确,加强对未来财务的预测能力。同时,企业还必须严格的按照相关的原则与规定制定企业发展规划与目标,运用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明确相关的预算组成,以实现对成本的控制(如图2所示)。
第三,制定完善的成本考核管理。首先,电力企业应在自身实际运行的基础上,积极的使用现代管理手段,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其次,企业对发电量与成本进行综合的分析,并根据相关数据对发电成本的控制内容进行明确的把握,以此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再次,对企业的可控制费用进行严格的细化,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最后,企业还需制定合理的目标成本管理制度。企业应将成本进行分解,加强每个部门、员工的责任意识,实行全程的成本控制,并对完成情况进行严格的考核。
五、新经济形势下电力企业加强成本管控的意义
第一,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的成本花费与经济效益呈负相关关系,若企业的生产成本花费过高,将直接降低企业经济效益的获得,不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因此企业对成本加以管控,可有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第二,确保企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随着竞争的不断增大,企业的生存压力不断增强,因此企业只有不断对成本进行管控,才能提高企业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对企业形成良好的发展基础,获得较好的发展开端,使企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更为长久的发展进步。
结束语
随着市场竞争的而加剧,电力企业只有加强对自身成本的管控,才能在竞争中取得胜利,促进自身的长远发展。因此企业必须按照上述的方式对成本进行严格的管控,以此来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海智.探讨电力经济运行下企业成本管理的问题[J].时代金融旬刊,2013(5):20-20.
[2]姚英,崔莹,滕娇.探讨电力经济运行下企业成本管理的问题[J].经营管理者,2016(22):43-43.
[3]包继雄.基于电力经济运行视角的电力企业成本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时代金融,2016(7):36-36.
[4]刘娜,张晓明.电力经济运行中企业成本管理探讨[J].工业c,2016(1):00010-00010.
[5]杨剑伟.电力经济运行下企业成本管理问题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6(25):26-26.
论文作者:陶雪雅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17
标签:企业论文; 成本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电力企业论文; 预算论文; 新经济论文; 经济效益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