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娄底眼科医院 417000
【摘 要】目的:探讨全准分子激光、飞秒-准分子激光、全飞秒激光在角膜屈光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0月间收治的120例双眼近视病患,随机分为Ⅰ、Ⅱ、Ⅲ组,各40例,分别行全准分子激光、飞秒-准分子激光、全飞秒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结果:Ⅲ组病患疼痛指数及上皮愈合时间优于Ⅰ组及Ⅱ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三组病患屈光度数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且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三组病患均出现不同程度地结膜充血、结膜下出血、角膜水肿等症状,经处理已恢复。结论:全准分子激光、飞秒-准分子激光、全飞秒激光在角膜屈光手术中均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且各有优缺点,应结合病患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手术方案。
【关键词】全准分子激光;飞秒-准分子激光;全飞秒激光;角膜屈光手术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full-excimer laser,femtosecond laser,full femtosecond laser in corneal refractive surgery. Methods:select in October 2015-2016 of 120 cases of eye myopia patients admitted in October,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Ⅰ,Ⅱ,Ⅲ group,40 cases,whole excimer laser,femtosecond - excimer laser,femtosecond laser corneal refractive surgery. Results:pain index and Ⅲ group,epithelial healing time is better than that of Ⅰ and Ⅱ group,significant difference,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 0.05;In the following three groups,the variation of dioptometry was the same,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 0.05. Postoperative three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conjunctival congestion,hemorrhage of conjunctiva,and corneal edema. Conclusion:all the excimer laser,femtosecond - excimer laser,femtosecond laser in corneal refractive surgery has higher application value,and each hav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patients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choose suitable operation scheme.
[Keyword] fully excimer laser;Femtosecond - excimer laser All femtosecond lasers;Corneal refractive surgery
随着社会发展,多种原因导致的近视人数在不断增加。大量实验表明,亚洲人近视发生率最高[1]。我国有数据表明,青少年近视率高达50%至60%,大学阶段甚至达到了70%至90%,我国需要矫正近视眼人数约有3亿多[2]。目前我国常用的矫正屈光不正手术方案有全准分子激光(Trans-PRK)、飞秒-准分子激光(FS-LASIK)、全飞秒激光(SMILE),3种角膜屈光手术方案[3]。为了探讨全准分子激光、飞秒-准分子激光、全飞秒激光在角膜屈光手术中的应用进行了本次实验,详情如下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0月间收治的120例双眼近视病患,其中男性64例,女性56例;年龄在20-36岁,平均年龄(25.3±4.2)岁。随机分为Ⅰ、Ⅱ、Ⅲ组,分别行全准分子激光、飞秒-准分子激光、全飞秒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每组40例。三组病患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手术均由一个医师使用同一飞秒激光设备完成。
1.2.1 Trans-PRK手术方案 采用准分子激光个体化屈光手术程序指导激光治疗。术前设置各种手术参数,并导入数据。麻醉后,开睑器开睑,激光瞄准角膜中心位。启动程序,激光发射并切取适量角膜组织至前基质层,直径为6.0至6.3mm,切削深度100至140μm,修边7.10至8.50mm,基质床使用平衡盐冲洗,完成操作后,戴上角膜接触镜。
1.2.2 FS-LASIK手术方案 首先采用飞秒激光制瓣,角膜瓣厚度是110μm,直径约为8.5mm,将角膜瓣掀开后,使用准分子激光系统进行切削。
1.2.3 SMILE手术方案 采用飞秒激光双层扫描切割,制备帽边微切口及角膜基质透镜,微切口长度2mm,帽直径要比透镜直径大1mm,由微切口分离基质透镜上下层,从微切口取出基质透镜。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 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以P<0.05表示比较差异有意义。
2 结果
2.1 疼痛指数及上皮愈合时间 Ⅲ组病患疼痛指数及上皮愈合时间优于Ⅰ组及Ⅱ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并发症情况 术后三组病患均出现不同程度地结膜充血、结膜下出血、角膜水肿等症状,经处理已恢复。
3 讨论
Trans-PRK是一种表层切削手术,其前身是临床上应用的准分子激光角膜表层切削术,PRK术先将角膜上皮刮除,再行切削。PRK缺点有:视力恢复慢,疼痛重;可能发生角膜雾状混浊;需行长时间的糖皮质激素治疗,存在发生青光眼及高眼压的可能;缺点有:手术操作简单,角膜瓣风险低,对于角膜生物力学的影响较小[4]。2009年发展为一种全新的Trans-PRK,与传统角膜表层屈光手术相比具有以下特点:一步即可完成所有治疗。
FS-LASIK是一种板层切削手术,由LASIK发展而来。FS-LASIK由飞秒激光代替机械刀,制作角膜瓣,将角膜瓣掀开后,采用准分子激光切削角膜基质,促使角膜形态改变,显著改善屈光不正现象。飞秒激光是远红外光,1053nm波长,穿透性强,在角膜中采用爆破特性扫描微小气化空泡,做出需要的角膜瓣[5]。飞秒激光和微型角膜刀相比,优点为能够制作更加精确且薄的角膜瓣,角膜瓣周边部位及中央部位厚度一致,可选择性地切削角膜瓣直径、厚度和基质床嵌合角度,扫描过程中受到角膜曲率半径的影响较小,游离瓣、纽扣瓣或不全瓣的发生率较低[6]。FS-LASIK同时也具有一定局限性,如需要大型设别2台,花费大、占地大,手术过程中可能需要移动病患。
SMILE是德国Visumax飞秒激光机独有的一种全飞秒角膜屈光手术方案,在2009年开始进入我国。与Trans-PRK、FS-LASIK相比,SMILE在工作流程及临床上具有以下优势:准分子采用消融透镜行屈光矫正,消融效率和环境条件、角膜水化程度有关,同时也与消融基质深度相关,深度越大,导致消融离散率越高,造成治疗结果存在偏差,而SMILE主要采取切割方式将透镜取出,因此并不受以上因素影响;准分子激光施加在角膜上的总能量远远多于飞秒激光;SMILE手术掀瓣及无角膜瓣过程,微透镜从角膜层间取出时,对于角膜生物力学的影响较小,几乎不会引发纽扣瓣等并发症[7]。总之,SMILE在无瓣、微创上优于其他两种手术方案。但SMILE耗材昂贵,会显著增加病患的经济负担。
本次实验结果:Ⅲ组病患疼痛指数及上皮愈合时间优于Ⅰ组及Ⅱ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三组病患屈光度数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且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三组病患均出现不同程度地结膜充血、结膜下出血、角膜水肿等症状,经处理已恢复。由此可见,三种手术方案治疗效果较好,且不存在明显差异。
总之,全准分子激光、飞秒-准分子激光、全飞秒激光在角膜屈光手术中均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且各有优缺点,应结合病患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手术方案。
参考文献:
[1]高阳,周奇志. 全准分子激光、飞秒-准分子激光、全飞秒激光在角膜屈光手术中的应用[J]. 激光杂志,2016,37(12):1-4.
[2] 饶志波,金敏. 飞秒激光在角膜屈光手术中的应用[J]. 广州医学院学报,2013,41(1):65-68.
[3] 吴文静,王雁. 飞秒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临床研究进展[J]. 国际眼科纵览,2013,37(3):205-209.
[4] 蔡剑茹,张文文,陈辉. 飞秒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视觉质量[J]. 国际眼科纵览,2014,38(5):320-325.
[5] 吴强,崔巍. 飞秒激光在角膜屈光手术中的应用[J].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2,44(20):75-77.
[6] 李莹. 重视飞秒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个性化选择[J] 眼科新进展,2013,33(3):201-203..
[7] 陈跃国. 飞秒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优势与相关并发症[J]. 现代实用医学,2015,27(9):1117-1118.
论文作者:龙虎跃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14
标签:角膜论文; 手术论文; 激光论文; 病患论文; 准分子激光论文; 基质论文; 透镜论文; 《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