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津县人民医院 四川成都 611430
摘要:目的:在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诊断筛查过程中分别应用CT和MRI,对比研究临床价值。方法:本次探究需要利用自愿参与原则在我院所收治的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选取66例作为样本人群,就诊时间段是2015年8月~2016年8月,分别给予66例患者CT扫描检查(对照组)、MRI扫描检查(研究组)。将患者实行不同诊断筛查后得到的组间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出统计学分析结果的相关性数值。结果:研究组病灶定位、成像清晰满意度以及小病灶发现情况均显著性更佳,但是扫描检查时间较长、费用较高,对比对照组而言,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且P<0.05。结论:MRI扫描检查比较适用于对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病灶区域进行进一步诊断和治疗,在进行筛查诊断时可利用CT扫描检查,均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关键词:早期腔隙性脑梗死;诊断筛查;CT;MRI
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和多发且病情较为复杂,需要给予及时准确诊断,以便于为后期对症治疗患者提供可供参考的临床依据。随着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早期腔隙性脑梗死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发展[1],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致死率较高,属于缺血性脑卒中,梗死灶一般在<1.5cm范围内,可诱发极小范围的脑组织缺血性坏死[2],给予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及时诊断以及对症治疗可以最大程度降低患者的脑实质损伤以及神经系统损伤,确保患者生命安全。本组探究中共计选取66例患者,探究目的是深入分析在在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诊断筛查过程中应用MRI扫描检查以及CT扫描检查的临床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基础性临床资料
参与本次探究的66例患者均选自我院所收治的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就诊时间是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本组探究中男女患者例数分别是40例、26例,患者年龄在80岁至43岁不等且中位年龄为(60.1±4.5)岁,发病时间在12h至16d不等且中位发病时间是(5.4±0.9)d。所有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分别给予66例患者CT扫描检查(对照组)、MRI扫描检查(研究组)。
在进行对照组的螺旋CT检查时,利用GE 64排螺旋CT检查给予患者病情诊断,将管电压、管电流、层厚、层距分别设置在120kV、300mAs、10mm、10mm,基线选取OM,给予患者常规轴位扫描并自颅底开始,逐层扫描至颅顶,在发现病灶区域后,实施局部放大扫描;
在进行研究组的MRI扫描检查时,利用奥泰1.5T磁共振仪器给予患者病情诊断,使用常规轴位扫描并将层厚、层距分别设置在5mm、1mm,设置T1WI/SE:TR/TE=428/10ms,T2WI/SE:TR/TE=8000/89ms,在发现病灶区域后,实施加大扫描冠状位以及矢状位扫描,扫描序列是T2WI/SE:TR/TE。
详细分析2组成像并深入分析病灶位置、病灶形态、病灶大小等。
1.3统计学处理
对本次参与探究的66例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所有临床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分析软件名称是SPSS19.0软件,本组中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经t检验后P<0.05则表示统计学意义存在;本组中计数资料用率的形式表示,经X2检验后P<0.05则表示统计学意义存在。
2 结果
本组探究中,确诊病灶为148处。对照组影像结果中共计检出梗死病灶74处,病灶直径≥5mm、<5mm的数量分别是68处、6处,占比分别是91.89%、8.10%,小病灶检出率是8.10%;研究组影像结果中共计检出梗死病灶148处,病灶直径≥5mm、<5mm的数量分别是53处、95处,占比分别是35.81%、64.18%,小病灶检出率是64.18%,经过统计学检验,2组的≥5mm、<5mm以及小病灶检出率对比结果X2值分别是62.5709、62.5709、62.5709,P<0.05。研究组病灶定位、成像清晰满意度以及小病灶发现情况均显著性更优于对照组,但是扫描检查时间较长、费用较高,对比对照组而言存在统计学意义且P<0.05。详情如表1。
表1 2组患者检查筛选结果比较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作为心脑血管疾病在临床上发病率较高且病情较为危重,临床症状包括头晕头痛以及恶性呕吐等[3],患者会伴随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若未能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可致残,可致死,同时致使患者日常生活受到极大影响,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基于此,临床上十分重视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准确诊断,提出了MRI扫描检查以及CT扫描检查,获得了较理想的应用效果。
CT扫描检查属于X线检查摄影技术,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可准确诊断筛查疾病;MRI扫描检查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可对患者疾病病灶进行准确定位,小病灶诊断准确率比例较高[4],可及时发现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微小病变灶以及进行准确定位,图像清晰度高,可以更好的去除骨伪影以及更明显的显露病变部位[5],可以清晰显示患者脑干病灶,以便于进行病情准确诊断,可作为诊断脑干梗死的金标准在临床上推广。同时,MRI对水聚积的敏感性较高且可以及时发现组织水分的微小变化等[6],患者发生梗死性缺血的2h内,即可利用MRI扫描检查显示细胞性水肿并良好诊断患者病情,而CT扫描检查则需要24h。
本组探究中,研究组病灶定位、成像清晰满意度以及小病灶发现情况、扫描检查时间较长、费用分别是98.64%、98.48%、8.10%、(20.47±1.77)min、(780±60)元,对比对照组均存在统计学意义。
综合以上理论得出,在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诊断筛查过程中应用MRI扫描检查以及CT扫描检查的临床价值均较高,其中MRI扫描检查比较适用于对病灶区域进行进一步诊断和治疗,但是存在一定不足之处,因而在进行筛查诊断时可利用CT扫描检查,均值得临床推荐。
参考文献:
[1] 刘桂华.CT和MRI在筛查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诊断中的价值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32):94-94,95.
[2] 刘文洪,刘进才,肖文莲等.腔隙性脑梗死应用 CT 与核磁共振检查的诊断价值对比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16):2241-2242.
[3] 路融,刘瑛,廖顺明等.MRI与CT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4):611-613.
[4] 刘兴宇,聂永康.早期腔隙性脑梗死行 CT 和 MRI 检查的临床诊断价值[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4(7):1080-1082.
[5] 上官建伟.CT与MRI对脑梗死的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5(10):7-8,18.
[6] 高文杰,唐云华.MRI与CT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诊断中的临床结果对比[J].中国医药指南,2014(3):52-53.
论文作者:李刘江,朱万军,舒洪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20
标签:病灶论文; 患者论文; 脑梗死论文; 统计学论文; 较高论文; 筛查论文; 价值论文; 《健康世界》2017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