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人民医院妇产科
摘要:目的:经会阴盆底超声评估不同分娩方式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结构及功能的对比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20例初产妇,按生产方式的不同,分为经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每组60例,另选取同期于我院行健康体检的60例健康未育女性,设为对照组。经会阴盆底超声评估各组对象早期盆底结构及功能。结果:静息状态下,经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膀胱后角、尿道旋转角、膀胱颈移动度、肛提肌中部的增厚情况和宫颈外口位置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阴道分娩组与对照组膀胱后角、尿道旋转角、膀胱颈移动度、肛提肌中部的增厚情况和宫颈外口位置存在差异,剖宫产组与对照组膀胱后角、尿道旋转角、膀胱颈移动度、肛提肌中部的增厚情况和宫颈外口位置存在差异,且上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alsalva状态下,经阴道分娩组盆底器官的位置与选择性剖宫产组相比明显降低,尤其在最大Valsalva状态下,经阴道分娩组膀胱颈的位置及宫颈外口的位置显著低于选择性剖宫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分娩方式不影响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结构及功能,产妇出现盆底结构及功能改变的主要原因是持续性的妊娠行为。
关键词:初产妇;盆底结构;妊娠行为
前言
产妇分娩后,盆底结构及功能有较大几率出现改变,甚至引发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FPFD)。各类疾病多可自愈,但在康复前会不同程度影响产妇的生活质量,目前各地医疗机构多采用超声诊断的方式了解产妇产后早期盆底结构及功能。针对分娩方式对产妇机体影响的分析则相对较少,我院研究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120例初产妇(产后6-10周),按生产方式的不同,分为经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每组60例,另选取同期于我院行健康体检的120例健康未育女性,设为对照组。经阴道分娩组60例初产妇,年龄23-31岁,平均年龄(26.5±2.3)岁,均满足经阴道分娩和初次生产标准。剖宫产组60例初产妇,年龄21-32岁,平均年龄(26.4±2.6)岁,均满足剖宫产和初次生产标准。对照组60例健康未育女性,年龄24-33岁,平均年龄(26.1±2.7)岁。各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组、选择性剖宫产组、未育组的年龄、身高及孕前体质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经阴道分娩组、选择性剖宫产组在产后时间、所产胎儿头围及胎儿体质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前瞻性研究:产妇和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应用设备为GE E8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美国通用)及配套阴道探头(频率5~10 MHz),各组均经会阴盆底超声评估盆底结构及功能。检查开始前,嘱咐产妇进行排便,膀胱重新充盈至40-50mL后,进行检查。产妇取膀胱截石位,髋部略呈外展姿态。将耦合剂均匀涂抹于超声探头部位,贴近产妇耻骨联合下缘、轻触会阴位置,获取盆底区的二维图像。对盆腔内组织、器官以及盆底区域进行大范围扫描,重点进行膀胱后角、尿道旋转角、膀胱颈移动度的记录。之后进行三维超声扫描,以Valsalva动作辅助检查,请产妇深吸气后,关闭声门,之后用力将气体自肺部呼出,呼气时对抗会厌。在此过程中,对膀胱后角、尿道旋转角、膀胱颈移动度进行二次观察和记录,生成多幅类似图像,记录指标变化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获取产妇最小肛提肌裂孔信息,在Valsalva动作下,对其左右径的面积和大小进行记录,同样获取变化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请产妇进行缩肛动作,借助断层切片技术(islice技术),获取多幅类似断层图像,对肛提肌中部的增厚情况进行记录。借助三维重建图像对产妇宫颈外口的位置进行记录。
各组应用经会阴超声在安静状态下及压力状态下(Valsalva动作)分别测量各组患者的膀胱尿道后角角度(PUA),尿道倾斜角(UTA),膀胱颈的位置(BNP)及宫颈外口的位置(CMP),并计算尿道旋转角(URA)、膀胱颈移动度(BND)、宫颈外口移动度(CDD),同时观察尿道内口有无漏斗化。另于静息及最大收缩状态下,测量左、右两侧肛提肌中部的 厚度(TN),计算收缩状态下肛提肌中部的增厚率(TR)。
1.3观察指标
经会阴盆底超声评估各组初产妇早期盆底结构及功能,包括膀胱后角、尿道旋转角、膀胱颈移动度、肛提肌中部的增厚情况和宫颈外口位置。均取各组所有产妇指标平均值进行对比。
1.4统计学方法
所用统计学软件为SpSS21.0。计量资料方面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以X2检验,以率(%)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静息状态下各组组指标结果对比
静息状态下经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膀胱后角、尿道旋转角、膀胱颈移动度、肛提肌中部的增厚情况和宫颈外口位置指标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静息状态下经阴道分娩组和对照组膀胱后角、尿道旋转角、膀胱颈移动度、肛提肌中部的增厚情况、宫颈外口位置指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静息状态下剖宫产组和对照组膀胱后角、尿道旋转角、膀胱颈移动度、肛提肌中部的增厚情况、宫颈外口位置指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2Valsalva状态下各组指标对比
Valsalva状态,经阴道分娩组膀胱颈的位置及宫颈外口的位置显著低于选择性剖宫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静息状态下经阴道分娩组和对照组膀胱后角、尿道旋转角、膀胱颈移动度、肛提肌中部的增厚情况、宫颈外口位置指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静息状态下剖宫产组和对照组膀胱后角、尿道旋转角、膀胱颈移动度、肛提肌中部的增厚情况、宫颈外口位置指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6:
表 1 经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指标结果对比
3.讨论
女性盆底结构和功能,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可能出现异常变化,甚至功能障碍和疾病。此前学者在研究中发现,约有50%-80%的产妇,分娩后会出现盆底结构和功能变化,初产妇占比可达到70%以上,其中10%左右的初产妇可能罹患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FPFD),对生活质量产生影响[1]。也有学者认为,不同分娩方式下,产妇的盆底组织所受扰动存在差异,其结构和功能也因此带有各自特征,但这一论点并未得到广泛认同。
我院在本次研究中发现,经阴道分娩的产妇,其产后早期盆底结构及功能较剖宫产产妇并无显著差异。在研究选取的五个关键指标中,经阴道分娩和剖宫产产妇膀胱后角、组间差异较小,与健康女性相比差异较大总体来看。产后早期产妇的盆地组织结构、功能变化,是胎儿形成、发育过程中母体持续变化导致的。如妊娠期间产妇雌激素和孕激素分泌量增加,导致胶原生成行为受到抑制、降低,胶原讲解速率则出现提升,这会导致产妇盆底胶原蛋白功能下降,结缔组织松弛,严重者可至尿失禁等问题[2]。产后3-6个月,大部分产妇盆底结构和功能可渐渐恢复,这也说明了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妇盆底功能、结构的影响并不明显。经会阴超声,可能通过超声设备较为敏锐的捕捉产妇盆底功能信息,且静态和动态的双向分析可获取更准确的结果,这是常规二维诊断不具备的优势,一些细微的特异性变化可以作为疾病诊断的依据。结合结果进一步分析可发现,妊娠对盆底功能的影响带有可逆性,但在产后早期往往不可避免,与分娩方式无明显关联。
综上所述,不同分娩方式不影响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结构及功能,产妇出现盆底结构及功能改变的主要原因是持续性的妊娠行为。
参考文献:
[1]翟凤丹,林萍,王丽霞,等.不同分娩方式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结构及功能的超声评估[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8,29(01):46-49.
[2]刘燕,顾建全,孙溪溪.限制性会阴侧切对初产妇产后6~8周性功能、盆底功能及盆底肌肌力的影响[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8,10(12):82-84.
论文作者:王佳佳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9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4
标签:膀胱论文; 产妇论文; 初产妇论文; 阴道论文; 尿道论文; 功能论文; 宫颈论文; 《健康世界》2019年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