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卫生保健系列讨论之五 幼儿心理卫生问题的综合防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幼儿论文,综合防治论文,心理卫生论文,卫生保健论文,之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幼儿心理卫生问题的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介入。从工作任务上看,有各种心理卫生问题的治疗、预防及健康促进方面的任务;从工作对象上看,既包括患儿,也包括正常幼儿,以及教师与家长;从工作环境上看,需要家庭、托幼机构和社区的充分配合。只有建立这种系统的工作框架,才能有效地防止幼儿心理卫生问题的产生,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
一、预防为主是幼儿心理卫生工作的重点
对幼儿心理卫生问题进行早期预防,投资少,受益大,效果好。目前强调三级预防。
第一级预防是提高幼儿心理素质,消除病因。这依赖于社会、托幼机构和家庭的共同合作参与,控制生物、心理、社会病因,防患于未然,避免幼儿心理问题产生。在家庭预防方面,从胎儿开始,作好围产期保健,预防感染,加强营养;提供和睦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教育要一致,不溺爱,不歧视,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通过举办家长学校提高家长对孩子的教养水平。在托幼机构预防方面,要使教育计划、教学方法、作息制度和行政管理各个环节都有利于幼儿身心发展。通过对幼儿的心理卫生教育,增强他们的心理自我强度,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在社区预防方面,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加强幼儿心理问题防治的立法,逐步建立市、区、街(或县、乡镇、村)三级防治网络,培训各类幼儿心理保健人员。
第二级预防是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心理异常幼儿。对心理行为问题发现越早,干预治疗越及时,效果越好。第二级预防的工作重点是幼儿园和家庭。要制定幼儿心理行为筛查制度,对智力、心理状态、行为表现、发育史和家庭环境定期监测,建立心理行为档案,发现问题幼儿,及时请专家诊治。对那些“高危”幼儿(心理发育偏常,早期经历创伤,家庭背景不良等)要重点防护。幼儿园可以设置幼儿行为咨询室、幼儿特殊教育训练班等;家庭也要积极配合,为问题幼儿提供及时照护。
第三级预防是指减轻患儿的损害,促进康复。第三级预防的工作主要在医院、康复机构和家庭进行。对患儿要精心指导、训练和护理,使问题得以纠正,减少后遗症的发生。还要注意消除对患儿的社会偏见与歧视,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使之正常生活。家庭环境的改造尤为重要,家长是孩子责无旁贷的监护人,应当积极参与配合,坚持对孩子进行长期、细致的家庭辅导训练,使他们逐步康复。
二、正确选择与实施心理治疗方法
心理治疗是治疗者运用心理治疗的有关理论和技术,对儿童进行帮助的过程,以消除或缓解儿童的问题或障碍,促进其人格向健康、协调的方向发展。心理治疗种类繁多,对幼儿常用行为治疗、游戏治疗和家庭治疗。
1、行为治疗:
行为治疗是依据条件反射学说和社会学习理论改变人不良行为的一种技术。幼儿行为治疗的一般原则有:取得患儿和家长的充分合作,详细了解病史,确定问题行为,选择合适的矫正方法。常用的方法有下述几种:
系统脱敏法:即在松弛条件下,按照轻重强度顺序将诱发反应的境遇呈现给患儿,让他逐步习惯这种刺激,消除敏感状态;同时给予糖果和玩具,使之产生拮抗,逐步达到脱敏目的。此法适应于焦虚、恐惧等不良情绪治疗。
示范疗法:即让患儿观察别人的行为示范来学习、增加和获得良好行为,或减少、消除不良行为。如利用电影和录像示范,让恐猫的患儿看有关猫的影片;或进行现场示范,让患儿在现实环境中观察所恐惧的猫,看其他小朋友如何与猫友好相处;最好让患儿参与示范,和小朋友与猫一道玩耍,最后能够独自和猫相处。此法疗效好,无痛苦,适应多种幼儿心理问题的治疗。
阳性强化法:即在患儿出现一种好的行为后给予奖赏强化,可使这种行为增加。奖赏分为二类,一是原发性奖赏,如糖果、乳汁等,这类奖赏属生理所需,容易厌腻;二是继发性奖赏,如微笑、表扬、红旗等社会奖赏以及游戏、郊游等活动奖赏。这类奖赏优于前一种,对较大的幼儿疗效更好。此法适应幼儿多动、违拗、遗尿等多种行为问题治疗。
消退法:即撤除不良行为的强化因素,以减少这类行为的发生。如挑食患儿常得到父母过分照顾,取消这种照顾的强化因素,就能减少患儿的挑食行为。治疗开始阶段,患儿不良行为的频度和强度会暂时增加,此时要坚持治疗才能有效。此法用于幼儿攻击行为、多动等,常与阳性强化法同时采用。
厌恶疗法:即在患儿不良行为出现时,给予一种厌恶刺激,以促使不良行为减少。对幼儿的厌恶刺激有苦味溶液,疼痛刺激等。可用于幼儿的自伤和攻击行为、遗尿等。此法缺点多,疗效不持久,还会引起患儿反感,不作首选。
暂时隔离法:即将阳性刺激物暂时隔离,以纠正不良行为。如看电视时小朋友打架,就让二人暂时离开电视房,以促使他们认识错误,改变打架行为,或暂时停放电视。实施此法要有明确的原因,先提出警告,无效后再实行隔离,不定时的隔离效果较好。此法用于幼儿违拗和敌对行为等。
2.游戏治疗:
游戏治疗是通过游戏活动来纠正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一种方法。游戏是幼儿喜爱的主导活动,有多种治疗作用。通过游戏,幼儿紧张、焦虑的负性情绪得以释放,缓冲了心理应激,愉快和健康的情绪得到发展。一般认为,每个儿童都有自我发展的力量,只要为他们创设适宜的条件和自由舒畅的气氛,无条件接受并理解他们,以儿童为中心,他们就能克服不良情绪,恢复本来的面目向前发展。
游戏疗法的原则是:尽快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治疗者以祥和的态度无条件接受儿童的行为问题,创设出儿童自由表达的气氛,对儿童表达的情绪正确判断和反馈,坚信孩子可以自己解决问题,尊重儿童的自发言语和行为,治疗要循序渐进,游戏过程要有一定限制。治疗者要熟悉游戏疗法的理论和原则,掌握幼儿的心理行为问题特征,具有良好的耐心;要设立一间游戏室,安置小水池、砂箱、娃娃、玩具车、小餐车等,最好备有录像设备,隔壁设一间观察室。游戏疗法一般经过五个阶段:
(1)决定治疗:与患儿以及家长接触,明确诊断,向父母介绍该疗法的性质、内容和疗效,让父母决定孩子是否接受这种治疗。
(2)初次治疗:要父母在接待室等候,带患儿进游戏室,亲切地对他说:“这儿有许多玩具,你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任何游戏。”要创设一种和谐愉快的气氛,使患儿迅速全身心地投入到游戏活动中去。患儿开始如有困难,可以示范诱导。
(3)接受和宣泄:游戏中,幼儿如果体验到自己被治疗者无条件地真诚接受,那么压抑的情绪就会表现,在游戏中自由地通过言语和行为表达自己的感受,紧张焦虑的情绪随之减轻,情绪会趋于安定,行为问题也随之缓解。治疗者的无条件接受实际就是帮助幼儿情绪宣泄的过程。
(4)情绪的认识和解释:宣泄后,治疗者再帮助患儿认识情绪体验,作适当的解释,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幼儿的自我认识能力,促进自我发展。
(5)终结:当否定情绪充分表达后,内在体验就逐渐转向现实、肯定的情感方向,这意味着治疗终结期的到来。
游戏疗法适宜3岁以上的幼儿,他们应具备一定的言语表达能力和运动机能。此法主要用于社会适应不良、口吃、恐惧、孤独症患儿。
3.家庭治疗
家庭治疗是指家庭成员有规律地接触与交谈,促使家庭发生某些变化,使患儿症状消除或减轻。家庭是一个系统,成员之间的影响不是线性因果关系,而是环性反馈过程。治疗应从家庭整体结构中寻找病因,改变家庭成员间不良的相互作用规则,从而消除患儿行为症状。
家庭治疗一般是由治疗者与患儿及父母一起进行谈话、示范和讨论。治疗的目标是促进家庭成员间直接、积极和建设性的沟通,围绕特殊行为问题进行讨论,解决冲突,改变僵硬、失调的相互作用方式。治疗的原则是:治疗者积极参与;依靠直接观察;用系统方式思考;着眼于当前;保持公正,不偏不倚;重视家庭成员能力,使其抱有希望;进行干预,促进改变。
家庭治疗的方法分两步:一是对家庭进行诊断评价,了解家庭交互作用模式,社会文化背景,代际间的结构,家庭对患儿症状的作用,家庭当前解决问题的方法等。二是进行定期访谈和布置家庭作业。与幼儿交谈可结合家庭游戏进行。在访谈的间歇时期可布置家庭作业,要求亲子之间每天交流,以巩固疗效。家庭治疗中加强对父母的训练,将有利于提高对患儿的治疗效果。还可将几个家庭安排在一起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