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学生学习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虽然从小学接受了一定的训练,但不少同学一提起写作仍感到无从下手,有时为了完成要求不得不想方设法加以应付,写出一些干瘪、虚假的作文,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除了要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关键是还要让学生找到作文的“源头活水”,让他们能“有米下锅”,而不是“空望炊烟”。在不少人看来这“源头活水”“藏” 得很深、很远,其实它就在学生的眼前,只是教师缺乏点睛之技,笔者认为要想让中学生在写作中能有充分的材料可用,不妨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
一、引导学生深入生活积累素材
实践证明,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就应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引导学生走进社会。著名作家巴金说过:“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我的这种感情。”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还要让他们学会观察生活,通过观察用文字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同样是农作物,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玉米、小麦等庄稼的收种可能了如指掌,但对于远离农村的大城市孩子来说可能就会感觉很陌生,城市里的学生如果没有对普通庄稼收种的了解,他们自然就不会写作出这方面的内容。所以让学生走进农村,走进农田,走进商场,这些都是他们熟悉生活、积累写作素材有效方式。
二、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寻找素材
因为中学生年龄相对大一点,在具体的写作教学中,为了让他们能够写得更真切、更充实,教师就可以带领他们走出课堂去寻找写作素材。这样学生置身于一定场景之中,他们观察熟悉之后写起来自然就会有话可说。
如在引导学生写作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作文,这一单元的写作要求是“选择学生喜欢的景或物,写一个片段。然后再将景或物进行扩写。”教师要想让学生写好这次作文就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观察。结合教学进度看这一时候正好是秋季,学生就可以到田野里观察庄稼,或某一个地方的景物,因为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写景的文章,教师就可以让他们借鉴《春》、《济南的冬天》等文章的写法来写。如一位同学是这样写的:“秋天到了,天气格外晴朗,天空中也没有多少云彩。田野里的玉米都成熟了,每一株玉米秸还直立着,但叶子都变灰了,那大大的玉米棒也耷拉着头。在西边是已经收割好的大块地,地面上排着整齐的玉米秸和成堆的新玉米,不用说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所以人们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段话从天上写到地下,从人写到物,虽然内容短少,但写得真实、富有感情,让人读来觉得真实可信。
三、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扩充素材
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始终是紧密相连的。在语文课标中也曾明确地对中学生的阅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要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阔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如果中学生能真做到这一点就一定会积累不少素材。读是写的基础,古今中外无数的事例也都可以证明阅读对写作的辅助作用。明代文学家张溥小的时候就很好学,所读的书必定要手抄下来,抄完了,朗读过一遍,立刻将纸焚烧掉,然后又抄,像这样六、七次才算完,后来人们就把他读书的房间命名为“七录斋”。著名文学家鲁迅1912年5月到了北京,在第一个星期天就到居住的附近书店买书,不到两个月,他就从这个书店买回七十多册书。他买书毫不吝啬,但穿着方面却十分苛刻,从不乱花一个铜板。无疑这些买来的书籍陪伴了他度过许多不眠之夜,也为他写作奠定了基础。今天,我们虽然不能要求学生像古人那样,但是他们那种好学的精神永远是值得学生学习的。
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写作要求共有三个提示内容,其中第一个提示要求是:让学生从课外阅读的作品中选择一个叙述或描写的段落,试着自己加上几句话,表明自己从中读出的观点。可见只要善于阅读,能从阅读内容中选好印象较深的内容,不脱离原文空谈就能写好这次作文。
四、指导学生勤于练笔激发灵感
在语文课标中对中学生的写作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作文每学年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在这一要求中,每学年写出不少于14次,这是教材训练的定性要求,但要达到不少于1万字的练笔,在课堂上当场完成500字习作,这还会有一定的距离,而要想达到这一要求,学生在平时就必须加强动笔练习,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又要进行诸多的课外活动和练习,教师无疑要从学生的兴趣和方法两方面入手来培养。
在提高学生练笔兴趣方面,教师可以采用举办优秀读书心得展览,创办班级小报、根据文章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缩写,或者变换文体表达方式进行改写,指导参加各级各类的征文比赛,聘请校外名人走进校园进行演讲鼓励等手段,在指导学生动笔方法上,教师可以联系课内外,多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只要他们想写就行,时间长了,兴趣和方法自然也就会逐渐提高了,在以后的写作中也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了写作的灵感。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是因为有了“源头活水”,才带来满池塘的清水,带来美丽的景观,给读者带来美好的心情,给人们带来美好的希望……而找到了作文的“源头活水”,同样会让中学生们感到心情舒畅,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当然要找到这“源头活水”不可能来自一日之功,它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需要学生的勤学苦练,而在这两者之间,教师的悉心指导则显得更为重要,所以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业务也是让学生找到作文“源头活水”的重要途径之一。
论文作者:徐庆华 宋万红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8月总第2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4
标签:学生论文; 源头活水论文; 教师论文; 这一论文; 素材论文; 引导学生论文; 要想论文; 《素质教育》2016年8月总第2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