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职业道德_职业道德论文

论职业道德_职业道德论文

论事业道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德论文,论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2.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29(2007)06-0021-05

一、问题的提出

自去年以来,中央电视台播放了几个专题片,其中有《永恒的丰碑》、《大家》和《劳动者之歌》等。这些专题片中展现了革命先辈为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为中国人民的解放,抛家舍业、艰苦奋斗、流血牺牲的英雄业绩;展现了老一代科学家为了发展新中国的科学事业,为了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甘愿舍弃个人安逸的生活,在生活和研究条件都极差的环境中,艰苦创业的动人事迹;展现了许多劳动模范在平凡的岗位上,经过自己的顽强奋斗,创造了极其不平凡的成绩。他们都有极其强烈的事业心,他们为我们的国家、为我们的人民、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奉献了自己的全部心血。他们的光辉业绩将永载史册,他们的崇高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

在对这些人的道德进行评价时,往往会听到这样的评论: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在听到这种评论时,我每次都在思考同样一个问题:即这些革命先辈、这些科学家、这些模范人物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他们经历了那么大的艰难困苦,做出常人难以承受的牺牲,创造出那么辉煌的业绩,仅仅是由于他们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吗?他们的道德境界是一个职业道德的概念所能概括得了的吗?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那么他们的道德中除了良好的职业道德之外,还有什么道德呢?我们应当用一个什么概念来概括他们的道德才更为恰当、更能反映出他们的精神境界呢?

这个问题使我坚定了长期以来我的一个猜想,即在整个道德体系中,除了职业道德之外,可能还存在着一个与职业道德相似,但与职业道德又有着很大差别的道德类型。这一道德类型与职业的关系不大,而与事业的关系极为密切。它是从事业的本性中派生出来的,同时又是被这些先进分子所自觉意识到的。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事业道德。

本人现在还没有发现有人使用“事业道德”这个概念,也没有看到过相关的论述。我暂时把“事业道德”作如下界定:事业道德是事业的本性对从事这一事业的人提出的道德要求。它是客观的、无声的要求,同时又只是那些具有强烈事业心的人才能自觉地意识到的道德要求。

二、事业的特点

为了弄清事业道德是一种什么样的道德类型,我们先从考察事业是什么开始。

职业与事业是两个相似而又有很大区别的概念。职业是一种工作,事业也是一种工作。这是二者的相似之处。但是职业与事业在工作性质和价值取向、工作时的心态等都不大相同。

第一,就职业的价值取向而言,从事一种职业,一方面是为这一工作做出自己的贡献,另一方面,职业总是与个人的谋生相联系在一起的。《现代汉语词典》把职业这个概念解释为:“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1](P1616)从事一种职业,不言而喻是要获取报酬的,其合同关系甚浓。

事业作为一种工作,有什么特殊的性质呢?《现代汉语词典》对事业的涵义的解释,是“人所从事的,具有一定目标、规模和系统而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经常活动。”[1](P1153)这个解释虽然不能令人很满意,但是比《辞海》把事业解释为“重要的工作”[2](P25)要准确一些,它指出了事业是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活动。从这个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事业的价值取向与职业的价值取向的区别有两个:其一,事业直接与社会相联系,直接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影响。这是事业必备的特征。而职业首先是与个人相联系,职业与社会的联系、职业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是经过获得个人的利益这个中介实现的。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不是职业必备的特征。其二,干事业与个人谋生没有直接联系,首先不是为了个人谋生,而是为了成就事业;而一个人从事某种职业,首要的、直接的目的是为了谋生。

在《易·系辞》中对事业有个解释,整句话是这样说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截之谓之变,推而衍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十三经注疏》的“注”在解释事业一词时说:“事业所以济物,故举而措之于民。”[3](P83)所谓“事业所以济物”,是指出了事业是一种对象性的活动,它的直接目的、它的功能是“济物”,即成就事物、成就事情。“疏”中把“措之于民”改为《系辞》的原文“措之于天下之民”。强调了“天下”二字。古之“天下”,今之“社会”也。事业在本性上是对整个社会有益的事情,必定能惠及天下。191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源》对事业的解释即为“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4](P108)“错”即“措”,本义是措置,施布。在这里我们可以把“施布”解释为“用于”的意思。所谓“举而错之天下之民”,是说把“道”用于天下之民。把“道”用于天下之民的行为,就叫做“事业”。

第二,职业是完成既成的活动,事业是开创性的活动。所谓职业是成既成的活动,是指职业行为作为一种活动,从本质上说是在前人、他人创造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一种重复性的活动。这种工作有既定的程序、既定的技艺,同时它有既定的任务与责任,有明确的职责要求,有固定的岗位、规矩与纪律等。

而干事业与上述的情况则完全相反。首先,事业在其本性上不是完成别人给自己下达的任务,而是根据自己的理想、自己的信仰、信念,确定自己的追求;或者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己给自己选定一个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去奋斗。其次,凡是能称得上事业的行为,必须是一种具有开创性质、或者是具有一定的开创性的工作。从事这种工作,必须研究新问题,找到解决新问题的理论、方法,创造解决新问题的各种条件。这一过程往往是很长的,存在着种种困难。创造性工作所要解决的问题的艰难程度、失败与挫折、问题的复杂与道路的曲折,远远不是一般的职业所能相比的。

第三,事业本身具有一种无限性的特点。从时间方面看,可以说是只有开始,没有终结。从空间方面看,它的深度与广度都是没有穷尽的。它要求人尽己所能,毫无保留。职业的内涵是有限的,有一定的职责与任务。从业者只要完成规定的任务就算尽到了自己的责任,不要求尽其所能。

第四,从事职业与从事事业在心态上区别很大。事业是主体自己选定的,对于主体来说,它是自己的事情,自己是事业的主人。事业中有自己的最高理想,有自己的信念与信仰,有自己的兴趣,有自己的生命追求,有一种促使人超越自我的召唤与力量。事业与人灵魂中那个被称之为崇高的东西紧密相连,与人对真善美的追求密切相关。因而事业可以用来修饰人的灵魂,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事业心。

职业中存在着个人的物质利益,它是人所无法摆脱的东西,但它往往与自己的人生终极目的、与自己人生的终极追求相隔膜,不是自己人生的终极归宿。职业作为谋生的手段,与自己精神世界中所向往的那个美好的东西,相距较远。因而很难用职业一词来修饰人的灵魂。

第五,事业与职业对于人生的意义不同。事业具有永恒的价值,职业的价值是暂时的。事业与职业的这一区别,会转移到人生意义上。在人与事业的关系中,人是为事业而生存的,事业是生命的归宿。事业赋予主体以永恒的价值。在人与职业的关系中,人为生存而依赖于职业,职业是人生存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一个人可以辞职,另选一种职业。但是人不能辞去事业。辞去事业意味着某种背叛。既是对事业的背叛,也是对自己的理想、信念与信仰的背叛。

三、事业道德产生的根源、基本内容与功能

职业道德是从职业的特点、职业的本性、职业的社会功能中派生出来的,是职业的特点以及社会对此种职业人在道德方面的要求。事业道德是事业的特点和本性中派生出来的,是事业对从事此种事业的人在道德品质方面的要求。

事业的本性之所以会对从事这一事业的人提出道德品质方面的要求,是因为这些特点中都蕴涵着特定的困难问题,而解决这些困难问题可能会遇到主体在道德品质方面的障碍。换句话说,事业的每一个特点中所蕴涵的困难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得到特定的道德品质的保障。从事这一事业的人如果缺少这种道德品质,就不能完成此种事业。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曾子的这段话实际上是在讲,意志坚强是“士”所从事的事业对士的道德品质提出的要求:没有顽强的毅力和意志,是无法承担实现仁的任务的。

事业的本性存在于它的特点之中。事业在本性上是为社会服务的,是为天下之民谋幸福、求利益。事业的这一价值追求,要求主体把事业的利益置于最高的地位。匈牙利民主主义革命家、著名诗人裴多菲讲:“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争取自由是关系社会进步的伟大事业,它高于个人的生命与爱情。从事事业的人应当做到心怀天下,以天下为己任。如果抱着求一己之私利的心态去从事某种事业,到事业中去寻找个人的前途,则是把事业当职业,与事业的本性相背。这种人必然是身置事业之中,心在事业之外。在现实生活中,那些搞政绩工程的人,基本上都是这种人。他们身置事业之中,却与事业离心离德。打着为民谋利的幌子,实际上是要为自己的升迁铺路。用心不纯正,则做事不务实。绝大多数政绩工程都是花架子。最终的结果是劳民伤财,祸害百姓,危害事业。当代没有事业道德的典型,就是这些人。

事业在本性上是开创性的工作。凡是开创性的工作都是十分艰苦的工作。事业的这一特点要求干事业的人,必须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吃不得苦,便干不了事业。艰苦的工作经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小则忍饥挨饿,大则流血牺牲。所以下决心干一番事业的人不仅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还要有豁出性命的精神准备。毛泽东曾经说过,干革命要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革命是为了民族的独立与人民的解放,是关系到亿万人民与子孙后代的事业,是天下最高利益所在。革命又是最艰苦的工作。所以干革命的人需要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现在是和平建设年代,出生入死的事情比战争年代要少得多了。但是艰苦、危险的工作还很多。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事情的难度加大了许多。每前进一步,所要付出的努力、辛苦,比以前要更多了。想干事业,而惧怕艰苦,没有坚强的意志、不能顽强奋斗,那是万万不行的。

事业是具有无限性的事情,事业在本性上要求是尽善尽美。为事业的奋斗是没有止境的。事业的这个特点对人的要求,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谓之尽己。有尽己之心的人,干起工作来全力以赴,十分投入,毫不吝啬自己的才智与气力。事业比个人的一切都重要,事业就是生命,这就是忘我之精神。尽己谓之忠。尽己作为事业心的一部分,它表现的是人对事业的忠诚。

事业不是别人的事情,而是自己的事情。置身于事业之中,自己就是事业的主人。是主人就不能以雇佣者的态度来对待事业,而要有主人翁精神。主人翁精神又是一个什么样子呢?主人翁精神就是要以主人的态度对待工作。主人是为自己做事,首先他是主动地操心,主动地干事。推一推、动一动,偷懒,耍滑,混日子与短期行为,不是主人的样子。主人有高度的责任心,不会自己糊弄自己。做起事来认认真真,扎扎实实,讲究实际的效益。主人当然是要维护自己事业的,看到有害于事业的事情,不会袖手旁观,都应当通过正当的途径和方法去干涉。吃闲饭不管闲事的态度,不是主人翁的精神。

事业道德的基本功能,是要从道德品质上保障事业得以成功。

事业道德是一种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是通过事业主体的道德信念、道德情感、道德理想,实现主体的自我激励,焕发出主体的创造力与奋斗精神,以此来实现事业。如上所述,事业具有开创性的特点,事业就意味着艰难困苦、意味着需要奋斗。而且事业是一种有着无限性的事情,投身于事业,就意味着要艰苦奋斗终生。没有一种崇高的精神力量来激励他,他就不可能奋斗终生。

事业道德还具有从理性上说服自我、战胜自我的私欲与诱惑,督促主体全心全意为事业而忘我奋斗的功能。如上所述,只有有益于天下之民的事,才有资格称之为事业。但是每个人都必然有个人的需要与利益。而个人的需要、利益与天下的需要、利益不可能总是相一致的。事业道德中理性因素主要是当个人的需要、利益同社会的需要、利益相冲突时,起到说服主体舍弃个人的需要与利益,顾大我,舍小我,以小我服从大我。

事业道德的功能不仅是与成就事业本身有关,它还有巨大的社会教化功能。这种教化功能是通过道德榜样所具有的巨大感召力来实现的。道德是不会独立存在的,道德总是寓于行为之中的。道德榜样之所以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就是他们的行为中包涵着真善美,这是一种巨大的吸引力与感召力。道德榜样虽然不完全是指事业道德方面的榜样,但是从历史上看,绝大多数道德榜样,都是与某一伟大事业联系在一起的。他们用自己的行为去成就事业,事业使他们有限的生命具有了永恒的价值。向往真善美,追求永恒,是人类的本性。事业道德中蕴藏着博大的胸怀与炽热的情感;有崇高的精神追求与锲而不舍的顽强意志;它是真善美的结晶。因而事业道德有永恒的感人之处。事业道德的教化作用,比起其他任何教化手段都要大,都要有效。

四、事业道德中的精神因素

事业道德中所包涵的精神因素不仅是道德因素,就其构成要素而言,它是一个包涵有道德因素、思想因素与心理因素的综合体。

事业道德中的道德因素主要包括社会责任感、人格理想、道德信仰和道德情感。

社会责任感是社会成员自觉地承担社会责任的道德意识,是一种道德自觉性。这种自觉地承担社会责任的道德意识,是事业道德中的最重要的因素,它是事业道德能够成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的源泉。

人格理想也是事业道德中重要的道德因素。人格理想会促使人主动地追求理想人格,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为理想人格奋斗的人,心目中有许多道德榜样。而能够称得上道德榜样的人,都必然是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为社会做贡献、“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成为那些追求理想人格者的道德信仰。当“为社会做贡献”成为人的道德信仰时,它就成为人生的一种原动力,推动着人去从事某种能实现自己的道德信仰的事业,并为之献出自己的全部智慧与力量。

职业道德中理性的成分居主要地位,一个人选择某一工作、而不选择另一工作,内心有明确的计算,要看哪种工作有利于自己。从业者不仅以极其理性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选择,而且在工作中也以极其理性的态度对待工作的全过程。严守规范与纪律;分清楚分内与分外;什么事情可做、什么事情不可做,在心中都盘算的一清二楚。在事业道德中,既有理性的成分,同时还有许多情感的因素。它的理性因素主要是用以驱逐内心中那些邪念,说服与要求自己抛弃个人的私利,全心全意为事业奋斗;战胜自己在危难时刻的畏惧和诱惑面前的动摇。它的情感因素集中表现为主体对事业由衷的热爱与忠诚,表现为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充满激情与敬仰。在这些情感的作用下,他会忘我工作,全力以赴,不知疲倦,充满勇气与斗志。

事业道德中包涵的思想性因素有理想、信念、信仰、价值观、人生观。

这里所说的理想,指的是事业理想与社会理想。所谓事业理想是把成就、实现某种事业作为自己的理想。从其内容而言,事业理想包括科学理想与文化、艺术、体育等方面的理想。事业道德中还包涵着社会理想,即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革命者的事业理想往往与社会理想合二为一。他们的社会理想中包含着他们的信仰。

事业道德中包含着一种十分坚定的信念,即为实现事业理想而奋斗终生的精神,我们把它称之为事业心。事业心就是把事业当成自己的生命,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事业的成功。当他们把事业当成自己的生命来对待、把事业看得比个人的生命还重要的时候,这种信念就包含着他们对人生与价值的看法。著名豫剧艺术家常香玉说过:“戏比天大。”[5]科学家徐光宪把常香玉的这句话引申为“事业比天大。”[5]把事业看得比天大,是以事业为生命的人所特有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理想这个概念不仅是指未来的目标,而且包涵着对理想状态的追求。追求理想的状态,就是追求尽善尽美。毛泽东在描述白求恩对工作的态度时说:“他对工作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的热忱。”[6](P346)“对技术精益求精”。这里所说的“极端的负责任”、“极端的热忱”和“对技术精益求精”,就是在追求尽善尽美。而尽善尽美是没有止境的。所以追求事业理想的人,总是在孜孜以求,终生辛劳。生命不止,奋斗不息。

事业道德中还包涵许多健康的心理因素。这些心理因素是:浓厚的兴趣、创造的欲望、吃苦精神、坚强的意志。

除了社会理想与道德理想之外,其他理想无不与个人的兴趣和创造欲望有密切联系。兴趣与创造欲望是推动一个人从事科学研究、从事文化艺术、从事体育项目等事业的最深层的心理动力。古琴大师李祥霆谈到他几十年练习古琴的体会时说:“入门就能学会,入迷就能学好,发疯就能学精。”(中央电视台06年5月28日《艺术人生》)这三句话把兴趣在艺术追求中的作用,描绘的惟妙惟肖、淋漓尽致。任何一个有建树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世界纪录的创造者,一方面离不开强烈的创造欲望与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还要有吃苦精神与坚强的意志。没有吃苦精神与坚强的意志就没有奋斗精神,就不可能取得成就。

这些心理因素本身并不具有道德的属性。这些心理因素只有在实现道德行为的过程中发挥作用,才构成道德行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这种情况下,纯粹的心理因素才具有了道德的属性。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在科学的庙堂里有许多房舍,住在里面的人真是各种各样,而引导他们到那里去的动机实在也各不相同。”他根据从事科学工作的动机,把他们区分为三种人:一种人所以从事科学工作,“是因为科学给他们以超乎常人的智力上的快感,科学是他们自己的特殊娱乐,他们在这种娱乐中寻求生动活泼的经验和雄心壮志的满足”;另一种人“所以把他们的脑力产物奉献在祭坛上,为的是纯粹的功利目的”,“对于这些人来说,只要有机会,人类活动的任何领域他们都会去干”;第三种人是科学的真正献身者。他们大多数是相当怪癖、沉默寡言和孤独的人。他们人数虽然不多,但对科学的贡献却最大。如果科学庙堂中只有前两种人,“那么这座庙堂就决不能存在。”[7]前两种人可以说对科学工作都有一定的兴趣,但其出发点不具有道德属性,因而这种兴趣也就不具有道德性质。第三种人的出发点就是科学本身,而科学是有益于人类的事业,他们的兴趣是事业道德因素中的一部分,具有道德属性。

事业道德之所以在成就事业中有巨大作用,之所以具有巨大的社会教化作用,就是因为它的构成中,既包涵着美好的道德因素,又包涵着健康积极的思想因素和健康积极的心理因素。

五、事业道德的特点

事业道德有如下几个特点:

事业道德的显著特点是没有具体的规范,主要是一种道德精神,是一种道德自觉性。事业道德就是凭借事业心、凭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形成一种精神动力,激励、推动主体自觉地为实现事业理想做出最大的努力,焕发出无穷的创造精神。职业道德有非常具体的规范,非常具体的职责。这些规范与职责对主体的行为起着一种约束、督促与引导的作用,使主体的行为合乎职业的要求。但是职业道德鲜有激励作用。

事业道德中有一种虔诚之心,有一种献身精神。从根本上说,事业道德中的虔诚之心和献身精神也是从事业的神圣性派生出来的。但是,从这种虔诚之心与献身精神在主体身上的产生过程来说,它来源于主体对事业的热爱与执着,来源于主体对事业的仰慕与忠诚。而主体对事业的热爱与执着、对事业的仰慕与忠诚,又是来源于他的社会理想与人生信仰。他的社会理想与人生信仰引导他献身于此一事业。所以说事业道德中蕴涵着许多思想性的因素,这些思想性的因素较之道德因素题为深刻,是形成事业道德的信念、信仰、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根源。职业道德中有规范意识,但没有信仰及源于信仰的忠诚。

事业道德是一种强烈的进取精神,而没有守旧意识。职业道德要求人们忠于职守,它的主要功能是维持既有的工作秩序;而事业道德服务于创造,是为了成就新的事业;职业道德规定了工作的底线,事业道德期望的是尽善尽美。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不同的职业道德在具体要求上相差很大,不能通用。事业的具体内容也是各不相同的。但是,事业道德没有明显的行业界限。甚至在不同的社会中,事业道德有着大致相同的内容。事业道德具有极大的普世性。

六、共产主义道德是新型的事业道德

文革之后,社会上出现了一股否定共产主义道德的风气。他们否定存在共产主义道德的理由之一,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年代并不存在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共产主义道德没有其经济基础。他们认为,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年代不可能出现共产主义道德。

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当然是以一定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的。问题是社会存在到底是什么?难道社会存在仅仅是指经济制度吗?人们的生存状况不是社会存在吗?列宁在论述共产主义道德的基础时说:“当人们看到他们的父母在地主和资本家的压迫下怎样生活的时候,当他们自己分担那些开始同剥削者作斗争的人们所受的痛苦的时候,当他们看到为了继续这一斗争以保卫已经取得的成果他们付出了多大牺牲,看到地主和资本家是多么疯狂的敌人的时候,他们就在这种环境中被培养成为共产主义者。为巩固和完成共产主义事业而斗争,这就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础。”[8](P125)在列宁的理解中,革命者的生存状况、革命者的革命实践活动,都是社会存在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说:“个人的社会活动,即社会事实”。[9](P65)把社会实践活动排除在社会存在之外的理解,并不符合马克思所讲的社会存在的概念。

我认为,共产主义道德的存在是一个否认不了的历史事实。我们所熟知的白求恩、张思德、《永恒的丰碑》中所介绍的革命先辈、在几十年来革命斗争中流血牺牲的无数革命先烈,都具有共产主义道德。但长久以来在我的头脑中也存在着一个挥之不去的问题:即共产主义道德到底是一种什么道德?它与人类历史上的优秀道德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中,共产主义道德的概念是列宁首先使用的。从列宁的《青年团的任务》一文来看,在列宁发表《青年团的任务》的演说之前的苏联,已经出现共产主义道德这个概念。但是对于有没有共产主义道德,在当时的苏联也是有争论的。所以人们才问列宁:到底有没有共产主义道德?

在长期思考之后,我认为共产主义道德作为一种道德类型,在无产阶级革命年代是存在的。在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时代,虽然还没有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结构,但是这种经济结构造就了为实现公有制而奋斗的人。这些人的经济状况迫使他们起来为推翻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进行革命,共产主义事业已经产生。这一时期的共产主义道德,就是共产主义事业对那些立志为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的人,提出的道德要求。正如列宁所说的:“我们的道德完全服从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利益。我们的道德是从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利益中引申出来的。”[8](P95)毛泽东虽然没有使用过事业道德这个概念,但是他所提倡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品德,他所赞扬的白求恩的道德,他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所提倡的“共产党员的先锋作用和模范作用”,[6](P274)实际上就是共产党人应有的事业道德。共产党人、无产阶级的革命队伍如果没有这种道德,他们的事业就不可能取得成功。从道德类型上进行归类,共产主义道德应当属于事业道德。

共产主义道德是无产阶级的革命队伍中所独有的道德。但是事业道德并不是无产阶级所独有的,而是人类历史上从来就具有的。大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李时珍为了能够给老百姓治病、为了修订《本草纲目》,辞去了地位与报酬优厚的太医的职务,一边到民间行医,一边修订《本草纲目》。他们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事业理想、为了造福社会,而甘愿出生入死,历尽千辛万苦。我认为他们的道德就是一种事业道德。只是由于缺少事业道德的概念,人们对他们的道德行为无法做出恰当地概括,就笼统地称之为美德,或者是称之为敬业、甚至称之为职业道德。

否认存在共产主义道德存在的理由是站不住脚的。共产主义道德是古老的事业道德中的新类型。立志为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的人如果不具有共产主义道德,他就不是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

余论:事业道德与职业道德应同时提倡

我提出事业道德的概念,论证事业道德对于事业的重要性,并无排斥职业道德的意思。我认为这两种道德应当同时提倡。

职业道德对于我们的社会是必须的,它是从业者的一个道德底线。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能履行职业道德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但是对于我们的事业来说,仅有职业道德是不够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事业蒸蒸日上。在深度与广度上,我们的事业每日每时都在发展着。事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有事业心的人来为它奋斗。可是,在膨胀着的物质利益诱惑面前,事业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甚至具有事业心的人还会被许多人所耻笑,具有事业心的人反倒成了不识时务的人。

要培养有事业心的人,靠职业道德是不行的。职业道德对于完成既定的任务是可以的,对于创业是远远不够的;对于重复性的工作是可以的,对于创新是远远不够的;对于一般的从业人员是可以的,对于国家公务员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对于普通工作人员是可以的,对于身负要职的干部是远远不够的;对于一般群众是适合的,对于立志献身于共产主义事业的人是远远不够的。职业道德对于规范人的职业行为是有效的,但对人的精神提升的影响力是有限的。古语讲: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只讲职业道德,就会出现“得乎其下”的状况。

但是现实是一个意识形态多元化的局势,对于全民提倡共产主义道德是行不通的。在这种情况下,提出事业道德的概念是必要的。既使不是共产党的干部,而只是一个企业家,是一个医生、学者、科学家、艺术家、甚至一个专业户,他也必须把他手中的事情当作事业来对待,必须具有事业道德。否则,他就难以取得最后的成功。

现在的情况,是有许多人身在事业之中,却没有事业意识,不知道自己是隶属于某一事业。他们错把事业当职业,只是为了混碗饭吃。对于普通群众来说,这可以视为一种正常现象。但是对于我们的干部、对于共产党员来说,如果意识不到自己是身在事业之中,不知共产主义事业为何物,那对于我们的事业来说就是十分危险的。面对这种事实,提倡事业道德是绝对必要的。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也还存在另一种现象,即有一些人确实是把自己的职业视为自己的事业。他们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工作之中,不讲价钱、不知疲劳、不顾生死。有时我们称赞他们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但他们兢兢业业、全心全意的精神,是职业道德所包涵不了的。把这种忘我精神称之为职业道德是不恰当的。这实际上是由于缺少恰当的概念造成的错误解释。这种张冠李戴的现象,无形中抬高了职业道德的地位。对此,理论应当予以澄清。

上述现象也表明,事业与职业存在着交织在一起的情况。有些人貌似干事业,其实是把事业当成职业;而另有一些人看起来只是从事一种职业,其实是在干事业。明确职业道德与事业道德的区分,对于教育第一种人有意义;对于鼓励第二种人也是必不可少的。事业道德有利于提升社会的精神品位,职业道德有利于一切人做好本职工作。既提倡事业道德,又提倡职业道德,是引导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收稿日期:2007-02-10

标签:;  ;  ;  ;  ;  ;  ;  

论职业道德_职业道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