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实生活中培养有道德的人——山东省东营市实验学校生活德育行动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的人论文,东营论文,山东省论文,德育论文,实验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著名德育专家鲁洁先生指出:“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体、整个生活之中,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品德的培养应当遵循一种生活的逻辑,而不是一种纯学科的逻辑。”[1]道德教育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才具有深厚的生命力。基于此,山东省东营市实验学校探索实施了校本课程“生活德育”,并把德育生活化和生活德育化作为其应有之义。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将道德教育深深植根于学生生活的土壤,让德育与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生活、集体生活等紧密联系,用学生自己的生活、自主的活动对其进行积极启迪引导,以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让学生在生活的所有时间与空间,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各种积极的、健康的影响,尝试或实践符合其年龄特点的有益活动,在热爱生活、了解生活、亲历生活的过程中养成良好德性,学会过有道德的生活,并自主建构道德经验,成为有道德的人。
一、德育生活化:在“生活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中彰显德育的要义
德育生活化要求德育必须从狭隘的功利主义、空洞的理想主义和异化的政治主义藩篱中摆脱出来,从教师强制性的灌输转向有意义的引领和学生主动的感悟与尝试,让学生通过亲身的生活体验生成真实的道德。
“生活德育”校本课程通过“日常养成”“课堂生成”“主题实践”“文化引领”“家校互动”和“社区教育”六个内容板块架构起了东营市实验学校“生活德育”分课程体系,确立了“生活德育”的实施途径和活动向度。
(一)日常养成:日常生活是引领学生涵养德性的重要途径
衣俊卿教授将日常生活视为同个体的生命延续即个体生存直接相关的各种活动,如衣食住行等。与此类似,阿瑟·阿萨·伯格也认为日常生活“指的是我们在典型的一天中的各种活动,包括进餐、工作和自我娱乐”[2]。日常生活在人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个性的统一性总是在日常生活之中并为日常生活所建立。正是在日常生活中,用歌德的话来说,人们经受着‘谷还是壳’的检验。”[3]良好习惯的形成是品德发展的基础。心理学家林崇德认为,“良好习惯的形成,是一个人的完整品德结构发展中质变的核心”,“道德行为习惯是德性质变的标志”,应“从行为习惯入手培养德性”。
因此,从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入手,成为东营市实验学校实施生活德育的有效突破口。
(二)课堂生成:课堂不只是学生认知发展的场所,也是学生道德发展的生活场域
有影响、有质量、有效果的德育必须借助学生生存与成长的所有时空,必须贯穿于所有的活动载体、手段和方式,渗透于学生的所有生活,包括课堂学习生活。“课堂不仅仅是知识的课堂,教学的课堂,还应该是理念、价值观(特别是教育价值观、道德价值观)的课堂,是道德的课堂。”[4]这就是说,课堂除了是传授知识的殿堂,更是师生生命发展、情谊交流的载体,也是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之一。这是道德回归生活的要求。所以,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重要的生命经历,课堂教学目标不仅仅局限于认知方面的发展,还应促进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智慧的生成。这就需要教师有敏锐的教育意识,挖掘课堂中所蕴含的德育元素,恰到好处地把握教育契机和教育资源,在自然和谐的氛围中实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道德教育。
基于此,东营市实验学校教师注重结合学科特点,深挖巧挖教学中的德育内涵,真正实现学生的课堂生活与道德教育的有效对接。
(三)主题实践:以有意义的项目活动引领学生实践,是实施生活德育的有效载体
人的道德意识的深化、道德情感的陶冶、道德意志的锤炼、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道德信念的确立,都离不开个体现实的道德生活和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不仅是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积极参与的生活方式,也是由静态的、单调的和知性的德育走向生动、具体的道德行动与体验的良好载体,更是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自我对话的舞台,是促进品德发展的动力。
东营市实验学校燕全欣老师开展的“‘六个一’快乐乡村行”主题实践活动(采访一个农民,研究一种农作物,学会一种农具的使用方法,参与一天的农事劳动,提供一条现代农业信息,写一篇体验日记),让孩子在实践中了解农事、农民与农村,在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后,对农村、农业、农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劳动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四)文化引领:营建文化德育场,既是教化学生德性的重要途径,又是提升生活德育效果的重要途径
学生生活在怎样的文化环境之中,就会受到怎样的文化环境的熏陶。叶澜教授认为:“在当代,文化在教育中的功能更被关注的将是形成学生对周围世界和自己的一种积极而理智的,富有情感和探索、创造、超越意识的态度与作用方式,是开发学生生命潜能的一种力量,在一定的意义上超越了原来只作为教育内容构成的定位,上升到目的层次。学校将不仅要求每一门课程而是要求整个学校生活的每一项活动,都应渗透、弥漫着文化气息和具有共同的文化追求。”作为德育的背景因素,各种文化渗透在学生德性成长的过程和结果之中,影响到学生道德实践与道德体验的总体状态。生活德育就是借助文化的引领和教化力量,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使学生成为一个秉承人类文化成果,具有智慧与力量,能够担当社会责任的人。
基于此,东营市实验学校凝练形成并不懈践行“以人为本、以质立校”的理念文化,大力弘扬“乐、敬、爱、思”的教师文化,倡导“活、勤、信、究”的学生文化,努力营造“健康并快乐着,和谐并发展着,诚信并负责任”的良好校风,践行“要从点滴小事做起”的校训。可以说,强化理念,达成共识,形成文化,内化为师生自觉自愿的日常生活行为,是该校实施“生活德育”的基本思路。
(五)家校互动:重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接与互动,是拓展生活德育时空的必然选择
一个人的任何一种意识和行为的产生与变化,都离不开实践中的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实践着的人的主体条件的变化。尤其一个自然人的人格形成与发展,更是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诸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之下而产生的。因而,家校和谐互动,最大限度地整合学校、家庭的教育影响,无疑是小学生知识能力发展、道德素质提升、健康人格形成的不可或缺的机制保障。
东营市实验学校注重建设家校互通的教育框架,为生活德育提供了畅通的渠道,提高了生活德育的整体合力和有效性。其德育实践和研究成果充分证明,只有家校目标一致、相互协调、紧密配合的教育,才有利于实现德育在时空上的拓展与衔接,有利于保证德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有利于实现各种教育间的互补功能,有利于形成最佳的教育合力、产生“合力效应”、发挥整体功能,有利于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成长。
(六)社区教育:积极拓展生活德育实践的时空,为德育实践更具实效提供重要的资源支持
新课程标准强调“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教,在教与学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认为,必须通过实际生活才能获得有效的经验,才能真正学会生活,因此应把社会生活引入学校,凸显自主生活、活动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意义。
东营市实验学校认真贯彻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充分挖掘社区资源,让德育真正走向生活。学校成立了社区教育委员会,各参与单位明确职责,为了一个共同心愿——拓宽教育渠道,形成全社会关心未成年人成长的良好氛围,分工协作。学校社区教育委员会成立后,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成员单位市消防支队每年定期让孩子们感悟军营生活、学习火场逃生方法等。此外,各成员单位积极建立校外教育阵地,利用人文景观实施教育,黄河大桥、垦区抗日英雄纪念碑、驻地军营等,都已成为该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二、生活德育化:在实施生活德育中彰显德育的价值和魅力
生活德育化是对德育生活化的必要补充,因为真实的、自然的生活并非全都有助于孩子的道德生长,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营造健康的生活,让生活具有德育的色彩和效力,让孩子在有道德的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受到熏陶和感染,在享受健康生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成长为有道德的人。东营市实验学校把学生作为独具生命色彩的“人”,并依据人的培养目标,着眼学生的“生活世界”,从真人、真事、真话入手,通过采用“情感体悟”“场景体验”“对话感悟”“选择判断”“实践探究”“亲历尝试”等感性的六种活动方式,让品德教育和品德培养回归学生生活,回归真实世界,让德育真正散发出生活的馨香。
(一)把“情感体悟”作为生活德育实践得以改善和提升的重要范式
道德情感是促使主体把道德知识、道德意志转化为道德行为的精神动力,是推动人追求高尚人格的原动力。而情感体悟(体验、领悟)作为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不仅对道德学习过程有重要的启动、激励、维持、调控作用,而且与学生态度的形成、信仰的确立、个性的完善息息相关。情感体悟具有过程性、亲历性和不可传授性的特点,且上述特征是相互联系的。基于此,东营市实验学校确定了开展情感体悟式生活德育的基本思路:把传统的以教师为“主角”的单一说教训导的道德教育方式,变为把学生置于特定情景之中,让学生在与他人的心灵碰撞中感悟和体验美好的情感、情愫与情意。如该校单老师设置的周末亲情作业系列:“说一句发自肺腑的感谢妈妈的话”“亲手给妈妈做个小礼物”“亲自为妈妈做件事”“记下为妈妈做事的真实感想,与妈妈做一次心灵的交流”,不仅培养了孩子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的习惯,而且引领孩子为在家长服务的过程中懂得了感恩,体会到爱与付出的快乐和幸福。根据这种思路所进行的道德情感教育,不仅符合道德情感教育的本质特点,而且强化了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意识,使学生由被动的受教育者成为主动的自我心灵塑造者。
(二)把“场景体验”作为引导学生在生活体验中提高道德生活质量的有效形式
“体验”是现代学校道德教育的本体。学生(体验者)在回归生活世界的前提下,以“亲验”和“想验”的形式诱发和唤醒独特的道德体验,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系统及意义世界,且形成的过程中强调情感和认识的涵容互摄,学做合一、知行情合一。基于此,东营市实验学校提出并实施了体验式生活德育,即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学生通过道德实践,包括模拟实践、间接实践等,获得健康有益的道德情感体验。如为了培养孩子们挑战自我、磨炼意志的品质,该校投资近20万元建立了机器人实验室,先后购进了西觅亚乐高机器人套装多套,以及通用依耐特和上海广茂达的足球机器人、灭火机器人等。学校先后组队参加了全国中小学创新与实践比赛、山东省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大中华区青少年机器人世界杯选拔赛、山东省中小学机器人比赛等。通过生活与实践体验,提高学生的道德生活质量,让学生在生活中成为懂生活的人,已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使命所在。
(三)把“对话感悟”作为开展具有生命活力和生命意义的生活德育的重要实践方式
生活德育追求的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这种对话,有利于学生情感融入,有利于学生自我发现、自我纠正、自我建构,更有利于学生在感悟生活情思和人生哲理的同时,逐步激发道德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实现教育的外在强制性逐渐向教育的内在需求性转变。有德育专家研究指出,基于“对话”的生活德育的基本理念是融于生活,回归生命;目标指向是:穿透、怡养、觉悟、历练;实施原则是:由“教”到“育”,创设“空白”,在“研究”中展开;主要特征有:平等性,引导性,生成性。基于此,东营市实验学校在学习借鉴先进德育经验的基础上,开辟了对话的三个通道,即情感对话通道,校园对话通道,社区对话通道;搭建了对话的十二个平台:基于情感对话通道的与教师对话、与同学同伴对话、与家长等亲人对话、与当地名人对话、自我对话平台;基于校园对话通道的与经典文本对话、与课堂对话、与艺体文卫活动对话平台;基于社区对话通道的与社会实践基地对话、与石油企业对话、与黄三角文化古迹对话、与黄河对话平台。总之,对话式生活德育融于生活,以生活为世界,以社会为课堂,通过有效实施,推动校内外一批有形或无形德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时,依托这些德育资源,进一步打破德育的校园界限,把对话的情境或平台拓展延伸到更广阔的时空之中。
(四)把“选择判断”作为实施生活德育、提高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重要方法
朱小蔓教授指出:“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德育主体性,培养他们对现实道德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对规范的选择、创造能力。有的学校已经在这样做了,如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引进现实的道德问题、道德两难问题,让学生分析、讨论,进行价值澄清,锻炼他们的道德思维、道德判断能力。”[5]生活德育必须重视学生的自我道德选择能力、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控制能力的培养。为此,东营市实验学校通过成立各种自主管理组织,建设各种自主活动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自主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在自主实践中,律人律己,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思维素质和道德判断能力。如该校始终认为“仁”“义”“礼”“智”“信”这一中华伦理道德体系不仅没有过时,而且与时俱进,注入了现代理念,成为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和道德判断能力培养的最佳内容。他们教导学生懂得善于明辨是非是“智”,善于取舍利害是“智”,善于去伪存真是“智”,善于求真务实是“智”;指导学生懂得“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是“信”,“言出必行”是“信”,卯时寅到是“信”……学校积极引导学生努力成为践行“仁”“义”“礼”“智”“信”的讲文明、讲道德的智慧人,由此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五)把“实践探究”作为激活蕴含于学科知识中德育因素的有效策略
知识原本就既有主体进行理智探究的智力活动成分,也有情感体验和意志努力的成分,这两方面是共生共长的完整统一体。生活德育要求将学科知识中包含的人类智慧、情感、意志等充满生命样态的东西挖掘出来。为此,东营市实验学校将学科实践活动与生活德育的实施进行有效糅合,激活蕴含于学科知识中的德育因素,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发展技能的同时,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浸润式教育。如语文学科实践活动,低年级组织了“金笔杆(写字)”“快乐识字”“口语交际”“小作家”等活动,中高年级组织了“读名篇名著,做精美书签”“成语小辞典”“诗歌创作”“课本剧表演”“社会一员”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感动学生,为其日后自觉成长、发展自己实力打下根基。
(六)把“亲历尝试”作为实施生活德育、让德育回归原点的基本方略
生活德育伴随着学生的生活,是充满教育情境的实践着的德育,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只有在生活情境中亲身经历事情,有所选择,有所判断,有所体验,有所思考,才有可能获得内心认可的道德知识,发展自我的德性素质。国外一些家长给学生布置的家庭作业,对东营市实验学校生活德育实践提供了启示。英国学生家长注重“多布置一些能够让孩子体验到各种失败滋味的作业”,孩子做某件事失败了,英国人不会索性不让孩子做了,或者干脆家长包办了,而是再给孩子一次机会。比如孩子洗碗时将衣服弄湿了,他们就指导孩子再来一次,教给孩子避免失败的方法。美国学生家长是“给孩子制订一个家务劳动计划,让他们按照计划做事”。所谓亲历尝试,即为劳动。就劳动而言,它是生活德育实践的重要内容和形式。作为德育“原点”的劳动德育,必须教导学生牢牢树立“劳动创造生活”“劳动就是生活”“劳动创造美”的观念。而劳动的内容很多,尤其是现代生活中的劳动,更是丰富多彩。东营市实验学校除了通过创建红领巾网吧,设立学校网站、班级主页等特色项目外,还鼓励学生在家多做家务,走进街道、工厂、农村体验工人和农民的劳动,通过指导学生亲历尝试不同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演好一种角色,学好一样本领,体验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循序渐进,提高自身综合素养。
总之,东营市实验学校探索并实践的生活德育,强调以感受体验为基础,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为表征,以良好的德性成长为目标,以生活情感与道德认知相互影响、彼此促进为发展过程,在德育中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方法。在生活德育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德育的方法已由单一的传递转向互动、参与、实践、体验,由过多的诉诸规范约束转向了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德性,包括道德习惯、情感、行为、精神面貌、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发展。生活德育课程的六大内容模块和六种活动方式,彼此不是相隔相离的,而是相联相系、互为补充的,每一个模块都聚焦到激活、生成和满足学生的道德需要和德性成长上,改变着学生的生活感受和生命感觉,使得一个被动的、自发的生命成为一个主动的、自觉的生命,并逐渐成为优质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