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因素及改进措施_农业论文

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因素及其改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术创新论文,因素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S-01 文献标识码:A

1 问题的提出

农业技术创新扩散是指一种农业新技术、新发明、新成果等从创新源头开始向周围传播,被广大农户和涉农企业采纳并使用的过程。农业技术扩散的结果是,一项新的农业技术为更大范围、更多的人群所采用,促进了相关地区和人群经济、社会或生态收益的提高[1]。国内众多学者对农业技术创新扩散问题进行了长期研究,在创新扩散的影响因素、用户系统、类型、过程、模型等许多方面取得了大量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但这些研究过程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即针对成功扩散的案例研究较多,而针对失败扩散的研究几乎无人问津[2-12]。事实上,对农业创新扩散失败案例的研究是探究扩散规律的最有效途径之一[2]。通过对一项失败的农业新技术扩散过程的追踪研究,有助于发现技术扩散受阻的真正原因,找到改进的方法,这对于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加速农业技术扩散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目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农村的经济发展,而农村经济的发展最终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大量农业新技术能否顺利、快速地实现扩散,为广大农户接受并掌握,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增收、农业的增效和农村的繁荣。

2006年,我们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的资助之下,以陕西省关中地区某村(以下称为A村)作为对象,对该村近年来接受新技术的情况作了实际调查。本文以这次实际调查资料作为基础,期望对影响农业新技术扩散的有关因素进行寻找和分析,从而为促进农业技术创新扩散做出贡献。

2 A村(村民小组)基本概况

关中平原地处秦岭山地以北,号称“八百里秦川”,是我国农业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自古以来也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主产区。这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光照充足,四季分明,耕作历史悠久,发展农业生产具有极为优越的自然条件。本次研究对象A村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某县最东端。全村有总人口863人(2005年数据),农田1127亩,人均拥有耕地1.2亩。目前,该村农业生产全部以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自产自食,仅有部分盈余出售;青壮年劳动力绝大多数出外打工,从事建筑业;打工收入成为农户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根据调查了解到的部分数据,估计户均年收入在4000元左右。

3 调查方法和调查内容

我们对部分户主和村干部进行了问卷调查;为保证数据的可靠性,还辅以随机访谈的形式。问卷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农户的基本家庭情况、经济来源与收入,是否从事过农业新技术的培训和使用,对农业新技术的态度等。通过调查了解到,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村部分干部群众曾经数次引进较为先进的农业技术,试图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但均以失败告终;大部分农户对新技术的引进持非常谨慎的态度,少部分甚至是怀疑的态度,并表达了对政府相关部门及村干部的不满。在数次新技术引进中,其中富士苹果栽培(政府推广)、大棚菜种植(农户个体的市场行为)尤其值得关注。为此,我们针对参与这两次技术引进的相关农户进行了深入调查和访谈。以下是调查结果及相关分析。

4 对两个扩散失败案例的透视

1)红富士苹果种植及失败原因分析。

苹果新品种红富士,由于果形正,色泽亮,口感好,品质高,很受消费者青睐,具有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A村所在县地处渭北平原,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属于苹果优生区。基于发展多种经济作物,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目的,1993年由该县农业局牵头,县、乡两级农技推广机构负责提供技术,在全县范围内推广红富士苹果种植。A村村民小组决定集中划出一片土地作为苹果种植区。1993年,由村民组长带头,共有5户农民率先栽植,随后有多位农户相继跟进。为直观了解苹果新品种红富士在全村的扩散情况,我们根据调查数据绘制出了扩散曲线图(见图1)。

图1 种植红富士苹果的农户数量变动图

由图1可以看出,从1993年开始,村里种植户连年增加,1996年达到高峰,这一过程与以往研究中农业新技术的采用过程和规律完全相同。但从1997年开始,采用过程突然中断,部分农户开始挖掉果树,改种粮食作物,此后,苹果栽植户逐年减少,到2001年,全村仅剩1户,这1户在苦苦坚持了3年后,也终于在2004年挖掉果树,重新从事粮食种植。这标志着苹果新品种红富士在A村推广、扩散的彻底失败。

我们对其中原因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以后发现:红富士苹果新品种在A村得以扩散,与政府的大力提倡和推广密不可分。可以肯定的是,农户当年对红富士苹果的种植曾经有过很大的热情和较高的期望,而县乡农技推广部门在种苗提供、栽培管理技术的示范等方面,在初期也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乡政府、村委会以完成上级分配任务的形式,向各村下达硬性种植任务,这为日后农民对乡村干部的不信任埋下了种子,特别是为其它农业新技术的推广扩散生成了潜在阻力。

在问卷调查和访谈中,农民将1997年以后放弃果树种植的行为归结为以下一些原因(见表1)。①苹果价格低,销售困难。1998年前后,陕西苹果市场整体价格下滑,跌入低谷。A村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这种市场大环境的严重影响。由于市场整体疲软,A村苹果无法向外地销售,村民只能在附近集市自行摆摊销售,甚至入村串巷,沿街叫卖。但周边村落大都存在类似情况,最后大量苹果只能白白烂掉。②村子地理位置太偏僻。A村位于全县最东端,地理位置相对比较偏僻,距最近的公路也有2.5公里的距离,远离市场,交通不便。③缺乏规模。这是导致农户后续退出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总体种植规模较小,没有形成气候,根本无法吸引外地客商前来收购,也无法吸引技术人员上门进行服务。④出外打工比种植苹果划算。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A村形成了一种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从事建筑业的热潮,农业生产基本上属于兼业行为。果树在生长期内不但没有经济效益,而且还需要大量劳动和资金投入。⑤政府税收政策的影响。A村苹果陆续挂果后,税务部门即开始征收农林特产税。较重的税负和不景气市场的双重作用最终使大部分农户做出了退出的决定。⑥灌溉成问题。苹果生产需要充足稳定的水源供给。A村灌溉用水由村中唯一的一口机井提供,这就产生了村民生活用水和农业生产用水之间的矛盾。A村所在地地下水埋藏较深,靠单个农户自身通过自备井解决问题资金投入太大,而农户之间的联合又绝非易事。⑦缺乏果树栽培管理技术。苹果生产技术是一整套集成技术,对农户本身的素质要求较高。农技推广人员在最初的种苗提供、果树修剪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后续的田间管理、农民培训以及其它方面的服务没有到位。

可以看出,市场因素(主要表现为价格、规模、区位等)、机会成本(外出打工与专心从事果树种植之间的博弈)、基础设施状况(水源)、政策因素(税收、政府的倡导与支持)、配套技术的供给情况(农技推广部门的努力)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最终导致了红富士苹果新品种在A村被广大农户拒绝乃至抛弃。

2)大棚菜种植及失败原因分析。

1998年,村民邓某与村组织签订协议,以每亩230元的价格承包了村里10亩耕地,从事反季节大棚菜生产。邓某共建了10座大棚,每棚投入近7000元,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引入了黄瓜等数个蔬菜新品种,并聘请一科技人员作为技术顾问。邓某希望大棚建成后,不但自己能获得比较高的经济收入,而且能产生辐射作用,带动村里其它人也从事大棚菜种植,形成规模。但实际上,大棚建成不过两年时间即告失败。

邓某将自己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市场、技术、资金、水源等四个方面(见表2)。

市场原因主要表现为:一是距离市场太远。大棚菜的消费对象主要为城镇居民,而A村在空间上距离县城20公里,距离最近的城市45公里。二是规模太小,且周边村落也没有人种植,相当于一个孤岛,无法吸引批发商前来收购,需要自己解决蔬菜外运及销售,这无形中加大了生产成本。三是缺乏市场竞争力。除了成本的原因外,A村几乎在所有方面都无法与位于城郊地带的农区相竞争。

在技术方面虽然有技术顾问,但由于技术人员大部分时间不在现场,自己本人对蔬菜种植相关知识比较缺乏,属于名副其实的现学现卖,造成许多现实问题无法解决。

资金短缺也是一个重要的限制因素。大棚菜的前期投入大部分来自银行贷款,由于后续销售困难,效益不佳,资金周转不开,贷款压力巨大。

从水源方面看,灌溉用水取自附近水库,但水库为另一村民承包,主要负责为旁边的楼板厂供水,水库存水来自于几十公里外的大型水库,成本也比较高。原本计划打自备井一口,由于效益不好,也没有实现。

3)对两个失败案例的比较分析。

上述两种农业新技术的扩散,前者在初期较多的表现为一种政府推广行为,政府的公共权威性发挥了重要作用;后者则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个人面向市场的自主性技术选择行为。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导致两种农业新技术扩散失败的一些共同性因素。①无论是苹果种植还是大棚菜种植,农户都将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远离市场、缺乏水源等归结为主要原因之一。可见,区域基础设施状况是影响农业新技术空间扩散的重要因素。区域基础设施包括道路交通、电力电信、农田水利、市场网络等许多方面。区域基础设施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区域的区位条件,决定着区域与外部市场联系的紧密程度,而区域基础设施状况又直接受制于区域整体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②两个案例中农户都认为技术缺乏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实际上,技术因素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农业新技术的供给。调查显示:A村村民对新技术的获取还是具有较强的愿望,大部分村民希望有机会参加相关的学习和培训,但新技术的来源渠道不畅,大多数村民对农业信息了解很少,不知道新技术从何处获取。这说明农村技术市场的发育程度还比较低,也说明在农业新技术推广中,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缺位。二是技术接受方即农户自身的原因。农户自身的受教育程度直接影响着其对农业新技术的态度以及接受和掌握情况。农村中那些受教育程度高,具有较多社会关系,与外界联系紧密、经济基础好、具有一定威信的农民对农业新技术比较容易接受和采用[2]。他们就是罗杰斯扩散理论中所说的可能的创新者。1993年最早从事苹果新品种种植的5户农民、从事大棚菜种植的邓某均属于创新者。较之于其他村民,他们均具有较强的风险意识和市场意识,他们对待农业新技术的态度和行为对其它农户的影响比较大。在第一个案例中,由于创新者的采用,引发了其它农户的采用,而创新者放弃了苹果种植,其他农户也相继放弃。三是技术本身的复杂程度,如罗杰斯所言,技术越简单,农户越容易掌握和接受,技术越复杂,则农户越不容易掌握和接受。苹果种植和大棚菜种植从种苗的选育、田间施肥到病虫害防治、日常管理等都需要一整套技术,农户要完全掌握这些技术,绝非易事。两个案例中农民都提到了技术因素的影响,技术的复杂性和配套技术的服务不到位是导致技术扩散失败的重要原因。上述两个案例再次证实了政府和市场两个方面在农业技术创新扩散中的重要作用[13]。③规模因素即集聚效应也是一个重要原因。A村苹果种植在最高峰时只有57亩,邓某的大棚菜种植也属于孤军奋战。在市场化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必须具备一定的规模,这是节约成本、降低风险的最有效途径。其它地方的大量事实也证明,凡是具有较大规模,实行专业化生产的地方,对农业技术创新的需求都比较旺盛,农业新技术的扩散也就比较顺畅;相反,农业新技术则很难被接受,具有较大的进入阻力[14]。

5 结论

通过上述两个案例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区域基础设施状况是影响农业新技术扩散的重要因素,也是优化区位条件的重要物质基础。必须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道路交通、电力通信、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

2)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是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有效保证。只有具备一定的规模,才能造成较大的市场影响力,才能有效地降低成本,最终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必须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鼓励农户实行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生产。这是农业生产由分散走向集中,最终走向市场化的必由之路。

3)要发挥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在农业技术创新扩散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构建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新型扩散模式。要明确界定政府和市场的范围,如对于不同性质的农业技术可以区别对待:对于经营性技术,可以完全交给市场去运作,广大农民可以通过市场渠道和手段去获取;对于中间性技术和公益性技术,必须发挥政府部门,特别是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作用。

4)农业新技术的推广扩散,特别是由政府所主导的农业新技术扩散,一定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充分考虑和认识技术本身的特征、扩散区域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状况,并从资金、政策、人员等方面予以切实的保障。

5)要充分认识到农民作为新技术的接受方,其自身素质的高低对农业新技术扩散的重要影响,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农业新技术培训、农村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培训等工作。提高农民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市场意识和接受能力是加快技术扩散的基础性工作[15]。

标签:;  ;  ;  ;  ;  ;  

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因素及改进措施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