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德育效果评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育论文,效果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942(2008)02-0045-04
大学生德育效果评估是对大学生接受德育之后引起的思想和行为变化的动态评估,是大学生德育过程的重要环节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揭示大学生德育效果评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范围和原则、标准和指标体系,既是实现大学生德育目的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大学生德育有效性的现实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对高等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教育教学评估体系[1],这就充分说明了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
一、大学生德育效果评估的依据
(一)大学生德育效果评估的内因
德育效果评估是指各级高等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督导和教育科研等专业机构及学校等主体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德育工作法规和思想政治工作目标,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计划、有组织地运用科学手段、形式和方法对评价对象的思想政治工作实施状况和成效所进行的价值判断过程,从而为德育工作决策提供依据并保证德育工作目标的实现。[2]大学生德育效果评估,是高校德育工作者对大学生德育效果及其相关的行为效果进行全面系统的评判,是高校德育评估的核心内容,其本质在于“德育价值估计”。
首先,大学生德育效果评估是高校德育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学生德育过程就是高校德育工作者根据一定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对大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使大学生形成一定的社会、国家所期望的思想政治品德的过程。大学生德育目的是否达到,教育任务是否完成,教育内容是否科学,教育方法是否合理,教育组织形式是否有效,大学生是否发生了预期的思想政治品德行为变化等,这些都有一定的客观尺度,都是能够进行评估的内容,而且必须进行评估才能进一步反馈和预测。
其次,大学生德育效果评估是高校德育科学化的一个重要措施。大学生德育的目标、内容、原则、方法、途径、考评等诸要素在大学生德育过程中必须综合优化。实现综合优化的前提是要真正把握大学生的道德状况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由于大学生思想道德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要了解这个复杂的系统,就必须在对大学生作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精确的定量分析和描述,这就需要效果评估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只有这样,才能对高校德育对象思想得到状况做到胸中有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从而收到理想的效果。
再次,大学生德育效果评估是加强和改进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迫切要求。长期以来,大学生德育效果评估还处在一种自然状态,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需进一步研究。一是没有建立科学的客观的评价内容和标准,工作的随意性很大/二是评价方法学生缺乏认同感,常常是局限于老师评价学生/三是量化方式单一,一般就是用考试成绩来量化学生受教育的效果,认为学习好,道德就好。在德育评语中,往往只局限于笼统的定性描述,即使作了定量评价,也很少用统计学、数学语言、计算机作为工具,造成科学性不足,不能满足科学管理的要求。
(二)大学生德育效果评估的外因
第一,德育效果中质的直接体现是大学生日常行为倾向。大学生德育效果不仅有质的方面,而且有量的方面。如某学生的道德观是否正确,生活方式是否积极健康,某个班级是先进还是落后,都是质的方面;而人生价值的大小、生活质量的高低和奉献精神的程度都表现了量的差异性。为了全面而准确地把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就必须从质和量的方面进行搜集、分析和整理。大学生是社会的存在物,其道德素质大量地反映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存在各种各样的联系,不同的道德状况会有不同的行为表现,这为我们对大学生德育效果评估提供了十分可行的依据(外因)。
第二,大学生德育效果中量的描述是客观存在的。从大学生德育过程来看,大学生受德育的任务、目标、师资、时间、经费投入的多少,取得教育效果的大小等,都有量的要求。大学生德育工作者队伍人数、年龄、学历、职称、层次等都是基本的量,而大学生德育工作者的素质、实绩则是更重要的量,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可以通过他的道德立场、学习态度、理论水平、知识结构和课程成绩等若干要素表现出来,并且这些若干要素可以依据一定的客观要求予以量化,从而可以进行量化评估。既然大学生德育中量的存在是客观的,那么完全可以进行量化评估。
第三,现代数学的发展与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为大学生德育评估提供了可靠的方法手段。过去之所以感到思想品德现象难以量化,是因为在思想品德现象中,除了有确定性现象外,还存在不确定现象,如随机性现象与模糊性现象。对于确定性现象可以采用严密而精确的传统数学方法进行分析和处理,而对于不确定性思想品德现象,就难以用传统的数学方法了。本世纪以来,相继建立起来的数理统计、模糊数学,则为解决这个难题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和手段。现代电子计算机的广泛运用,为定量评估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与技术保证,为大学生德育评估的科学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二、大学生德育效果评估的范围
(一)大学生德育效果评估的内容
大学生德育效果评估的范围,也就是评估的基本内容,它必须以大学生德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为依据,同时又受到大学生德育的特点和规律的制约与影响。[3]因此,作为大学生德育主体的教育者和作为客体的大学生是进行评估的两个基本方面。此外,大学生德育过程、教育环境和活动整体,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育效果,因而它们也自然纳入了大学生德育效果评估的范围。
首先,对大学生德育主客体评估。大学生德育主体是高校德育工作者,客体则是全体大学生。主客体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由于主体的作用要通过客体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表现出来,因此对大学生评估是整个大学生德育评估的中心环节,是大学生德育的起点。具体内容包括大学生的学习态度、考试成绩、思想素质、分析问题的方法和对重大问题的观点和态度,遵纪守法的情况以及为共同事业奋斗的精神状态。德育工作者在整个大学生德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对其评估主要包括对他们各种素质和教育效果的评估。具体内容包括师资配备情况、思想政治素质、知识结构、能力素质、工作水平和效果。通过评估,一方面促进德育工作者不断提升理论水平,改进教育方法和手段,提高教育效果,另一方面精确把握大学生思想品德行为表现,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其次,对大学生德育过程评估。大学生德育过程能否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德育的社会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德育的途径、形式和方法始终是重要的要素。就教育过程的具体体现来说,就是要看大学生德育是否生动活泼、丰富多样,是否把思想性、政治性、教育性和知识性很好地结合起来,是否对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召力。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大学生德育途径是否正确、形式是否适宜、方法是否得当是决定教育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所在。教育过程评估的内容包括大学生德育内容是否遵循民族特色、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的政策,是否切合实际,具有针对性、科学性。教育的方法是否能保证内容的贯彻落实、是否能保证目标的实现、是否讲究艺术性、能否被大学生所接受。
再次,对大学生德育环境的评估。大学生德育主要是靠教师来做工作,但无论是教师还是大学生,他们都是高校组成因素,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之中。为了保证大学生德育效果评估工作的准确性和务实性,对教育环境的评估也是十分必要的。评估的内容包括对家庭环境的评估、对学习环境的评估、对社会大气候的评估。大学生德育评估要通过对社会环境的准确评估,充分认识社会环境在多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德育的有效性,从而最终回到准确评估德育上来。在两者关系中,既要看到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德育的影响,又要看到大学生德育本身对社会环境的反作用。
最后,对大学生德育活动整体的评估。在一般情况下,前面三个方面评估的结论基本可代表大学生德育效果的整体状况。但由于大学生德育效果受方方面面的影响和制约,有时1+1≠2,如果整合好有可能大于2,如果是缺乏整合或者是相互抵消,就可能小于2。对大学生德育进行活动整体的评估,一是可弥补上述方面不完全而带来的评估不全面的缺陷,又可反映出上述几方面结合而成的合力所产生的效果。这方面的评估内容包括:教育活动的决策是否正确,总体教育目标是否达到,取得的成效如何,存在哪些不足等。通过评估既总结了经验,又使以后的教育有所借鉴,从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活动进一步提高。
(二)大学生德育效果评估的标准
根据大学生德育效果评估的内容,对于大学生德育效果评估的标准,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所谓宏观角度,是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评估大学生德育活动在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中的地位及它所发挥的社会作用。具体到某所高校,就是社会上对该高校德育的认可程度。所谓微观评估,是对大学生德育活动的某一项具体工作、某一具体过程的评估。大学生德育效果评估,主要是就微观评估的标准,往往是结合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来评估,所以常常转化为对大学生个体的评估,如政治考试、思想品德考查、推优入党等。
大学生个体德育效果评估的标准,是具体的、技术性的层次,包括三种形式:第一,绝对标准,就是在大学生的群体之外确定的标准,又叫一般标准。一定社会的规范、准则、要求,以及大学生德育的根本目标、长远目标,都是绝对标准。第二,相对标准,就是在大学生的群体之内,选取一个常模,然后把大学生逐一与常模比较,来判断其在群体中的相对位置。第三,自身标准,就是以大学生某一方面或其发展的某一阶段的表现为标准,与他的其他方面、其他阶段的表现相比,它其实也是相对标准。无论采用以上三种标准中的哪一种,通过比较,大学生德育效果都可以确定在一个相应的水平位置上,以表示其价值。
大学生德育效果评估标准体现和反映着高校对特定领域、特定实践活动的发展目标和方向的认识与理解程度。确定什么作为评估的标准,受德育根本目标的制约和影响,也体现了社会对大学生德育“理想化”、“完善化”的追求。制订合理的评估标准,可以对大学生德育的成败得失,对其相关要素、环节和步骤安排、运行合理与否等,做出相应的判定,并以此为契机,使大学生德育向更高的层次和境界跃升。
三、大学生德育效果评估的原则
(一)大学生德育效果评估的原则
第一,导向性原则。大学生德育学是一门党性、政治性很强的科学。大学生德育效果评估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与我们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立足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紧紧围绕党的根本任务这个基本点和中心点来进行。坚持大学生德育效果评估的方向性,关键就是在设计评价内容和指标体系时要始终贯彻正确的指导思想,无论评价内容还是评价的指标体系,都应以是否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根本标准,是否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进步为标准,是否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标准,是否有利于调动大学生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标准。
第二,客观性原则。大学生德育效果评估应坚持实事求是,采用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客观公正的考核,不能主观臆断或掺杂个人感情。大学生德育应走群众路线,注重调查研究,掌握大量丰富的一手材料,全面了解德育过程的各方面情况,然后以事实为根据,进行认真地评估。大学生德育效果评估的内容和标准要经过认真调查、集体研究、科学论证、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进行确定,一经确定就应有相对的稳定性。考评指标形成科学、合理、有序的等级和分数值后,就要避免主观随意性和盲目性,使考评工作纳入制度化、程序化的轨道。不能因照顾某个评估对象,而随意改变评估条件或标准,一定要做到评价标准客观、评价过程客观,否则就会使大学生怀疑甚至对评估产生逆反情绪,从而影响评估效果的发挥。客观性原则是建立大学生德育效果评估可信性与科学性的关键。
第三,整体优化原则。大学生德育效果评估体系是一个复杂系统,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整体优化原则就是要求我们一方面坚持全面性,另一方面要考虑综合性。全面性要求大学生德育效果评估不能顾此失彼,以偏概全。全面性原则并不是面面俱到,而要遵循综合性原则,即要求在评估过程中,善于抓住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是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大学生德育系统包括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和教育环境四要素,我们在评估时,既要从四大方面进行评估,同时又要突出评估四方面的协调,并以整体整合优化的最终结果作为效果评估标准,以此发挥大学生德育效果评估的综合作用。
第四,可操作性原则。大学生德育评估的程序和方法要简便易行,便于操作,指标体系的设计要科学,即各个指标必须是客观的、可测的。可操作性原则,要求我们在设计指标时要做到精微分化,具有可比性。
(二)大学生德育效果评估的指标设计
大学生德育效果评估的指标体系是在评估范围的基础上,依据评估标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进行量化评估的设计。
大学生德育效果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途径是分解评估标准,即通过逐级分解目标来形成指标体系,因此大学生德育效果评估的指标体系最终的物质承担者是人、物和环境三个量化指标。相对于评估的标准来说,人和物的指标是微观指标,环境指标是宏观指标。[4]微观指标一般是德育第一线工作者使用,如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等/宏观指标一般是领导部门使用。
微观评估指标,主要是通过大学生思想政治行为表现、奖惩情况及工作成绩设计。主要有四项指标:1.德育是否抑制了大学生某种消极思想行为滋长与蔓延;2.德育是否提高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具体可以分解为四项二级指标:一是考察大学生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力,二是对各种思想与思潮的分析力,三是对是非问题的辨别力,四是对错误观点的抵制力等;3.德育是否促进了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发展;4.德育是否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宏观评估指标,主要是大学生德育环境的优化指标体系。主要有四项指标:1.是否有一种有利于充分发挥大学生积极性的环境和条件,以保证大学生德育的顺利完成;2.是否有良好的社会舆论和校园氛围,具体可考察大学生是否能坚持发扬良好的社会风尚,抵制和批评不良现象,勇于同歪风邪气和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热心参加各项社会活动和公益劳动;3.是否建立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人际环境。
大学生德育效果的微观和宏观评估指标都是其评估标准的具体化,它们既要合目的性,也要合规律性。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体现了对大学生德育规律的把握,是进一步加强和促进大学生德育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