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号码:45010319851127XXXX
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我国建筑行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前景与机遇。工业与民用建筑是建筑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筑行业先进技术应用的主体。我国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技术应用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技术理念和方式方法,逐步建立更新、更完善、更科学的技术体系,以促进整个建筑行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本文仅就此作以浅谈。
关键词:工业;民用;建筑;技术应用
一、我国现行工业与民用建筑技术的特点
建筑行业是一个庞大的行业体系,它涉及到很多部门、单位、机构,和以及数目众多的工程施工人员。建筑行业主要包括:工业建筑、民用建筑等形式。工业建筑是指各类生产用房和为生产服务的附属用房,包括单层工业厂房、多层工业厂房和混合层次的工业厂房等。民用建筑是指供人们工作、学习、生活、居住等类型的建筑,包括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两大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应逐渐重视对于科技的应用。我国工业与民用建筑行业的技术应用正逐步向全方位、多层次的角度发展,具体特点如下:
1、可持续、生态的技术观
目前,全世界都在强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理念,其基本要求是“节约世界能源、保护环境质量”。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设计要逐步向生态化的方向过渡,建筑的生态化设计包含了大量的技术元素,通过生态化技术设计的方式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工业与民用建筑生态技术的原则是,选择建筑材料使用的最有效、最合理的开发,使自然资源在生产和建筑的使用过程中有效的使用资源。生态技术观提倡技术、经济与艺术的有机结合,生态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即为“生态美”。
2、信息技术观
信息经济时代的“技术转型”必将导致“技术观”的转型,原有的工业与民用建筑技术已经难以涵盖新技术的许多特征了,从而需要建筑行业从业人员要对新技术的对象、目的和结果等问题加以重新思考与分析,得出新的信息技术观。工业与民用建筑行业从设计到施工,各施工步骤都要建立在设计与施工技术的基础上,建筑行业中应用的技术基础都具有信息化的特征。国内工业与民用建筑行业正处于技术转型的关键时期,如果一旦被高科技时代所抛弃,就很难再有大步发展的机会了。
3、技术对人的全面渗透
以现象学为基础的西方技术科学家认为:“工业时代的技术不仅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方式,更是一切存在者的“座架”。人被纳入技术框架,以技术的方式呈现。”在国内工业与民用建筑行业中,技术无时不刻都在影响着工程从业人员的行为方式,并最终关系到建筑工程的质量和经济收益。工业与民用建筑行业从业人员对技术的依赖与需求,进而不断刺激技术的发展和革新。工业与民用建筑行业作为从业人员的生存环境,集中体现了技术与人的依存关系。
二、工业与民用建筑中节能技术的应用
目前,以工业与民用建筑为主体的中国建筑行业是一个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建筑行业在发展中普遍存在过度重视经济效益,而往往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的现象。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是唯一的,并且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彻底修复和改善。工业与民用建筑直接服务于工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工程施工过程中技术的应用,也要逐步重视节能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共同致力于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工业与民用建筑中节能技术的应用,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1、提高维护结构的隔热保温性能
提高工业与民用建筑墙体的隔热保温性能,可以有效减少维持室内温度的能源消耗。在工业与民用建筑中,采用保温隔热性能好的新型墙体材料,这是建筑工程节能的中重点措施之一。同时,工程施工中还要采用高效能的墙体建筑材料,严格按国家要求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推广新型墙体材料要与完善的建筑施工技术相结合,在减少普通砖混合结构的同时,积极发展大空间的框架结构,及复合结构,为应用新型墙体节能技术提供载体。
2、提高建筑表皮的采光性能
工业与民用建筑对自然光线的利用可以分为直接利用和间接利用两种方式。建筑物对于光线的直接利用主要表现为传统的侧面采光概念,这种方式采光的空间局限性较大,因此,现代工业与民用建筑更注重的是对光线的间接利用。光线的间接利用能在更大区域范围内提供自然光线,而且能够提高光线质量和视觉舒适度,并且有效节约了白天建筑物供热能源的消耗。
3、太阳能的利用
工业与民用建筑中的太阳能利用,是将遮阳、散热与太阳能收集一体化,并逐步向混合型太阳能技术的趋势发展,是现代节能科技与建筑技术的完美结合。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太阳能主要是利用阳光反射装置为建筑物提供光照和热量,已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建筑工业中的节能建筑技术日益广泛,其中的佼佼者是多高层钢结构技术,该技术以轻质却高强结构为其主要优点,一方面拥有很好的抗震能力,另一方面又符合设计环保要求,不仅减少灰色五,并且在某种层次上使施工周期大大缩短,结构构件实现标准化。该结构体系有一系列的体系组成,其中的框架-支撑体系,抗剪支结构以及框架剪力墙结构等体系包含于多高层结构体系中。其结构体系中的组成越来越多,使其体系越来越复杂,一方面增大了它的抗震能力,另一方面增加了它所能达到的高度。在实际的施工过程的。框架结构和框架-支撑结构广泛应用于三到六层的建筑,但是其中的框架结构不能应用于七到十二层的高层楼房,非常适合用框架-支撑体系结构。在建筑工程中对于框架剪力墙结构与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应用,适合于13层以上的楼房。这样进行恰当,合适的结构安排,不仅实现资源的合理使用,还满足了建筑与构造的需要。钢结构建筑技术拥有一些的优点,可是我们必须警惕其较差的防火性能。如果出现火灾等等高温的环境,这种结构的稳定性将大大降低,最后可能导致建筑物倒塌。正是因为这个不美之处,我国的专家学者针对这个难题,进行广泛深刻的研究,攻克其目的是提高其防火能力。
三、工业与民用建筑技术的智能化趋势
1、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智能化代表着建筑行业技术应用的高水平阶段,是建筑行业传统工业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完美结合的产物。建筑行业的智能化与20世纪80年代起步于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并逐步向美国、日本等国家传播和发展,最终形成全球性智能化建筑的潮流。我国也要紧跟时代潮流,逐步实现工业与民用建筑技术的智能化过渡与发展。
2、智能化建筑是指以工业与民用建筑为平台,以环境计划、建筑系统、信息自动化为骨架的建筑与信息技术的综合体。由于智能建筑物将建筑的使用,及辅助功能综合化和自动化,为工业与民用建筑用户提供了舒适、安全、方便的工作环境,并且进一步增强高效、经济、节能的特点。
3、在现代工业与民用建筑中运用智能技术表达地域性,有效改变了传统建筑技术地域性表达的静态模式。由于智能建筑往往通过对建筑表面构建的控制,使其达到节能的目的。因此,工业与民用建筑表面要根据室外自然环境特征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自动调节,逐步形成了建筑行业的动态造型模式。
四、总结
总体来说,我国工业与民用建筑行业技术的应用逐渐呈现出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发展趋势,并在与世界建筑行业先进技术的融合和交汇过程中,进一步得到发展与完善,基本满足现阶段我国建筑行业对于技术的要求。但是,建筑行业技术管理人员切不可固步自封,而是要坚持发扬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不断对现有的工业与民用建筑技术的进行全面的改革与创新,以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全面、健康、和谐、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利.谈一种综合的建筑技术观[J].建筑学报.2009(1).
[2]刘泽源,孟新林.论建筑行业的科学技术与发展[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3]邹德义.中国现代建筑史[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刘金刚,游敏锐.文华视野中的建筑技术[J].山西建筑.2007(9).
论文作者:韦杨眉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1
标签:民用建筑论文; 技术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行业论文; 建筑论文; 结构论文; 体系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