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威海分校)马克思主义教学部 山东 威海 264209
摘要:儒学自两汉时期以后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正统思想,后世文人受儒学修身思想的影响把他们对人生的哲理的体验,宦海沉浮的感怀融注于造园艺术之中,他们利用对庭院的经营来表达自己对人生价值的看法,对儒家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的追求。反思现代园林设计不再单纯的为提升个人修身思想为目的,为修养生息而建设,而是变质成商品,成为物质生活的新生物。学习文人园林创作中意境的产生与儒家修身思想的联系,探讨文人园林继承与发展。文人园林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体现儒家修身思想的重要载体。
关键词:古典园林;儒家;修身
存在于士流园林之中侧重于赏心悦目且能够寄托理想、陶冶情操、表现隐逸的园林,被称为文人园林。在文人园林中,包括建筑的布局、方位、尺度等,植物的配置、色彩等,以及造园之手法,都影响着园林之美。而能够体现园林最美的是隐藏在园中景色的所表现出来的象外之象和园中题诗上的言外之意,既“意境”美,是文人用来表达自身文化修养、审美情趣的最好体现。因此,欣赏中国文人园林与其说是观赏独具匠心的造园艺术,倒不如说是感受文人内心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
“自汉武帝采纳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之后,儒学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正统,深深地影响并主导着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同时也推进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人文思想。”而修身思想在儒家思想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儒家提倡修身的目的主要在于“为己”,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孔子提出了两种态度,前者是为自己,意思是做一个真正尊崇学问之人,内要提高修养充实自己,外要学以致用,身体力行而不慕虚荣;后者是为人,就是与前者相反的人。孔子提倡弟子能学习古人求学的虔诚态度。能在“为己”中做到道德上自我修养,人格上自我完善的人生境界。儒学在汲取和借鉴道教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以“道生万物”的思想完善了儒家哲学的思想体系,认为天和人是相通的,提倡“天人合一”之说。于是,这些思想导致了文人造园的艺术心境完全融合于自然,“崇尚自然,师法自然”成为中国园林所遵循的不可动摇的原则。中国古典园林就是后人经过五千多年的修行酝酿,建成的世界上独树一帜的自然风景式园林体系,文人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独具特特色的组成部分,然而它与所蕴含的几千年的儒家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中国文人园林的人文背景
“至汉代,汉武帝以儒家思想为治国安邦的教条,儒学为基础而形成的,由文人组成的士大夫阶层,成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坚力量,并表现了儒家的理想主义信念。这一时期,中国古典园林形成雏形,他们将对儒学思想的理解注入园林,形成中国古典园林最具典范的性质。自南北朝之后,儒家思想又受冷落,不得志的文人阶层由此开始寄情于山水之间,以此之后士大夫阶层对个人的个性发展,个人修养更为重视。”这种思想观对中国文人园林崇高自然美的美学基调产生了一定影响。
中国历史上的文人多是理想主义者,他们饱读诗书,官场失意辞官归隐几乎成为一贯的模式。避世隐居只是表象姿态,其实还是梦想有一天能重新得到朝廷的赏识以实现其政治理想,才是这类“隐士”的深层本质。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论语?宪问》)从历史上可以看出,孔子一生求学也为实现理想。这句话中孔子表明自己只能“修己以安人”,但是从孔子与子路的问答中可以窥探出“修己以安百姓”才是最高境界。文人隐士最大的理想也是能将自身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实现治国理政的抱负。“无论是隐士,还是仅有隐逸精神的当朝士人,当他们置身于自己营造的这种生活环境中,心已经远离世俗了,所以,这种思想往往写入了他们精心营构的园林中。”他们为了抒发这种感情,往往寄情于物。在这样的人文背景下,他们建造了一批独具匠心的中国古典的文人园林。因此,文人园林的建造与儒家文化有着一定深刻的联系,但我们又很难界定园林中哪一部分是受儒家哲学的影响,应该说儒家思想在潜移默化中深入历史文化,影响着中国文人园林。
(二)文人园林中儒家修身思想的理解
有学者认为儒家思想对园林的影响主要反映在物质层面和观念层面两方面。物质层面不言而喻就是建筑植物等布局。“儒家认为,人性禀赋不同,因此以义统性、节性,最重使人道与天道相谐。礼就是符合于道德的行为规范。儒家所谓的天道是哲理化的天道,其主要特点是阴阳两极的和谐。” “事实上,儒家提倡的道德是一种典型的‘躬身内求’的主体性道德,‘修身’一直被视为立命安身和治国安邦之基。”“儒家思想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强调个人修养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是,封建文人在复杂黑暗的现实社会背景下,宦海沉浮升迁贬谪无常,最后,得出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共同处世哲学。正因如此,若没有文人阶层这种特殊的经历,很难深刻领会文人的自然观,也就难以理解文人园林中的矛盾性、模糊性空间对园林意境的表达。如:在留园中,长达50米的狭长曲折的入口走道令人印象深刻,造园者充分利用了空间大小、方向明暗的变化,将这条看似单调的走廊设计的变幻莫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造园者是明万历年间的太仆徐泰时,在退隐时将其一生宦海沉浮的经历表现在了留园之中。退而远之、独善其身、投身园林,归隐山居。“从园林中的题名和文字也可窥其一斑:如‘拙政园’、‘退思园’、‘网师园’等。而退思园之名出自《左传》:‘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园林的拥有者以古代圣人自比,借题寓意,寄情于物,以园林寄托了他们强烈的社会情感。”同时他们在不断学习自然中,将学习的自然精神用于园林之中,使园林之创作更加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及更高的修身道义。
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论语?季氏篇》在苏州私家园林中,造园者利用自然要素,模仿自然的山水,在有限的占地空间上营造出“小空间、大景观”的效果。并且有许多文人园林建在闹市街区,却有闹中取静,曲径通幽之妙感,感受在临水的亭榭中静谧的气息,为园林的主人提供了清静悠闲的去处。这同时也体现了文人的一种“君子无所争”的心态表达。文人通过对自己庭院的经营来表达自己对人生价值的看法,对儒家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的追求。“在网师园‘缨水阁’内,书有八字箴言:‘曾三颜四,禹寸陶分’。虽然只有短短八个字,却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述及四个著名历史人物(曾子、颜渊、夏禹、陶侃)的四个典故。所谓‘曾三’,即曾子语:‘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所谓‘颜四’,即颜渊所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论语?颜渊》)。所谓‘禹寸’,是说夏禹十分爱惜点滴光阴,有‘寸金难买寸光阴’之说。所谓‘陶分’,讲的是陶侃勤奋好学,不但寸阴不放,连分阴也不放弃。《晋书?陶侃传》载陶:‘当惜分阴,定可逸游荒醉。’上联宣讲的是做人道理,下联褒扬的是珍惜光阴,全是警示格言,言简意赅。”文人题字的目的是谨记古人的箴言,也用这八个字时刻提醒自己的修养德行。
实际上,早在孔子之前就有文人发现了山水植物等自然物与人的同一性,将山、水比作仁、智的象征物,将植物比作德的象征物,但将这种比拟上升至伦理范畴、道德范畴,使之具有了伦理和情感内涵的关键人物是孔子。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孔子以自然的山水来比德喻仁说礼。山水比仁智应该说是一种境界比较高的山水审美活动。“山水比道既山水形态与自然之道的紧密结合,人面对优美的自然山水时,体会到的不仅是山水的形态、自然的生机、时光的流逝,还有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这正是儒家追求的“参天地赞化育”和“鸢飞鱼跃”的天地审美境界。”“植物比德”也是文人园林中常见的一种造景思想。将某种植物的自然生长特点比喻人的某种品质或情操。如将在冬季花开的梅花说成是具有高贵顽强的品质。利用具有高贵品质的植物比作自己品德修养的手法深受文人喜爱,常在自己的园林中配置比德植物或做重点突出的效果。如,陶渊明用菊来比喻自己出尘的隐逸思想。郑板桥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思想,将竹比作精神食粮。周敦颐用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莲花,来比喻自己的君子操守。王献臣用玉兰堂中的玉兰来象征自己‘此生当如玉兰洁’。 孔子利用山水比仁智,植物比德的思想影响深远,可以说,它奠定了中国文人园林自然主体的基调,是中国造园艺术的重要思想根源之一。它对文人园林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我们甚至可以推论,中国文人园林的发展是建立在儒学的哲学理论基础上的。这对后世文人建造园林的审美意识提供了丰富的精神依托。
(三)中国现当代园林的反思
文人园林一直是文人渴望寄情山水,追求与自然相融合,能在无穷的“道法自然”感悟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现如今我们的建设力虽越来越强大,但为了追求上层社会的物质生活,受西方文化的不断侵入,使我们的居住文化严重失去了精神的灵魂,很多仅仅只是为单纯的居住空间而存在。
可以看出,园林创造了“不下堂筵,坐穷泉壑” (送郭熙《林泉高致》)的朴质贵清、淡泊自由、逍遥虚静、浪漫飘逸的诗意生活空间,这种“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美好意境吸引了众多文人。现代大部分园林设计的目的并不是因个人情感所创而是夹杂着各种客观原因,使得现代园林不再单纯的为提升个人修身思想为目的,而是变质成商品,成为物质生活的新生物。就如现代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所设计苏州博物馆为例。贝聿铭在1935年就曾远赴美国留学十多年,并在美生活五六十年之久,可以说他已经夹杂着东西方复杂的文化背景。由他模仿了苏州园林中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等形式感的特点,这也可能是他受西方文化教育的特点,过于注重形式感,使得苏州博物馆的人文精神不明确,对苏州园林中儒家修身思想的阐释没能完美体现,对比而言缺少灵性。因此值得反思的是现代很多学者盲目的看重经验、学历、权威和成就来肯定作品的价值,导致这些都只能称之为“作品”,而毫无价值意义。
儒家思想主导中国的意识形态达数千年之久,而作为儒家文化精华部分的“修身之道”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深深影响着文人园林的发展。文人隐士在精神上追求儒家的修身思想,把修身作为实现人生价值和达到人格完善的重要途径,然而文人园林就成为其方法之一,将这种意识在无形中注入园林中。尽管由于时代和历史的局限,其中不免存在着一些错误和缺陷,但其对于人的自身修养的强调,是有其合理因素的,批判地加以继承,对于现代园林的发展和完善是十分必要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的观念、心里、审美都逐渐改变。对待现在园林,要在继承和发展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的同时必须考虑社会的变化,在传统园林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时代印记的现代园林。
参考文献:
[1]王植.谈中国传统教派思想对古典园林的影响[J].《沈阳大学学报》.2004.
[2]刘芳.江南大学.浅析中国古典园林之文化表象[J].《职业圈》.2007.
[3]龚道军.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古典园林设计中的应用[J].《城市建筑》.2013.
[4]王玮.“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儒家道家思想关照下的江南古典园林[J].《株洲师范高等
专科学校学报》.2005.
[5]侯佳彤.程世云.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中国古典园林的人文内涵及当代启示[J]. 深圳大学学报(人
文社会科学报).2009.
[6]杜振吉.郭鲁兵.山东曲阜.儒家的修身思想及其方法论述[J].《中国伦理思想》.2010.
[7]张敏之.李薇.解放军理工大学国防工程学院.谈儒家文化对中国园林发展的影响[J].《艺术论坛》2013.
[8]浮怀康.西本农林科技大学.浅谈文人园林兴趣点设计[D].2008.
作者简介:肖智慧(1990-05-01),女,汉族,山东临沂人,现就读于山东大学(威海分校)马克思主义教学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论文作者:肖智慧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6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4
标签:园林论文; 文人论文; 儒家论文; 思想论文; 孔子论文; 自然论文; 中国论文; 《文化研究》2016年6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