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图书馆人文精神与技术理性的和谐共生_人文精神论文

论图书馆人文精神与技术理性的和谐共生_人文精神论文

试论图书馆人文精神与技术理性的和谐共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人文精神论文,理性论文,图书馆论文,和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都是人类精神必不可少的内在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实践所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当代图书馆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对人文精神和技术理性的和谐共生既提出了紧迫要求,也奠定了现实基础。坚持科学发展观,立足当代图书馆实践,在网络化、信息化语境中共建人文精神与技术理性,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和谐发展,就成为摆在图书馆理论界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1 当代图书馆建设中技术理性和人文精神的对峙和背离

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信息获取和知识交流方式所产生的革命性影响,已经使图书馆人深刻领略到了其力量的神奇。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领域的全面应用,图书馆的业务工作和文献信息服务越来越依赖于对技术的掌握运用程度和各种技术设备的配置水平。实践的依赖导致了理论思维和研究的跟风,图书馆学的人文精神被淹没在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大潮中,以至于片面强调科学技术的价值,忽视人文精神应有的价值。当一些图书馆人,尤其是图书馆的领导者越来越倾心于技术的发展、设备的更新,对技术崇拜达到了狂热的地步,甚至认为数字图书馆是“键盘上的图书馆”,图书馆只要用计算机武装起来,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时候,我们有理由为图书馆人文精神的落寞而感到忧虑。一直以来,在图书馆的各种杂志中,有关图书馆技术的文章连篇累牍,牢牢掌握了话语权,图书馆的理论工作者似乎也乐此不疲,而对人文精神的阐述却寥若晨星。与此相对应的是对价值理性和职业精神的忽略和背离,图书馆员开始盲目崇拜技术,人在机器面前开始异化,人变成了技术的奴隶,却忽略了自身的价值。于是,科技文化成为主导文化,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开始分离与对峙。科技与人文一直未能很好地统一和协调发展,长期表现为技术游离于理性之外,一味地热衷于科学技术应用,忽视了传统人文理性的继承和发扬,使图书馆理论和实践陷入了技术理性极度膨胀而人文传统日渐衰竭的窘境。[1]在图书馆的各种会议上,图书馆馆长们言必称网络、数字化、计算机系统,以人为本的理念沦为空洞而时髦的口号,一方面设备越来越先进,系统越来越强大,而另一方面,文献利用率却有下滑趋势,读者也在逐年流失,图书馆员的职业精神和操守未见改观。

基于对这种现象的反思,图书馆迫切需要一种价值理性的回归和重建。弥漫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社会中的物质功利化和技术至上主义倾向,常常导致图书馆对人文关怀的价值理性重视不够;而对于人文世界和人文精神的淡化,又极易造成图书馆进步中人与技术的本末倒置。影响所及,可能使图书馆染上技术进步而职业精神沦丧、工具发达而人文精神贫乏等种种现代文明病。针对图书馆学技术至上论和技术片面化的倾向,很多研究者担忧技术的广泛应用将削弱图书馆学的人文传统。美国著名图书馆学家巴特勒、谢拉和戈曼就是批评技术至上论的典型代表。巴特勒认为企图使技术合理化以及理论技术化的尝试是不结果实的花朵;谢拉则一再告诫人们:图书馆学始于人文主义。[2]戈曼则借用西班牙画家戈雅的一副版画“理性沉睡导致邪恶的产生”来表达web2.0时代理性与秩序的告别,混杂与烦乱的产生。国内学者也指出:强调人文传统是图书馆学理论的一个基本点;[3]图书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它的终极价值目标是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等等。[4]

我们无需争论图书馆是否是人文主义的事业,也不想给技术崇拜者贴上什么非理性标签,但在强调技术进步的同时,图书馆的确应该更多地关注精神世界和人的价值,以避免人文精神的悬置或失范。应当看到,现代社会的工具理性对人文关怀的疏远,最容易造成道德滑坡、信仰失依和精神萎缩。一旦工具理性与人文理性形成对立,并进而抑制人文理性;价值理念与价值承担出现分离,从而导致技术至上对精神品格的取代、物质追求对人文价值的取代、技术知识对道德操行的取代,以及世俗功利对终极关怀的取代,也就必将造成人文精神与技术理性的双重失落,人的素质和人的创造性也就荡然无存了。

2 图书馆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和谐共生的客观必然性

2.1 图书馆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辩证关系

技术理性和人文精神是人类创造力的两轮和双翼,它们在价值上是相互渗透、支撑的关系。人文精神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精神,即科学的人文精神;而科学世界本身也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人类在追求知识和真理的同时也在追求着自身的进步与发展,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创造着精神文明——它赋予人类以崇高的理想境界,激励着人们超越自我、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纵观人类发展史,自有文明以来人类所追寻的客观规律性与主观目的性的统一,正体现了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的一致性。可以说,离开人文精神的技术理性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技术理性,而离开技术理性的人文精神只会是一种残缺的人文精神。爱因斯坦就曾说过:“科学研究的最高境界和对科学理论的普遍兴趣具有巨大的意义,因为它推动人们更正确地评价精神活动的成果。”他承认,科学与人文的最高精神境界是一致的。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的这种内在统一性,决定了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和谐共生的必然性。技术至上论者所建构的影像和人文主义者所主张的图景,其实恰好是同一主题的两个维度,从不同的方向对人文精神或技术理性做出的真实而强烈的解读。

2.2 图书馆人文精神的高扬是技术进步的客观要求图书馆人文关怀和核心价值的实现需要信息技术的强力支撑,反过来技术的进步又更好地促进了人文精神的弘扬。人文关怀是图书馆人文价值的内核,与传统图书馆相比,在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更富有人文关怀,服务手段更加人性化,获取信息更加方便快捷,跨时空知识共享,平等自由地获取知识信息的人文理想成为可能,从而凸显了图书馆人文价值。图书馆通过对文献的收藏、组织、传播和利用,实现人类全部记忆的传承,从而达到人类延续自身生命,发展自身生命,进而推动社会发展的目的。图书馆就是人文关怀的产物,它把人类根本价值的实现作为自身价值的源泉和基础,因而图书馆表现出浓郁的人文精神特征。阮冈纳赞的“图书馆学五定律”中前四条都与人直接相关,体现出浓厚的人文色彩;谢拉认为,图书馆事业“主要还是一个人文主义的事业”;施蒂格强调“人文价值观念是图书馆职业的核心”;霍利认为,“我们的职业基本上是一种人文职业,我们的目标实质上是人”。[5]因此,图书馆与图书馆学是有很深厚的人文主义传统,图书馆信息技术的发展应该继承和发扬图书馆的人文精神。从表面上看,图书馆先进的信息技术改变了信息加工、存储、传递的方式,使图书馆的现代化水平越来越高,但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自身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尽可能满足广大用户的信息需求。可以说,图书馆以其先进的技术承载和发扬图书馆传统的人文精神,而这种人文精神正是数字图书馆社会价值的体现。

2.3 图书馆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人文关照

不管我们愿意与否,图书馆都在数字化的轨道上加速前进,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忽略甚至是漠视人文精神可能带来的危害。技术的诞生是人类为加强自身、改善自身的创造,但技术本身并不意味着这种加强与改善的必然实现。技术能不能成为推进社会文明、增进人类福祉的动力,取决于运用技术的方向与目的,即我们运用一门新技术到底为谁?为什么?这个前提应该成为我们警惕技术崇拜的依据。我们在不断追求技术进步、技术升级,不断采用新技术的同时,必须保持一份清醒,不能把一切美好的期盼托付于技术了事。技术终归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图书馆存在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文精神。科学技术不仅具有工具价值,也有其他价值,如伦理和道德价值、人道价值等。因此,片面强调科学技术的工具价值,置科学技术的其他价值于不顾,在实践中往往导致科学技术的误用和异化,这种意义上的技术理性实际上成了庸俗的功利精神。从图书馆的发展来看,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更要关注图书馆的精神家园建设,更不能忽略图书馆员核心价值观的塑造,信息文明的声光电掩盖不了道德崇尚和情操修养的重要性。事实也证明,离开人文精神的辅佐和道德精神的参与,网络技术就有走向邪路的危险。一味追求技术的进步与应用,而忽视对图书馆人文价值的坚守,结果只会使在社会制度的安排里丧失其本该肩负的功能和拥有的价值,最终蜕化成一个技术利用的工具。

3 开创图书馆人文精神与技术理性和谐共生的新境界

3.1 协调技术与人的自由发展

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引发图书馆服务方式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它使业务分工更加细致严谨,数字读者快速增长,工作环境和服务环境信息化和虚拟化,但网络社会生产的一体化、系统化也造成了人与人个性发展、生命自由之间的深刻矛盾,人受制于技术,成为工具的奴隶,精神境界的追求变成了对物质的贪欲,人与人的心灵的畅通变成个体自我心灵的封闭,人性异化代替了人的自由发展。人文精神与科技精神的和谐共生的现实要求从来也没有像现在这么迫切,面对网络技术与人的自由发展的矛盾,图书馆人要有清醒的认识:我们在享受网络科学技术恩惠的同时,要通过图书馆文化的倡导和交流,自觉地、有意识地调整自我与社会及科技发展的关系,培养尊重个性、平等、自由,追求理想情操和人格完善,具有对他人、社会责任意识的新的职业精神和操守,进而促进信息网络技术、知识的创新,协调信息网络技术与人的自由发展,不断提升和创新信息网络技术环境下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境界。

应该看到,当前一些图书馆在发展理念上存在着工具理性和狭隘功利性,往往过分强调图书馆应用性知识技能,而忽视馆员的人格素养培育和职业精神教育,以致使得人文精神遭到不应有的冷遇和萎缩。在学科教育内容上也存在着重技术传授轻人文精神塑造的单纯职业化倾向,这种片面的职业教育、单一的专业教育、单纯的技能传授,带来的是图书馆专业教育功能全面性的缺失。结果,教育成了训练“技术匠人”的工具,图书馆从业者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术,却未必懂得将它们用于追求职业崇高境界。

3.2 以图书馆人文精神为技术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图书馆的发展也要靠技术的创新和进步。但科技发展并不必然会导致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技术至上主义不仅不会促进图书馆的进步,还可能给图书馆带来存在意义上的困惑。因此,我们必须把网络和人自身看做是未完成的、有待进化的社会存在物,在信息网络技术发展中倡导人文关怀和文化构建,并以人文精神支撑信息网络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具体地说,在理论研究层面上,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丰富的层次,更加多样的内涵和更具活力的形态对图书馆人文精神在信息化、网络化中的新角色给予更好的理论和方法说明。图书馆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既要积极研究信息组织、存储和传播技术,同时也要关注用户的获取、利用与服务的心理和行为研究。

在信息服务模式上,图书馆员不仅要努力学习和熟练掌握先进技术,更重要的是牢固树立读者第一的思想,以满足读者需求为己任。当今功能服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网络服务正从“你来做”过渡到“为我做”,发展到“我来做”的全新境界。所以,应该积极采用新技术如iTune、iPod、iPhone来提供服务,按照新一代用户的需求和习惯来设计网页,以增添服务的人性化和人情味。提倡更大的开放性,更多的参与性、互动性、互益性、社交性。我们看到,博客、播客以及Web2.0、Wiki、Facebook、MySpace、Folksonmies、P2P、SNS.正日益受到年青一代的追捧。我们没有理由无视这一最新的发展,对新技术积极跟进并创造性地体现在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中,只能使我们的服务看起来更有活力、更贴近这些读者,使他们更乐于到图书馆寻求信息服务。[6]我们所选择的现代技术要充分体现图书馆的人文精神,要把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贯穿于图书馆的各项工作中,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为宗旨来开发、运用新技术,让新技术成为用户方便、快捷、准确获取信息资源得心应手的工具,成为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的有力杠杆。[7]

在队伍建设上,不难想象,信息网络与馆员的性格与品质塑造、思想与情感定型,乃至精神面貌息息相关。然而,在技术被误读的今天,图书馆远人文精神的缺失已经越来越严重地凸显出来,理应引起足够的警惕。图书馆员人文精神的回归或开拓,需要外在规范与内在自律的有效结合,既要探索出切实可行的管理机制,又需要文化上的精神重构。重建人文精神,要超越网络技术本身来看待信息网络化,重视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高度融合;要重视制度创新,实现技术、人文与制度的良性互动。

总之,当我们惊叹技术之神奇,对技术改变未来满怀期待时,不能忘了再好再先进的技术还须有人文精神的承载,才能实现这种改变。就其具体形态、直接功能和作用方式而言,科技精神与人文精神也许是有所不同的,但就其作为图书馆的终极目标、价值实现过程和服务宗旨而言,它们又是相辅相成的。目前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要防止、克服或削弱迅猛发展的信息科技可能带来的非人性化后果,有必要在图书馆实践中大力主张和发展人文精神,强化信息时代的人文精神。从另一方面讲,当代人文精神也离不开技术理性。只有自觉地把技术理性内蕴于宏大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才更富于清晰性、准确性,才能更好地指导图书馆实践。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实现需要技术和人文价值的双重支撑,图书馆只有实现“高度人文关怀的技术理性与有现代科学意识的人文精神的结合”,才能持续健康地发展。[8]

收稿日期:2008-01-11

标签:;  ;  ;  ;  ;  

论图书馆人文精神与技术理性的和谐共生_人文精神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