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技术论文,中小学论文,发展趋势论文,现状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不断变革的发展过程,其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也克服了很多困难。今天,依然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面对。其中,有些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有些问题是由科技的发展与文化的变迁而引起的。信息技术教师需要基于新的环境,把握好现在,着眼于未来,共同研究对策,从而促进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健康、快速发展。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
现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在我国中小学已经得到普及,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了全面提升,也涌现出了一批在信息技术方面富有创意与发展潜质的优秀学生,但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从小学到中学,连贯性的课程标准缺失
目前,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系中,只有2003年颁布实施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而小学和初中没有相应的课程标准,只能依照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实施教学。该纲要对各个学段都默认为零起点,造成各学段间教学内容重复,缺乏连贯性与一致性。所以,尽管高中阶段有了课程标准,但具体实施起来仍有一定的难度。这需要教育主管部门高度关注并尽快行动。在这一方面,我们已经远远落后于英国。英国在1988年通过的《教育改革法案》中制定了全国统一的国家课程,其中IT(信息技术)课程被列入了全国统一课程体系中。在2000年9月修订的国家课程中,英国把IT课程进一步改名为ICT(信息与通信技术)课程,并对5~16周岁学生在不同阶段的ICT教育内容和考核标准做了详细的规定,充分考虑到了学生接受程度的差异以及各学段学生学习内容的连贯性。
2.教材种类繁多,但总体质量需要提升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和学生进行自学的重要依据。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水平差距较大,一本好的教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教师在教学实施能力上的不足。教育部鼓励一纲多本,鼓励在教材编写上有所创新,市面上因此出现了上百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这原本是好事,但这些教材编写质量参差不齐,有些内容重复严重;有些是由没有教学经验的在校大学生或研究生执笔,其课堂实施对教师的要求颇高;有的教材过分强调整合与文化,削弱了知识与技能,使教材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还有的教材过分强调活动,忽略了知识的系统性。更严重的问题是,各地在教材选用上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往往由地方教委指定教材的版本,学校和一线教师没有选择权。
3.高中课程的开设与课程标准之间还有差距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除必修模块之外,还有五个选修模块。课程标准制定的初衷是:在理想状态下,各高中校开齐五个选修模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自由选择,教师提供咨询和正确的引导。实际上,即使在教育条件相对较好的北京,实施情况都很不理想。据我们对北京地区的十几所示范校所做的调查,多数高中都没有开齐五门选修课,在选课形式上,多数高中都是由教师根据学校的教学条件,如师资、机房、设备等指定开设课程,并没有为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的机会。
4.课堂实施效果还需改善
目前,很多信息技术教师遇到的一个共同问题是: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但不喜欢听教师讲课,就喜欢上网和打游戏。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现在的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是普遍现象,不仅信息技术学科,其他学科也有这种情况。另一方面,现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变了,学生接触信息技术的机会多了,教师若还是按老一套实施教学,必然会有很多学生不感兴趣。这对教师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备知识,还要备学生。另外,年轻教师在课堂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也是课堂实施效果不理想的因素之一。所以,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培训是很有必要的。信息技术教师应该紧跟技术的发展,关注新的教学理念,树立素质教育的意识,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努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近几年,城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中,补充了大量的计算机专业和教育技术专业的本科、硕士毕业生,甚至博士毕业生,即使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师资也有了很大的改善。这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师资力量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新的希望。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未来展望
1.非高考科目,困难还是机遇
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制定与颁布,是我国针对高中课程做出的幅度较大的一次改革。但目前我们面临的问题是,现行的高考制度与新课程标准不能十分匹配,各高中校最大的任务与目标还是要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所以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过程中,对于高考中出现的科目,学校的重视程度依旧较高,而对于高考中没有出现的科目,学校则关注较少。信息技术学科属于后者,这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开设不理想的一个原因,它也为很多信息技术教师上不好信息技术课提供了借口。我们绝不能因此而失望,相反,这为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与改革提供了便利。信息技术课没有高考的压力,教师如果在自己的课堂上探索一些新的教法,实践一些新的理念,不会触动学校的高考成绩,来自学校的压力也会小得多。如果信息技术课开设得有特色了,学校还会大力支持,因为素质教育已经从口号慢慢过渡到了行动,信息技术课如果能为学校的素质教育树起一面旗帜,岂不是皆大欢喜的事情吗?所以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充满信心,不能在思想上先把自己的学科边缘化了。其实,很多校领导的观念早已经转变过来了,反而是有些一线教师还留有旧观念,主动把信息技术学科边缘化了。比如人大附中的校领导每到期中或期末考试前都要强调,任何统考科目都不允许占用非统考科目的课时,非统考科目也绝不能把课时让给统考科目,否则双方教师都要接受处分。北京市也已经将信息技术学科列入全市统一会考科目,学生如果不能通过信息技术会考,将不能取得高中毕业证书。不难发现,不管是从制度保障上,还是学校层面的重视程度上,信息技术教育的生存环境都在逐步改善,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更新观念,抓住机遇。
2.兴趣与知识,哪个更重要
近几年来,特别是“钱学森之问”被媒体推到领导办公桌和公众面前之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从中央到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都在思考和研究变革,许多改革派的校长都在尝试变革。如,北大附中王铮校长与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力推的选课制与走班制,在北京地区已经引发一大批校长深入思考适合我国国情的变革模式。
不管是山东崔其升校长的杜郎口模式,还是上海张人利校长的后茶馆式教学,不管是选课制,还是走班制,其核心目标都是一致的: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发挥潜能,为学生展示各方面的能力提供舞台。信息技术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一定要注意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兴趣,不要急于向学生灌输知识。因为如果学生的兴趣点与注意力没有被调动起来,灌输知识的努力将收效甚微。我在多年带学生参加机器人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兴趣比知识更重要。如果学生感兴趣,教师只要给学生提供资源、工具与平台,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常常到晚上10点还不想离开实验室。兴趣是创新之源,信息技术教师不能将自己定位为知识的传授者,而应该是学生兴趣的发现者与激发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3.全面发展,还是突出特长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能可以分为8种: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然认知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一个人不可能在所有的智能上都表现突出,但总会有一两种智能表现突出。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但不能要求每位学生都全面发展。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学生的智能特长所在,并重点发展学生该方面的智能,让学生把勤用在发挥特长上,而不是用来补拙。比如,有些学生喜欢程序设计,说明他们在数理逻辑智能方面有潜质,有些学生喜欢图形、图像设计,说明他们在视觉—空间智能方面有潜质。教师发现学生的智能倾向后,在其他方面的要求就要适当降低,重点培养学生的特长。如果教师的知识储备和精力不够,可以聘请专家指导或送到对口的高校实验室。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和“翱翔计划”为中学生进入高校与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平台,就是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模式的尝试与探索。在这些重点实验室里,信息技术作为一个重要的领域,为学生施展特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4.如果信息技术明年高考,你准备好了吗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与推进,现行的高考制度与新课程标准的矛盾会日益凸显。在这种形势下,高考制度的变革将成为必然的和自然而然的事情。可以预言,未来的高考模式肯定要发生变化。有一种改革模式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科目,除了必考科目,可选科目里会出现信息技术等现在高考模式中没有的科目。另一种模式类似于美国的AP课程或英国的A-Level课程。学生报考一流的大学,必须修一些与所选专业相关的先修课程。信息技术会是一个先修课程门类,相应学分会逐步得到大学认可。未来高中课程与大学课程的衔接会成为改革与尝试的热点,现在北京地区已经有些高校在做这方面的尝试。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五所高校准备联合为北京广渠门中学的学生开设十几门大学先修课。人大附中近十年来每年为学生开设一百多门校本选修课,其中包括信息技术学科的十几门,这些选修课已经引起高校的高度关注,我们正争取让它们获得北大、清华等部分高校的学分认可。
我们已经进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信息技术领域也是产生创新成果较多的领域,在未来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学科将成为优先改革与尝试的科目,其学科地位、师资力量与硬件建设等各方面都将得到加强。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时刻做好准备,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与技术,研究新的理念与方法,努力提升自身素质,适应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需要,为迎接信息技术教育的春天做好准备。